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北大人”同庆125周年校庆活动圆满举办!
点击泰娱乐基地—右上角—设为星标⭐️
5月12日至13日,“南洋北大人”同庆125周年校庆活动在泰国曼谷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由北大泰国校友会精心筹办,60多位来自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越南、缅甸)以及香港台湾深圳的北大校友齐聚一堂,共同庆祝母校125周年校庆。
下面是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三个代表地区的北大校友对此次活动的感悟。
来自北大泰国校友会副会长 张栋
南洋北大人聚会缘起
2022年年底因收到北大马来西亚校友会赖贞瑝会长的邀请代表北大泰国校友会参加了12月3日马来西亚校友会举办的“博雅之夜”年度校友联谊活动。同时也见到了北大新加坡校友会的代表董明会副会长。当天的活动来宾300多人,赖会长还邀请了清华校友会代表,政府工商艺术文化各界知名人士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结束后,赖会长邀请我在酒店房间彻夜畅谈,才有了东南亚校友们一起来旅行,来年23年春节之后2月去普吉岛聚会的想法,希望能够团结更多散布南洋北大人一起来相识。
由于各方面原因一个原计划20人的小活动最终没有成行。我和赖会长之间不断协调最终选定了在5月份校庆期间举办这个活动。没想到我3月份去香港深圳出差的时候,随口提起此事马上得到了北大香港校友会刘祖繁会长的大力支持希望参加,随后新加坡校友会会长于岚邀请了台湾校友会的秘书长韩佳宏的参加。虽然本次活动还缺少柬埔寨代表,老挝和文莱还没有校友会。由于香港,台湾,深圳地区的代表支持,让本次活动有了10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的参加,南洋北大人一起来校庆也变得十全十美。
南洋北大人来泰国的行程策划
为了扣住我们第一次南洋北大人一起来旅行这个轻松交流的主题,在北大校友会傅增有会长的召集之下,我们开了三次筹备会议,讨论考察参访的地点行程。为了增加第一次南洋北大人在泰国聚会的历史意义,我们摈弃了常规的旅游景点大王宫黎明寺,考虑到很多校友估计都来过不止一次曼谷。还要跟北大校庆+南洋这两个相关。
由于我刚刚结束了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和北京大学合办的泰中企业家领袖班第4期的学习,当我和设计发起这个课程的蚁凡校董(他也曾经在北大进修学习过两次,还有兼任报德善堂泰国最大慈善机构的董事,泰国华侨中医院的院长等社会职务)提出要来参观报德善堂及历史博物馆和参拜大丰公庙的时候,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蚁凡先生的先祖父蚁光炎先生是泰国著名的华侨领袖、企业家、大慈善家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英雄。报德善堂、华侨中医院、以及华侨崇圣大学,代表了泰国华人对泰国社会慈善事业回馈,中医药海外发扬光大,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功不可没。
第二个地点,三宝公庙的选择 是想到了郑和下西洋来过泰国两次,对泰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背景之下,重温历史,南洋北大人一起聊聊当年三保公郑和下南洋的故事。时光倒流回去600年。
第三个地点,暹罗天地(ICONSIAM)可以说把大家拉回到现实中来,看看现在的曼谷地标性的新商场是什么样子,也给了大家逛街购物喝茶聊天交流的机会。
第四个地点,让大家坐船晚上游览湄南河,看夜晚亮灯之后的夜景。大王宫,黎明寺等白天看到的古老寺庙亮灯之后和iconsiam文华东方酒店等新老建筑,以及河上的10来座大桥,交相辉映。在音乐的伴奏下,大家开始唱歌跳舞。一天的活动达到高潮。
皆大欢喜
看到新加坡会长于岚的即兴随笔,我们作为主办方深感欣慰,校友会的这次活动意义非凡,让我们每个北大人,都觉得进入这个学术殿堂不仅仅是拿个文凭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因为有这么多散布世界各地的优秀校友,激发了我们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我们来自北京的北大的不同时代,可能没有在校园里见过面,但是在社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各行各业都有很多优秀的校友值得我们学习,通过这个活动加强北大校友的联系,碰撞出火花。非常值得铭记,北大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进入名校的光环,我们也应该给母校反馈一些什么。选在校庆,还有三个同学一起切蛋糕跟母校一起过了一个非同寻常的125周年的生日。都值得这次来相聚的60多位校友铭记。
鸣谢
此次北大东南亚校友首次相聚,共庆校庆,开创北大校友交流新形式,意义重大。北大泰国校友会十分荣幸受邀主办此次活动,衷心感谢参加联合举办的各兄弟校友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在此,我要感谢为本次活动付出了很多心血的各位泰国校友会同仁,特别是傅增有创会会长,杨宝君秘书长兼活动主持人,陈子鸿副秘书长兼寺庙讲解,陈燕帧副秘书长兼接待处礼宾,林夏妃财务出纳,还有艺鼎传媒的立夫文案设计,邱乾坤摄影师,当然还有北京艺鼎传媒同事们为本次活动寄来的北大logo的抽奖礼品。
感谢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校友会会长和代表们,我们明年马来西亚再见。
来自北大马来西亚校友会 何灿浩
本次“南洋北大人同庆125周年校庆”的活动首先是为了共同庆祝母校的生日;另外,大会也借此契机搭建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推介“南洋北大人”的文化符号,希望以此助力母校发展、在东南亚地区推广中华文化,乃至于为东南亚的发展注入北大校友的力量。毕竟,无论身在何方、来自何国,北大人总是与民族、家国同呼吸、共命运,这是北大人独特而鲜明的特征。
为了配合这一活动的鲜明主题,北大泰国校友会在隔天(13日)安排了独特的行程:华侨报德善堂、三宝公庙、泰国葡萄牙博物馆、暹罗天地(ICONSIAM)、夜游湄南河。其中华侨报德善堂建设的历史让许多校友深受触动——自成立以来,报德善堂为社会做了大量的施医义葬、扶贫济幼等慈善工作;该堂现任董事蚁凡先生的先祖父蚁光炎先生为该会正式成为注册组织之后的第一位董事长,大大推进了当地的慈善事业。如今,华侨报德善堂已是当地最具代表性和最具规模的慈善机构。另外,蚁光炎先生亦是抗日英烈。在了解华侨报德善堂的发展历程后,各校友会会长在发言中纷纷表示要向报德善堂学习,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随着“南洋北大人同庆125周年校庆校友参访泰国活动”圆满结束,远道而来的各地校友会成员陆续返回本国。不过,“南洋北大人”这一文化符号的火种已经种下,星星之火也已点燃;随着母校北京大学等教育机构的发展、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推进,在东南亚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燎原之势,应是指日可待的。期待下一届的东道主北大马来西亚校友会接过本次活动的火炬,延续“南洋北大人”的精神与传统。
来自北大新加坡校友会会长 于岚
自1898年建校起125年的漫漫求索路,北京大学中流击水,奋楫前行,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步伐。北大人也肩负振兴中华的民族使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一直努力奋斗。北大人分布在全世界各地,无论我们在哪里,一生北大人,一世燕园情。正如我们这次聚会,虽然来自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校友们第一次在曼谷相见,但是大家仿佛相识已久,带着激动的心情,共同回忆燕园时光,一起为母校庆生。2023年5月12日晚上,南洋北大人校庆晚宴正式在曼谷的GrandFortune酒店拉开帷幕,各个校友会代表介绍了校友会的情况,向母校表达了祝福,并交换了礼物。
5月13日,在泰国校友会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参观了华侨报德善堂,这是泰国最具代表性和最具规模的慈善机构,也是潮汕善堂在海外的一个代表者。自1919年成立以来,报德善堂为社会做了大量的施医义葬、扶贫济幼等慈善工作。来参观报德堂博物馆的校友们认真地听取了报德善堂董事、华侨中医学院院长蚁凡先生的讲解,了解报德善堂的创建和近代的发展史,无不为报善堂“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和鼓舞,各校友会会长在发言中也纷纷表示要向报德善堂学习,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随后,我们又来到曼谷的甘拉耶纳密佛寺(又称“三宝公寺”)参观。三宝公寺建于1825年,是由华人黄道,甘拉耶纳密家族修建并捐给泰国皇室,代表了华人与泰国的深厚友谊,又因为其与七下西洋的郑和(三宝公)有一定关系,我们这些在南洋的北大人来参观就更加有了特殊的意义,提醒我们要学习和传承郑和精神,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百折不挠。这两个景点的选择,足见泰国校友会的良苦用心,虽不是热门景点,但是颇具特色,可以让校友们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在泰国的发展历程,又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在海外延续至今的精神力量。
下午在泰国最大的综合购物商城IconSiam,大家尽情地享受美食和购物的乐趣,无不感叹曼谷的繁华。
晚上的湄南河游船之旅,把这次聚会的气氛推到了顶峰,大家热火朝天地聊天、唱歌,享受河边美景,并且激动地相约明年在马来西亚再聚。
这次南洋北大人第一次聚会在欢声笑语和依依不舍中结束,大家无不感叹时间太匆匆,感觉意犹未尽就要道别。来日方长校友们,感谢泰国校友会为我们南洋北大人的系列活动拉开了完美的序幕,让我们对未来的更多的不同形式的沟通和交流充满了期待。我们各个校友会也约定,会将各自的活动对兄弟校友会开放,欢迎兄弟校友会的校友来参加。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弘扬南洋北大人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精神!
文/ 泰娱编辑组
· 专业从事影视版权、投资制作、艺人经纪及活动策划的传媒公司;
· 国内影视文化向东南亚地区输出的先行者和中坚力量;
· 国内最大的泰国影视发行方、泰剧潮流引领者;
· 第1家协拍中国影视剧组赴泰拍摄的公司;
· 第1家将泰国电影引进中国院线的公司;
· 第1家将泰剧引入中国市场的公司,见证泰剧在中国的发展史;
· 第1家将泰国艺人带入中国市场被大众认知的公司;
· 我们的愿景:多元文化,娱乐大众!
南洋人是哪里的?
南洋人是指东南亚人。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清朝时期也指自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称为“南洋”。南洋概念与西洋、东洋、北洋相对应。西洋指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地区,还包括欧洲或更远的地方,清朝一度特指欧美国家;东洋特指日本。
历史上的“南洋”指什么?“南洋群岛”又是指什么?
南洋群岛就是马来群岛这个地理区域的旧城。马来群岛(英语:Malay Archipelago),也叫南洋群岛,世界上最大的岛群。位于东半球,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它位于亚洲东南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辽阔的海域上。东南亚主要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它由2万多个岛屿组成。总陆地面积2475249㎞²,约占世界岛屿面积的20%。沿赤道延伸6100千米,南-北最大宽度3500千米。群岛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东马来西亚)、东帝汶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大部分地区)。新几内亚岛有时不纳入马来群岛。
南洋,现在是属于什么地方的?
1. 南洋是指东南亚地区,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
2. 南洋这个词语起源于古代中国,是指南海地区的岛屿和沿海地区。
后来随着中国的海外贸易和移民,南洋逐渐成为一个地理概念,指代东南亚地区。
3. 在现代,南洋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和文化的符号,代表着东南亚地区的多元文化和丰富历史。
南洋属于哪个国家?
新加坡
南洋是在哪里
佛山市南海区南阳酒店!………
南洋属于哪个国家?
整个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柬埔寨,越南,文莱,缅甸,老挝以及东帝汶11个国家.
以前的下南洋,南洋是指哪个地方?
下南洋是中国人明清时期去南洋区域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南洋指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为主的区域,也包括斯里兰卡等等。 现在的南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等。
几百万中国农民“下南洋”背后原来有这么多地理和历史原因……|库书
近代,福建、广东一代的居民掀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下南洋”运动,数以百万的中国移民涌向东南亚诸国。他们带去了大量华夏文明,时至今日,这种影响依旧依稀可见。那么,一向安土重迁的华人,为什么敢于背井离乡远赴南洋去闯荡?诸如闯关东、走西口这样带有强烈移民色彩的社会现象到底是怎么来的?
文|温骏轩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
摘编自《谁在世界中心》,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出版,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近代的南洋群岛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苦难辛酸之地,“下南洋”现象在为当地输入大量华人劳动力的同时,也带去了华夏文化,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华人社会。
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南洋群岛上这些国家既熟悉又陌生。说“陌生”是因为中国和这些岛屿中间毕竟隔着一个南海,地缘上的阻隔使得身在东亚大陆的中国无法了解这些热带岛屿居民的生活方式。正如我们在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古典时期华夏文明在南洋群岛上的生存力并不强。而说“熟悉”是因为在东方古典文明行将结束的时候,生活在中国南部的中国人曾经有组织地向这一地区大量移民,以至于我们今天仍不时地要为那里的华人牵肠挂肚。这个移民过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下南洋”。
南洋群岛位置示意图
西方殖民者的如意算盘
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对于南洋群岛的地缘意义,并不仅限于获得的商业物流利益。从南美洲引进的橡胶树、可可树、金鸡纳树等经济作物,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另外,大量在东方古典时期未得到开发的矿藏也陆续被发现。而无论是种植新的经济作物还是开矿,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对于西方殖民者来说,从遥远的欧洲大陆征集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况且作为征服者的他们更习惯于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而对于当地的马来族来说,热带海洋气候使他们很容易就能从自然界获得充足的生存资源,“播种就能收,撒网就有鱼”。生活在如此安逸的环境中,殖民者对这些原住居民的劳动能力也没有过高的期望,尽管他们有着足够多的数量。
像美洲那样从非洲获取劳动力,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些同属于热带地区的黑人在非洲大草原上过着游猎生活,体质明显要好于亚洲南部的居民。再加上世界上最为残酷的管理方式,他们完全可以作为好的劳动力被使用。不过相比从非洲引进劳动力,南洋群岛上的殖民者们显然有更好的选择—从中国的南部沿海运输劳动力到南洋诸岛,仅仅需要穿越南海,比之从非洲横穿整个印度洋显然要经济得多。
中国农民拥有极强的集体意识,且任劳任怨,在管理上的难度显然要远低于未开化的非洲黑人。而且这些来自东亚文明区的劳动力,他们的智力可以弥补与非洲黑人在体力上的差距。而比起当地的马来人,中国人即使在体力上也占有优势,这也是基于纬度差所造就的客观事实。
总之,对于殖民者来说,华人是开发南洋的最佳劳动力。然而,作为被引进方的中国,如果没有足够的动力(或压力),这种大规模的移民行动并不可能持续进行。虽然我们经常从影视剧中看到“贩猪仔”之类的悲惨故事,但对于处于文明区的华人来说,仅用对付非洲黑人的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
中国人下南洋路线示意图
下南洋的华人为何愿意背井离乡?
华人之所以愿意在这一时期突破旧有的观念,背井离乡,远赴海外谋生,外部的因素只是一方面。因为在暂时没有西方殖民者介入的其他地区,同时期的东亚大陆也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行动。所以就移民行动本身来说,更多的是源于中国自身的地缘因素,西方人只是适时地提供了一个机会罢了。这其中的关键性内因有如下几条:
1.19世纪中叶,来自欧洲的殖民者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人的视野从那个时候起便开始逐步从东亚扩散到全世界。随之而来的是东西方文明全方位接触,这使得拥有世界视野的人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换而言之,中国的普通民众也已然发现,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外,亦可以寻找到新的生存方式。
2.中国人长期处于中央集权状态下的农耕文明中,使得他们有着足够的忍耐力来适应新的环境,并且向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移民。
3.由于南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以及农业技术的日趋成熟,中国的人口开始呈现爆炸式增长,在19世纪末已经达到4亿人口。而在整个古典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无法突破1亿这个关口(全球也都存在类似情况)。人口的压力使得处于中国核心区(主要为北方)的农民,开始向帝国范围内的边缘地区大批移民,如东北平原、蒙古高原。这也造就了诸如闯关东、走西口这样带有强烈移民色彩的社会现象。而对于帝国南部那些多山的省份来说,人口压力也并不低于北方。不过这些地区与帝国的那些边缘地区在地理上过于遥远,因此向海外扩散成为最佳的选择。
4.华夏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同化和扩张,已经成功跨越了北回归线,将核心地区渗透至热带的边缘地区。这使得无论是云贵高原的华人向中南半岛迁移,还是闽南、粤东的华人下南洋,都可以相对容易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假如当西方殖民者到来的时候,华夏文明仍局限于黄河、长江流域,那么这些习惯于暖温带及亚热带气候的居民对于移民热带地区,就很难有足够的兴趣。
东南亚华人比例示意图
当然,对于东南沿海的那些下南洋的华人来说,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对于土地的依附性要低于大陆腹地的农民。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早已习惯于“以海为田”的渔业生活,因此对于海洋的恐惧在整个华夏民族中是最小的。
注:本文图片由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制作,特此鸣谢。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任编辑:戴丽丽李逸博
编务:谢芳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又来了。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出版为库叔提供5本《谁在世界中心》签名版,送给留言区点赞排名前5位的朋友,欢迎踊跃留言。
8年潜心创作,近60幅原创地图,全景勾勒中国大国战略路线图,洞悉未来十年亚太地区战略博弈格局。
20个国家、400余名华侨参加第二届南洋华侨寻根祭祖集美行活动。
当年艰辛闯荡,如今荣耀回归
今天上午,来自
越南、缅甸、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等超过
20个国家,400余名华侨嘉宾
在华夏文旅·厦门老院子景区参加
第二届南洋华侨寻根祭祖集美行
寻根朔源,祭祀中华民族始祖
黄帝·大禹·姓氏祖先
震撼庄严的活动现场
老院子景区牌坊广场
身穿红色汉服的
归国华侨代表
▼
来自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
缅甸、泰国在华留学生
▼
56个民族礼仪接待
▼
400位华侨华人身穿传统大红色汉服,组成红色的海洋。用人体拼成了一个巨型的“根”字,齐声高喊: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都是龙的传人,祖国,我们回来了!”寓意中华女儿都是炎黄子孙、同祖同根。
▼
庄严神圣的祭祖仪式
厦门老院子景区始祖大殿
祭祀现场,神圣庄严
▼
厦门老院子景区总经理刘玲丽致辞
▼
缅甸归国华侨陈汀阳先生致辞
▼
印度尼西亚华裔学生张芬妮代表致辞
▼
祭祖大典正式开始
▼
敬献花篮▼
敬献五谷酒水▼
祈福鞠躬▼
孝子贤孙给先祖上香▼
百家宴
闽南特色小吃,回味、回忆家乡的味道
热闹欢快的舞狮表演
▼
唯美优雅的碧波孔雀
▼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学生
献上一段印尼风情的舞蹈
▼
中华武魂,气吞万里如虎
▼
观看《闽南传奇》秀
华夏文旅大剧院·会跑的实景演艺
《闽南传奇》秀是一部
以闽南传奇故事为脉络的室内实景演艺
弘扬了闽南儿女的艰苦奋斗精神
南洋归侨在《闽南传奇》秀现场
▼
寻根朔源祭始祖,兴邦圆梦振华夏
寻根拜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希望寄托
因为寻根祭祖大典的感召力
华西文旅·厦门老院子正在成为
“南洋华人华侨寻根拜祖圣地和精神家园”
更是
凝聚海内外亿万华人共同的民族情、不变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