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量
何谓三量?(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磨御拍三量是佛法为了证实一切真相的方法。1.现量:不用意识思索,能够直觉亲证到的境界,譬如六根触六尘(梵语sadvisayah),能正智契真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如手触火,当下能肯定了知是也。2.比量: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3.圣言量:又称为圣教量,因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称之圣言量。“三量”释义二(《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1、现量、比瞎羡量、圣教量。现量是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其存拆铅在,也就是直接之知,如人的手碰到火,立刻就知其存在是;比量是比度而知,也就是推理之知,如见远处有烟就知彼处必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必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言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是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其他相关文章
现量和比量区别?
两者区别于:
现量为直缘,比量为重缘;现量是证智,比量为比智;现量是体,比量是用;现量为无分别,比量是有分别。
在“量论”中,陈那将所有认识从性质上分为两类,即现量和比量。现量和比量有点类似于通常所说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但与此二者又有所不同。对现量和比量在性质上的区别,陈那做出了明确界定,即是否有“分别”。所谓“分别”,指通过各种语言符号的结合而展开的认识行为(“名种等结合之分别”),也就是依语言符号所诠表的概念而展开的思维活动。据此分判,没有语言符号的参与,并且不发生错乱的认识活动是现量;有语言参与的认识活动即为比量。比如眼识所见影像本来是无法言说、语言活动不参与的,这是现量;而将影像用“红花”来言说和描述,这就是比量。
拓展:
1.现量︰又称真现量,以简别于似现量。即指对所缘之境无任何分别筹度之心,各各逼附自体,显现分明,照了量知。《因明入正理论》云(大正32·12b)︰‘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2.比量︰又称真比量,以简别于似比量。指由既知之境比附量度,而正确了解未现前及未知之境。如见烟而知有火,由所作之性而知无常。《因明入正理论》云(大正32·12b)︰‘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中略)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意即烟系由现量而得知,所作性是由比量而了知,以此等为远因。忆念有烟则有火、有所作性则是无常,以此为近因。遂产生应有火、应有无常之正智,称之为比量。
菩萨和佛有什么区别?
佛和等觉菩萨的区别:佛圆证本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等觉菩萨证本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佛彻断烦恼障和所知障现行、随眠,永断分段生死和不可思议变异生死。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分烦恼障和所知障细微随眠未断,虽然已断分段生死,尚有微细变异生死。佛的第八识无垢识能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这二十二个心所法相应。等觉菩萨的第八识异熟识只与五遍行心心所相应。佛的八个识都能与五别境之慧心所相应,而得四种广大无边的智慧。等觉菩萨只能使第六识与第七识与慧心所相应,其智慧远远劣于成佛所得之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慧。佛圆证法身、报身、应化身,菩萨不能得如佛一样连种子都清净无染的法身,但是可以得无量意生身。佛的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统统都是现量了别。等觉菩萨的前五识是现量、第六识通现量、比量、非量,第七识为非量、第八识为现量。佛的八个识统统能缘过去、现在、未来境。等觉菩萨的前五识只能缘现在境,第六识缘过去、现在、未来境、第七识唯缘现在本质境及影像,行相非世境转。佛的第六识具足五心,其余七个识具足四心,没有寻求心。等觉菩萨的前五识具足二、三、四或者五心,第六识具足五心,第七识具足决定、等流、染净三心,第八识具足率尔、决定、等流三心。其中,以佛的八识能与五别境等二十一个心所法相应为最重要。这是佛与菩萨的最大区别之一。以上略说等觉菩萨和佛之间的差别,广说无边。
现量比量非量通俗解释?
现量比就是在交易过程中及时的量比指标,不能反应真实的量比,因为交易并没有结束,后期的成交量会大还是小不确定。因此称先量比量非量。
什书达传错冲待流首么是现量,比量和非量
唯识告诉你成佛是“转识成智”,只有这一转。是一个东西,把你转过来就成佛。凡夫也是人,佛、圣人也是人,转凡夫成圣人,只是这一转。所以转识成智,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在凡夫是识,在圣人得道叫做智,智就是般若,成所作智——前五识。第六识意识转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的这个作用,转成“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这叫“四智”,转八识为四智,这时凡夫成佛。转识成智,这唯识的道理。所以成佛的了,不是功夫的了,是智慧的了。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智慧成就,是转八识为四智,转识成智。那么八识转四智呢,我们晓得顺便提到禅宗里头,说六祖到底是开悟的人,六祖就讲过,转八识为四智,是——转其名而不转其实。还是这个东西,转了,转其“名”,这个理上转了、名词上转了、现象上转了,这个实际本质的还是这个东西——转其名而不转其“实”。是这个道理。唯识学有三量,这个“量”有三量,这个名词必须要记得:现量、比量、非量,这三个量要记得。实际上还有个名词,在三量以外还有个“圣教量”。我们晓得,这个现量,“量”是什么东西?首先要搞清楚,量是一个逻辑上的观念。勉强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范围”,这个是眼睛当时的现量,等于一个照相机对好了一个镜像的镜头,这个是现量,照相机就呈现出来,这个叫现量、现量境。呈现出来。那么现量在唯识学上的名词,用处最多是意识方面的比方。意识方面这个三量比方用处比较多。因为说我们这个意识的现量,意识就是我们譬如讲打坐吧,我们拿证成道理来讲,作功夫求证,一个人打坐坐起来,六根一摆,身体腿一盘,手一收,这个时候,也不要念佛、也不要修气功、也不要念咒,什么都没有,这一刹那一摆的时候,心里头什么都不去分别,这一刹那之间,就是六根的现量摆在这儿,里头没有思想,可是都知道,这是意识清净的现量,意识境上的现量。所以讲我们参禅的,或者修密宗的,或者是修净土的,譬如净土宗经常讲一句话:念佛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念到阿弥陀佛都没有了,念不起来了,想不起来;不是想不起来,没有阿弥陀佛这一念了。可是你说我睡着了?——不是睡着,很清醒。那么心里有别的杂乱思想没有呢?——没有;杂乱思想都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他这个时候就是意识的现量。那么这种现量的境界,参禅的,修密宗的,乃至于是这个念佛,经常会呈现。实际上有时候人,普通一个人乃至一个写文章的文人,一个艺术家也经常碰到这个境界。一个文人,思考一个问题,想写文章,写写写……有时候下笔啊,笔拿着,呆住了,好像怎么……没有思想了。可是说,前面一个人过来知不知道?——知道啊!街上有车子是否听见了?——听见啊!什么都知道。知道以后,可是呢,一下好像停顿了,也可以说这个时候是很轻灵,心境很空灵。这个情况是意识的现量。所以一般学佛的人,乃至一般哲学家、心理学,把这个第六意识的现量到达了这里,加上自己意识的比量,比量就是比较性的,“哦!哎哟!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比量。怎么比量?比量不是你那个原有的知识,(而是)比较性、相对地来下注解。所以世界一切的学问、一切的理解都属于比量,没得现量。到现量来的时候没有比量。勉强拿逻辑来讲,这个心理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那么现量的境界,就是以第六意识这个现量境界,就是我们普通讲,六根大定,六根清净,不过是现量而已。“一念不生全体现”,意识的现量而已。乃至密宗所讲的,像西藏的密宗最高的无上瑜伽的大手印,这么一拍之下,万念皆空,认为这个大手印是道,实际上还是第六意识现量而已,没有什么。不过有许多人因为在这个地方悟到,认为就是悟了。这个时候悟了,大家没有智慧的比方,他就错了。这个是现量中间你起了一个比量的念头了——“唔!这一下是空,这个就是道,这个是本来面目。”实际上,这个是比量的作用。所以现量在第六意识用的最多。我们第六意识,平常我们所有的思想,任何的学问(都是属于比量。)比量就是分别意识,就是意识在分别。那么这个意识的分别,习惯性地,比如我们一个学哲学的人,经常他讲话、他的动作,乃至于做人,我经常,因为我们也教哲学,经常我就笑那些哲学系的同学,你看那个一身的细胞都变成哲学了,那个样子都是哲学味,成了神经兮兮的样子。他那个比量的意识已经形成一个意识的形态了。就是说每一个思想,他构成一个习惯了,所以我们现在心理学一般的翻译,叫“意识形态”。这个习惯性的意识,这个比量的作用,已经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形态了。这是凡夫境界的心理,是属于比量。一般人讲唯识都在观待道理上说到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况且很难到达。如果拿证成道理来讲,你这个现量也就是比量,这个意识的现量是比量。这个道理。至于“非量”呢?“非量”有几个解释。我们普通的人,一般不管你学问多好,乃至于说拿唯识的道理,一般哲学家没有悟道、证道以前,你哲学家、逻辑学家、不管你什么高明,统统在比量的境界,没有得道。意识的现量都没有拿到。比如我们举一个例子,西方有名的哲学家笛卡儿讲了一句话:“我思即我存”(我思故我在)——因为我有思想,所以我存在。这句话拿唯识道理(讲),他在比量上玩,意识的现量都没有看到。意识现量看到的时候,意识现量那个时候不起分别,无所谓我思了。所以有我在思想,这个思想——这个是意识作用,这个意识是比量境界,不是现量。那么至于这些个乱七八糟的思想,乃至于说一般有精神病的、神经病的那一种思想,一个人或者是受情绪影响,思想想歪了的,一个人想到无缘无故情绪、心理情绪变化影响,受它的牵其走,或者是心里非常高兴、非常悲哀乃至于想自杀,乃至于有时候高兴起来,“几度心狂欲上天”。“每(一)回渴饮思吞海”,渴时海水说不准也能用酒杯一样把它喝下去;“几度心狂欲上天”。这种境界——非量,非正常的思想。可以说是——幻想。幻想的境界说轻点是“非量”。我们拿这个三量先作介绍。先来研究意识的(三量)。我们现在介绍的,拿第六意识做个目标来说明这个三量的作用。可是唯识所告诉我们的?整个的这个世界,宇宙万有、这个世界、物理世界以及我们的身心,一切摆出来,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这问题来了。这个整个的世界,这个宇宙万有,太阳月亮星星,山川人物草木,乃至云怎么样飞、风怎么样吹、水怎么样流,乃至我的身心怎么样活着,这一切满眼万象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呈现的现量境。《楞严经》上佛告诉阿难:“虚空生汝心中”,整个的虚空在你的心里头,“如片云点太清里”。整个的虚空、整个的宇宙、无边的宇宙在你心体里头、在我们自己心性的本体里头,不过万里虚空当中的一点云那么(微小)。你看他讲我们的心量有多大!——“虚空生汝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何况其他的世界、十方世界还依虚空所生呢!整个的十方世界还包含在虚空里头。就是说,这个文章反过来:整个的——比如地球、星球、月亮、太阳在这个虚空里头。但是,佛说整个的虚空在你的心性本体里头,不过是万里青天里头一点灰尘而已。就是说我们的心量有如此之大。那么,这样看来《楞严经》所提出来这个要点,唯识所讲的:这个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同一道理。修小乘人的路线有两个路线:一个路线是讨厌世间,讨厌物质,要离开外物好像才证得内心的清净,才能得道。实际上都在玩弄意识!对不对?第二点呢,小乘的见解呢,把外物——外面的世界,同精神的“心”分成两个世界,等于柏拉图的西方哲学的分类法——精神世界和物理世界,分成两个世界。实际上非也!就是说整个的三千大千世界,心与物这两方面,都是第八阿赖耶识的现量。就是等于我们现在所讲心物一元是一体。根——就是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意识的思想。身——就是这个身、这个身体。身,特别着重提出了这个身。根、身。因为根呢,是生理上的机能,前五根。身呢,把机能包含进来,整个的身体,活的这个身子,乃至死了的这个身子;器,是物理世界。(根身器)都是阿赖耶识所呈现、所变出来的,这个现量。如果进一步由阿赖耶识的道理讲,即使非量与比量,也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但是要加一个注解,这个现量是将阿赖耶识呈现出来幻有的、幻有存在的这一刹那;这一刹那又要加注解(所以唯识的道理处处要用到逻辑),这一刹那——万古千秋也只是这一刹那。等于佛经说,你看每一本佛经只有“一时,佛在哪里……”万古千秋,无前后际,只有“一时”。这个道理要了解它。把眼闭起来,突然张开对着前面,意识不加上分别,也不管它前面是个人也好、什么也好,这一刹那是眼识的现量。等于那个照相机,我们把它一架上,对准那个景象,照相机后面有个人,这个人不按(快门)下来,这照相机永远对着那个景象;我们的眼根、眼睛就是照相机,外面景象就是照相机所相对的现象。那么眼睛看到东西,马上我们晓得,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好看不好看,那是第六意识加上的分别。第六意识不加上,眼睛就是这个现量。眼耳鼻舌身是现量的境界,不属于比量,也不是非量,实际上我们晓得,许多学禅修道,这里空了以后——所以清朝的雍正皇帝他是学禅的,他就讲,禅宗有三关:所谓破初关是第六意识被打破了。有道理,没有错。一般禅宗所谓破关哪,初步开悟了——参破了——第六意识现量境。这还要修,这不算数的。所以初关破了没有什么稀奇。要晓得,任督二脉、奇经八脉通了没有什么稀奇,这不是道啊!换句话说,这是身上面身根的现量而已!因为一般人觉得:哎哟!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打通了,得了道——不相干啊!你们是中了武侠小说的乱讲(的毒),就是拿武侠小说来乱讲。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打通了他不死吗?还是要死;他不病吗?还是要病。不过少病、慢一点死。因为他气脉通了,生理正常。生理上保持(现状,延缓)脉的老化,有这个效果。所以气脉通流不过是身根与身识达到某一种现量的境界而已,不加意识破坏。因此,许多,我们看古人,不要说现在没有禅师,古代许多的禅师充其量是第六意识破了的悟,不算究竟。几乎历代的禅师没有几个大成就的。因为教理不通。唯识是非通不可的,有这样严重。
股票里的现量是什么意思?
现量------最近一笔的成交量。
股市分析图上的:现量:是什么意思?
你看到的目前成交量简称现量
见人直接现量观到白骨是什么境界
白骨观的三昧境界以及所贺袜有的三昧境界,在最初观行的时候,独头意识可以用非量的方式一点点契入,或者使用非量的方法来求证,眼识和意识见不到白骨,是独头意识想象身体白骨的样子,这是非量,以此非量来熏意根,虽然比较困难,但因为最终结果是事实,意根早晚会见到事实,当被熏成功的时候意根就认为身体是白骨,白骨境界就会现量的呈现出来了,这是意根现量观到的。在观行五蕴的时候,其中也有由独头意识的非量过渡到意根现量证得的境界,比如观行过去生的色身和未来世的色身都属于意识非量想象的,但是最后意根被熏成就了,见证到了过去和未来的五蕴都是空的,认可了五蕴无我,就证果了。启脊为什么意根现起的都是现量境界?因为意根所有的认知,由如来藏呈现,如来藏所呈现的法不管是什么,意根都亲缘,是什么意根就知什么认什么,所以意根了别的就是现量境界,没有比量和思量,这时候独头意识也是现量的认知。在意识观行的时候,可能没有现量,可能有比量有非量,但是意根被熏了之后,一定是现量境界的认知。从现起的白骨观境界来观察,从三昧境界来观察,就应该知道是谁先证法,肯定是意根先证法,独头意识后现量了别。意根是瞬间的顿悟,顿悟以后智慧升起,和以前的智慧认知完全不同,这个时候就有可能一拍大腿说:原来是这样。一拍大腿或者拍脑门,就表示震惊,知道了从前所不知道的事理,颠覆了从前的认知,这叫顿悟,是突然间明白的。一切法的证得都会出现切罪氢势压讲前坚益织三昧境界,顿悟的时候就是三昧境界现前了,不是顿悟而是明白的,是意识通过思惟一点点明白的,但也不会明白究竟,法里的奥秘还是不甚了了。而意根证的时候,一翻两瞪眼,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很实在,没有虚假。白骨观的三昧境界以及所有的三昧境界,五识无论如何悄拍渗努力也见不到,五俱意识也见不到,独头意识才能见到,现量了别的一定是现量境界。白骨,五识见不到,五俱意识也见不到,独头意识与意根有现量智慧的时候才能见到。六识见不到白骨的时候,白骨观就是非量的观行,是想象白骨,等到白骨真的现前的时候,独头意识和意根共同现量了别,说明所有的证都是现量境界。如果是比量和非量臆想出来的境界,就没有证,也没有三昧境界。证果和明心,证得一切法都是这个原理,实证和推理思惟的关系,我们应该很清楚了,后续如何用功都应该很明了了。
您好.!何谓:现量、比量。
现量是指当前一笔的成交量,并不是代表当前只有这么多股票可以买。http://baike.baidu.com/link?url=6et2fHHuSD2RCvaoEarJ8qrprDAEEFElFJmCyJ5NarSdPIU3xgDdkDIKOmORYEYYGTDzrG7NIGo2eYPvWjEwwjUEGe_7s7j0lyUHpyNkIgG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心、意、识与现量、比量、非量——南怀瑾先生讲述
心的作用、意识的功能最糟糕也最伟大。佛学上有两句名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以佛学是绝对的心物一元论。心识的作用,非常微细而复杂。意识也有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帮助意识作用的,是前五识,而它幕后的指使人,是第七识,再加上一个后台老板第八识。《西游记》所描写的孙悟空与牛魔王,也可说是暗喻意识的作用。前五识是通善、恶、无记三性,而意识却具备了三性。他能缘的量,通有现量、比量、非量之三量。他所缘境,通有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之三境。
现在特别提出请大家注意的,就是“意识自性”。意识的自性是明了分别。现在大家坐在这里听课,对我所说的道理,能够很明白的领会与分析,这是意识配合了前五识所起的明了分别作用(当然当它后台老板的第七、第八识也跟着起作用),当你看到我在黑板上写字,口里一边说话,而你们脑子里非常清明,没有一点杂念的时候,这是心里率尔心的突起,当下即是意识配合前五识所缘的现量。如果借用文字上的描写,就是:斜风桅渡里,细雨燕双飞。意识的自性既然是明了与分别,多半属于比量与非量,如果我们在不起分别一念不生的时候,脑子里对现成的境象,明明白白,这一种清明自在的境界,是意识的现量。不过这种现量,是非常难于把握的。不管修那一种法门,做那一派工夫,只要在率尔心一起,而不再加以波动,使意识的现量境界,明明白白的、清清爽爽的摆在那里,这就是禅的定慧的起始,即净土的自性弥陀、密宗的曼荼罗有了眉目;也是六祖所悟到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儒家所说的“清明在躬”。这就是意识的现量。而这意识的现量与前五识一配合,分别心马上就起来,而分别心大半属于比量,所谓想入非非,更是非量的境界。因此,要怎样把握住意识的现量境界,正是学道修持的初步。譬如许多打坐的人,可能都有一种经验,不打坐还好,还蛮清静,一打坐心绪更紊乱,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一打坐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加上“我要打坐”“我要修道”的心,把意识的现量境界破坏了。禅宗有一句话:水净沙明。就是形容对境一念不生的境界。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对境无心,并不是对境睡觉。所以对境无心(无念),是什么都知道,都明白,就是不起分别心。于此我们便可以体会出智与识的分别,能明白一切的是心,能分别一切的是识。唯识虽然很难研究,但是能够体会到心、识的作用,可以说大原则已把握住了。
如果能够到达这种境界,智慧(般若)的成就自己都会感到很惊奇。这个时候来看一切佛书,就好像是别人在替自己说话一样,同时还可以辨别里面的权实与高低,一切佛理与宇宙法则,就好像是从自己胸中流露出来一样,一点神秘都没有,大道就摆在自己的面前,触目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