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基方法论(17):公募股票多空策略基金投资价值几何?
我们都知道股票投资分为绝对收益策略和相对收益策略,简单理解就是到底赚不赚市场波动的钱。临近年末,展望明年,很多公募大佬提醒大家要降低收益预期,防范回撤,由此不少人把眼光投向了股票多空策略。该策略是私募基金常用的一种中性策略,即目标获得绝对收益,那么公募基金有没有采用该策略的产品,是否具备投资价值呢,让我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01
—
何为股票多空策略
股票多空策略(EquityLong/Short)是一种在投资组合中同时持有股票多头和空头仓位的投资策略。自1949年AlfredWinslowJones设立全球第一只对冲基金起,股票多空策略已经有了七十多年的历史,至今策略管理规模占海外对冲基金总规模的比重超过两成,稳居首位。成熟市场股票多空策略长期年化收益率在9%作用,波动率仅7%作用,夏普比率高于1。
之所以股票多空策略可以创造稳定的收益,主要原因是通过空头头寸对冲掉了一部分市场风险,即降低组合β。同时,灵活的多空策略还可以利用空头头寸创造α,比如前段时间大举做空中概股的浑水基金,就是通过空头头寸来赚钱。
股票多空策略的初衷是对冲市场风险,但随着投资目标和投资方法不断丰富,多空策略逐渐衍生出多种子策略。
资料来源:参考BarclayHedge,Pimco等机构中金公司财富研究
市场中性策略(MarketNeutral):即通过股指期货等衍生工具将股票多头头寸的市场风险敞口完全对冲,即β=0。我们前面讲到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的价值就是创造超额收益,即α,如果其将β完全对冲掉,那么超额收益曲线就是其净值曲线。
无杠杆多空策略(Long/Short):相对于市场中性策略而言更加激进,是选择性的对冲β,使得组合最终的收益是一部分未被对冲的β加上α。我们常讲,长期来看股市整体的收益率要高过其他资产,也就是说长期股市β是可以创造正收益的,完全丢冲掉的确可惜,或则比如过去两年的行情,如果完全对冲,则会损失一半左右的收益。无杠杆多空策略就是采用选择性的对冲,根据对市场强弱的判断来保留多头市场风险敞口。
杠杆偏多策略(LongBiased):净敞口大于100%的策略,同时β大于1。什么意思,就是通过空头和多头都赚钱。比如判断大盘上涨,那么除了持有股票多头头寸外,还持有股指期货等额的多头。股指期货是保证金交易,自带杠杆,同时整个组合的收益变为两倍的β再加上α,策略更为激进,波动和回撤也就更大。
另外,按照对冲手段进行分类,股票多空策略还可以分为个股做空和股指做空两类,参考下表,这里就不展开了。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财富研究
02
—
国内外策略现状
先看国外市场。
根据BarclayHedge统计的5837只对冲基金中主要采用股票多空策略的基金数量达到1354只(截至2018年一季度),管理规模达6300亿美元,占比21%。其中杠杆偏多占比11%,无杠杆多空占比7%,市场中性占比3%。
风险收益特征来看,杠杆偏多策略和无杠杆多空策略的长期收益显著高于市场,分别达到年化9.4%和8.9%,市场中性策略收益要略逊一些,年化收益5.2%。此外,中性策略和无杠杆多空策略的波动和回撤要远低于市场和对冲基金的平均水平。中金公司的研究发现,无杠杆多空策略在牛市、震荡市的表现与对冲基金平均表现相当,但在极端恶劣的市场环境下效果会显著好于市场平均。杠杆偏多在牛市情况下要明显好于市场平均,在震荡市和熊市中处于劣势。市场中性在熊市时逆势上涨,在牛市和震荡市则大幅跑输市场。
资料来源:BarclayHedge,中金公司财富管理
再来看看国内。
国内最早采用该策略的是少数海外美元基金。2010年开放股指期货交易后,国内多空策略的基金才形成一定规模。但截止到最新数据,在运行中的10万多只私募基金产品中,采用股票多空策略的只有391只,而股票多头策略仍是主流,有6万多只。
股票多空策略规模受限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做空工具种类少、操作难、成本高。
股指期货仍是国内私募最为常用的做空工具,但目前仍存在保证金高、负基差、交易手数受限等问题。收益互换是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做空工具,产品支付固定成本从券商处获取浮动的个股做空收益,目前这种方式的固定成本在8-9个点,初始保证金30%-50%。第三种做空方式是融券,但成本要更高,10-11%。
收益风险水平来看,近五年年化收益率也达到了9.2%的水平,超额收益1.6%,夏普比率达0.78,超过市场夏普比率。中金公司同样分析了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股票多空策略与股票多头策略的对比,发现在熊市和震荡市中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资料来源:私募排排网,中金公司财富研究。
03
—
国内公募市场投资价值分析
最后我们把眼光回到国内公募市场,股票多空策略的发展情况如何?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目前全市场股票多空策略的公募基金有34只,剔除成立不足3年且合并份额后,只剩下15只产品,详见下表。
我们来看收益风险特征,15只产品的近三年年化收益率在0.35-8.85%之间,平均值5.54%,最大回撤均值为4.65%,从calmar比率来看要多空策略要优于股票多头策略。
如果再考虑申赎状态,当前可以购买的只有4只产品,分别为工银瑞信绝对收益、海富通阿尔法对冲、华宝量化对冲和大成绝对收益,其中工银瑞信绝对收益单日申购上限5万,大成绝对收益申购上限10万。观察收益率和回撤水平,剔除大成的产品,那么就剩下三个产品,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
先把三只产品的收益率曲线和年度回报放出来。这里多说一句,股票多空策略的业绩基准一般采用无风险利率加点的方式,比如一年期定存利率+3%。我们这里的业绩基准采用三个产品里最低标准: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即1.5%。
从上面的两个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工银瑞信绝对收益的业绩表现不够稳定,大部分时间是在业绩基准以下的,大致可以排除。
下面我们从衡量股票多空策略的三个维度出发,更加细致的比较三个产品。
首先来看策略纯净度,即是否依赖股票多空来赚钱。我们前面讲到,股票多空策略的业绩基准一般是定期存款利率加点,那么“偷懒”的基金经理就会把更多的仓位放在债券资产上,因此可以用债券资产占比的高低来衡量策略纯净度。下图是三个产品过去四年债券资产占比情况。
从上图可以清晰的看出,华宝量化对冲的资产中债券的占比一直比较稳定,且在5-10%的可接受范围内,相比较而言,工银瑞信绝对收益的债券占比稳定性较差,但近两年尚可,而海富通阿尔法对冲的债券占比则达到了10-20%,策略纯净度略低。
接下来看策略的择时效果,即多头净头寸与市场行情的匹配度。我们取每个季报股指期货头寸和股票头寸,计算多头净头寸=1-股指期货头寸/股票头寸。
从上图可以看出两点信息,一个是华宝量化对冲的净头寸要远低于其他两个产品,这也是收益率低于其他两个产品的一个原因。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用更低的净头寸获取了与其他两种接近的收益情况,说明多头仓位的个股选择能力很强。此外,这种净头寸很低的特征也是策略纯净度高的一个表现。
从图中可以得到的第二个结论就是仓位的择时能力上,华宝>海富通>工银瑞信。
最后看下股票多头仓位的个股选择能力。其实上面的分析已经能够看出华宝量化对冲的个股选择能力较强,即个股贡献α的能力较强。此外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检验这种能力,那就是将每个季报披露的前十大股票持仓拟合出一条净值曲线,然后与指数进行比较,但是这种方式实施起来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做分析。替代的方式是用经多头净头寸折算后基金净值进行比较。具体做法:
①计算各产品季度涨跌幅;
②用多头净头寸调整同期沪深300指数涨跌幅;
③用①减去②,以起点为净值1,计算累计净值。
从上图可以看出,虽然海富通阿尔法对冲获得的累计超额收益比较高,但是稳定性不如华宝量化对冲(参考选基方法论(2):描述基金经理胜率的三种方式)。
从以上三个维度综合评价,可以得出结论:华宝量化对冲是这三个产品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产品(若增加一个calmar维度,结论依然如此)。
看到这是不是很开心,终于找到了一款股票多空策略的公募产品!但是!我们重新回到这个产品的净值和回撤表现,以此来跟另一个有趣策略进行对比:基于“风险平价”模型的股债再平衡策略,对比的结果如下图。
这张图看上去似乎就没有那么开心了,风险平价模型基本上完败华宝量化对冲。另外,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在去年7月份左右,华宝产品的净值有个突然上涨,而且这个上涨幅度很可能贡献了该产品大部分的超额收益。如果我告诉大家这个上涨一定是科创板首批股票上市带来的打新收益,是不是就更加凉凉了?(再看看下图份额变化图,今年一季度之前的规模很小,打新可能贡献了很大的收益。期间股票市值在2-4个亿,刚好可以打新。)
很遗憾,目前在公募市场里还找不到一款优秀的股票多头产品。
净值和利率的换算?
((现在的净值-购买时净值)/购买到现在的天数 *365)/本金*100%=年化利率
净值就是当下能取出来的钱,年利率是一年利润比上净值。一般会有结余的,结余就是净值加利润,利润是负数就是减去利润。
基金的利率就是基金的收益,基金收益的计算方法:
份额 = 投资金额×(1+认申购费率)÷认申购当日净值+利息
收益 = 赎回当日单位净值×份额×(1-赎回费率)+红利-投资金额
基金收益是基金资产在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超过自身价值的部分。具体地说,基金收益包括基金投资所得红利、股息、债券利息、买卖证券价差、存款利息和其他收入。
【中金固收·可转债】基金二季报点评:定制产品重崛起,杠杆+久期定胜败20180727
杨 冰分析员,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5120002
张继强分析员,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511030010SFCCERef:AMB145
基金二季报数据已经完成披露,我们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梳理,点评如下:
货基又毫无压力地成为增长最快、最多的基金。受偏债混基赎回影响,混基当季规模收缩,而股基则相对稳定。定制债基新发行重新崛起,债基规模明显回升,逼近17年二季度的水平。
债基:
截至二季度,债基规模从1.58万亿升至1.71万亿,向去年年中的水平逼近。而仅以规模增减而论,债基在本季度仅次于货基。其中,最为主流的纯债基金(中长期纯债基金)增长相对明显,从1.34万亿增至1.46万亿。更进一步看,纯债基金中,老债基规模有小幅净增长,从1.34万亿增至1.36万亿,而剩余的规模增长均来自新债基的发行。当然,从明细数据来看,这些新发债基多数具备极少(甚至没有)销售代理、极短募集时间的“定制”特征。此外,一级、二级债基在这一季度变化相对较小。
其他基金:
1、货基规模从7.98万亿升至8.43万元,虽增速相比上个季度略有收缩,但仍无疑是公募基金中,增长最快、增量最大的一类基金。而从收益上看,货基的7天年化收益连续下滑,目前已经处于“3%时代”;
2、混基总体规模从1.82万亿降至1.75万亿,而这一季度也成为历史上混基和债基规模差异最小的一个季度(仅400亿附近)。不过原因并非股市的孱弱。实际上,混基的收缩主要源自老偏债混基的净赎回(而这类基金当季新发行384亿,在过去四个季度来看已经是最好的一个季度),而偏股混基等变化并不大。显然,诸多偏债混基实际上是15、16年集中发行的保本基金,一方面在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和增值税开征的状态下,竞争力减弱,另一方面也将在今年密集迎来到期。届时,保本基金将或清盘或转型,趋势的下滑难免。而市场仍颇为关注的“灵活配置型”基金,上个季度规模变化不大,一季度曾大幅收缩规模的几只巨型基金,这一季度规模变化也不大;
3、股基规模微幅增长。虽然股市表现不佳,但股基的规模并未下滑,而是从7316亿元微幅增至7337亿元,各子类的变化也都不大,此处不再展开。
纯债基金继续跑赢货基,一、二级转债受股市拖累,表现不佳。总体上看,债基指数在二季度上涨0.49%(对应年化约1.97%),表现不及同期货基年化收益率(例如余额宝在6月底时年化收益率在3.74%)。其中,受二季度股市下跌影响,一级债基表现一般,相应指数二季度回报仅为0.35%;而二级债基指数的表现则更弱,当季涨跌幅为-1.04%。纯债债基表现亮眼,指数回报超越货基,达到1.14%(年化后4.64%)。
纯债基金业绩分化加大,长端利率债成为制胜关键,一级债基类似。二级债基总体表现不佳,但仍有通过择券胜出者:
1、纯债基金的分化幅度较上一季度略有提高(80%分位数–20%分位数为0.77%,而上一季度为0.6%),为过去几个季度以来首次。由于股市、转债市场偏弱,转债对于业绩排名影响不明显。剔除规模变化较大的品种之后,排在前几位的包括融通债券AB、融通增益A、鹏华产业债及鹏华永泰18个月等,多数重仓10年期甚至更长期限的利率债。其中,融通债券AB重仓持有剩余期限达28年的16国债19,该基金年初至今获得了6.7%的绝对回报;
2、一级债基情况类似,业绩分化幅度走扩。不过毕竟股市行情一般,剔除规模变化较大的基金之后,一级债基只有3只获得了1.5%以上的回报,分别为大成债券AB、泰康稳健增利A、建信安心回报两年A。其中,今年以来获得7.63%回报的大成债券AB在二季度降低转债仓位(6.45%->3%),而将金融债仓位从22.5%拉升至50%;
3、二级债基的业绩分化幅度明显,季度回报在-4%以下者比比皆是,但得到1.5%以上回报的也有10个。业绩较好的包括汇添富双利增强、汇添富6月红添利及金元顺安桉盛等。其中,汇添富旗下的两只基金转债仓位都不高,主要依靠股票持仓中的国旅、涪陵榨菜等的强势表现胜出。
基金总体杠杆率有所提高,加杠杆意愿上升,但不如我们建议的坚决。重仓券信息显示,基金试图拉长久期,久期在7~8年利率债占比明显提高。但基金投资者并不愿意过多挑战信用风险,AAA级重仓券占比创新高,AA级品种在重仓券中占比收缩最快。
开放债基平均杠杆率提升,更多投资者敢于加杠杆。以可比样本来看,开放债基杠杆率从上季度1.21x提升至1.23x,此为16年下半年以来的最高点,而封闭债基从上季度的1.28x回落至1.26x。而从具体分布来看,1213个可比样本中,敢于保持1.5x以上杠杆的投资者继续增多,由90个提升至96个。
存单+短融比例下降,而金融债配置仓位提升明显。以纯债基金来看,国债平均仓位从2.18%降至1.84%,而金融债仓位从26.59%升至32.06%、企债仓位从39.53%升至41.23%。如果合并计算短融和存单仓位,则从30.6%下降至22.36%,相对占比下降明显。一级、二级债基在持仓结构上的变化与纯债基金类似,其中二级债基也有相当明显的加仓金融债的动作。
重仓券数据也提供了一些信息,基金有拉长久期的动作,但仍倾向于规避信用风险。以基金重仓的利率债久期的分布来看,久期在2年以内的重仓券占比从59%大幅降至45.7%,相应地,2~3久期的重仓券比重从10.8%升至20.4%。此外,久期在7~8年的重仓券占比从10.3%升至15.1%。信用债的久期分布总体变化不大,但久期在4~5年的品种占比从5.7%升至9.3%。信用评级方面,AAA评级重仓券比重从上个季度的68%升至76%,有大幅提升。而AA级重仓券占比从13%降至8%,下降幅度最大。
公募基金在这一季度减持转债,二级债基逆势增持,但与此前不同的是,准转债基金不是这一季度的增持主力,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规模较大、对单一客户并不依赖的基金在加大转债市场上的配置力度。灵活配置型基金中,一些此前备受瞩目的“爆款”产品也成为转债市场上重要的增持力量。实际上,这与上述二级债基有相似之处,未来这类基金的发行对转债市场的需求可能有较大影响。总体而言,虽然边际上也看到一些定制类客户在加大力度试水转债市场,但定制比例较高的纯债基金和一级债基仍难有太大期待,尤其纯债基金在这个季度仍有较大额的净减持。
转债基金的行为对转债市场的影响已经较小,市场的持续扩容没能换来转债基金规模的持续回升,而转债基金的平均仓位也有小幅下降。转债基金的平均仓位在二季度也出现小幅下降。
不计算转债基金,二季末各类基金持有转债市值为347.7亿元,而上一季度为357.4亿元(若计算转债基金,则是从420亿元降至402.8亿元)。而转债市场(含公募EB)的总市值实际从2143亿元升至2231亿元(包括当时还未上市的湖广、广电等),也就是说,即便排除考虑转债市场表现不佳的影响(进而导致原本持仓净值下跌),基金也有主动净减持。当然,上交所月度披露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我们的转债周报对此有持续跟踪),投资者应感到并不意外。分类来看,二级债基基本坐稳转债市场第一大投资主体的位置,持仓量达163亿元。随后依次为灵活配置基金、一级债基、纯债基金、偏债混基和偏股混基,其余类型的基金在转债市场上参与度仍较低。其中:
1、二级债基不仅持有量最大,也是当季增持转债最多的一个群体,但增持主力悄然改变。显然,163.2亿的持有量以及6.3亿元的增持都使得二级债基成为转债市场上“独一档”的存在。不过,增持最多的却并非此前涌现的诸多“准转债基金”。具体来看,上个季度增持转债最多的是易方达安心回报(大举增持接近30亿元),随后为华商稳定增利、工银瑞信双利和东方红收益增强。其中,除工银瑞信双利外基本都可以认为是准转债基金。在这一季度,易方达稳健收益A占据增持榜榜首,增持5.7亿元(持仓达到7.8亿元),但由于其庞大的规模,转债仓位仅从2.33%提升9.33%,显然还称不上准转债基金。而该基金在这一季度减持金融债、短融,从而得以向转债、中票转移。排在增持量第2~4位的是东方红汇阳、工银瑞信双利、东方红汇利和民生加银增强收益。其中,工银瑞信双利在上个季度也大举增持,只不过总体规模较大,本季度增持后仓位也仅在16.4%。而东方红旗下的两只基金都是将转债仓位23%附近小幅提升至25%,增持较多主要也与其规模大幅增长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只基金的规模虽然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均未出现占比20%的单一持有人,经验上讲与“定制”无关。
2、灵活配置基金也逐渐和一级债基、纯债基金拉开差距,“爆款”基金和“再融资”基金值得关注,定制痕迹明显的基金也有开始加仓转债的个例。四只基金增持转债超过5000万元,分别是兴全合宜、南方融尚再融资主题精选、易方达裕如和长信双利优选。其中兴全合宜的转债仓位仅从0.87%升至1.23%,但鉴于其高达300亿元的规模,仍是灵活配置型基金中增持量最大的。南方融尚发行时间不长,本季度逐步将现金配置到股票、债券及转债上。而该基金虽名称上类似此前的定增基金,但业绩比较基准为“50%转债指数+15%上证国债+35%沪深300”,不难理解其对转债的需求将较大,目前其转债仓位已经提升至18.5%(上季度只有0.75%)。此外,这一季度我们也看到“定制”特征明显的灵活配置型基金加仓了转债,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其持有人群体对于转债态度的变化,这类基金的动向也值得关注,在此不详述。
3、对于转债投资者来说,一级债基和纯债基金的增持仍难以抱有期待,但也有一些“定制”客户加大力度试水转债市场。这个季度,这两类基金都净减持了转债。个体来看,一级债基中,在一季度获得3.6%回报的中银信用增利,在本季度加仓转债,仓位从13.55%升至29.44%,这也是该基金有记录以来仓位最高的一个季度。但一季度同样回报超过3%的工银瑞信信用添利则在本季度将在仓位从23%降至15.26%(接近其一季度的水平),目前其年初至今回报已经达到5.88%。纯债基金方面,一些债基由于大额持有人的大举赎回而不得不减持转债,形成这一季度抛售的力量。稍显意外的是,存在大额持有人的建信目标一年期在这一季度增持18中油EB,中银永利半年也将转债仓位提升到30%(相应减持金融债)。
转债基金的行为对转债市场的影响已经较小,市场的持续扩容没能换来转债基金规模的持续回升,而转债基金的平均仓位也有小幅下降。转债基金的平均仓位在二季度也出现小幅下降。当季南方希元可转债首次披露季报,转债基金扩容至27只,不过南方希元发行规模不大,二季末净值仅0.57亿元,对转债市场需求的影响有限。老基金方面,以净值计算,转债基金规模从上个季度的74.5亿元降至71.5亿元,没能延续回升的势头(上个季度是15年股灾以来转债基金规模首次回升)。同时,规模的收缩不能全部归咎于转债市场的疲弱表现,从份额数据来看,大多数的转债基金都出现净赎回。此外,一季度业绩较好的长信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兴全可转债逆势出现了过亿份的份额增加。
转债基金的仓位回落,平均转债仓位从上个季度的86.2%降至82.4%,回到历史上偏低的水平。其中,兴全可转债的仓位从80.8%降至66.3%,民生加银转债优选的转债仓位从96.3%降至78.8%。如今转债市场总规模已经达到2200亿之上,而转债基金70亿左右的规模对转债市场的影响已经较小。
相关法律声明请参照:
http://www.cicc.com/portal/wechatdisclaimer_cn.xhtml
那买基金的利息是多少
基金风险是比较大的,而且每日净值是不一样的,会受投资方向、公司变动、基金管理人策略调整等影响的。因此在选择时要考虑好,可以试试基金定投p2p的,通过积少成多,长时间持续来实现更高的收益。
基金的利息是怎么算的
基金的利率就是基金的收益,基金收益的计算方法:份额=投资金额×(1+认申购费率)÷认申购当日净值+利息收益=赎回当日单位净值×份额×(1-赎回费率)+红利-投资金额
基金净值1.36什么意思?
即每一份基金价值1.36元,如果你持有一百份,那你就拥有价值136元的基金。
基金净值:共同基金所拥有的资产每个营业日根据市场收盘价所计算出之总资产价值,扣除基金当日之各类成本及费用后,所得到的就是该基金当日之净资产价值。除以基金当日所发行在外的份额总数,就是每份额净值。
中国股市“游资一哥”究竟是谁?
如果是论游资圈的资格最老,应该是张建斌。
张建斌曾经是江苏南京卷烟厂的一名职工,虽然烟厂效益很好,生活安逸,但估计就是因为闲的慌又有钱,他还是一个猛子扎到金融圈子来了。开始的时候是炒期货,什么国债期货、商品期货都试一试,每个品种都买一买,张建斌屡败屡战(跟我们好像啊)。偶尔,他也试一试股票交易。1995年327国债事件后,他开始向以炒股为主转移。
由于在期货交易中形成的习惯,张建斌在股票交易中也逐步形成了一套短线、超短线的交易模式,快进快出,作风凌厉,他成为宁波涨停敢死队的奠基式人物。这个时候他交易的营业部是海通证券南京和燕路,战果辉煌。
2003年,张建斌转型从事限售法人股和私募股权投资,创建江苏瑞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江苏瑞华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新的市场领域又取得巨大成功。2003年,江苏瑞华斥资1500万元增资华昌化工,占其9.36%的股权,5年后华昌化工登陆中小板,获巨额回报。瑞华相继购进恒顺醋业、长电科技、云南白药、宁沪高速、申能股份、天津港、营口港、马钢股份等部分法人股,解禁后获利颇丰。
如果是论社会上的知名度,应该是徐翔。徐翔1978年出生,15岁进入股市(1993年),他后来甚至因为炒股而放弃了高考(我觉得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哈哈)。徐翔专做短线,很短时间就成长起来,打造出新的涨停板敢死队,所在营业部是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敢死队。
2005年左右,徐翔前往上海发展,成立泽熙投资,发行私募基金产品,并进行一些资本运作。2009至2014年,泽熙的基金业绩很好,最高达300%。而且,徐翔还控制了多家上市公司。但是,很快徐翔就走向末路。2015年11月,徐翔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2017年1月,徐翔被判有期徒刑五年零六个月,并被判罚金,收缴非法所得93亿元。
当然,这个游资一哥肯定还有其他的解释维度。比如,如果考虑收益率的记录,应该是赵老哥,8年一万倍。如果考虑资金的雄厚程度,或许是刘銮雄这些人。如果考虑交易量的大小,或许是孙哥。
不过,当一哥还真不是什么好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就没几个一哥能坚持下来的。投资,还是细水长流的好。
基金投资收益多少算合理?
每个初次接触基金投资的人,都想知道投资基金的收益到底有多少,风险有多大? 这个问题,任何理论分析,意义都不大,看看历史上的收益和风险就知道了。 按照投资的类型,基金可以分为很多种,每种类型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差别很大,混在一起比较不合适,比如,货币基金和股票型基金混在一起谈平均收益,就没什么意义。 为便于基金投资者建立直观的风险和收益预期,辨险识财按照基金类型,做出以下统计:普通股票型基金。过去10年年度收益率平均为14.4%,年度最大回撤平均20.1%:偏股混合型基金。年度平均收益率12.7%,年最大回撤平均19%,相对股票型基金,风险和收益率都略有下降:平衡混合型基金。年度收益率平均7.4%,最大回撤平均13.6%,风险和收益又比偏股型混合基金降低;偏债混合型基金。年度收益率平均6.7%,最大回撤平均3.3%,相对于平衡型混合基金,收益小幅下降,而风险却小了很多;债券型基金。年度收益率平均5%,最大回撤平均2.6%,风险和收益比偏债混合型基金更低;货币市场基金。年度收益率平均2.9%,几乎不存在回撤,是无风险收益,当然,也是收益最低的基金。 怎么选不同类型的基金? 选择一个投资品种,一是看风险承受能力,二是看资金的可投资期限。风险承受能力越高,投资期限越长,越适合选择风险收益高的品种。 基金中权益(股票)仓位占比越高,风险越高,收益率越高,要求的投资期限越长。 收益率、风险和投资期限要求: 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偏债混合型>债券型>货币市场基金 怎么看基金的收益水平? 初入股市者大都雄心壮志,看不上这点收益,几年下来,经历了市场的毒打后,才慢慢体会这平均十几个点的可贵。 要知道,市场无风险收益率才3%左右,个股过去10年收益率的中位数还是负数,代表头部公司的沪深300全收益指数过去10年的年度收益率平均9%,最大回撤平均达21%。 在散户交易量占大头的A股,错误定价还是普遍存在的,专业的主动基金经理通过精选个股,能够获得较好的超额收益。 未来,如果韭菜逐步退出市场,只剩下镰刀互砍,主动基金的超额收益也将慢慢减少,不过,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通过观察基金历史收益和风险,投资者应建立一个大致的、理性的收益预期;同时,还要注意到,各年收益差别很大,过去并不能代表未来。
进阶系列!多种类指数基金硬核测评
关注我,一起开启投资的复利引擎
点击图片即可免费领书哦?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作者:量子咸鱼
来源:雪球
在基金投资者的“武器库”中我们已经写过很多的品种,比如FOF基金、股票型主动基金、固收基金、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等等,其中指数基金部分里面又主要涉及3大类:行业/主题指数基金、策略加权型指数基金、传统市值加权型指数基金。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在指数投资部分,我比较喜欢SmartBeta策略指数基金以及一些比较好的行业指数基金,这篇文章我们将进行多种类指数基金分析,是基民买指数基金的进阶篇。
在聊多种类的指数基金之前,先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基金投资者的“十八般武器库”中基于底层资产视角的基金分类:
注:图片内容来自“量子咸鱼”制作
对于基金投资者而言,在资产配置时,按照基金的底层资产分类一般分为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偏股混合基金+偏债混合基金)、债券基金(纯债基金+二级混合债基+可转债基金)、货币基金(或各种宝宝类),其中股票基金里面又细分为主动型股票基金、FOF基金、指数增强基金、指数基金等。
对于指数基金这一大类品种,我们将按指数基金里面涉及的3大类“行业/主题指数基金、策略加权型指数基金、传统市值加权型指数基金”逐一进行分析。
Part1:传统市值加权型指数基金(市值因子)
如果将所有指数的投资策略进行广义的因子化,那么传统市值加权型规模指数暴露的就是“市值因子”,也即策略倾向大市值的股票,一般来说宽基规模指数都是采用市值加权策略,目前的宽基规模指数像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等,以及本文要分析的南方创业板ETF联接A(002656)所跟踪的创业板指也是传统的市值加权型指数基金。
Part2:策略加权型指数基金(SmartBeta因子)
所谓SmartBeta策略就是“聪明指数”,在选取成分股及分配权重的时候会加入一些聪明策略因子以实现对基础指数的增强效果,比如我们每个人买股票时的各种标准都可以看成广义的复合策略,比如有的人喜欢右侧交易(动量因子),有的喜欢基本面分析(质量因子),有的喜欢捡便宜的(价值因子),有喜欢高分红的(红利因子),有喜欢盘子小的(小盘因子),有喜欢成长股的(成长因子),有的人喜欢波动幅度小的(低波动因子),当然可能选股标准可能很多,比如我可以构建一个专属于量子咸鱼的“量子咸鱼因子”:
买入弱周期行业、高ROE并且市场容量还没到天花板、净利润含金量高并且不吝啬分红的低估龙头企业
那么对其中的选股标准加以量化就可以得到一个复合策略:
弱周期行业(行业因子)、高ROE(质量因子)并且市场容量还没到天花板(成长因子)、净利润含金量高并且不吝啬分红(红利因子)的低估(价值因子)龙头(市值因子)
比如本文要分析测评的中金中证优选300A(501060)所跟踪的中金300指数、创金合信红利低波动A(005561)所跟踪的红利低波指数,天弘中证红利低波动100A(008114)所跟踪的红利低波100指数,易方达中证红利ETF联接A(009051)所跟踪的中证红利指数,都属于策略加权型指数范畴。
Part3:行业/主题指数基金(行业因子)
一些指数的行业划分非常暧昧,可以看成主题指数,当然对于行业指数或者主题指数的区分对我们来说并不是非常重要,关键是看其能否能成为一个细分领域的投资工具,行业指数或者说主题指数本质上也可以看成一个策略指数,只不过暴露的是行业因子,同样的市值加权型指数也是可以看成一个策略指数,只不过暴露的是市值因子,只不过对于“市值因子”和“行业因子”来说看上去并不是那么Smart,那么聪明,所以特地区分来看。
比如本文要分析测评的汇添富恒生科技联接A(013127)所跟踪的恒生科技指数、博时中证全指证券公司A(160516)所跟踪的证券公司指数,国泰中证申万证券行业A(501016)所跟踪的CSSW证券指数,都属于行业/主题指数范畴。
由于本文测评的策略加权型指数较多,先简单介绍下常见的策略因子情况:
a.红利因子:从股息角度,高股息率的股票一般估值也比较低,同时如果一个企业股息率高,那么说明公司账上现金不是很紧张,企业挣到的是真金白银,净利润含金量也比较高。
b.低波因子:市场热门股往往估值较高,应用低波因子的指数挑选那些低波动、短期不受市场关注的股票,有点类似于价值因子的感觉。
c.价值因子:从估值角度去筛选企业比如市盈率、市净率、股息率、市现率等,当然还有AH估值轮动策略(比如50AH优选大幅跑赢上证50指数)。
d.质量因子:正所谓“好投资=好赛道+好企业+好价格”,市场上目前主流的就是基本面/龙头策略+高ROE的策略;
e.成长因子:主要是关注企业的基本面指标的成长性,比如营收成长性、净利润成长性或者息税前利润成长性等等;
f.动量因子:主要是应用趋势投资的理论,往往对应于股票一般的"底部磨底、中段上涨、高位震荡、高位下行"四阶段运行模型中的"中段上涨"的阶段;
g.行业中性策略:行业中性处理可以使得在宽基上应用策略时使得行业配置更加均衡,可以规避策略对某个行业的偏重;
h.等权重策略:成分股的权重相同,在指数调仓日会将涨的比较好的个股的权重调回等权重,相当于“自带高抛低吸、估值轮动”;
很多时候单一应用某一SmartBeta因子很难获取明显的超额收益,这个时候往往同时应用多个策略因子,比如常见的有:
I.价值+质量:比如“中金300”指数,同时考虑质量和价值因子,相当于买入低估优质资产,大概率会获得较好收益;
II.红利+质量:比如红利潜力,指数策略为:红利因子(分红率)+质量因子(ROE),堪称“红利挖掘机”;
III.红利+低波+成长:比如红利低波挑选的成分股要求流动性不能太差,过去3年不仅要连续分红,并且剔除红利支付率过高的样本,要求红利增长率为正,保证了样本股持续分红的潜力,策略:红利因子+低波因子+一定程度的成长因子;
IV.市值+低波+质量:比如创业蓝筹策略为:市值因子+质量(基本面)因子+低波因子;
V.市值+成长+动量:比如创成长策略为:市值因子+成长因子+动量因子,创成长的指数级分散做“成长股趋势投资吃中段利润”;
VI.质量+成长:比如中证500质量成长;
下面将结合本文需要分析测评的具体指数基金来进行对比分析:
注:图片内容来自choice
量子咸鱼解析:可以看到在8只多种类指数基金中,4只SmartBeta指数基金【中金中证优选300A(501060)、创金合信红利低波动A(005561)、天弘中证红利低波动100A(008114)、易方达中证红利ETF联接A(009051)】相对于大盘沪深300指数以及其余4只行业指数基金或者规模宽基来说,都具备明显的超额收益,尤其是创金合信红利低波动A更是获得晨星5星评级。
注:图片内容来自choice
量子咸鱼解析:在4只表现较好的SmartBeta指数基金中处于第一梯队的是创金合信红利低波动A、天弘中证红利低波动100A、易方达中证红利ETF联接A,在近几年市场的萎靡行情下,其余几只行业指数基金及创业板指,包括大盘沪深300在内,近三年的表现均是负收益,但是创金合信红利低波动A、天弘中证红利低波动100A、易方达中证红利ETF联接A分别取得了年化16.27%,15.07%,10.23%的优秀业绩,展现了SmartBeta策略的超额收益贡献;
Part3:多种类指数基金超额收益分析
注:图片内容来自choice
评价基金超额收益的指标一般是夏普比率和索丁诺比率,我个人更看重索丁诺比率,有的童鞋可能不知道夏普比率和索丁诺比率,这里简单介绍下:
夏普比率:夏普比率=(年化收益率-无风险利率)/组合年化波动率=超额收益/年化波动率
夏普比率本身没有意义,只有在与其他组合的比较中才有价值。
索丁诺比率:与夏普比率类似,只是并不以标准偏离为标准,而是用下跌偏离,即投资组合偏离其平均跌幅的程度来区分波动的好坏,因此在计算波动率时采用的不是标准差,而是下行标准差。
量子咸鱼解析:在第一梯队的3只SmartBeta策略指数基金中,索丁诺比率表现最好的是天弘中证红利低波动100A,在年化收益率和创金合信红利低波动A表现差不多的同时却有更低的下行标准差,也即天弘中证红利低波动100A的超额收益能力更强。
Part4:多种类指数基金持有人结构分析
注:图片内容来自choice
量子咸鱼解析:从基金持有人结构来看,最受机构偏爱的仍是第一梯队的3只SmartBeta策略指数基金,也反映了机构对SmartBeta策略超额收益的认可,同样的机构最偏爱的持仓占比也最高的同样是索丁诺比率最好的天弘中证红利低波动100A,反映出机构大资金对回撤波动的看重;
由于本期分析的是指数基金,其持仓主要取决于跟踪的指数调仓,因此对于指数基金而言,分析其基金经理、基金公司投研实力的意义不大。
Part5:第一梯队SmartBeta策略分析
第一梯队的3只SmartBeta策略指数基金,跟踪的指数分别如下:
创金合信红利低波动A(005561)跟踪的红利低波指数;
天弘中证红利低波动100A(008114)跟踪的红利低波100指数;
易方达中证红利ETF联接A(009051)跟踪的中证红利指数;
下面我对三个SmartBeta策略做简单介绍:
红利低波指数:前面已经介绍过,挑选的成分股要求流动性不能太差,过去3年不仅要连续分红,并且剔除红利支付率过高的样本,要求红利增长率为正,保证了样本股持续分红的潜力,挑选成分股的时候看重股息率和波动率,策略因子为:红利因子+低波因子+一定程度的成长因子;
红利低波100指数:要求过去三年连续分红,按照股息率和波动率排名选取最好的前100只成分股,策略因子为:红利因子+低波因子;
中证红利指数:简单的单因子策略指数,要求过去三年连续分红,并且按照股息率排名选取前100只,策略因子为单一的红利因子;
从SmartBeta策略表现来看,多因子策略的“红利低波、红利低波100”表现要略好于“中证红利”,并且“红利低波”有一定成长因子加持,虽然收益率略好于“红利低波100”,但是波动率也更大;
最后总结一下:
指数基金里面的细分品种主要涉及3大类:传统市值加权型指数基金(市值因子)、策略加权型指数基金(SmartBeta因子)、行业/主题指数基金(行业因子),本文测评分析的多种类指数基金中,表现最好的第一梯队是3只SmartBeta策略指数基金,分别是创金合信红利低波动A(005561)、天弘中证红利低波动100A(008114)、易方达中证红利ETF联接A(009051),SmartBeta聪明策略指数通过在选取成分股及分配权重时加持SmartBeta策略因子,以获取相对于基础指数的超额收益,对于喜欢配置指数基金的投资者而言值得关注。
中金策略基金7月9日的净值
当时的份额是38527.9094份。昨天的交易日净值是1.1738元。总值是45224.0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