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多少人口计次转举及面积有多大
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月16日公布的数字显示,到2005年底,香港人口为697.08万人。与2004年底比较,香港总人口增加55100人,其中人口自然增长19000人,净移入人数36100人。特区政府统计处的数字显示,2005年底香港总人口中,常住居民为674.84万人,流动居民为22.24万人。只有1098平方公里的香港,服务业发达得令人吃惊。2000年,服务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所占的比率高达86%。即使扣除公营部门所占比率,服务业仍占当地生产总值73%。漫步香港,银行多过米铺,餐厅、酒楼放眼皆是,大型展览几乎日日都有,从吃、穿、住、行到金融、地产、保险、运输、电讯各种服务林林总总,应有尽有,方便之极。香港因而也被称为世界一流的、亚太地区主要的服务中心。近几年,香港的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服务业。在1990年至2000年期间,香港服务业的增加价值,平均每年增加9.3%,达1300亿美元,而同期的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8%,因此,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不断增加。在各个主要服务行业中,金融、保险、地产、商用服务业和社区、社会、个人服务业的生产量增长最快,平均每年为9.4%和11.9%,分别占2000年香港生产总值的23.5%和21.2%。按国际计算标准衡量,香港的服务出口总值,在香港生产总值所占的比率非常高。2001年上半年,香港的服务出口总值达206亿美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6.3%。在亚太区内,香港与新加坡持续成为净服务出口地。以服务出口总值计算,面积狭小的香港在区内排名第二,仅次于日本,香港的服务出口2000年在世界排名第九。香港的出口服务主要包括运输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服务及旅游服务,分别占2000年服务出口总值的36%、30%、18%。同年,金融服务出口占服务出口总值的9%,而保险及其它服务出口占7%。整体来说,香港是净服务出口地。按服务贸易的行业分析,2000年香港的运输服务、金融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服务均有盈余,盈余分别为104亿美元、24亿美元、109亿美元。由于服务业在香港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香港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推动服务业的增长和发展,以确保香港为亚太地区提供世界一流的服务。香港之所以被誉为“东方之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她扮演着世界航运中心的角色。这个仅有106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连续多年摘下世界最大货柜(即集装箱)港口的桂冠。1980年香港集装箱吞吐量是147万个标准集装箱,超过日本神户,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1986年香港上美国,港口吞吐量达229万个标准集装箱,跃居世界第二;1987年集装箱吞吐量增到345万个标准集装箱,超过荷兰鹿特丹港,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并连续多年称冠。到2000年,香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达1810万个标准货柜单位,不愧为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香港位于远东贸易航路要冲,且地处正在迅速发展的亚太区中心,所以港口一向是促进香港发展与繁荣的要素。香港既是南亚太区的枢纽港,也是中国内地的转口港,祖国内地经济的繁荣,是香港航运业不断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香港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良港维多利亚港,其平均超过10米深的港内航道,使大型远洋货轮可随时进入码头和装卸区,为世界各地船舶提供了方便而安全的停泊地。与此相匹配的是,香港还拥有优良的港口设施和高效率的作业流程,香港的货物装卸作业素以效率高见称,货柜船在港内的周转时间平均约为10小时。港口设备可同时容纳上百艘船舶靠泊和进行装卸作业。香港不仅拥有集装箱码头,而且还拥有石油、煤炭、水泥等专用码头。更重要的是,香港还拥有数千家航运企业和上万人的航运从业人员及优良的航运管理人才。这些都是香港之所以能成为世界航运中心的保证。无论是从港口设施的船舱吨位、货物处理量和客运量而言,香港都挤身于世界大港之首。著名的香港葵涌货柜港在维多利亚港西北部,共有18个泊位,临海地界总长6000米左右,码头占地200多公顷,包括货柜场和货运站在内,可同时容纳多至18艘大型货柜船在泊位装卸货柜。香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门户和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信息中心,其经济发展与内地经济有着越来越密切的依存关系。据介绍,目前香港港口处理的的集装箱,约有七成与内地有关。同时,每年进出香港的内地船舶超过4000艘(次),而且内地沿海大部分港口都开办了至香港的集装箱航线。香港航运界人士确信,在未来10年内,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必将使香港港口的货运量进一步增长
新加坡面积和人口是多少?
新加坡面积724.4km²,人口570万(2019年6月)。新加坡共和国(英语:慧慧RepublicofSingapore),简称新加坡,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体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国土除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之外,还包括周围63个小岛。气候特征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气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铅和。平均温度在23至34℃之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湿度介于65%到90%之间。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为雨季,受较潮湿的东北季候风影响天气不稳定,通常在下午会有雷阵雨,平均低温徘徊在摄氏24至25℃。6月到9月则吹西南风最为干燥。在季候风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风槐碧盯弱多变阳光酷热,岛内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5℃。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新加坡
新加坡有多大?多少人口?
五百多万
新加坡的面积人口是多少谢谢!
新加坡面积为716.1平方公里,其人口(2015年统计)总人口为547万(本土公民334万,永久居民52.8万,外籍160万)。
新加坡国土面积及人口多少?
新加坡国土面积为719.1平方公里,截止2017年,新加坡人口为5612253人。新加坡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根据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报告,新加坡是继纽约、伦敦、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海岸线总长200余公里,全国由新加坡岛、圣约翰岛、龟屿、圣淘沙、姐妹岛、炯岛等六十余岛屿组成,最大的三个外岛为裕廊岛、德光岛和乌敏岛。由于填海工程形成新的陆域,将增添额外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新加坡的标准时间为UTC+8,较其地理位置时间快1小时。扩展资料:新加坡地势起伏和缓,其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丘陵地构成,大多数被树林覆盖,东部以及沿海地带都是平原,地理最高点为武吉知马,高163米。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气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平均温度在23至34℃之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湿度介于65%到90%之间。
新加坡在哪里??多大
位于东南亚,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面积为647.5平方公里
新加坡面积及人口?
新加坡国土面积只有724.4平方公里,但人口达到了570万。 至此,新加坡人口密度达到7868.58人/平方公里。
实际上,200年前的新加坡比今天还小。 当时的新加坡只有578平方公里。 随着人口的增长,新加坡必须通过填海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新加坡的填埋历史比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还要长。 1819年新加坡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地,三年后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新加坡填海,但新加坡成为独立主权国家是在1965年8月9日以后。
新加坡国土面积?
新加坡总面积为710.3平方公里,(2009年统计数据),过去几年来,在新加坡东部,填海增加了不少土地,这在地图上是无法觉察
新加坡的来自国土面积有多少平方公里,有多少万人口?
699.4平方公里,公民和永久居民360.8万,常住人口448万
清华教授告诉你:清华毕业生为什么买不起清华学区房?
高价房并不像昂贵的萝卜白菜等消费品一样让人望而却步。
清华大学附近的房价为什么如此之高?
作者:李稻葵(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一些家庭经过长期奋斗,终于把自己的孩子送入了清华大学,而孩子毕业后却买不起清华附近的学区房。这一问题其实不难解释,我先分析为什么清华大学附近的房价如此之高——这是房地产泡沫之下一个更有意思且尚未被仔细挖掘的典型案例。
这片地区房价高的确与学区有关。其紧邻清华,往西一站地铁的距离即到北大东门,有清华附小、北大附小、中关村一小、中关村二小、中关村中学以及稍远一点的101中学和清华附中等优质学校。
学区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高房价呢?这里有个很好的对比。
这一地区的住宅因为属于学区房,楼价普遍接近甚至超过10万元/平方米,例如在五道口、成府路南边有一个水清木华园小区,楼龄约为15年,其房价已经接近10万元/平方米。
而一路之隔、地理位置更加靠近清华大学的另一处公寓房(也是70年产权),最近才涨到接近5万元/平方米。其原因是该公寓房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让房产所有者“落户”,也就不能享受学区待遇。
该公寓之所以不能落户,是因为之前一直未能加入居民委员会,因此中关村派出所不同意落户,而不能加入居委会的原因是业主委员会迟迟不能成立,因为业主来自全世界各地、太过分散,且附近是五星级酒店,酒店的很多设施与该楼相通,情况比较复杂。
我经常与身边的年轻同事说,可以考虑趁现在该公寓楼不能落户、房价尚低时入手,落户问题迟早能解决,届时房价一定会“跳升”到与周边小区相当的水平。
五道口被清华同学戏称为“宇宙中心”,因为这儿极其繁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周末和节假日也是如此。这里聚集着众多年轻创业者、青年学子和专业人士。可是在这方圆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过去20年主要的新建楼盘都是办公楼,住宅极其稀少。
办公楼包括大约50万平方米的清华科技园,它由七八座25层左右的高楼组成,除此之外,还有大批科学院新建的办公楼。
与办公地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20年新建的住宅楼盘,数来数去能想到的大概只有三四个,其中包括刚提到的水清木华小区,其楼盘面积大概也就是不到10万平方米。另外一个较大的楼盘是15年前建成的华清嘉园,大概有15万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面积。
此外,还有唐宁ONE,它是均价在15万元/平方米左右的高档公寓。而上述尚不能落户的公寓,总面积5万平米左右,10年前竣工,其出身的名目是清华科技园的配套设施。这样看来,与上百万平方米的商业地产相比,住宅地产的供应真是屈指可数了。
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住宅地产严重供不应求,其价格迅猛上涨。以华清嘉园为例,其开盘单价也就是3000多元,现在已过12万。
当时在这里购房的胆子大一点、也有闲钱的老师,如今已经是千万级的富翁了。这些老师现在大部分早已搬出华清嘉园,因为华清嘉园已经成为留学生尤其是韩国留学生以及青年学生的租房地,人来人往非常嘈杂,不适合拖家带口的居家生活了。
最近一百年来,哈佛大学已成为一个带动周边经济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典范,但是,哈佛大学周边的土地主要是居民所有,除了小小的哈佛园(HarvardYard)外,哈佛没有校门。大学与城市完全融为一体。
那么,哈佛大学如何满足自身不断上升的住房需求呢?
哈佛大学早已成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不断地在市场上购买周边居民的土地和房屋。但是仅此一招还远远不够,因为购买的居民房不经过哈佛所在的坎布里奇市的规划委员会允许,是不能改为办公用房的。所以,哈佛大学需要不断与坎布里奇市的规划委员会进行抗争,力争把一些居民房改造为办公楼,因此,哈佛大学与坎布里奇市的关系经常是非常紧张的。
此外,哈佛大学对自己已有建筑进行改造,也会受到坎布里奇规划委员会的干预。规划委员会是由居民选举产生的,它所考虑的往往是现有居民的利益而非城市的整体发展,因而引发了许多荒唐的故事。
比如说,2010年哈佛大学在改造一栋办公楼时,设计师在坎布里奇路的两边设计了完全对称的两栋楼——现在成为了亚洲中心及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和哈佛大学政府系所在地——为了把这两栋楼连在一块儿而不破坏街景,又设计了地下通道,但是规划委员会始终都不同意修地下通道,虽然这一点都不影响外景。
据说,规划委员会中有一位委员,他的孩子没有被哈佛录取,因此非常恼火而极力反对。所以,尽管哈佛大学在全球化时代声名日益显赫,但其很难在附近扩张。坎布里奇市的GDP也很难增长,至少没有因为有哈佛大学而迅速上升。
正是苦于长期搞不定与坎布里奇市的关系,金融危机爆发前,哈佛校长萨默斯决定跨过坎布里奇,到查尔斯河对面的小城奥斯顿发展,因为奥斯顿有很多空置的土地,那里目前有哈佛的体育场以及哈佛商学院。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一发展规划一推延就是近十年。
斯坦福大学在这方面比哈佛幸运多了。斯坦福大学确实促进了硅谷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其周边土地巨幅上升。幸运的是,斯坦福大学校园之前是个极其巨大的农场,斯坦福大学的外号因此而成为“农场”。斯坦福大学不愁地,为了应对高房价,斯坦福大学拿出自己一部分土地,开发成拥有大产权、小产权出让给教授的住宅。按规定,这些住宅只能卖给斯坦福大学自己的老师,这就部分解决了硅谷房价高给斯坦福大学带来的发展难题。
清华和北大也在部分地模仿这个模式。清华在附近的清河购置了部分土地,在此建了小产权房出售给教师,也是像斯坦福大学一样规定只能在校内转让。这也部分对冲了五道口房价高涨的因素。
最后分析一下为什么五道口的学区房房价如此之高,远远超过一个清华大学高才生毕业所及的经济能力。
首先,父母送孩子上清华的目的之一是获得人生的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往往来自于非经济的因素,包括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的承认。因此,即使毕业生工资不高,父母也期望孩子上名校。
其次,在经济方面,一个大学的毕业生包括清华毕业生,收入是不断上升的,很难用短期内的经济收入来衡量。从长远来看,清华学位带来的人力资本溢价应该是相当高的。
更重要的是,五道口附近的高房价,是一个投资现象,高价房并不像昂贵的萝卜白菜等消费品一样让人望而却步,只要投资者预期未来的房价持续上涨,就仍然会有人不断进入。这应该可以解释房价高与学历、与高才生的收入难以相比的问题。
《李稻葵:不能让房地产提前消费发展潜力》
记者:包括限购、限贷一系列配套措施,您觉得有没有达到,解决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
李稻葵:没有达到根本的目的,有些措施短期还不错,比如说限购,短期有用。但是一般来讲,限购政策实行两年之后,很多的投资者都已经满足不限购的条件了,比如说社保缴了两年,效力下降了。另外限购政策太硬、太猛,一刀切也有误伤,这个不行。所以我认为一定要有一个长期的根本性措施,地方政府必须拿出相当的土地财政收入,卖土地的收入,要成立基金长期租给那些中低收入的人群,以此来稳定房地产市场。让中低收入人群不要受高房价的困扰。同时按这个方式,也可以让地方政府化解一部分高库存的问题。
记者:如果自己成为业主,要解决谁的住房问题?
李稻葵:我的建议是解决收入中等以下,暂时买不起房的这部分居民。
记者:政府有什么样的动力愿意这么做?
李稻葵:目前来看,很多地方政府动力不足,为什么?因为他们是短期行为,他们只考虑未来三年、四年,顶多五年的发展前景。因为我们地方政府换届比较频繁,平均大概3年5年就会调整。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应该由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一定的指导,甚至于压力,要求他们这么做,这才行。
记者:如果政府这么做是赔还是赚?
李稻葵:从长远来看一定是赚。因为按照我这个建议,地方政府通过持有物业,给地方政府产生了一个长期来看非常好、有很好回报的资产。
记者:您希望出台的政策是更加多应用于一二线的大城市,还是说更加适用于三四线的小城市?
李稻葵:其实都适用,一二三线的大城市需要,当然这个进程会比较艰难一点。因为房价已经很高了,土地相对而言,剩余土地不是太多。一二线城市我们只是希望作为学术研究,如果二十年前这么干的话就好了,学习香港和新加坡。
李稻葵:不能让房地产提前消费发展潜力
李稻葵:1999年到2004年,我作为香港一个大学的老师,我在香港生活了五年,那五年我是住在政府的房子里面。
记者:要交租金?
李稻葵:每个月扣我工资的7.5%,政府通过大学,给我提供一个住房,所以我根本就不用担心香港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问题,不用担心这个事。
记者:7.5%的工资是优惠,还是说就是市场价格?
李稻葵:是略低于市场价格的。
记者:这是从居民的角度,政府手里要持有市场上多少物业才能够达到这个标准?
李稻葵:在香港新加坡的情况,大概得50%左右。
记者:一半?
李稻葵:一半一半。我相信只要能够达到20%到30%的话,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格局会根本性的改变,比如在北京,如果月收入低于一万五的居民,现在买房子肯定是有困难的,但是一万五去租房子,是没有大问题的。
如果政府完全不管的话,月收入在北京低于一万五的居民就不能生存了,光靠买房子就很难生存。那么这部分人被迫离开北京,北京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得靠谁呢?我在大学里工作,所以我们招聘老师、职员,一个最主要的障碍就是房价。
昨天我还碰到一个博士,想招他来做博士后,他犹豫了半天,说我还是不来了,我说为什么?他说北京房价太高了,来了以后,了解一看,转了一圈,发现吓死我了。我跟太太一商量,我们不愿意来了,我们干脆住在重庆算了。很好的一个研究人员、年轻人,就是因为房价不来了。我们作为教育机构,我们竞争的对象是那些投资者,很多人是在北京买房子投资,我要招的人是要在北京买房子安家过日子的,这两类人在市场上PK的话,我们永远PK不了。
记者:如果从社会问题的解决这个角度来看,会带来什么样的回报?
李稻葵:从社会问题解决来看,最根本的是什么?是解决一个大的问题,不要让房地产过快地发展,提前消费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午餐。现在很多地方经济还没发展,一听说这个地方规划要建桥,这个地方规划要搞大项目,马上地产上去了。可是地产一上去之后,劳动力进不来,很多居民进不来,就成空房了,房子就空置了,房价上去了,经济却上不去了。这是目前很多地方经济发展的悲剧。(来源:央视新闻APP)
编辑:孙惠
在“宇宙中心”呼唤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