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信先行还值得买吗?
不值得买。因为泰信先行是一种货币市场基金,随着国内货币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它的风险和收益也会随之变化。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货币政策也比较宽松,使得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普遍偏低。此外,也存在着其他货币基金的选择,因此泰信先行目前并不值得购买。若您对于资产配置有具体的规划需求,除货币基金之外还可以关注固定收益基金、股票类基金等多样化投资形式,以达到更高的收益率。
泰信添鑫中短债债券A属于什么债券?
泰信添鑫中短债债券A是一种债券型基金,主要投资于银行间市场短融、中期票据、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类资产。该基金旨在通过期限匹配和信用分层等策略,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追求稳定收益。
泰信添鑫中短债债券A是一种开放式基金,可以在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渠道进行申购和赎回。该基金的管理人是泰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管理着多只债券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
一周人事速递:监管班子增员,公募频频换帅
金融之路,与梧同行
一个小小的接触,开启第二个人生
眼看着8月份已经接近尾声,眼看着小编最爱的秋天已经到来…
本以为波澜不惊的一周,没想到却迎来监管机构的大动作,对于公募基金行业,小编是不盘点不知道,一盘点吓一跳,下半年刚刚过去不到两个月,公募基金高管人事变动已有28起!
真可谓“多事之秋”!
金梧人才每周人事观察,一起围观金融圈大佬职场百态,每周一,不八不快。
Part1
银监证监相继大“补血”
一、原农发行行长祝树民正式
升任银监会副主席
近日,银监会终于补血领导班子成员,原农发行行长祝树民正式升任银监会副主席。
公开资料显示:祝树民,1960年生,江苏扬州人。1988年10月加入中国银行,2000年2月任中国银行江苏省苏州分行d委书记,2003年7月任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行长、d委书记,2009年5月任中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总裁,2010年6月任中国银行副行长、d委委员,在中行工作了近27年,于2015年3月任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董事长、行长、d委副书记。
目前,银监会的领导班子成员仅有四名,在60岁的主席郭树清之下,还有副主席王兆星、纪检组组长杜金富、副主席曹宇。
事实上,近些年银监会的领导班子变化较大,现有的格局也是近两年才逐渐形成的,祝树民的加入无疑为银监会领导班子注入新的血液,据资料显示,祝树民在中行的口碑较好,熟悉他的人士称,祝为人风趣,颇具战略眼光,有良好的政府与客户关系,属于营销型的干部。
二、中金所董事长张慎峰
升任证监会主席助理
8月24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到中金所宣布了一则重大消息,中金所董事长张慎峰将赴证监会任主席助理;8月25日,证监会并未宣布将由谁接任张慎峰在中金所的职务,目前由中金所总经理胡政暂代董事长一职。
张慎峰任职中金所的五年时间,中金所产品得到完善,先后推出了五年期国债期货、十年期国债期货、上证50及中证500股指期货等品种。在2015年“股灾”期间,股指期货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在生死存亡之际,中金所选择“自断其臂”,对股指期货实行强限制,另市场记忆深刻。好在市场逐渐好转,股指期货作为避险工具的功能,逐渐被政策面重新认可。
按照惯例,送上人物名片一张:张慎峰,1963年出生,山东临沂人,历任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处长,中国证监会青岛特派办d委书记、主任,山东证监局局长,证监会稽查总队总队长、首席稽查兼稽查局局长、中金所总经理、董事长。
小编作为北方人向来对山东人颇有好感,据悉,张慎峰有山东人的直爽性格,他的一位同事评价说:“老张是做事的人,为人低调。”也有同事评价其做事风格较为强硬,雷厉风行。
金梧人才点评:银监、证监领导班子相继大“补血”,祝树民作为中国银行业系统培养的金融人才,此番加入银监会意义重大;对于张慎峰,时隔五年重回证监会,接下来会不会有些新动作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Part2
公募高管变动大盘点
一、民生加银高管人员变更
8月22日,民生加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关于高级管理人员变更的公告。新任林海、宋永明、于善辉3人为民生加银基金副总经理;同时,民生加银基金督察长林海因工作调动离任,新任邢颖接替。
于善辉:专户业务管理出身,曾任职于天相投顾,2012年加入民生加银后,担任专户投资决策委员会主席、专户投资总监、专户理财二部总监、产品部总监等职。
宋永明:曾在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的监管一部、人事部、办公厅、城市银行部、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等部门任职,今年7月加入民生加银基金之前为副局级。
林海:此前曾在中国民生银行总行、北京阜城门支行等地任职,后加入民生加银后于2012年任副总经理,2014年转为督察长,此次又再次转任副总经理。
邢颖:湘财荷银(现为泰达宏利)、大成、泰达宏利、方下富邦等基金公司的监察稽核部任职,2012年加入民生加银之后,任监察稽核部总监。
金梧人才点评:三位副总经理中,既有市场化出身的专业人士,又有来自监管层的官员,更有出自大股东层面的人物。最近一年多来,在民生加银子公司连吃罚单、专户业务规模下滑56%、权益投资萎靡的情况下,或许通过加强高管人员队伍来巩固甚至修补部分业务领域已是迫在眉睫。
二、公募高管人事变动下半年已有28起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至此,今年下半年公募高管人事已发生28起变动,涉及18家基金公司。
具体来看,华润元大基金7月6日连续发布两则高管变更公告:新聘李仆为公司副总经理、李东育为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仆之前在东方基金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基金经理职位;李东在金信基金担任总经理助理一职,两人分别于今年4月和6月加入华润元大基金。
7月13日兴全基金公告显示,由兰荣代替庄园芳为公司董事长,而庄园芳因工作需要转任公司总经理一职。
7月17日,泰信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总经理葛航先生不再代任公司董事长职务,由万众担任公司董事长一职。
7月21日,天治基金发布新聘徐克磊为总经理的公告,同时董事长吕文龙不再代为履行总经理职务。徐克磊原来供职泰达宏利基金16年。天治基金前任总经理常永涛于今年6月30日离任。
7月31日,中加基金公告称,董事长闫冰竹因工作原因离任;同一天,长安基金也宣布“换帅”,总经理黄陈因个人原因申请离职,总经理职务由王健代任;而在此前几天,方正富邦基金也宣称何其聪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职务,由何亚刚接任。
8月11日,华宝兴业基金公告称,郑安国因个人原因卸任公司董事长一职,自8月9日起,由孔祥清接任。
8月15日,摩根士丹利华鑫原总经理高潮生辞去总经理职务。此前高潮生因个人原因休假,董事长于华自2017年8月3日起任代总经理。
从离职原因来看,黄陈、南华基金总经理董浏洋、天冶基金总经理常永涛、上投摩根基金董事长穆矢、方正富邦基金董事长何其聪均因个人原因离职,兴全基金董事长庄园芳、英大基金总经理孔旺等4位高管则因工作调动发生岗位变动。
如此等等,人事变动的原因有很多,譬如股东层面因素、公司发展需要、个人正常退休,或是恰逢三年一期的高管换届。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基金公司的股权激励也是高管人事变动的原因之一。
从高管发生变动的公司来看,多为小型基金公司。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次新基金公司生存较为艰难,高管离职或与运营压力有关。的确,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小基金公司如果没有强大的股东资源做后台,成立以后想快速盈利是非常困难的。
金梧人才点评:业绩不佳,换人;股东不满意;换人;被监管处罚;换人……现如今,基金公司高管这个被业界艳羡的高薪职业正越来越不好干。
什么公司可以发行公募基金?
目前证监会批准的62家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发行公募基金,名单如下:
广发基金、银华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嘉实基金、东吴基金、兴业全球基金、创金合信基金、易方达基金、红塔红土基金、大成基金、南方基金、天弘基金、汇添富基金、九泰基金、华夏基金、东方基金、招商基金、上银基金、博时基金、万家基金、华泰柏瑞基金、新华基金、前海开源基金、华商基金、申万菱信基金、永赢基金、宝盈基金、国投瑞银基金、泰达宏利基金、国金通用基金、农银汇理基金、长城基金、富国基金、中加基金、国联安基金、建信基金、银河基金、长安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信达澳银基金、国寿安保基金、长盛基金、融通基金、国泰基金、中原英石基金、中信建投基金、红土创新基金、中海基金、国海富兰克林基金、财通基金、泓德基金、华宝兴业基金、鹏华基金、富安达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金鹰基金、中银基金、华安基金、平安大华基金、长信基金、中欧基金、浦银安盛基金。
公募基金(Public Offering of Fund),公募基金是受**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者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这些基金在法律的严格监管下,有着信息披露,利润分配,运行限制等行业规范。例如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上的封闭式基金属于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各有千秋,它们的健康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固收+”变身“固收-”,公募基金打了哪些擦边球?
读数一帜由《财经》杂志资本证券组创建。数说资本故事,解读财富密码。
“固收+”概念承接的是银行理财资金的需求,意味着它面向的是中低风险偏好的投资人群,这是一块非常大的蛋糕,但相关概念定义、内涵和风险边界仍待厘清
文|《财经》记者 黄慧玲 实习生 王璐
编辑|陆玲
过去两年,“固收+”基金的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发展。
据申万宏源研究报告,“固收+”基金规模从2018年底的4836亿元,增长至去年年底的1.3万亿元。近两年累计增长超过8000亿元,增幅176%。
“固收+”大发展的背后,是利率水平下行、资管新规净值化转型等多重背景下,银行理财资金重新寻找匹配产品的巨大需求缺口。一时间,各类基金都给自己贴上了“固收+”的标签,参与方包括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偏债FOF、量化对冲基金等。
相比晦涩的投资类型名词,“固收+”的说法显得接地气而又诱人。固收,即固定收益;“+”,意味着固收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收益。但仔细拆解“固收+”,又不是那么回事。固定收益类基金踩雷导致净值大挫已不是新鲜事,债券基金不等于固定收益,更不等于刚性兑付。而“+”的部分,也可能变成“固收-”。
今年农历春节以来,市场震荡下行,“固收+”概念再度成为基金营销热词。与此同时,部分“固收+”产品回撤超过10%,创下了产品成立以来的最大回撤,令投资者大跌眼镜。
这是“固收+”市场自2019年爆发后迎来的第一轮洗牌。《财经》记者采访十余家相关基金公司发现,一些基金经理延续了去年的乐观情绪惯性,股票和可转债配比过高,导致近期回撤较大。个别采取多基金经理制的公司在这轮下跌中也暴露出内部协调机制的弊端。
市场下跌带来的产品回撤是正常现象,但将高波动产品贴上“固收+”标签易给投资者造成误导。《财经》记者梳理发现,部分基金公司在营销宣传中将高风险、高波动产品列入“固收+”范畴,强化高收益印象,弱化甚至只字不提风险。一些产品出于迎合大客户需求、做大产品规模等动机,存在打“擦边球”的现象。
“’固收+’基金的未来资金增量方向还是在银行理财。这两年‘固收+’基金的规模增长很快,现在突破了1.3万亿,但和银行理财市场的30万亿规模相比还非常小,和银行的协作关系一定会长时间存在。”一位资深债券基金经理认为。
“‘固收+’概念承接的是银行理财资金的需求,就意味着它面向的是中低风险偏好的投资人群,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块非常大的蛋糕,另一方面,相关概念定义、内涵和风险边界仍待厘清。”一位资深基金研究人士指出。
“固收+”标签下的擦边球:定位稳健,手法激进
截至3月27日,在有数据可统计的1647只“固收+”范畴基金(统计口径为偏债混合型、一级债基、二级债基)中,今年以来一级债基平均回撤-2.45%,二级债基平均回撤-4.02%,偏债混合型基金平均回撤-3.5%。
从“固收+”范畴的整体情况来看,回撤相比权益类基金小得多。不过,也有一些“固收+”基金走出权益类基金的曲线。数据显示,83只基金最大回撤超过-10%,其中至少有15只基金在公开报道中明确贴上了”固收+”标签。《财经》记者梳理如下(表1):
标榜中低风险的“固收+”,实际投向却是高风险、高波动产品,这种“擦边球”现象出现在哪些产品?上述回撤较大的15只产品中,多只基金为主题鲜明的可转债基金,包括宝盈融源可转债、长盛可转债、中欧可转债、工银瑞信可转债、民生加银转债选优选等。回撤最大的是宝盈融源可转,达-22.46%。但在宣传报道中,这些可转债基金贴上了”固收+”的标签。
可转债基金属于”固收+”吗?对此,《财经》记者向相关公司一一确认。其中长盛基金、宝盈基金、工银瑞信基金、民生加银基金明确表示,该公司的可转债基金并非”固收+”范畴。至于相关报道的表述,有的公司市场人士表示“审稿时不够严谨”,有的则表示“不知道相关报道从何而来”。
中欧基金回应称,”固收+”不是官方认定的分类标准,从行业监管分类来看,可转债基金属于二级债基。”固收+”是业内经常提及的策略概念。行业普遍认为的”固收+”,是在债券打底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弹性收益。可转债品种具有特殊性,其风险收益特征会比一般的信用债和利率债都高,体现出一定的权益属性。因此,可转债基金的波动会更为显著。
由此可见,“可转债主题基金不属于”固收+”产品”是多数公司的共识。但对于高配可转债的二级债基是否可以称为”固收+”,业内仍存争议。
此外,部分打着“固收+”旗号的二级债基在实际操作中也以可转债投资为主。如表1中涉及到的泰信双息双利、新华双利、新华丰盈回报、金鹰元丰等。
数据显示,泰信双息双利的股票市值占比14.70%,可转债市值占比91%,今年以来回撤-18%;新华丰利的股票占比17.02%,可转债占比92.72%。新华丰盈回报的股票占比19.93%,可转债占比为104%,今年以来,两只基金回撤双双超过-10%;金鹰元丰可转债占比达80%左右,回撤-13%;长信利富可转债占比75%,今年回撤-11%。
这些主投可转债的二级债基属于“固收+”吗?去年年底,新华基金曾专门撰写“固收+”专题报告,其中用了一张三角图来表示”固收+”策略的模型,固收资产是”固收+”的底部基石。
若按新华基金对“固收+”的描述,在新华双利与新华丰盈回报的实际配置中,固收打底部分占比非常小,呈现“倒三角形”。不过新华基金仍将这两只基金列入”固收+”范畴,并将其定义为”固收+”范畴中最高风险的那一类。新华基金近日回应《财经》记者称,从进取型二级债基包括转债基金整体回撤和收益情况来看,这两只基金处于同类市场中位水平,并未与其他进取型二级债基有较大偏差。
“优点是产品权益仓位高,在权益市场表现较好时,产品的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会非常突出,长期复合收益率也会较高;缺点是产品业绩波动性和回撤都比较大,投资期限较短的投资者,持有期间可能会面临较大压力,同时产品对基金经理权益投资能力要求很高,策略可复制性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两只基金的投资理念仍强调“要做绝对收益,中长期实现投资人财产的保值增值”。
类似情形的还有金鹰元丰。该基金在宣传中强调过去两年收益率稳居同类前列,获得稳健型投资者的追捧。并表示“业绩和规模双丰收的背后,离不开基金经理林龙军始终坚持绝对收益的投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转债配比较高,近期回撤刷新了基金经理任职以来最高记录。
偏离的根源:负面惩罚有限,潜在收益巨大
从上述种种操作可以看到,部分公司产品在定位稳健的同时,实际上走向了博取高额收益的激进路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离?
一些偏离与公司对基金经理的绩效考核有关。“如果公司按照相对排名来考核,那么基金经理自然有博收益的冲动。”一位基金研究专家分析道。“公司的考核方式来自渠道方和客户的压力传导,这是市场各参与方不理性的体现。”
一些偏离出于大客户的需求。“这只基金80%的客户是一家机构,客户要求我们做到高弹性,就得把仓位打满。”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财经》记者。
一些偏离出于做大产品规模的动机。“只有把阶段性业绩冲到最前面,才能获得流量曝光,才有可能做大规模。”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市场人士坦言,“小公司的生存压力大,必须先把规模做大,再谈长期业绩。”
从表1可以看到,多数基金规模较小,有些属于“迷你基金”。在过去两年的上涨行情中,一些基金通过激进的操作,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以金鹰元丰为例,该基金2020年年度收益30.59%,2019年年度收益17.43%。连续两年领先于同类债基的高收益,使得基金规模从清盘线下拉升到最新的1.74亿元,规模增长三倍之多,个人持有者占比达75%。
在营销宣传中可以看到,部分基金公司将高风险、高波动的产品列入”固收+”范畴,以高收益吸引投资者,却弱化风险提示,甚至只字不提投向高波动性的可转债资产,给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误导。
“大家都喜欢用业绩去选产品,但对业绩背后承担的风险了解不深。它的风险暴露在哪里?资产本身质量怎么样?需要穿透去看。”一位资深基金研究人士认为。
该人士表示,如果资产配置大幅超越了业绩基准,说明存在较大偏离。“很多FOF过去一两年业绩很好,仔细看的话它其实增加了很多可转债,承担了过高的风险。从我们的选择和评价角度来说,高配可转债的债基不是一个好的‘固收+’,因为它很难在一定期限内实现向下保底、本金安全的目的。”
该人士指出,这种偏离在各类产品尤其是偏债型产品中普遍存在。“除非是真正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产品,要不然大部分产品都有过度乐观的倾向。因为长期来说市场还是涨的,所以配置上更偏乐观一些。”
这种偏离也给基金评价增加了难度。“我们的评价建立在业绩基准之上,但偏离基准带来的负面惩罚很有限,潜在收益却巨大,导致国内对业绩基准的尊重度不够,业绩基准对产品的约束力不够,使得我们在评价过程中还是面临很多困难。”
权益选手主导“固收+”,谁为风险负责?
除了高配可转债的“固收+”,还有一类“固收+”基金由于股票占比较高,近期也出现了较大回撤。
“总觉得今年大概率也能涨,只不过没有去年那么好了,没想到上来就是一波调整。”有基金经理坦言,“下跌的时候想抄底,没想到抄在了半山腰。”
高配股票导致大幅回撤的现象主要出现在混合型基金中。从表1可以看到,汇添富基金旗下的四只“固收+”系列产品便属于此类,包括汇添富新睿精选、汇添富达欣、汇添富民丰回报、汇添富熙和精选,今年最大回撤在-14至-17%之间。
在“固收+”市场中,基金公司的头部效应较为显著。根据申万宏源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固收+”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基金公司排序中,汇添富基金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易方达。
不同于许多同业采取的单一基金经理制,汇添富自2017年起便开始采取股债分工管理的方式。《财经》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汇添富基金旗下的“固收+”产品平均回撤为-7.98%。(统计口径: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股票占比不超过40%的灵活配置型基金,剔除可转债基金。)
进一步梳理可发现,汇添富双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回撤普遍大于单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权益类基金经理管理的”固收+”,回撤大于固收类基金经理管理的”固收+”。
从持有人结构来看,相关基金的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固收+’产品风险偏好,跟客户的要求和偏好有很大关系,有些机构投资者会更要求产品的弹性和收益。如果是面向散户的产品,还是要注重权益方面的风险暴露,需适度加以控制。”一位公募基金业内人士分析道。
“固收出身的经理能对客户的风险定位负责,但让股票的基金经理来负责,基本上不太可能。如果是股+债的共同管理模式,就要看公司风格和分工搭配程度,很多时候不会太顺利。不用固收牵头,当权益市场出现大幅下跌时,就会出现弊端。”前述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汇添富基金这轮回撤比较大的‘固收+’,有些就是由权益类基金经理主导的产品。”
“债券出身、有股票投资能力的‘固收+’基金经理市场接受度最高,但基金经理的培养过程较长。固收+权益的双基金经理制上量快,能借用公司的品牌推动发行,但长期业绩和产品风格的稳定性还没法验证。”一位专注于“固收+”领域的基金经理如此总结道。
一位资深债券基金经理向《财经》记者讲述了他所经历的双基金经理“固收+”机制。“领导定的调子是一个月开一次,实际上有形的会议只开一次,后面大家一出差,人都凑不齐。再加上这两年股市好,股票型基金经理就会倾向于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股基上。”
“双基金经理制的核心还是在于内部协调。”该基金经理告诉《财经》记者,“并不是说双基金制的方法就不行,也有几家股债分管的公司能把这个问题规避的,比如在这波下跌中很好地控制了回撤的双经理制产品。如果产品定位明晰,内部有严格的回撤控制线,股债基金经理之间能做到配合默契、权责分明,还是可以发挥1+1>2效果的。”
谁能做好“固收+”?
“很多‘固收+’持有人是从原来的刚性兑付市场逐步转到净值化市场,这类客户财富管理意识刚刚起步,对风险高度敏感,能够承受长期波动的资金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多。”沪上一位资深基金评价人士认为,“固收+”产品为替代银行理财需求而生,回撤应控制在5%以内,预期收益水平在5%的1.5-3倍之间,也就是7.5%至15%之间。“固收类产品加点杠杆的话,年度收益在4、5%左右。如果‘固收+’要保证一年里不亏钱,回撤应该控制在相应水平,才能保障它的‘固收+’策略。”
该人士认为,现阶段追求绝对收益、控制回撤的“固收+”更易被市场所接受。以固收为核心配置,小幅参与一些其他风险资产的投资,是更现实可行的做法。
新华基金在去年年底发布的专题报告中曾写道,”固收+”市场空间广阔,但竞争格*仍处于洗牌阶段,后期优胜劣汰后,市场规模或进一步向有真实管理能力的机构集中。
“‘固收+’类产品规模快速增长始于2019年。2019年初至今,股市基本上一直处于牛市氛围中,因此,很多此类产品的投资者还没有经受到熊市洗礼。换而言之,稳定的市场格*尚未形成。行业经历快速规模扩张后,优胜劣汰过程有望展开。‘固收+’相比拼基金公司的综合投研实力,‘固收+’不是简单的股债混合,而是公司投研等各种体系化能力的比拼。”
“过去银行卖债券基金,就是在门口列个牌子,谁过去一周、一个月谁涨得快,就卖谁。低回撤、稳健回报的基金规模反而不容易做大,绝对收益这条路走得很艰难。”一位资深债券基金经理告诉《财经》记者,“固收+”这个万亿级市场刚刚起步,随着净值化转型的加速,他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固收+”基金朝着注重持有人体验的角度去做。坚持绝对收益、注重持有人体验的基金经理也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奖励。
那么,什么样的”固收+”选手最终能胜出呢?《财经》记者综合整理多位受访基金研究专家的观点如下:
首先,“固收+”选手的广度胜于深度。经历过各类资产和策略,对每一类资产的历史和未来、驱动因子有了解,眼界比较宽。
其次,“固收+”做得好的选手,通常是“债券投资做得很好,股票也不错”的类型。债券投资的优秀选手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宏观分析做得好,因为要把握利率市场的变化;第二个是对券种本身的信用风险把控比较好,不会买错券。”固收+”核心部分还是固收资产。“只有固收资产不出事,‘固收+’策略才能有效执行下去。只有对宏观市场把握得好,才可以在该加的时候加,不该加的时候不加,在战术配置上更加出众。最后再看+的部分,主流做法还是加权益。权益整体能力强,加的当然比较好。”
第三,“固收+”选手需要好的团队来辅助。“掌舵者负责广度,团队成员负责细分类别的研究深度,才能建立好的机制。”
第四,“固收+”控制回撤的关键不在于择时,而是尽量找到各个资产类别,获取资产的收益,用资产之间的非相关性降低风险。在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看来,“固收+”不是神奇之物。“如果一个产品类型只有很牛的人才能做,那么这个产品也不是好的产品,因为投资者无法判断管理人是不是就是前1%的牛人。”
(《财经》记者郭楠对此文亦有贡献)
热门视频推荐
290006是属于公募还是私募型基金
你好!泰信蓝筹精选混合290006是公募基金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泰信货币基金业绩怎样,还有保本基金哪个业绩好一些?
仅就货币基金而言,泰信的业绩还不突出。目前7支货币基金,业绩不错的是华安和南方的。如果不算目前发行中的保本基金,现在表现还可以的是南方避险,有分红,净值在1元之上。别的都出现了亏损。
泰信基金转换费率
一般来说等于转入基金的申购费率转入基金就是泰信优质啊。转换费率相当于直接申购泰信优质的申购费率了。-----------------------------------------如果泰信天天货币转换成泰信优质则转换费率为申购泰信优质的申购费,也就是说不打折的话就是1.5%如果是泰信优质转换成泰信天天货币则转换费率为赎回泰信优质的赎回费。也就是说是0.5%这回说的够明白了吧,还有什么疑问吗?
泰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公司简介
泰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首家以信托公司为主发起人的基金管理公司。公司大胆尝试基金治理结构方面的创新,把保障持有人的利益放在了首要位置。泰信的三家股东分别为:山东省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江苏省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国信实业有限公司。他们均是其所在地的**投资主体,投资重点均为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实力雄厚、经营稳健、业绩优良,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保持较高的信誉,设立泰信是三家股东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其良好经营信誉的发扬光大。公司的三家股东均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为公司今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公募基金吗?
是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