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银高科有外资吗(福建的福州有哪些外资知名的企业吗?)

2023-12-01 10:57:23 59 0

福建的福州有哪些外资知名的企业吗?

你好!多。办事处如有疑问,请追问。

荃银高科为何停牌

由于配股,而通常配股会影响股价。产生较大幅度的震荡。为了不对股价产生影响所以停牌,这个做法股市常常遇到

外企属于私企吗?

它是泰籍华人创办的知名跨国企业,业务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下属400多家公司员工人数近20万人。创建于1982年,是一家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国际性集团企业。多行业发展的综合公司

粮食股——荃银高科

所谓天启四骑士,即对人类来说最大的四灾难分别是瘟疫、战争、饥荒、死亡,整个发展的顺序极大概率也是这样,随着疫情的持续,俄乌战争的爆发,不排除下一步就是部分地区粮食问题出现。所以今天给大家推荐粮食股里面的优质企业第十五支—荃银高科。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集农作物种子科研、生产、加工、国内外营销等业务于一体的高科技种业企业。董事长覃衡德:男,1970年生,中国国籍,研究生学历。现任先正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先正达集团中国总裁、d委书记,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农业事业部总裁、d委书记,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CEO,本公司董事长,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简历可以看出其对农业公司有十分丰富的管理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中化是以化肥为主的农业公司与荃银高科业务不冲突,还能很好互补,先正达集团是全球农业巨头,这也是我在众多粮食股中选荃银高科的重要因素,毕竟后续的饥荒国内发生概率不大,要重点看在国外业务较广的。下面简单介绍下粮食种子的价值。

 

种子是粮食之母,每天大几十亿人吃饭呢,说它是“农业芯片”也不为过,毕竟芯片没有还能活,没粮食作物肯定是不行的。种子也属于高科技技术,涉及到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的研发周期和难度都是很大的,投入费用也很高,随之门槛的要求也就很高,看似简单的农业实则门槛远超大部分科技企业。

 

   那为什么选择荃银高科?荃银高科是国内籼型两系超级稻种子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已形成从中稻到晚稻、从三系到两系的杂交水稻品种线。目前主要产品包括“新两优6号”、“新两优香4”等籼型两系杂交水稻种子以及“农丰优909”、“新优188”等籼型三系杂交水稻种子。其中主导产品“新两优6号”是农业部06年认定的首批超级稻推广品种,也是全国三大稻区之一长江中下游地区两系杂交水稻主要推广品种之一。有央企中化和外企先正达的强大支持,使其在国内外的发展都较为强劲,大家都知道这类上市企业业绩往往差强人意,荃银高科是为数不多业绩能看得过去的,证明了它的毛利率,技术层面的成本控制是优于其他公司的。最后最大的优势就是荃银高科是国内粮食企业中对外做得最好的,子公司荃银科技是专注国外市场的企业,如果国外战后粮食资源短缺它会更有可能从中分到一杯羹。综合从公司基本面、利润点来看作为战后爆发饥荒的可能性为逻辑点荃银高科在这方面更具优势。

 

  最后提一下国内粮食类上市企业最大规模的是谁?当然是袁隆平老爷子的隆平高科,永远怀念这位国士无双的老人。

荃银高科玉米种最好的2个品种?

荃玉996,荃王1233

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集农作物种子科研、生产、加工、国内外营销等业务于一体的高科技种业企业,公司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农业产业化企业、诚信种子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拥有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和农作物种子进出口经营资质。2009年荣获“合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合肥市创新型企业”及“安徽省商标”称号。

荃银高科的介绍

300087荃银高科因为正在策划重大资产重组事宜,因存在不确定性,会对股价造成大幅波动,所以按照深交所的规定,从2月29日开始停牌。请关注上市公司的最新公告。若有问题请追问,望采纳。

荃银高科遭“围攻”,是战略投资,还是恶意收购?董事长公开喊话大北农

农财君说,5月10日,大北农通过当日竞价交易增持荃银高科662.99万股,加上5月9日之前大北农和智农投资合计持有的2564.91万股股票,大北农及其一致行动人已经持有荃银高科9.91%的股权,直接跃至荃银高科第三大股东。对比之前中植系对荃银高科的违规增持,此次增持事件意味着什么?

另据荃银高科公开披露,大北农在“扫货”荃银高科股权的过程中,未与荃银高科进行对话。5月22日,荃银高科董事长张琴直接在媒体上公开质问大北农的增持目的以及与中植系的关系。

大北农与中植系有何关系?5月22日后,大北农与荃银高科是否开始对话?中植系、大北农的进入,对荃银高科的未来将带来什么影响?农财君为您解读,表面无实际控制人的荃银高科,实际上已是暗流汹涌。

提示:看完全文有助于理解此图   制图:农财宝典

  “创业板种业第一股”荃银高科迎来了新的“不速之客”。

  5月12日午间,荃银高科发布公告称,大北农在5月5日至5月10日增持荃银高科1628.81万股,截至12日,大北农及其一致行动人智农投资合计持有荃银高科9.91%股份。

  在此次增持中,大北农与中植系的关系引来了关注。

  5月18日,荃银高科董事长张琴对新京报记者称,在5月12日公司筹划停牌前夕,股东中植系曾设法拖延时间,以便大北农买入。此后,公司曾就大北农与中植系的关系等问题,发函询问大北农。

  荃银高科的大股东近年频繁易位。

  早在2013年,安徽一位落马官员的妻子贾桂兰就曾登上第一大股东之位,尝试控制公司。随后,公司董事长张琴试图引入中植系作为一致行动人,但入股之后的中植系与张琴之间很快又因违规增持、并购矛盾等产生不小的“裂痕”。

1

荃银高科近三年净利持续增长

    近年来,荃银高科的业绩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在员工们看来,这与公司近年的股权激励有关,员工的待遇在当地处于中上水平。

  5月18日下午,新京报记者来到荃银高科,该公司位于合肥主城区西南方向40分钟车程的高新区创新大道,附近坐落着科大讯飞等一批上市公司。荃银高科的新总部占地约60亩,包括行政办公、实验室、种子加工等生产线。

  公开信息显示,荃银高科全名为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从事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企业,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5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创业板种业第一股”。

  从业绩上来看,2014年-2016年,荃银高科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3万元、2214万元和3068万元,保持增长态势。

  对于这几年公司业绩向好,一位员工表示,这与近年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关,包括她在内的一百多人都在股权激励范围内,“大家更有干劲了”。另一位员工告诉记者,公司全部有600多人,员工待遇在合肥市处于中上水平。对于股权事宜,一位公司员工表示知道得不多。

  5月18日,新京报记者在荃银高科总部办公大楼内看到,不少房间并无办公迹象。有员工表示,大楼是近几年才建,很多空置的地方是为了以后给科研人员用。在种子加工车间,由于处于淡季,也无生产迹象,印有荃银高科字样的一袋袋种子堆成了小山。

  一位现场员工说,其加工流水线不敢说是全国最好的,但肯定是行业领先。之所以没有开工,是因为生产和销售旺季一般在每年9月到来年春天,“目前这部分员工被调去做其他工作了。”

2

曾遭落马官员之妻“盯上”

  得益于不断上升的业绩,近年来,围绕荃银高科股权展开的争夺愈演愈烈。2013年,荃银高科董事贾桂兰大幅增持,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据荃银高科董事长张琴称,贾桂兰是当地一名落马官员的妻子。

  2010年,荃银高科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时,荃银高科的股权就颇为分散,第一大股东张琴和二股东贾桂兰分别持股8.77%和6.41%。2013年5月,张琴、贾桂兰等股东曾签订一致行动协议。但数月之后,由于内部分歧,各方宣布解除一致行动关系。

  其后,贾桂兰开始通过多种方式增持公司股票。公开信息显示,到2013年11月,贾桂兰的持股数一度达到1803.6万股,持股比例从6.41%增至11.39%,成为荃银高科第一大股东。

  除了贾桂兰之外,2016年11月,王玉林曾通过竞价交易方式买入3700股荃银高科股份,交易记录中注明了王玉林系贾桂兰的配偶。

  5月19日,荃银高科董事长张琴称,贾桂兰的丈夫王玉林与自己是同学,曾是安徽当地官员,后来落马,现已出狱。贾桂兰曾试图掌控公司,并获得公司创始人陈金节的支持,但未能成功。

  2007年2月,合肥市中院发布消息,该院依法对原包河工业区管委会d委书记、主任王玉林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王玉林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张琴称,在贾桂兰控制公司的计划未能成功后。贾桂兰提出要卖出手中的股票,引入中植系的道路由此开始。

3

与中植系从盟友到对簿公堂

  张琴表示,最初引入中植系,意在与对方成为公司一致行动人。但引入后,中植系并未按双方的约定行事。双方的矛盾由此产生。

  荃银高科董事长张琴向记者确认,2014年引入中植系的目的,是使对方成为自己的一致行动人。但为何最终选定中植系,张琴没有透露。

  荃银高科2014年三季报显示,中植系旗下的中新融泽位列公司第三大股东,为新进,持有1051.44万股,占比6.64%。

  根据荃银高科在2014年10月31日发布的公告,中新融泽于当年10月30日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受让了公司股东李成荃持有的200万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6%,至此,中新融泽累计获得了荃银高科7.9%的股份。

  据报道,张琴曾与中植方面约定,将共同成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张琴出资510万,持股51%,中植系旗下公司中新融创出资490万元,持股49%。 

  “中植系进来前,我跟对方约定共同成立一个公司,我是法人并控股,我和中植系构成一致行动人,但对方股权拿到手之后,却迟迟不成立这个公司。于是我发现这是个圈套。”张琴说。

  2016年1-2月,中植系旗下中新融泽、中新融鑫、中新睿银强势买入荃银高科2759.0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71%,使得合计持股比例达16.61%,成为第一大股东。这场举牌引发了双方目前的一场诉讼。

  2016年3月31日晚,荃银高科发布公告,宣布将中植系旗下三家公司告上法庭。新京报记者看到的一份呈送至安徽省高院的民事起诉状复印件显示,荃银高科要求判决,确认三被告违法增持股份的民事行为无效,并判令三被告对上述股份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在二级市场予以抛售,所获得的利润归原告所有。目前,该案尚未判决。

  中植系此番增持遭遇了监管压力。2016年6月,荃银高科公告称,股东重庆中新融泽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及其一致行动人重庆中新融鑫投资中心(有限合伙)、西藏中新睿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新融泽及其一致行动人”)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安徽省证监局也裁定,由于中新融泽及其一致行动人在增持荃银高科股票达到5%时未及时履行报告和披露义务,也未停止买入荃银高科股份,违反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中新融泽及其一致行动人违规增持了荃银高科3.71%。

4

分歧加大,董事长尝试增持股权

  除了一致行动人方面的争议之外,在收购四川同路的问题上,张琴与中植系也出现了分歧。在2016年5月召开的荃银高科2015年度股东大会上,由于中植系反对,包括荃银高科拟收购同路农业60%股权的数项议案,因未达到法定投票比例被否决。

  在中植系不断增持之后,张琴也做过增持股权的努力。2016年底,张琴还通过增持617.2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93%),将持股比例提升至10.62%,虽然远低于中植系合计持股比例,但已成为单一第一大股东,并一直延续至今。对于这一增持资金的来源,张琴表示,是靠的贷款。

  荃银高科2017年一季报显示,荃银高科单一第一大股东是公司董事长张琴,持股比例为10.93%,第二大股东贾桂兰持股9.59%。中植系旗下中新融泽及其一致行动人中新融鑫、中新睿银,合计持有荃银高科16.6%股权,是目前上市公司实质意义上的第一大股东。

  除了法律诉讼外,张琴与中植系之间曾有过和解沟通。

  张琴称,“今年1月,中植集团董事长解直锟与我面谈时,提了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中植系换一个业务团队来与荃银高科合作。第二个办法是中植退出,另找一家投资方来接手。后来,中植派人来沟通,我又提了一致行动人的事情,双方谈得不错,但落到条款上不是这么回事。”

5

停牌前大北农“叩门”

  根据5月12日荃银高科发布的公告,大北农在5月5日至10日期间增持了荃银高科1628.81万股,约占荃银高科总股本的5%。这距离荃银高科停牌(5月12日)只有2天的时间。

  就在与中植系沟通和解的过程中,张琴计划重启此前因中植系阻力而未能实现的重大资产重组,即并购四川同路农业。

  “今年4月27日,为重启收购四川同路,我们准备申请股票停牌,但在和中植系沟通过程中,发现它在拖延时间,以让大北农进来。”张琴说,“荃银高科今年的经营任务很重,而且已经有别的公司盯上了四川同路,但4月和中植沟通的时候他们就问,有那么着急(停牌)吗?他们(指中植)要考虑考虑。到了5月,大北农一个劲买入,我一切就明白了。”张琴说。

  大北农对荃银高科的投资始于今年3月。今年3月1日至4月25日期间,大北农的一致行动人智农投资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和集中竞价,增持荃银高科1599.09万股,占荃银高科总股本的5%,其后因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智农投资持股比例被稀释至4.91%。公开信息显示,智农投资由大北农董事长邵根伙100%持股。从成本来看,大北农两次买入共耗资4.4亿元。

  对于举牌原因,智农投资表示,举牌主要是出于对种子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对荃银高科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具备良好的投资价值,不排除在未来十二个月内增持荃银高科股份的可能性。

  荃银高科公告显示,5月5日至5月10日,大北农增持荃银高科1628.81万股,约占荃银高科总股本的5%。根据荃银高科公告,截至12日,大北农及其一致行动人智农投资合计持有荃银高科9.91%股份。

  5月12日,荃银高科因启动收购四川同路项目,对公司股票实施了停牌。

  长期关注荃银高科的投资者艾宇称,关于四川同路,早在2016年的时候张琴就有考虑,但因中植的反对而搁浅,现在又重提此事,其稀释股权的意味很浓厚。另一方面,张琴可能也有为自己主动增加筹码的意味。

6

荃银董事长质疑大北农与中植系关系

  大北农的入局引发了包括荃银高科董事长张琴在内的多方质疑,其后荃银高科向大北农发函询问其与中植系的关系。但大北农方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没有听说”在中植系掩护下增持荃银高科的事情。

  相对于荃银高科,同样是农业企业的大北农业务体量更大、业务范围也更广。官网显示,大北农集团产业涵盖畜牧科技与服务、种植科技与服务、农业互联网三大领域,拥有2.2万余名员工,在全国建有1万多个基层科技推广服务网点。兴业证券研报认为,大北农的连续增持具备较强的行业整合预期。

  在产业整合的另一面,由于大北农持股比例较高,其在荃银高科的股权混战中所发挥的角色备受相关方面关注。

  艾宇表示,大北农的持股成本约在13.6元/股附近,这么多的真金白银进来,而且还在高位,再鉴于其与中植系的纷杂关系,值得深思。

  对中植系在此次大北农持续买入荃银高科中所发挥的角色,外界传言众多,有媒体猜测大北农可能与中植系暗送秋波。5月19日,荃银高科创始人和董事长张琴表示,“大北农在买入之前和之后都没有与公司沟通,就在持股比例达到5%之后发布了权益变动报告书,他们不睬我们。”

  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荃银高科也向大北农等方面发去问询函,试图了解对方意图。

  网传信息显示,荃银高科向大北农发送了《问询函》提出了关于大北农与中植系的关联关系、大北农收购目的、收购程序是否合法、收购资金来源是否合法等问题。张琴向新京报记者确认了这个信息的真实性。“我就很奇怪,(大北农和中植)是不是有关系”,张琴说。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2015年,重庆中新融拓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中新融拓)参与了大北农的定向增发,中植系也由此成为持股大北农0.98%的第九大股东。查阅最新财报看到,这一持股比例保持至今。

  对于大北农是否与中植系是一致行动人,大北农董秘陈忠恒的助理5月19日对新京报记者称“不太清楚”。当问及公司是否在中植系掩护之下进行增持荃银高科,她表示没有听说过这个。

后续进展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5月22日,荃银高科董事长张琴直接在媒体上公开质问大北农的增持目的以及与中植系的关系。大北农则回应称投资荃银高科与中植系没有直接关系。大北农董秘陈忠恒称,选择战略投资荃银高科,是考虑到荃银高科的战略投资价值及其与大北农种子业务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时至今日,荃银高科与大北农是否有了面对面的交流,荃银高科董秘对农财宝典记者表示“已有了沟通”,过程暂不公开。张琴直言,“想为种业做点事情,但环境总是发生变化”。

合肥种业背景有多深?

2005年,合肥市加大科技创新和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打造“中国种业之都”。合肥市目前拥有种业企业76家,其中农业部颁证的种业企业8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4家——丰乐种业、皖垦种业、荃银高科等,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数量占全国(44家)的1/11,仅次于北京的6家,居全国第2位。合肥市种业年销售额达30亿元,种业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3位。在全国7家种业上市公司中,合肥市就占了两家,即丰乐种业、荃银高科,拥有上市公司总数在全国排名第二。在注册资金方面,丰乐种业以2.99亿元的注册资金位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中国种子集团、山东登海种业。预计2020年,合肥种业总产值可达60亿元。

2016年荃银高科业绩表现,请查看:

登海、隆平、农发等九大种企业绩全面PK:谁的业务团队最牛逼?

两杂种子市场深度观察,是哪里拉动了销售额的增长?是谁依然傲立雪中?

大公司|品种大战已引爆,隆平登海荃银丰乐农发接下来如何发力?

素材来源:赵毅波 新京报

龙昊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经营网

制图:农财宝典

由农财网种业宝典进行整理、部分采访,转载请注明

【投资】菜鸟分析《荃银高科》-1-它是干啥的?

公司所处种子行业,先看下公司财报对行业发展的描述:

从中可以看到,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兼并小企业、走出去、产业链,公司的产品主要是水稻和玉米,看下这些年政策的影响:

从政策的改变来看,08至16年扶持,16至18供给侧改革,19年开始触底回升。可见近几年政策对行业的发展影响是积极的。

上市的公司中以种业为主营业务的主要有以上这几家,上图是21年的营收结构图,接下来看下这些年各公司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些公司的业务不断萎缩,如神农科技、万向德农,

有些公司刚开始快速发展最终进入了平稳阶段,如隆平高科

有些公司经历了萎缩最终稳定,如敦煌种业

一直在健康、向上、持续发展的则只有荃银高科

水稻为主要产品,其营收与毛利贡献度最大;自18年以来粮食作物高速增长,但是其毛利偏低;玉米自20年触底以后高速增长,占比不断提升;小麦自21年开始也在不断发力;其他品类的增长主要是棉花类。公司产品结构不断在丰富。

从公司的业务来看主要分种业业务与订单农业业务,种业业务的经营模式如下:

上游主要包装公司,下游则是种植户。

订单农业的经营模式如下:

上游为合作社、种植大户,下游为粮食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其中玉米的下游消费主要有饲用(猪禽养殖)、工业加工(燃料乙醇)、食用及种用,水稻主要为食用、工业加工、饲用及种用。

20年生产量与库存量大幅度增长主要是订单农业业务的探索初具成效,业务规模增加,订单粮食及青贮玉米生产(收购)量提升所致。

公司年报的股权架构图如下: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央国资管理机构,先正达控股公司后有利于公司的转基因业务发展。

任何公司的经济活动大抵如此:制定战略->执行战略->产生结果。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前两项我们无从得知,但是财报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公开的、公平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公司财报的最终结果来一窥公司的经营活动,本文分析的流程如下:

对于公司的策略一般分两种: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策略。前者薄利多销,后者高毛利,它们的财务特征如下:

我们看下公司的策略:

从公司的毛利率来看公司采取的是差异化策略,近五年毛利率下滑的有些厉害,从前面产品的分析来看可能是毛利率偏低的粮食订单业务占比提升导致。

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并不高,相反销售费用率则占比偏大。

公司的商誉与无形资产占比常年保持高位,前面行业发展的分析可知种业兼并重组持续活跃,说明公司可能通过并购或者外购进行技术扩张。

因此,大致推断出公司执行差异化策略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营销提升品牌力、并购外部技术扩张。

至此,荃银高科的第一篇分析至此结束,感谢阅读。

每天坚持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坚持是日复一日,质变需日积月累

我是三横兰,那个三横的兰

外企可以转正定级么

1、现在身份在淡化,几乎没有什么用啦!2、一般情况下,毕业生就业后持报到证等到人社部门办理就业手续,就具有啦国家干部身份。当然有些地方比如深圳、广州需要毕业生工作满1年并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才具有国家干部身份。3、如实现要弄清楚,建议向单位所在地人事部门(多为人才中心)咨询,是否具有干部身份。

荃银高科进入中化时代,“资源优势+生物育种优势”的投资价值充分体现了吗?

一直以来,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有一个心愿,就是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大农业全产业链。从中粮到中化,虽然他的工作地点变了,但这个思路却是一以贯之,依然在坚定推进之中。

 

一个最新的案例是,11月15日晚间,荃银高科发布公告称,中国中化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简称“中化现代农业”),拟通过受让公司原股东的部分股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到21.50%。

 

荃银高科在11月16日复牌后,直接涨停开盘,不过由于受到创业板跳水的拖累,该股也被砸开了涨停板。但在经受了砸盘资金的持续“洗礼”之后,该股尾盘仍然强势拉升,报收10.40元,涨幅6.34%。

 

股价已经横盘震荡了好几年的荃银高科,这次又会止步于此吗?这同样是很多投资者心里的疑惑。不过在我看来,随着中化的入主,这次真的不一样了,荃银高科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新东家:中化集团农业板块的核心企业

先来看看荃银高科的新东家。

 

资料显示,中化集团是中国四大国家石油公司之一,领先的化工产品综合服务商,最大的农业投入品(化肥、种子、农药)和现代农业服务一体化运营企业,并在城市开发运营和非银行金融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中化现代农业是中化集团农业板块的核心企业,是集团农业服务业务的统一平台。“种植技术+农业金融+农产品销售”三位一体,是领先的现代农业全程解决方案提供商。

 

正如开篇所说,“从田间到餐桌”是董事长宁高宁的心愿,他也一手促成了此事的推进。2016年9月,中粮、中化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化集团下属的中化现代农业,与中粮集团下属中粮国际(北京)也签署了合作协议,携手打造真正意义“种植可控”的“从田间到餐桌”。

 

那么,中化成为荃银高科的大股东,是不是也经过了宁高宁的认可呢?想必是这样的。因为公司是我国少数的具备品种自主研发能力的种子企业,是粮食自给、食品安全最重要的一环,能够极大充实中化的育种实力。宁高宁必然会站在国家意志、粮食安全、农业全产业链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百度搜索中国种业企业可以发现,常年雄踞榜首的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就是中化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育种研究,在水稻、玉米、小麦、蔬菜及油料作物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实力。未来,作为“兄弟单位”,荃银高科有望与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展开深度合作,生物育种实力将会大幅提升。

 

可见,未来整合之后,荃银高科可以借助中化这个大央企的资源优势,以及生物育种优势,在大农业战略上获得更多的资源优势和渠道优势,有望登顶中国种业的龙头地位,一览众山小,进而为公司持续贡献业绩。

 

没有芯片,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就难言超越;没有种子,一个国家的农业安全和温饱问题就会受制于人。种子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芯片,换言之,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没有种子这个“源头”,农业、粮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应该把对种业公司的重视程度提得更高,这次中化强势入驻荃银高科,正是代表国家意志,实现央企与民企的优势互补,共同做好“农业芯片”,确保国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谋事之举。

 

种业是受国家高度重视、政策扶持力度最大的农业子行业,是最不受宏观经济影响的子行业。在这样一个拥有“天时”的行业,通过加入央企中化“大家庭”获得“地利”优势,再通过内外部的整合实现“人和”,荃银高科的竞争对手可以说是“举着望远镜也看不到”,估值理应得到更大的提升。

 

央企、民企合作样板:荃银高科或成中国种业龙头

 

那么,中化为什么看中了荃银高科呢?

 

宁高宁是一个格局很大、眼界很高的人,不可能看上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我想原因有二,一是荃银高科自身的实力不俗;二是央企和民企深度合作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央精神,也是大势所趋。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种子自主知识产权、粮食自给,是必由之路,这只有央企、民企的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实现。所以,中化入主荃银高科,就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会打造成一个样板。试想,未来荃银高科成为中国种业的龙头,想象空间会有多大?

 

现在荃银高科的总市值还不到45亿,隆平高科市值178亿,全球种业龙头孟山都公司被德国拜耳收购,代价高达630亿美元。相形之下,进入“中化时代”的荃银高科,是不是太便宜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可能大家还没跟荃银高科联系起来思考。

 

据财新网报道,今年6月底,中国化工集团与中化集团合并交易终于坐实,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兼任中国化工d委书记、董事长,中国的农资巨无霸诞生!此前的2017年6月,中国化工完成对全球第一大农药、第三大种子农化高科技公司-瑞士先正达的交割,收购价格为430亿美元。

 

长期以来,全球农化行业第一梯队呈现“六巨头”格局,分别是先正达、孟山都、拜耳、陶氏、杜邦和巴斯夫6家跨国公司。其中,先正达拥有先进的生物育种技术,在传统育种杂交水稻和杂交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上处于领先地位,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10%左右,在全球拥有专利超过13000件。

 

国家发改委产业所研究员姜长云接受采访时说:“目前中国化肥、农药、种子行业跟国际上的差距应该是比较大,无论是科技研发能力,创新能力,还是市场占有率,还有竞争能力差距都比较大。”

 

未来,随着中国化工集团与中化集团完成合并,先正达进入中化集团的体系,那么在同一集团内,荃银高科有望借鉴先正达的技术和经验,再整合本土的优势,将会大大提高中国的种业技术,提升农业质量。

 

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同行所不具备的,这也是我看好荃银高科成为未来中国种业龙头的重要原因。

打铁自身硬:具备品种自主研发能力的种子企业

 

另一方面,能够获得中化的青睐,荃银高科自身的实力也是相当强悍的。

 

2010年,荃银高科登陆创业板,被誉为创业板“种子第一股”。公司以水稻种子业务为主,玉米种子、农化等业务为辅,是我国少数的具备品种自主研发能力的种子企业。

 

能否持续推出好品种,是衡量一家种子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唯一标准。公司的荃优华占、徽两优丝苗、荃两优丝苗、荃优527、荃粳优1号等优良新品种已于2017年开始投放市场,新品种的独家亲本、性状优势,受到了市场高度认可。

 

荃银高科还是最可能率先实现转基因玉米国内产业化的两家企业之一。目前国内共有5家单位提交了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安全证书申请,仅有两家企业在顺利推进,公司正是其中之一。转基因玉米一旦实现商业化,公司的玉米种子业务有望由区域性经营爆发成长为全国龙头。

 

从业绩来看,荃银高科的成长性也很好。2017/18销售季,公司的水稻种子业务实现收入5.74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同时,稻种毛利率提高3个百分点至49%。此外,公司的玉米种子毛利率回升8个百分点至48%。随着玉米价格见底反弹,公司的玉米种子业务也会进一步改善。

 

随着陶氏与先锋的交割、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拜耳收购孟山都,全球种业加速进入寡头垄断时代。

 

目前,我国持证种子企业约5000家,但超大型企业较少。我国种业前50强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不到50%,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种业正在面临第一场整合并购的浪潮,在国内政策保护的窗口下,具备独立研发能力的企业,有望通过产业并购整合加速成长崛起。

四大看点,荃银高科的价值远未体现

最后总结一下:

 

1、随着中化现代农业成为荃银高科的第一大股东,在充分整合之后,公司有望借助中化的资源优势、生物育种优势,成为“从田间到餐桌”的大农业全产业链的核心一环,在大农业战略上获得更多的资源优势和渠道优势。

 

2、未来还将受益于中国化学、中化集团合并后,同一集团下先正达的先进经验技术。

 

3、公司近年持续推出好品种,自身业绩不断改善,毛利率持续提升。

 

4、中国种业正在面临第一场整合并购的浪潮,作为行业龙头之一,公司有望通过产业并购整合加速崛起。

 

正因为看到这些优势,所以此次中化现代农业入主荃银高科的进展非常快,给的价格也相当大方。受让9252万股的价格为8.19亿元,股份转让价格为8.85元/股,相比于停牌前9.78元/股,并不低。

 

按照上周五收盘价10.4元计算,距离中化受让价的溢价率也才27%,但中化方面不仅不会减持,还将投入巨大的资源推进荃银高科的发展。既然作为产业资本的中化都这么有底气,看得这么长远,普通投资者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曾说:股价从短期来看是投票机,长期来看是称重机。如果你认为,当前的股价并不能充分反应荃银高科的价值,那么,在股市低迷但即将迎来反转之际,持有这一只成长潜力股,是不是一件很有先见之明的事?

 

---------------------------------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