中国的汇率机制改革将是渐进的,汇改的速度将取决于国际收支情况()留且独民事口优断到英参考答案:错误
答案:错误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及背景?
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历史及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当时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的实施。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汇率制度被固定在一个人民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上。这个固定汇率有助于吸引外资和促进出口,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一些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包括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经常账户顺差的增加、外汇市场干预的压力增加等。
在2005年7月21日,中国央行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度,采取了一种新的汇率形成机制,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具体而言,人民币的汇率不再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水平上,而是由市场供求和一篮子货币的变化情况共同决定。
这一改革的背景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了对汇率制度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环境。其次,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变化也是推动因素之一。中国需要更自由的汇率制度,以便更好地应对外部冲击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此外,中国还面临国际贸易摩擦、汇率政策压力、外汇储备管理等挑战,需要改革汇率制度来增强抗风险能力。
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开始逐步放开,并且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值。然而,中国仍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干预,以避免过大的波动和不稳定。对于中国来说,平稳的汇率对于实现经济稳定和推动结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来说,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背景包括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以及内外部压力等因素。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开放和市场化,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环境,并增强中国的抗风险能力。
自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
纯个人观点,中国货币政策肯定有效,但受**方面的影响,效果甚微!
改革人民币汇率对中国经济的好处有哪些?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正确答案:(1)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2)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3)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4)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5)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6)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贸结构提高利用外贸效果(7)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1)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2)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3)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4)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5)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6)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贸结构,提高利用外贸效果,(7)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中国政府关于人来自民币汇率改革的基本主张是( )。
A
2005年汇率改革的主要内容?
核心内容有三条: 第一条就是我们这个汇率将来不再盯住一个单一的一种货币,即单一的美元了,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 第二条就是人民币汇率将是浮动的,而且浮动的区间也是合理的; 第三条就是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在2005年7月21日即日元兑美元升值2%。
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中国固定汇率制实行到哪一年?
中国固定汇率制实行到1994年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双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币对外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双汇率回归。
1994年: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起始日期为
答案a外汇是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我国通常用100单位外币作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中国从2005年进行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如何?
2006年人民币升值历程2006年1月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8.0702起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从缓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过程。按照12月29日的汇率中间价7.8087计算,人民币在这一年中升值了2615个基点。2006年1月4日的报价与上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完全相同。从这一天开始,询价交易这一国际主流交易机制被引进中国,揭示了外汇交易方式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重大改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也被赋予了更为市场化的形成方式。人民币汇率注定在这一年里以更富弹性的方式运行。5月15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1美元对8元人民币。在此后的2个月内,人民币汇率始终围绕着这个重要关口上下波动。7月20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次“破8”后一路向下,从此告别了这个关键的位置。8月30日破7.96,9月28日破7.90,10月30日人民币汇率突破7.88。此后的一个月间,人民币汇率相继突破7.87、7.86、7.85、11月29日突破7.84关口,12月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破7.83关口,以7.8240再创汇改以来新高。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3.65%。12月14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举行的当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了7.82关口。第二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又以7.8185再创汇改后的新高。按照当日的数据计算,汇改之后人民币已累计升值超过3.72%。12月29日,人民币汇率再创汇改以来的新高,并首次突破7.81关口达到7.8074。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7.80关口告破,同时贵过港币;3月8日保尔森访华,人民币突破7.73关口;5月8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夕,人民币突破7.70关口;7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7.60关口;10月24日G7财长会议举行后,人民币突破7.50关口;11月23日中国10月份贸易顺差以270.5亿美元创出新高,人民币突破7.40关口;11月27日第十次中欧领导人峰会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从11.007一路上涨至10.5434;12月12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后,人民币对美元连续5日上涨,连破3关破;12月20日中国央行意外加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加速,连续6个交易日上涨;2007年,人民币汇率整体上呈现单边升值状态。其中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在振荡中不断改写汇改以来历史新高。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最终以7.3046收,较2006年末的7.8087,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6.5%。这一升值幅度较年初市场普遍的年内5%左右升值预期高出很多除美元外,人民币相对于其它主要货币,如英镑、日元等在2007年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升值;只是相对欧元表现为贬值。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中间价破7.0大关。
人名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五十多年来的演变,对于我们更好地认清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我们保持现阶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也具有重大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两大阶段。2.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管理浮动和盯住美元再到盯住一篮子货币。2.1.1管理浮动制阶段(1949—1952年)人民币诞生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以黄金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三者加权平均来确定;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确定的依据是物价,其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2.1.2从盯住美元到盯住一篮子货币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汇率已失去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作用,为了有利于内部核算和编制计划,人民币汇率坚持稳定的方针。1955年3月,新币代替旧币,直到1971年11月,人民币汇率在近16年时间里基本保持为1美元=2.4618人民币。国际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处于鼎盛时期,主要西方货币之间的汇率大体稳定,人民币对西方主要货币也相应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人民币汇率的确定是选择我国在对外经贸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若干种货币,按其重要程度和政策上的需要等,确定权重,根据这些货币在国际上的升降幅度,加权计算出人民币汇率。实质上是盯住了一篮子货币。这种盯住篮子货币的汇率安排,操作简便,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抵御或减少国际汇率波动对我国货币的影响,从而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对外贸易企业的成本核算,利润预测及减少汇兑风险。从1973年到1979年间,人民币货币篮子的权重,只有为数几次的调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民币的主要功能只是起一种辅助性的计算单位的作用。它的变动,对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名义利润有较大影响;但由于外汇当局的调节,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外贸部门的实际利润并不起作用。2.2改革开放后的汇率制度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制度为更好的适应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计划内部双轨制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两个阶段。2.2.1计划内部的双轨制(1979—1993年)1979年起我国实行外贸体制改革。为促进外贸的发展,实现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官方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一种是使用非贸易外汇收支的对外公布的汇率(1美元等于1.5人民币作用,官方汇率),实际是按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计算。另一种使用于外汇收支结算的贸易内部结算价(1美元等于2.8人民币,汇率),实际上按全国平均换汇成本加上一定利润算出的。因此,本阶段我国人民币汇率事实上实行的是计划内部的双轨制。内部结算价旨在纠正人民币汇率被高估的问题,发挥了汇率作为价格杠杆刺激贸易出口的作用,是当时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机制反映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方向的一种进步。2.2.2盯住美元的管理浮动汇率制(1985—1993年)在人民币实行双轨制的同时,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1985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内部结算价,恢复单一汇率,人民币汇率进入“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时期。1986年,我国实行盯住美元的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这种管理浮动的汇率归属于较高弹性的汇率制度。此后,人民币汇率经过了几次大幅度下调,到1992年3月,人民币汇率已下调至1美元=5.74元人民币。这一时期,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主要按供求决定,但整个市场处于国家管理之中,必要时国家可采取行政手段对市场汇率进行干预。2.2.3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4—至今)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实现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并轨后的汇率向市场汇率靠拢,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制。1996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中国自12月1日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亚洲金融危机后,鉴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人民币成为了实际上的“盯住美元汇率制”,事实证明了这种汇率安排是合理有效的。至此,人民币汇率明确了进一步走向市场化,使十几年来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发展的历程,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吸取。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一国的汇率制度不可能永远不变,各个时期的人民币汇率的安排都是随着各个事情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演变的。(2)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走了一条盯住单一美元---盯住一篮子货币---双重汇率制---盯住单一美元之路,但是,逐步扩大汇率的灵活性和汇率的市场化是这条演变之路的实质。因此,未来的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必然也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