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二十是什么节日(泉州农历正月二十九是什么节日)

2023-11-16 20:59:49 59 0

泉州农历正月二十九是什么节日

农历正月二十九,是泉州蟳埔村妈祖生日。蟳埔妇女会在发髻上插满鲜花,穿上传统闽南渔家服饰。

正月二十是什么节日?(tian.chuan)

花尽了,月儿像甜甜的梦想小船

农历来自正月十七日是什么节日?

节日简介: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为人所知。

带你了解正月二十是什么节日?都有哪些习俗呢?

图文素材摘自网络

正月二十是

什么节日(一)

  补天节的由来  正月二十这一天被人们称为补天节,同时有些地方也叫做天穿节。尤其是在关中地区及客家人中,这一传统习俗,不过也有的是定在正月二十三这天,相传在远古时候,天崩地裂,火山爆发,洪水浩浩,猛兽扑食难民,巨鹰抓走小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就想到了女娲补天的故事,也是为了纪念女娲补天,方便大家日后纪念女娲娘娘。

  填仓节的由来  关于填仓节,其实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据说很早之前,北方大旱,人们颗粒无收,朝廷也不管百姓的死活,但是当时看守皇家粮仓的一个官吏,看到饿殍遍野,于是私自将粮仓开放。这件事情发生在正月二十五日,所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仓官,就将正月二十五称之为填仓节。

  人们这一天祭祀仓王爷,用来祈求来年一整年的丰收。  由于民间又有老天仓和小天仓之说,所以人们在正月二十的时候,称之为小天仓;而正月二十五为大天仓。

正月二十是

什么节日(二)

    正月二十是补天节,来源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是人们为了纪念女娲娘娘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会进行泡温泉、填粮仓、吃煎饼和春卷等习俗活动,一来纪念女娲娘娘补天拯救人类,二来寄托了百姓希望衣食无忧的心愿,是中国民俗节日中唯一由家里妇女担任祭祀的节日,体现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是人们希望生活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美好寓意。

泡温泉    在正月二十人们都会去骊山泡温泉,传说中女娲娘娘是在骊山炼五彩石补天拯救了人类,骊山东绣岭石瓮寺后面的红色山石就是女娲娘娘炼五彩石时留下的痕迹,包括骊山温泉也是当时形成的。因此,每年骊山的游客都是络绎不绝,人们会觉得温泉是吸收了女娲娘娘的灵力形成的,在骊山泡温泉不仅能洗去身上的污垢,还有健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也可以在这人杰地灵的地方使身体和心灵得到完全的放松。

填粮仓    正月二十也被称为“填仓节”,这一天要把家中粮仓填的满满的,家里不愁吃喝,寓意年年有余。古代人们每到这一天都会早早起床,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用筛过的草木灰画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谷仓,在谷仓里放上五谷杂粮,象征着这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吃煎饼和春卷    在正月二十有吃煎饼和春卷的习俗,煎饼也被称为补天饼,人们会把煎饼用绳子挂在房顶上方,或者把煎饼撕成小块,抛掷天空,意为补天。春卷是部分北方地区的习俗,在正月二十这一天里吃了春卷意味着春天来了,并且在这一天里,家里的东西都是只进不出,家中要进行填米、填面、填油、填水等,意为聚财具粮。

小天仓是什么意思?

小天仓是农历正月二十,俗称“小天仓”。偏关农村,各家各户要用炭灰在院内画一个圆圈,晚上在圈中上三炷香,谓之打窑,意为备好粮仓,等待丰收。据说,这一天若下雨雪,则预兆丰年,将添仓增粮。

正月二十的习俗与禁忌

正月二十的习俗与禁忌

天穿节,中国传统节日。节日时间各地略有差异,有正月初七、十九、二十、二十三日不定。作为中国民间纪念女娲补天拯救人类的纪念日,也是古代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万物欣荣、农业丰收和安乐和平的节日。在中国民俗节日中,唯一由家庭主妇担纲祭祀的民俗节日,体现了古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

农历正月二十的传统习俗有:小天仓、补天节。

填仓节

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

填仓节分为小填仓、大填仓两个节日。小填仓为正月二十日,大填仓为正月二十五日。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日一并过填仓节。

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叫补天节,也有叫女王节、娲婆节的。根据传说和地方遗迹,这个节日源于临潼骊山一带。

补天节有的地方是正月二十日,有的地方是正月二十三日,据说前者是女娲的生日,后者是女娲补天的日子。节日当天,由长辈主妇用面做烙饼或煎饼,饼子要求圆而薄,名为“补天饼”。补天补地的仪式很简朴,用红丝线系上补天饼抛到自家的屋顶,以象征补天,另一块饼掰开放入院子的井中或角落,象征补地。仪式完毕,全家才吃补天饼。

现今,骊山东绣岭石瓮寺后面的山石仍是红色的,据中国民间传说,那是骊山女娲炼五色石烧红的。骊山一带农村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这一天庆祝“补天补地节”,家家摊煎饼,在饼未熟时,向房上抛一张,这就叫补天;再撂在地上一张,就叫补地。这都是纪念女娲的做法,让人们永远缅怀女娲救世之功德。 骊山脚下的华清池温泉中外驰名,为什么这里会有温泉?中国民间传说是这样的:当年女娲烧炼五色石时,火光映红了天空,照亮了大地。这火光被太阳神吸收,太阳就重新发出耀眼的光芒,四季不断地照耀着人间;那热气被骊山地下的水吸收,那水就变成了四季流淌的温泉,且这温泉因女娲的法力而变得神奇起来,具有了辟邪祛毒、消灾除病的功效。 数千年来,骊山温泉闻名遐迩,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如今,万民沐浴温泉已成盛事,人们来这里,既可洗去身上的尘垢,除病健身,延年益寿,也可在这人杰地灵之处涤练清洁无尘的灵魂和心魄。

不能打碎碗筷

在正月里要注意避免打碎碗筷,此时打碎东西,不能当做“碎碎”平安来看。因为在正月里主张团圆吉祥,一旦打破东西就象征了这个家庭不完整。如果不小心打碎,要及时念叨“缶开嘴,大富贵”等吉祥话。

不能打*孩子

传统认为孩子初一若挨了*,就要挨一整年的*。尤其要求初一这天要说好话,不能说粗口不雅之言,有些地区万一小孩说溜了嘴,大人会马上跟着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

不让剪头发

因为民间有说法认为正月剪头发对舅舅不好,所以老一辈人是不允许剪头发的,这让现在很多时髦的年轻人很是苦恼,一般都是偷偷地去理发,而那些不敢理发的人只能在腊月理发了,所以腊月通常是理发店最赚钱的一个月。但是为什么有这种习俗呢,据说是在清朝的时候统治者有一个强行剪头发的规定,而那些不想理发的人就说正月剪头发会死舅舅,以作避免,所以渐渐有这种习俗。

福州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福州的春节习俗富有浓厚的闽东风情,跟北方人的春节习俗相比更具有自己的特色。  筅堂(扫房)。福州地区在春节前的“腊月十五”后,就开始打扫屋宇房舍了,福州人称之为“筅堂”的习俗。  尾牙。“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最亮的月牙,是|商家|特有的节日。这一天,商家要设宴款待辛苦了一年的员工,向他们表示感谢,并向学徒们发"鞋价"。单位发"年货"此俗至今仍延续,特别是台湾地区。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为“祭灶”,也是福州祭祀灶神的节日。福州祭灶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二十四日祭灶,水上人家二十五日祭灶。“祭灶”要供灶糖、灶饼,按传统,灶糖灶饼是外公外婆送的。有几个外甥就送几包,还要加“花面壳”。  分年。祭灶后,春节便拉开了帷幕,廿五日后开始蒸年糕,置办年货,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年”。  送年。亲友间互赠年礼,曰“送年”,节日气氛日浓。女儿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礼,谓之“送年”。  特别在女儿出嫁头一年,临近春节年关,女儿女婿要向娘家送年礼,出嫁的女儿要与女婿一齐,向父母送年礼,其中有一床“糖裸”(年糕),一双“草鱼”或“鲢鱼”,一只“骹柄”(猪蹄),一只红鸡角(公鸡)及福桔等,表示女儿女婿孝顺父母,感谢养育之恩,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大池鱼”“草鱼”或“鲢鱼”寓意“年年有余”,“福桔”吉祥如意。父母收年礼后,回送给外甥灶糖灶饼,花面壳纸做的面具等,富含民间亲情。现在多以现金以示孝敬。  做岁(除夕)。即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晚,福州俗称“三十暝晡”(大年卅日、小年廿九日),春节正式开始。是夜,红烛高烧,合家欢乐,共饮晚宴,谓之做岁。既年夜饭,围炉团坐,通宵不寐,谓之“守岁”。再拂厅与堂,燃红鞭炮,煮隔年饭。“隔年饭”以木制蒸饭甑装盛,围插朱筷十双,贴红纸,扎红绳,撒“五子”(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子、栗子),摆于厅堂案桌。家中门户、箱笼家具、贵重器皿,皆覆“金银纸箔”,象征金银财宝多到溢出,象征明年发大财。三十暝晡一般要洗澡,因为初一要少做事,也不能洗澡。  旧时,三十暝晡是债主讨债的日子,故称年关。旧时欠债不能过年。家住城外的债户跑到后洲尚书庙,家住城内的则跑到城隍庙看戏躲债。  初一。早上要放鞭炮,然后祈年、饮屠苏(一种药酒)、序拜(即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有的人家还要却荤食(吃素)。早餐大多吃太平面(线面加俩蛋),以象征一年太平。这天不煮新饭,吃昨晚做好的“隔年饭”。人们见面要互道"恭喜发财,合家平安"等语。这天忌扫地倒垃圾、扫地、洗澡、用刀具、讲晦气话,一般也不吃稀饭,不出远门,晚上要早睡,俗称“斗夜灯”,比谁睡得早。  清人吴继筠《福州岁时竹枝词》:“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初二。福州俗称“女婿日”,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并在女方家里吃饭。  初三。亲族邻里间互相拜年。  初四。开假日,迎接灶君回銮视事,也称“接神日”,店铺都在这天放鞭炮,开门迎业。  初五。入学日,旧时入学弟子在这一天拜见老师,称“上斋门”。  初七。人日,福州俗称“人补命”,民间要取七种菜做羹,叫“七宝羹”,晚上要共食年糕,煮太平面,以表延年益寿。  送灯。初七送灯日以后,大街小巷都能见到亲家舅扛着甘蔗,蔗上挂着花灯,往姐姐婆家送灯的情景。福州地区一般从正月初十至元宵节都进行与花灯有关的活动。做父母的把花灯送给出嫁的女儿。花灯由小舅子送去,所以称"亲家舅送灯"。春节亲家舅(小舅子)送灯,在福州城乡十分流行。送灯即送"丁"方言,外婆给外甥送灯,就是祝福女儿生子添丁.人丁兴旺。娘家给婆家送灯,大多由亲家舅(小舅子)送。

正月二十为啥叫九九?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冬季一种民间节气,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即“冬至”的次日开始。

正月20之所以叫做“九九”是因为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所以正月20也可以叫做“九九”。

填仓节的由来?

“填仓节”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有的地方添仓节,做“雨灯灯”,灯灯用谷面捏成,共捏十二个,小碗大小,每个灯顶端捏一个灯盏,灯盏边缘捏一个小豁口,每个豁口各代表一年四季中的一个月。灯盏蒸熟后,揭开锅先看哪些月的灯盏里积的汽水最多,则证明那个月雨涝。再根据种装甲在哪个月需雨水最多来推断这一年收什么,作为本年安排种植的依据。

老家那边的填仓节,家家户户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而且妈妈会用糕面(黄米面)包馅做成糕,然后捏成麻袋、谷仓等各种形状的灯盏。灯盏盛上食用油,再用谷子裹棉做捻,到晚上点燃祭祀。那时候,家里、院中灯盏四布、香火缭绕,十分好看。

而对于孩子而言,这一天最有意思的就是一个叫

“跌针”

的小游戏,

一碗清水,一根绣花针,孩子需要把针放到水面上。

在闪烁的灯盏边,绣花针的倒影映在碗底,会呈现出不同于物理粗细的变化,老人们就会说,针尖那头的倒影代表了人的前半生,另一头则代表了后半生,哪一头倒影粗,说明你什么时候生活过的好。

虽然是无厘头的迷信小游戏,但是无论是这个游戏,还是昏暗的灯盏下的房间,都成了童年最美的回忆。

另外,据说以前生活比较困难,孩子总是吃不饱,这一天晚上孩子们还会结伴去别人家“偷灯”吃,就像像万圣节不给糖就捣乱那样,成了大人们默许、孩子们喜爱的另一个小游戏。

虽然现在生活在城市,但是每每想到这个节日,还是非常温暖,等孩子大一些,我想我还是会把这个节日传承下去。

放几张图吧!网上找的一些:

农历正月二十是什么节

正月二十是农历的添仓节。添仓顾名思义添加粮仓。正月二十日为“开印”日。古代以这天公家开始上班正月二十天穿节又叫补天节,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