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茶和金茶花有什么区别
金花茶(拉丁学名:CamellianitidissimaC.W.Chi),是中国南方和越南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有的山茶花物种。它是一种高达5米高的灌木或小乔木,有蜡质黄色的花朵。它在野外濒临灭绝,但作为园林植物受到青睐。金茶花一般指金花茶。参考:1、植物列表网页链接2、国际山茶花协会网页链接3、全球树木运动网页链接
速纤轻卡植物代用茶的作用是什么?
请问您是想问速纤轻卡植物代用茶有什么作用吗?速纤轻卡植物代用茶有一定的减肥效果。速纤轻卡植物代用茶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减肥效果,但是纤轻卡植物代用茶减肥的效果比较慢,纤轻卡植物代用茶有很好的排油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清除肠道内的一些宿便,是有一定的辅助减肥效果。减肥期间最好是控制饮食,然后再加上合理运动,进行科学减肥。减肥(loseweight)是一种以减少人体过度的脂肪、体重为目的的行为方式。适度减重可降低患肥胖症的风险,也可提高有肥胖并发症的患者的健康水平,而过度、过快减肥会对身体有不良影响。减肥需要采纳科学的正确的减肥方式,警惕对于假设阶段、未经证明的减肥观念。
金花茶是什么植物
金花茶是山茶科植物。金花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与茶、山茶、南山茶、油茶、茶梅等为孪生姐妹,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之一。花的颜色是金黄色的,花的形状则仿佛碗一样。关注金花茶可以知道,这种植物成为了非常稀有的植物。并且这种植物经常用作茶叶来喝茶,在植物各部分的分析中,植物的各个部分的营养成分方面也是非常好的。金花茶种植过程中,合适的种植条件才可以成长更好的状态。种植过程中需要清楚,这种植物喜欢温暖并且是非常耐阴的一种成长状态。不仅仅可以用来当做茶叶饮用,并且植物的观赏价值也是非常高的一种植物。在金花茶成长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充足的水分可以使得金花茶成长的情况更理想。所以在种植金花茶过程中,浇透水并且积极关注水分是否充足的问题已经成为了不可以忽视的内容,保障了充足的水分才可以成长更理想。养殖金花茶需要注意到,合理的施肥工作才可以使得金花茶成长的状态更好。而具体在养殖过程中应该清楚,正确的施肥工作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一周一次便是可以的,并且施肥能够注意观察植物的具体状态都很重要。
很长条的金黄色的茶是什么茶?
大长条形红茶是金骏眉。金骏眉茶,属于红茶中正山小种的分支,原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桐木村。由正山小种红茶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江元勋带领团队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融合于2005年研制出的新品种红茶。外型细小而紧秀。颜色为金、黄、黑相间。金黄色的为茶的绒毛、嫩芽,条索紧结纤细,圆而挺直,有锋苗,身骨重,匀整。开汤汤色金黄,水中带甜,甜里透香,杯底花果香显等无法模仿与超越的稀贵品质。香气特别,干茶香气清香。
黄色的茶花香不香的?在什么季节开放?
黄茶花:香。黄茶花花期:11月至翌年3月。果期10-12月。你说的黄色的茶花,其实就是金花茶(金茶花)。金花茶(金茶花)为山茶科、山茶属、金花茶组、金花茶系植物,与中国名茶同科属,是国家8种一级保护植物之一。有很高的观赏、科研和开发利用价值,素有“植物界的大熊猫”、“茶族皇后”之称,在国际上负有盛名。1960年在广西十万大山中首次发现黄色山茶,1965年由中国著名植物学家胡先肃先生将此黄色山茶命名为“金花茶”,从此金花茶一举成名,震惊世界花坛。金花茶金瓣玉蕊,腊质金黄,晶莹光洁,鲜丽俏艳,点缀于绿叶琼枝间,风姿绰约,美艳怡人,高贵雅致,其观赏价值无与伦比,被荣称“茶族皇后”,花卉中的“超级明星”,又因其是一种古老植物,结果率极低,世界稀有,故又称之为植物。既是名花又是茶,茶香花艳众人夸。荒山野岭珍稀种,但愿能来百姓家。黄茶花(金花茶、金茶花)——
茶叶是什么植物茶来自叶是什么植物的叶子
1、茶叶是长在茶树之上的,是属亏洞于被子植物门、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的植物,多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品种有白茶、黄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2、茶叶的品种众多,其中有一部分属于保护植物,而大部分茶叶都需要长日照养护,对于光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此外种植地还要有充足的降水量。3、茶树是一种木本植物,型让因为植株的茎干含有大量的木质细胞,且一般比销租枯较坚硬,还能多年生长,茶叶就是茶树的叶子。4、茶叶是双子叶植物,因为种子的胚上有两个子叶,植株是四季常绿,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冬季也不会落叶。
金花茶原生树多久开花
一般花期11月至次年4月金花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与茶、山茶、南山茶、油茶、茶梅等为孪生姐妹,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之一[1]。金花茶的花金黄色,耀眼夺目,仿佛涂着一层蜡,晶莹而油润,似有半透明之感。金花茶单生于叶腋,花开时,有杯状的、壶状的或碗状的,娇艳多姿,秀丽雅致。以前,人们没有见到过花色金黄的种类。金花茶由中国植物学家左景烈于1933年7月29日在广西防城县大菉乡阿泄隘第一次发现,1948年被我国植物学家戚经文正式命名为“CamellianitidissimaC.W.Chi”。国外称之为神奇的东方魔茶,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茶族皇后”。
植物的力量——评《茶叶大盗—改变世界的中国茶》
专题史带给读者的乐趣之一,是可以在错综复杂的史料当中选取某条线索由繁入简的审视这个世界,并从不同角度依照这条线索由简入繁的深化理解这个世界。以茶史为例,除却教科书式的AllaboutTea[1]与《茶业通史》[2],我们可以从中国茶人周重林的《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3]中看到茶叶这种清新而富有哲思与雅意的古老饮料是如何引发了东西方的商业纠纷乃至血腥战争,从自1960年便旅居非洲并在当地有着13年茶园管理经验的英国人RoyMoxham的Tea:Addiction,ExploitationandEmpire[4]中看到茶这种东西方贸易的代表性商品的市场变化是如何造成了近代世界格局以及风俗文化的变迁,而这些书籍在讲述茶的全球化过程的时候,都提及一位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英国植物猎人罗伯特·福钧——美国作家萨拉·罗斯笔下《茶叶大盗——改变世界的中国茶》[5]的主人公。
罗伯特·福钧是一位在茶叶全球化过程中的起了重要作用的苏格兰植物学家,他曾受雇于东印度公司,在鸦片战争的硝烟尚未弥散之时冒险穿行中国寻觅优质茶种以及探求制茶技术,以期在英国饥渴的茶叶市场与清王朝设下的贸易壁垒的矛盾中获利。虽然早在17世纪就有一些茶树从日本被带到荷兰,且至甲午战争前夕,西方探险者已经在爪哇、印度、圣海丽娜和巴西等多处热带地区的殖民地进行茶树的实验性种植并获得了收益,但这些地区的茶叶品质皆难以媲美中国茶,福钧在中国的三度探访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不仅带回优质茶种,而且习得制茶技术并招募到中国茶工(福钧也是第一个发现红茶和绿茶是同种茶叶经过不同制茶工艺而产生出不同外观、口味和功效的欧洲人,而且发现了绿茶更易制假特别是用有毒制剂染色的问题,使英国人摒弃绿茶、养成饮用红茶的习惯),打破了中国对茶特别是高品质茶的垄断,可谓为西方世界盗取“茶种”的普罗米修斯式的茶叶英雄。福钧本人著有四本回忆录,记录其艰苦卓绝又奇幻曼妙的东方之行,其中一部已有中译本《两访中国茶乡》[6],这些著作不仅是当时西方人了解东方的一扇窗,也是当下学者考证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民间风俗的重要依据,福钧的传奇经历亦被编撰为文学作品,以探险小说的形式呈现。然而,有关福钧的诸多书籍当中,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的作品当属《茶叶大盗——改变世界的中国茶》。
《茶叶大盗——改变世界的中国茶》的作者萨拉·罗斯是一名年轻的美国作家,为完成此书,她查阅了福钧的四部回忆录和他给东印度公司的信件、大英图书馆馆藏的东印度公司的档案以及诸多相关历史著作,书中所述事件皆为史实,因而她给此书的定义是“通俗史”[5,325]。这本书也确实充满趣味,作者采用穿插交代背景的叙事方式,以福钧在东方寻茶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借福钧之眼复现了茶及制茶技术被西方攫取的过程中的种种鲜活画面,——除了茶,亦涉及到地理、宗教、经济、建筑、民俗、文化和社会形态等不同领域,通过讲述福钧东方探险中的一段段奇闻逸事生动的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中英两国民众的生活图谱。全书选取的18个时间节点,都发生了许多有趣而意义深远的事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古老的东方农耕文明在与西方交锋之后表现出的种种颓势,以及一个年轻的以海洋文明为基础的帝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展现的蓬勃活力。
在展现一个西方的植物猎人在晚清的冒险故事的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这部书又是一部植物礼赞。在这次交锋乃至整个维多利亚时代,“植物”是一个关键词,正如作者在序言所述:“历史上曾经有一刻,当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罂粟和山茶——兵戎相见时,世界版图以两株植物的名字重新划分。”[5,13]植物特别是茶与罂粟对世界的影响成为贯穿全书的另一条线索。
在维多利亚时代,“植物贸易是大英帝国(包括殖民地在内)一项重要的财富来源”[5,57],“依靠茶、鸦片等药用商品销售产业的推动,大英帝国雄踞全世界霸权帝国之首”[5,235]。然而英帝国对于植物的热衷不仅源于物质利益,“随着广大农民离开他们的土地迁入工业化城市,农场被乡绅们圈了起来。不列颠人开始怀念一切自然形态的玩意儿,一种新型的、专门向英国家庭供应花花草草的市场随之发展起来”[5,22]。一些贵族甚至“为满足自己对奇花异草的狂热迷恋近乎挥金如土”[5,23]。
植物贸易的发展壮大在促进帝国崛起的同时,也改变了大英帝国的社会格局与文化习俗,此时出现的园艺热使曾经在英国被大众漠视的花匠“摇身一变以植物学家的身份受到众人瞩目”[5,18],随着他们在世界各地探索和采集具有科学、经济与农业潜在价值的奇花异草,至19世纪中叶,甚至形成一个职业:植物猎人。在他们眼中,中国简直是“一个完整的花园之国”,“花园在中国是一种敬畏的象征。官员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就要盖起蜿蜒曲折的花园,花园中间必须带有鱼塘、石桥和代表思念孔子的亭子”[5,72],而且“有些不可思议的神奇植物为中国所独有;这些物种可能为大不列颠的未来经济带来异常丰厚的收益”[5,24]。在他们的努力下,大量的人为的植物迁徙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诸如中国的迎春花、荷包牡丹、蒲葵、白紫藤、胸花栀子、芫花、双黄茶玫瑰、金橘以各种杜鹃、蕨类和竹纷纷漂洋过海来到英伦安家落户,既让他们名利双收,又满足了英女王及其子民对神秘东方这一理想之境的憧憬与向往,同时还极大的促进了大英帝国国内外贸易的繁荣。
在各种植物的引进中,茶的影响力远胜于其它植物。虽然在整个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欧洲人一直在就饮茶对于健康是有益还是有弊争论不休,甚至曾公认茶是一种兴奋剂,但较之历经多个世纪都岿然占据英国人日常饮品首位的啤酒,茶使饮用者身心放松、精神振奋,——飞速运转的机器需要能够全神贯注驾驭它的工人而不是为了清除寄生虫和细菌并获取能量而把啤酒作为日常饮料的醺醺然的劳工,较之自16世纪末才被教皇克莱门八世“平反”而逐渐风靡欧洲的咖啡,需要用沸水冲泡且含有抗菌酚类的茶不仅能预防水源性传染病并且可以通过改善母体体质而降低婴儿死亡率。很快,历史在19世纪三十年代霍乱肆虐英国的时候证明了“一个喝茶民族的生存概率比一个喝咖啡民族的要大”[5,305]。更何况当时的英国城市扩张、人口激增,粮食供给紧缺,同时糖产量过剩,“掺了牛奶和糖的茶满足了英国对廉价营养品不断增长的需求”[5,307],因而“对于帝国的宏伟战略而言,茶叶同样是上天的恩赐”[5,305]。
对于中国这个有着几千年农耕历史的古国,植物的意义自然非比寻常,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国成于茶而败于鸦片。如果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事关民生,“梅竹兰菊”关乎雅士的情怀与民族精神,那么,无论是文人墨客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之八大雅事,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门七件事”,作为中国“国饮”的茶兼具精神与民生的双重意义。虽然中原汉民族好清茶,边陲游牧民族喜奶茶、咸茶,但茶的清新气质不变,茶的清香气息不散,茶的精神已然融入到中国人的血肉之中,统治者甚至借茶巩固自己的江山社稷,对内征“茶税”、对外“以茶制夷”,使茶最终成为中国人的“味道、家国与生活”。然而,这个富庶的茶叶生产大国却在19世纪中叶几近破产,大量的中国人身染毒瘾,甚至有人认为“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据估计每三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染上了鸦片瘾”[5,231]。与茶被欧洲接受的原因相同,鸦片最初是作为具有补益功能的海外贡品流入中国的,成为上流社会阶层的享乐方式,而后逐渐向底层渗透,因为那些“被生活的艰辛折磨到麻木的人,靠着这种药物来寻求宁静、放松身心的感觉”[5,233]。但鸦片带给人的快感实质上是饮鸩止渴,它透支了民众的心智,透支了军队的战斗力,透支了政府的白银,整个国家濒临崩溃的边缘。
只有亲临此时中国,才能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破败与人的颓废。这种感受令福钧感到震惊,因为西方对中国的最初印象是那么的美好:“与世界上许多列于英国殖民计划之内的地方不同,中国在英国的印象中几乎是个文明世界。中国人追求优雅而富有教养的情操,他们的诗歌、音乐和哲学都是如此。”[5,72]而福钧真实经历的却是:虽然中国有着风光无限的大好河山,但社会环境并不乐观:“虚弱无能的北京朝廷在对外战争中被打败后,威信一落千丈,从而失去了对地方官员的控制,这些官员残忍地压榨着城市和乡村”[5,83];“农村地区充斥着小偷和强盗,海路则惨遭海盗蹂躏。饥荒摧残着农民的生活,就像贪官污吏和受过儒家教育的官僚阶层所作的那样,而这种情况正在向城市蔓延”[5,24]。社会风貌则是:“面子”和“关系”构建了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决定着一个人是该被公正对待还是遭受歧视”[5,99]。在本应特别珍惜信誉的商界,注重“面子”的中国人却私下为茶叶染色,因为“‘外国人看起来很喜欢掺了普鲁士蓝和石膏粉的茶叶,这些茶叶看上去整齐漂亮,而且这些东西可是够便宜的。中国人(可)不反对(供应)这种茶叶,况且这种茶叶总能卖个......好价钱!’”[5,26]。而且,中国人对待西方来客的态度也并不友好,由于政府的禁令,“白人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于这些港口城市中新设立的外国租界内”[5,],民间的对抗情绪则更浓:时至1848年9月,“沿海一带涌入的欧洲人越来越多,这激起了当地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恨。在南方,愤怒的农民已经开始袭击外国人,把工厂和医院的洋人扣为人质,甚至有时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将他们杀害”[5,83]。此外,在这个“上下交征利”的国度,尽管清政府用“严刑峻法来禁绝移民现象”[5,256],一些唯利是图的经纪人、海盗诱拐或强掠中国百姓到海外充当劳工,更有甚者,“还有的人或是作为氏族战争的牺牲品,为自己的亲属所卖”[5,256],以至于在此时代背景下“Shanghai”有了另一个英语意涵:动词“诱拐”(上海是当时的“肉票市场”)。
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的冲击之下,一些误读与偏见自然而然的出现了。作者借福钧之眼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东西方文化碰撞时英国对中国的失望情绪:“种种讹诈行径在一天天持续着”[5,143],以至于福钧认为“中国人的天性就是如此。”[5,143]不过,虽然“习相远”,但如切尔斯菲尔德所说:“世上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大英帝国的子民也会犯下恶行:首先,从一种中立的立场来看,福钧的三度访华就是目的不纯正的行为,如果依照现代法律制度来裁定,福钧这样的植物猎人无非就是商业间谍:“他的行为的性质就跟偷走了可口可乐的配方一样”[5,319];其次,制造并销售假冒伪劣茶叶的不仅是中国人,巨大的利益也驱使了不少英国人从事这种勾当,比晚清的中国人更加熟稔于化学之道的英国人对茶叶使用的染色剂更加“丰富多彩”:“铜绿、硫酸铁、普鲁士蓝、荷兰粉红、碳酸铜,甚至羊粪。在以上这些染料中,羊粪很可能是危害最小的一种。”[7,29];再次,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完成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海外殖民扩张的重要时期,由于茶叶贸易的巨大利润,因茶而起的血腥冲突层出不穷,民间中茶叶走私犯谋财害命手段残忍、屡见不鲜,而政府则默默的为鸦片贸易和建立海外殖民地的茶园提供武力保障,除了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而且诱发并镇压了被当时的英国人称为“土兵哗变”的印度第一次独立战争。可见,正如柯尔律治所言:“倘若人不成为天使,毫无疑问,他将下沉成为魔鬼”,人性固有的劣根难以泯灭,欲望可令它随时萌发,但它只会从人类设计的社会制度的纰漏中滋蔓出枝芽。
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有人对中国抱有成见。比如对作者完成此书有过帮助的已故的格拉迪斯·肯纳(GladysKenner),“他生前总是说中国不是一个年轻女士该去的地方”[5,324]。这种看法对于已把“性别平等原则”列入宪法的现代中国显然失之偏颇,但也并非无稽之谈。中国确实存在过对于女性极度不友好的态度:福钧曾发现“溺杀女婴的恶行在中国流毒甚广”[5,136],因为“在中国,姑娘结婚后就离开了自己的家,还会带走一笔嫁妆,因此她们被视为赔钱货”[5,136];武夷山的采茶女“在家时总是处于大家严厉的监视之下”[5,205],而采茶时“和别的妇女一起在山腰上漫步时,她也算是暂时逃离了婆婆的专制魔爪和家中高墙的禁锢”[5,205],以至于每年的采茶季成为采茶女的“一种季节性的解放”[5,205]。这种不友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延续: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13.51:100,远超105:100的自然条件下男女出生性别比,在科技发达的今日,这显然存在着人为干预,而这种行为背后隐匿着的是中国父母们依然存在的比较强烈的男孩偏好。
很多人都见证过一颗萌发的植物种子力举千斤之石,一株旱地植物的根系深扎土壤密布如织,还有松涛的怒吼、竹林的清唱,这些都是植物在自然界显示出的惊人力量,而植物对于人类社会同样有着强大影响力:“当一个单一物种被移植到它的故土之外的时候,这个世界也随之发生了永恒的变化”[5,309]。罂粟与茶,两种皆可开出美丽花朵的植物,一个使人迷醉和沉沦,一个令人清醒和振奋,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影响了中英两个帝国的命运。在此感谢《茶叶大盗》,它让我们见证了一个英国植物猎人在晚清的传奇故事,一祯大变革时期的风俗画卷,也深刻感受到了植物的神奇力量。
参考文献
[1]WilliamH.Ukers,AllaboutTea[M],TheTeaandCoffeTradeJournalCompany,1935.
[2]陈椽,茶业通史[M],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
[3]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4]罗伊·莫克塞姆,茶:嗜好、开拓与帝国[M],三联书店,2010.
[5]萨姆·罗斯,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M],孟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2015.
[6]罗伯特·福琼,两访中国茶乡[M],敖雪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7]罗伊·莫克塞姆,茶:嗜好、开拓与帝国[M],三联书店,2010.
茶叶改变世界——介绍《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茶叶这一源于中国的特殊饮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太普通了,它已深深地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至于我们对其作用和影响熟视无睹。可是关于茶叶在近代世界历史上的作用及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却不容得忽视。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尽管很多人可能对此看法持怀疑态度。
用“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人所皆知的诗句来形容茶叶在历史上的影响再恰当不过了。首先,关于饮茶的仪式礼节在中国几乎已荡然无存,倒是东洋日本成了今天茶道的正宗,甚至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以此而引以为自豪。即使是远在西洋的英国竟然也有了自己的茶文化——下午茶,并成为英国近代文化的一道奇观。自上世纪80年代传统文化研究复兴以来,中国人曾致力于茶文化的复兴,无奈我们虽然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却终因无成形的茶道传统或者可能曾经有过而早已丢失殆尽了,因此始终不知茶文化的魂在哪里,勉强拼凑起来的五花门的所谓“茶道”,让人怎么看怎么不像,也与周围的环境及人们的心境难以融洽。此点甚像我们开口闭口笼统所说的传统文化,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的魂,谁也说不清楚,我们都知道它存在了几千年,可它似乎只是浑沌的存在,像一团缭绕的云雾,大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究其原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太缺乏仪式化、程式化的内容了,可是如果没有这些仪式和程式,所谓文化的魂如何附体?其次,从茶叶的生产和加工来看,这一奇异的植物本来只有中国人认识它,也只有中国人懂得怎样去栽培、管理和加工它。直到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是绝对的茶叶帝国,英美茶叶完全依赖从中国进口。后来英国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试种并取得成功,建起了许多大茶园,并采用先进的机器加工手段,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产量和品质方面超过了中国,导致中国的茶叶出口锐减,从此以后就徒有茶叶大国的虚名了。
茶叶对日本的影响,我们耳熟能详。然而茶叶对西方尤其是对英国的影响,我们则知之不多。从饮茶风俗及茶叶贸易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观照近几百年的中西关系史,能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
现代学者对西欧工业革命的最新研究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与东西方之间贸易的发展是工业革命产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发现的大量银矿,装满了他们的腰包,而东方尤其是中国繁荣的国内市场及旺盛的白银需求又为这些银矿提供了出路,于是在大量的西欧工业制成品运往美洲的同时,东方大量的香料、丝绸、瓷器、大黄及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运到了欧洲。这是一个需求拉动的市场链。起初,丝绸和瓷器等是中国出口商品的大宗。但至晚从1717年起,茶叶逐渐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直到1890年代之前,茶叶在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始终名列第一。英国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对象,把持东方贸易特权的东印度公司虽然在茶叶贸易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可它也面临以什么回头货换取中国茶叶的问题。中国人当然欢迎白银,在整个18世纪,英国人购买茶叶除了用白银支付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弥补贸易赤字的手段。东印度公司船只的舱货,白银经常占到三分之二甚至90%以上,每年输往中国的白银一般都在四五十万两之间,最高达到150万两。为了弥补巨额的贸易赤字,英国商人想尽了一切办法向中国进口所谓的新工业品,如纺织品、西餐具、钢琴,甚至煤炭等等。然而,这些商品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出路。中国人宁肯穿结实耐用的手工土布,而不买英国精细但不耐穿的机织棉布,最后英国商人不得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其他商品更是无人问津,西餐具、钢琴锈蚀在仓库里,煤炭则无偿送给英国人在广州的商馆。万般无奈之下,英国人背地里干起了罪恶的勾当,即向中国走私鸦片。英国商人利用当时部分中国人逐渐养成的吸食鸦片的恶习,在印度广植鸦片,企望以此来弥补对中国贸易的亏空。这样,英国人把工业品卖给印度,印度人其实主要是英国人通过走私把鸦片卖给中国,中国人则把茶叶卖给英国,于是英——中——印独特的三角贸易形成了,在三角贸易中受到巨大危害的无疑是中国人。随着吸食鸦片的中国人增多,鸦片走私贸易日益猖獗,鸦片进口总值已经远远超过中国茶叶、丝绸等商品出口的总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回吐外流,巨额的白银重新装进了英国人的腰包,并造成中国的“银荒”。在英——中——印三角贸易中,英国人得到的利益最多,他们不仅从中国得到大量白银,又把大量工业品卖给印度,而且其征收的茶叶进口税成为英国财政收人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东印度公司垄断的最后几年中,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收人平均每年达到330万磅,占国库总收人的十分之一左右。更值得注意的是,茶叶收人也几乎是东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润,它甚至成为东印度公司商业存在的理由。
如果我说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与东西方的贸易有关,大概不会有人反对。但是如果我要说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与茶叶贸易直接有关,则可能有人怀疑。其实历史的实际还远不止此,我甚至还要说,不仅英国革命的发生与茶叶贸易有关,英国近代文化的形成和重新铸造也与茶叶贸易有关。
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问题。此前我们较多注意了丝绸、瓷器、漆器等对欧洲的影响,而较少注意到茶叶对欧洲的影响事实上,到今天为止真正仍然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已不是丝绸、瓷器等等,而是茶叶,所以值得我们花较多的精力去探讨它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最近出版的专著《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向我们揭示了茶叶对英国及整个西方世界文化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问题,作为茶叶原产地及茶文化发生地的中国读者,掩卷沉思,感慨良多也。
读过《玻璃的世界》(2003年商务印书馆)一书的读者可能已了解作者麦克法兰写作的特点和独辟蹊径的思考方式。与《玻璃的世界》相比,《绿色黄金》更是一部有震撼力的作品,尤其是对于中国的读者。
作为一位茶叶种植园主的儿子,麦克法兰在印度著名的茶叶产地阿萨姆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茶叶的芳香一直留在了他的记忆中,特殊的经历使他日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社会人类学家。虽然他对茶叶非常熟悉,但他对茶叶文化的真正理解却是在对日本进行了多次访问和在许多地方进行了深人的人类学调查研究之后。日本的茶道文化对他震动极大,为了真正理解茶叶文化,他广泛查阅了有关茶叶的书籍,并对茶叶文化和世界饮料的发展史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命题,撰成了《绿色黄金》一书。如果他提出的这些命题能够成立,那么我们说“茶叶改变了世界”,可能一点都不为过。
麦克法兰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他近年所做的研究及进行的思考都是为了探讨一个大主题:工业革命的起源。工业革命这个前所未有的、改变人类文明模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首先发生在世纪的西方?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英国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间发生?麦克法兰认为,这一切显然都与茶叶有关。他进而发问:茶叶是怎样传遍全世界的?茶叶是怎样进人英国人生活的中心位置的?茶叶对世界其他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一个更有意味的问题是:茶叶的传播与文明的勃兴有必然联系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在18世纪几个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即中国、英国和日本,同时也是茶文化最得到宏扬发展的地区?而且令人深思的是,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至今仍是充满活力。把茶叶的传播与经济的发展甚至与新文明的诞生联系起来,可能有人不会同意他的见解,但这却是本书最富启发意义的创见。
在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中,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而今,在世界各地茶叶无处不在,茶叶在世界上的消费超过了咖啡、巧克力、可可、碳酸饮料和酒精饮料的总和。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如果没有茶,那简直成为不可想象的事情,“宁可一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水”绝非夸张之辞。所以我们今天无论怎样强调茶叶的重要性,都是不会过分的。
茶叶为何如此之快地成为全球性的饮料?很显然,与其他饮料相比,茶叶具有以下优点:容易种植和比较快的生长,从而能保证足够的产量;口味容易为大部分人所接受,而可可、咖啡味苦,需要加糖;有安全保证,开水冲茶或煮茶不仅达到了消毒杀菌的作用,而且长期饮用对身体有益,茶叶的诸多药效也已为今天的科学所证明,而其他饮料如牛奶在冷冻设备发明以前是非常不安全的,酒则不适宜于妇幼饮用;还有一条很重要,即价格比较便宜,相对于其他饮料,茶叶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后,价格已能为大多中下层人民所接受。总之,与咖啡、可可相比,茶叶的优点显而易见,与含酒精的饮料相比,茶叶更是具有老少咸宜的特点,因此茶叶完全有理由成为全球性的文明饮料。
茶叶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尤其深远,对此麦克法兰有切身的体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传统的英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很低,无论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家里,妇女都只是男人的陪衬。在早期的酒馆和咖啡馆里,一般只能看到男人潇洒的身影,妇女没有表现和发泄自己的场合。英国的饮茶风气形成后则完全不一样了,家庭里的下午茶为女主人提供了一种表现自己的特殊场合。在这里,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只有这时妇女才成为了真正的主人。尤其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妇女无须外出工作,因此邀请女友一块儿喝茶是她们摆脱孤独的最好的办法。久而久之,英国下午茶发展成为一种类似日本茶道的仪式,并成为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这样说,英国家庭妇女地位的提高与饮茶风气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麦克法兰提出了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即饮茶不仅形塑了英国中上层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饮茶对促进英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工厂或矿山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以及在其他场合工作的人们在劳累了一天后,虽然只能吃些简单的饭菜,即面包以及少量的蔬菜、奶酪、偶尔有一点肉,但如果能美美地喝上一大杯茶,则不仅有利于恢复体力,而且还不需太高的花费,更避免了饮酒可能引起的酒精中毒。对于众多的英国劳动人们来说,因为有了茶,甚至连沉闷、辛劳、艰苦都成为可以忍受的事情了。
在工业化初期,矿物能源和机器的作用远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工人的体力劳动在工厂或矿山生产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工作极为繁重。只有让工人集中精力且保持充沛的体力,才能提高产量,保证安全。这时就需要一种提神解乏、价廉物美的食品,茶叶加面包恰恰符合这一需要。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威廉逊就说“如”正好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并大大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麦克法兰思考问题的视角是颇有启发意义的。总之,把茶叶的引进与工业革命的发展甚至与文明的进步联系起来,能够加深我们理解茶叶文化及其传播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反思中国茶叶文化怎样发扬光大。
茶叶对英国文化的影响是一面镜子。
饮茶的普及使英国的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甚至改变了英国人的民族性格。英国人在知道饮茶之前,少数上层人家可以享用咖啡、可可等饮料,多数人主要饮用杜松子酒、啤酒等,经常饮用这些带酒精的饮料,使许多男人养成了一种好斗的性格,举止粗鲁(欧洲的决斗传统可能与酒精作用有关);习惯饮茶之后,英国人的性格气质逐渐从好战、寻衅转变为较为温和、较少的暴力倾向,“养成彬彬君子之风”,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绅士风度。由此也可以想见,中国人较为温和的性格与长期饮茶也可能有直接的关系。饮茶还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原来中上等人家早餐要吃很多的肉和啤酒,而今改变为吃少量的肉,伴之以面包、糕点和热饮,尤其是茶;以前晚餐较早,而今加人了富有诗意和民族特色的下午茶(下午四五点钟),晚饭一般推迟到了七八点钟。深人人心的饮茶习俗以及颇具特色的茶文化,使得英国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如此的不同,是一件颇为耐人寻味的事情。
麦克法兰认为,对茶叶的礼赞怎么高都不过分,他甚至说:“茶叶改变了一切。”如上文所说,这一评价对英国而言尤其贴切。英国历史上的许多新鲜事物都与茶叶有关,比如广告,在伦敦媒体(当时主要是报纸)上出现的第一个广告就是关于茶叶的广告,此后广告成为市场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这样说,茶叶改变了英国,就像茶叶在中国和日本的影响那样。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转变发生在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即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以乡村为基础的文明向以城市为基础的文明转变之时,茶叶作为人们最喜爱的饮料传遍全世界。想一想吧,在年代时除亚洲以外还很少被人知道的茶叶,一百年后成为英国人最受欢迎的饮料,而恰恰在这个时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人类学家SidneyMintz感叹说:“英国工人饮用热茶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因为它预示着整个社会的转变以及经济与社会基础的重建。”在Mintz看来,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的命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转变,其中茶叶无疑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茶叶,已然的历史进程可能会是另外一副样子。
我不知道茶叶能不能承受得起这样高的荣誉,但我们可以确认一点,即茶叶在东西方所起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这一点颇耐人寻味。
在西方工业社会蓬勃发展的早期,人们想方设法寻找一切可以致富的手段及可利用的能源和动力。一想到能源,我们自然首先想到煤、铁、水等等这些可以转化为机械动力的能源,这当然不错。然而,怎样使人自身产生更多的能量则较少为人关注。当然有人注意到了饮食结构的改变,如摄人的肉、蛋、奶类食品增多对人身体机能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但茶叶对提高和改变人的身体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们的估计和评价显然不足。对英国人而言,茶叶的作用尤其无可替代。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恰恰在工业革命初期这段关键的历史时期,茶叶忽然普及为英国的全民饮料。我想,这样一种客观现象,不能简单地以东印度公司垄断远东贸易等原因来解释,而一定有其更深刻的原因。
总而言之,在近代历史上,茶叶带给英国人的是健康和财富,带给中国人的却是耻辱和灾难。英国政府为满足国内巨大的茶叶需求,不得不采取非法手段,即如上文所说通过从印度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换取中国的茶叶,这种卑劣丑陋的鸦片贸易严重危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虽然中国人最早吸食鸦片可能与英国人没有直接关系,但导致如此多的中国人迷上此种毒品的却是英国人,为此英国人罪责难逃,他们应该为自己祖先这种不道德的商业行为道歉。茶叶贸易不但为英国政府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而且英国人通过饮茶身体素质大为提高,传染病(主要是痢疾、血吸虫病、鼠疫等)大幅度减少。很多学者指出,在十七八世纪生活和医疗水平提高有限的情况下,英国人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因传染病死亡人数的减少,与养成了良好的饮茶习惯有莫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随着鸦片贸易日益遭到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反对,英国人开始试验在其他地方种植茶叶,尽管开始时并不是很成功,但巨大的利润诱使更多的英国人投资于此并终于取得成功,后来英属印度和斯里兰卡成为茶叶出口大国,竟超过了中国。近一百年来中国茶叶之不振,首要的因素当然是由于战乱、规模经营小、加工技术落后、质量无保证等,但印、斯茶叶的竞争优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有人说,“为了一壶小小的茶叶,中国文化几近毁灭”;也有人说,“茶叶在英国的作用如同蒸汽机一样重要,它帮助英国人度过危机并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对上述两种说法,麦克法兰持赞成的态度,他认为茶叶对英国的意义的确非同小可。饮茶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意义已如上述,对战争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在1720年代英国人广泛饮茶之前,英国仅有北美、西印度殖民地及部分对印度和远东的贸易,而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的殖民地不仅囊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而且还拥有了非洲的很多地方及南美洲、印度等地,真正成为日不落帝国。期间,茶叶代替酒类成为英军重要的必需品,因为人们已经确信,饮茶能保证战士的身体健康,增强其战斗力。当时就有人说,如果没有茶叶,英国人就根本无法打赢这场战争。正是因为茶叶能给人们带来好的身体、好的心情、好的文化,因而茶叶随着大英帝国的铁蹄而迅速传遍全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国饮料”,除英国本土外,加拿大人、美国人喜欢饮茶,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也喜欢饮茶。正如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在扩张殖民地的过程中提供他们的饮料——葡萄酒和咖啡一样,英国人在扩张过程中则推广并依赖茶叶。
麦克法兰在书中多次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如果没有茶叶,就可能没有大英帝国和英国工业化的出现。看了作者的论证,我们大概就不再会简单地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危言耸听了。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切记,即不能把茶叶与中国划等号,夸大英国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作用。正如中国虽然发明了火药、指南针,但真正发现其价值、使之发挥巨大作用的却是别人。在这里,发明者可能是无关紧要的。因此,如果仅仅骄傲于某些发明创造,而不深刻反思这些发明创造为何于己无用、于人有大用这样奇特的历史现象,那我们永远只能处于为人所用的地位而自己无所作为对于茶叶及其影响,我们尤其应当作如是观。
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2009年10月14日。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
作者介绍: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全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12金钗茶都是哪些?
12金钗茶是一种以12种不同的茶叶混合而成的茶品,每种茶叶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味道。以下是12金钗茶中常见的茶叶种类:1. 绿茶:如龙井、碧螺春等。2. 黄茶:如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3. 白茶:如白毫银针、白牡丹等。4. 黑茶:如普洱茶、祁门红茶等。5. 青茶:如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等。6. 乌龙茶:如铁观音、大红袍等。7. 红茶:如红茶、滇红等。8. 花茶:如茉莉花茶、玫瑰花茶等。9. 菊花茶:以菊花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花草茶。10. 茶玫瑰:以玫瑰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花草茶。11. 金盖茶:将绿茶经过发酵熟化后制成的茶叶。12. 人参茶:将人参与茶叶混合制成的茶品。以上为12金钗茶常见的茶叶种类,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