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以什么为基础(智能电网是以()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器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来自技术等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帝显溶代岩缩系余决须心而形成的...)

2023-11-24 08:51:40 59 0

智能电网是以()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器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来自技术等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帝显溶代岩缩系余决须心而形成的...

A

最通俗的解释,智能电网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电力行业,智能电网这个概念,其实很早就提出来了,别说欧美,就连国内也早早就将智能电网定为电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在“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就提出了名为“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规划。

至于什么是智能电网,先看看无聊的定义。

美国人是这样定义的:

美国能源部《Grid2030》: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电力传输网络,能够监视和控制每个用户和电网节点,保证从电厂到终端用户整个输配电过程中所有节点之间的信息和电能的双向流动。

我国是这样定义的:

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以物理电网为基础(中国的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

是不是枯燥又乏味?别说非专业人士,就连专业人士也没太多看下去的兴趣。

这时候就需要我出马了,我会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这些枯燥冷门的内容。

既然说到智能电网,就先来看看电网到底是指什么。

所谓电网,一般是指排除发电侧之外的,由变电装置和输配电线组成的整体。

中高压变电装置一般都会配套建有专门的变电站,低压变电装置小区里也随处可见。

对,你们平时马路边看到的电线杆。

城乡结合部看到的高压电杆塔。

小区里不知是啥玩意儿的变电箱。

还有躲在犄角旮旯里的变电站。

它们都是电网的组成部分。电网包含变电、输电、配电三个环节。

变电(powertransforming),是指通过变电设备将电压由低等级转变为高等级(升压),或由高等级转变为低等级(降压)的环节。

输电(powertransmission),是指通过输电线路,将电能进行传输的环节。

配电(powerdistribution),是指通过配电变压,将电能从高压输电线路分配给用户的环节。

电能从发电厂制造出来,通过变电升压,进入高压输电线路,再经过变电降压,配电给各个用户。

其中高压输电的部分又称为主网,低压配电的部分又称为配(电)网。

此外,我们刚刚提到的发电机、变电箱、高压电线,包括线路中的各种“开关”——断路器、接触器、隔离开关、刀闸等,都是直接用于生产和传输电能的,被称为“一次设备”(Primaryequipment)。

可能有人要问了,我平时就看到这些啊,难道电网里还存在什么其他的隐秘的部分吗?

没错,那就是所谓的“二次设备”。所谓二次设备(Secondaryequipment),是指对电网内一次设备进行监察,测量,控制,保护,调节的辅助设备。

二次设备包括电表、监控装置、继电保护装置、录波器、直流源等。

可以想象一下发射火箭。那么火箭本身就可以视为类似的“一次设备”,而监控火箭的轨道、速度、各种参数的装置,就可以视为类似的“二次设备”。

好了,简单介绍了一下电网,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智能电网到底“智能”在什么方面吧。↓↓↓

01

用户互动,电网透明化

怎么理解这个用户互动呢?在过去,用户对于电网来说,能做的几乎就只有一个选项:按时交电费。哦,也许还有一个,就是用户可以自个儿看一看电表,这个月走了几度电。(之所以用“走”,是因为大部分老式电表都是机械式的铝盘电度表。)除此以外,似乎真的没有什么能做的了。

老式电表和智能电表对比:

那么智能电网呢?用户将是电力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鼓励和促进用户参与自身运行和管理,是智能电网一大重要特征。

对供电公司而言,掌握了用户的需求,也就可以更好地衡量供求关系。通过统计用户的用电信息,供电公司可以从数据分析中了解一个区域内的用电规律,譬如什么时段用电多,什么时段用电少,进而相应地制定各个区域内,经济节能的发电和输配电的方案。

此外,通过调节用户的用电时间,便可有效提高电网终端用电效率,削峰填谷,平滑电网负荷曲线,减轻电网负荷压力。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或转移用电高峰时的电力需求,使电力公司尽量减少资本开支和营运开支。电力成本减少了,电价自然也会下调。(好吧,只能说理论上是这样的。

位于天津中新生态城的国家电网智能营业厅(这是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吗)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供电公司和用户建立的双向实时的通信系统(网络渠道),供电公司可以实时通知用户其电力消费的成本、实时电价、电网的状况、计划停电信息以及其他一些服务的信息等等,实现透明化。与此同时,用户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制定合适的用电方案。我所在的北美,这种用电方案已经逐渐成熟,可以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用电方案,如同订套餐一样选择用电。

2

智能设备,实现物联网

一幅全景式的智能电网家庭用户示意图:

举个例子,用户通过查询高能耗电器的实时使用数据,便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家中的哪些电器存在浪费。譬如电视开着却没有看,家里没人却开着空调等等现象就可以避免。

从电厂到用户的智能电网全景图展示。

3

测量升级,大数据时代

上文里提到的老式机械电表,既不精确也容易被盗电。在智能电网时代,它们不仅仅将被数字化电表所取代,而且采集的时间间隔将大幅缩小。譬如目前常见的智能电表可能要15分钟才采集一次数据,而理想状态下的智能电网,采集数据的间隔可能短至1秒钟,甚至更短。

同样的,在输电网,采集各种开关信号量、遥测信息(电压、电流、相位、相角、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乃至变压器油温等等),也将做到实时更新,刷新的速率也将达到至少每秒一次。这样精确的数据量,将大大提高电网的可靠性,也可以有效进行故障预判和快速调整。

电力系统的各种响应时间一览:

而如此一来,所形成数据量也将是极为可观的,是实实在在的洋量“大数据”。比如智能电表的采集量从15分钟缩短到1秒,1万台智能电表采集的用电信息的数据就会从32.61GB提高到114.6TB。而这数据量对于一个大国高度发达的智能电网来说,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所以现在国内现在新兴的电网海量实时数据系统,其核心数据库大都采用了Hadoop的HDFS系统,通过使用分布式数据存储和MapReduce运算模型,来实时存储如此巨大的数据。这和淘宝网的数据库是相似的。

忘了补充一点,除了Hadoop的No-SQL数据库,普通的关系数据库也是必不可少的,起到辅助作用。

北京的电网数据分布系统(*部)。

4

自我预测、自我修复、自我调节

大数据当然自有它的好处。通过大数据平台搭配云计算技术,技术人员可实时观察到全网范围内的电能流动状态、电能负载热区、设备故障高发区和客户集中区等数据,实现更加智能化的电网。具体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包括以下这些:(这一块和用户基本没什么关联,是针对电力系统人员的,如果没有兴趣可以跳过)

1.电网数据可视化

在智能电网中,通过分析包括调度、输配电、发电和用户信息等大数据(这些数据大都是实时并且高度信息化集成的),通过软件实现实时可视化运算分析,可以全面完整地展示电网运行状态中每一个细节,为管理层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和依据。

2.电网负载趋势预测

不仅如此,通过大数据分析电网负载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展示全网实时负载状态,可以预测电网负载变化趋势。并通过综合性的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率,降低电能损耗,使得电网运行更加经济和高效。

3.设备故障趋势预测

通过大数据分析电网中故障设备的故障类型、历史状态和运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预测电网故障发生的规律,评估电网运行风险,可以实现实时预警,让技术人员提前做好设备维护和检查工作。

4.电网实现自我修复

在智能电网中,将电网中的故障设备,以最快的速度从电网系统中隔离出来,并且在几乎自动化的状态下(很少或不用人为干预)实现系统自我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从而做到几乎不中断对用户的供电服务。我们可以类比一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这和智能电网的自我修复很类似。结合上两条的预测,电网系统可以进行持续自我预测,当发现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故障时,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或纠正。

5.二次设备独立通信

在现有的电网系统中,二次设备的通信往往要通过总线和专用通信设备来实现。这种设备用内部的话说叫做”总控单元“(国外一般称为RTU)。而在智能电网中,监控、保护等二次设备都将配有自适应和自我交互信息的模块,能够自适应地相互通信。这种的灵活性和自适应能力,将极大地提高可靠性,就好比让设备实现”自治“。如此一来,即使部分系统出现了故障,其他设备仍然能够稳定工作。

5

新能源无缝接入,即插即用

我们传统的发电一般都是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现在核电也在逐步发展中。而光伏发电、风电、地热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过去都很难和传统电网相连接。而智能电网将改变这一现状。

智能电网会简化新能源发电入电网的过程,通过改进的互联标准将使各种各样的发电和储能系统容易接入。做到“无缝接入、即插即用”。从小到大各种不同容量的发电和储能设备,在所有的电压等级上都可以实现互联(包括光伏发电、风电、电池系统、即插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等)。未来,用户甚至可以安装自己的发电设备,实现自产自销。

位于广西的超大规模光伏发电系统:

位于甘肃的风能及光伏发电系统:

位于青岛的风力发电机组:

在2015电力行业信息化技术创新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薛禹胜院士指出:

随着太阳能、风能等再生电力资源越来越多地被应用,电网必须考虑如何确保太阳能、风能这类“间断性能源”安全进入电网。薛禹胜说,眼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比例只有7%—10%,未来大规模接入会有很多问题产生,这需要大幅度提高信息化水平,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智能化分析。

6

储能技术、电动汽车

在过去,电能的生产是一次性的,生产出来就必须立刻用掉,很难实现大容量储存。而智能电网中的储能技术将是重头戏。无论是集中式的大容量的储能电站,还是分布式的小容量的储能电站,甚至小到电动汽车电池的储能作用,乃至太阳能路灯的储能电池等等。都是智能电网中的各种储能形式。而这其中,电动汽车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距离最近也最容易实现,可以由此预见,电动汽车的发展将是不可阻挡的。

而储能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储能(譬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譬如各类蓄电池、可再生燃料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和电气储能(譬如超导电磁储能等)。在储能技术发展上,德国发展得非常快,他们的储能电池研发是世界领先的。

位于山东枣庄的光伏发电和储能电池系统:

未来,用户都将拥有自己的发电和储能设施,在自给自足的同时,还可能倒送给电网以实现相互调剂。譬如,在我家的用电低谷时,电网供应的能量用不完,就可以先储存起来,以备自己或邻居在用电高峰时进行支援,而当我家用电出现高峰,用上自己储存的电能都供应不足时,通过邻居储存的电能,就可以立即补足我的用电需求。

在2013第三届北京国际储能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透露:目前储能技术已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电源、微型电网、电动汽车等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技术,是新能源领域投资的热点。

国家电网公司的风能发电充电站(中石油中石化未来最可怕的对手):

7

防御恐怖袭击

在当前世界反恐的大环境下,智能电网作为一个国家的命脉产业,提升自我防御能力当然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电网安全性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准。

当出现恐怖袭击后,运用上面第四点所提到的自我修复的解决方案,使得被攻击的位置可以实现快速恢复。不仅如此,从智能电网的设计和运行的环节,都将加入反恐考量,尽可能阻止攻击,最大限度地降低破坏造成的损失。

智能电网的安全策略将包含威慑、预防、检测、反应等等,以尽量减少和减轻恐怖袭击对电网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物理攻击还是网络攻击,都是需要的防御的。智能电网的内部通信系统,将实现和外网完全隔离,独立运行,每个节点都实现自主化,目前国内的话,主要搞这个的是华为和中兴。

END

合作电力监理业务,开设监理分公司。从事电力工程监理、技术咨询、项目管理等业务。

合作电力设计业务,开设新能源乙级、送变电乙级设计分院。从事电力规划、光伏电站、输配电方案等业务

国家电网是做什么的?

国家电网公司(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是中国国内最大的电力公司,负责运营中国大陆电网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其主要职责包括:

1. 电网建设与运营:国家电网负责设计、规划和建设全国范围内的高压输电网、变电站和配电网,以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它也负责对电网进行日常运行、维护、检修和升级。

2. 电力输送:国家电网负责将发电厂产生的电力通过高压输电线路输送到各个地区的变电站,并进行适当的电力分配,确保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电力供需平衡。

3. 能源交易:国家电网有责任组织和管理电力市场和电力交易,以确保电力的合理分配和供应。

4. 可再生能源发展:国家电网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例如太阳能和风能等,以实现更清洁的能源结构和可持续发展。

5. 技术研发与创新:国家电网致力于电力科技的研究和创新,包括智能电网、电力信息通信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

国家电网的任务是确保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支持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在中国电力行业中,国家电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是指以各种发电设备、输配电网络、用电设备和储能设备的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技术、自动化与智能控制技术等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的新型电网。

智能电网相关知识

“智能电网”的概念首先由奥巴马**的能源班子提出,后在世界各国得到相应。各国电力公司、电科院、高新技术公司(包括IBM、Google、SUN等)对其定义也不尽相同。这里说说我国的情况吧。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给智能电网的定义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化电网。换言之,中国式的智能电网,首先要满足电力负荷需求,在前期保证输电、变电的智能化建设,要保证供电安全可靠性,要满足经济意义和节能,最后保证电能质量和可再生能源接入。欧美侧重于电网真正的“智能化”,如:分布式电能存储、多类型清洁能源的接入、智能电表的应用、提高电网防恐怖袭击的能力等等。智能电网从技术角度讲,包括以下内容:电网的自愈性(高级算法)、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应用)、新能源的充分利用(接入与防扰动)、用户的分时电价(智能电表)、电动汽车充电(充电站)等应用,还包括智能化设备(ED)、智能化变电站等。很多,最重要的是电力系统相关专业,其次,电力电子、通讯、传感器、软件等都与智能电网有关。

智能电网来自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基础平台包含哪些

智能电网在目前学术层面没有统一的定义。它是以电力流、信息流为主线,涵盖电力系统。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等各个环节整体的系统解决方案。与现有电网相比,智能电网体现出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高度融合的显著特点,其先进性和优势主要表现在:具有坚强的电网基础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能够抵御各类外部干扰和攻击,能够适应大规模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接入,电网的坚强性得到巩固和提升。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电网基础设施有机融合,可获取电网的全景信息,及时发现、预见可能发生的故障。故障发生时,电网可以快速隔离故障,实现自我恢复,从而避免大面积停电的发生。柔性交、直流输电、网厂协调、智能调度、电力储能、配电自动化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电网运行控制更加灵活、经济,并能适应大量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及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的接入。通信、信息和现代管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将大大提高电力设备使用效率,降低电能损耗,使电网运行更加经济和高效。建立双向互动的服务模式,用户可以实时了解供电能力、电能质量、电价状况和停电信息,合理安排电器使用;电力企业可以获取用户的详细用电信息,为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什么储能技术是实现未来能源系统变革的基础,是构建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

答:开发使用大规模高效储能技术是实现未来能源体系变革的基础,是构建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

电力行业作为一次能源的最大使用者,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使电网具备安全、灵活、清洁、经济等性能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电能的需求将不断增大。

随着电力需求的增长以及大规模间歇性可再生新能源的接入,现有电网的问题日渐突出:负荷的不断增长导致负荷的峰谷差日渐增大,导致系统的供需不平衡,现有电网在输电能力落后于用户的需求,系统的装机容量难以满足峰值负荷,电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可再生新能源输出功率的间歇性和不连续性将影响其接入系统的可靠运行及电能质量等。

因此,在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储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拥有广阔的空间。引入储能技术,提高电网的调峰能力,有效实现需求侧管理;也可以通过及时的能量存储与释放,保证供电的连续性和可靠性,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兼容能力以及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因此,开发使用大规模高效储能技术是实现未来能源体系变革的基础,是构建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

“坚次席掉绿攻班打强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胞毛停乱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础境团免曾液银均家管素信息平台为支撑,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

A

一文了解智能电网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电力行业,智能电网这个概念,其实很早就提出来了,别说欧美,就连国内也早早就将智能电网定为电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在“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就提出了名为“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规划。

至于什么是智能电网,先看看无聊的定义。

美国人是这样定义的:

美国能源部《Grid2030》: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电力传输网络,能够监视和控制每个用户和电网节点,保证从电厂到终端用户整个输配电过程中所有节点之间的信息和电能的双向流动。

我国是这样定义的:

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以物理电网为基础(中国的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

是不是枯燥又乏味?别说非专业人士,就连专业人士也没太多看下去的兴趣。

这时候就需要我出马了,我会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这些枯燥冷门的内容。

既然说到智能电网,就先来看看电网到底是指什么。

所谓电网,一般是指排除发电侧之外的,由变电装置和输配电线组成的整体。

中高压变电装置一般都会配套建有专门的变电站,低压变电装置小区里也随处可见。

对,你们平时马路边看到的电线杆。

城乡结合部看到的高压电杆塔。

小区里不知是啥玩意儿的变电箱。

还有躲在犄角旮旯里的变电站。

它们都是电网的组成部分。电网包含变电、输电、配电三个环节。

变电(powertransforming),是指通过变电设备将电压由低等级转变为高等级(升压),或由高等级转变为低等级(降压)的环节。

输电(powertransmission),是指通过输电线路,将电能进行传输的环节。

配电(powerdistribution),是指通过配电变压,将电能从高压输电线路分配给用户的环节。

电能从发电厂制造出来,通过变电升压,进入高压输电线路,再经过变电降压,配电给各个用户。

其中高压输电的部分又称为主网,低压配电的部分又称为配(电)网。

此外,我们刚刚提到的发电机、变电箱、高压电线,包括线路中的各种“开关”——断路器、接触器、隔离开关、刀闸等,都是直接用于生产和传输电能的,被称为“一次设备”(Primaryequipment)。

可能有人要问了,我平时就看到这些啊,难道电网里还存在什么其他的隐秘的部分吗?

没错,那就是所谓的“二次设备”。所谓二次设备(Secondaryequipment),是指对电网内一次设备进行监察,测量,控制,保护,调节的辅助设备。

二次设备包括电表、监控装置、继电保护装置、录波器、直流源等。

可以想象一下发射火箭。那么火箭本身就可以视为类似的“一次设备”,而监控火箭的轨道、速度、各种参数的装置,就可以视为类似的“二次设备”。

好了,简单介绍了一下电网,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智能电网到底“智能”在什么方面吧。

一、用户互动,电网透明化

怎么理解这个用户互动呢?在过去,用户对于电网来说,能做的几乎就只有一个选项:按时交电费。哦,也许还有一个,就是用户可以自个儿看一看电表,这个月走了几度电。(之所以用“走”,是因为大部分老式电表都是机械式的铝盘电度表。)除此以外,似乎真的没有什么能做的了。

老式电表和智能电表对比:

那么智能电网呢?用户将是电力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鼓励和促进用户参与自身运行和管理,是智能电网一大重要特征。

对供电公司而言,掌握了用户的需求,也就可以更好地衡量供求关系。通过统计用户的用电信息,供电公司可以从数据分析中了解一个区域内的用电规律,譬如什么时段用电多,什么时段用电少,进而相应地制定各个区域内,经济节能的发电和输配电的方案。

此外,通过调节用户的用电时间,便可有效提高电网终端用电效率,削峰填谷,平滑电网负荷曲线,减轻电网负荷压力。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或转移用电高峰时的电力需求,使电力公司尽量减少资本开支和营运开支。电力成本减少了,电价自然也会下调。(好吧,只能说理论上是这样的。

位于天津中新生态城的国家电网智能营业厅(这是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吗)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供电公司和用户建立的双向实时的通信系统(网络渠道),供电公司可以实时通知用户其电力消费的成本、实时电价、电网的状况、计划停电信息以及其他一些服务的信息等等,实现透明化。与此同时,用户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制定合适的用电方案。我所在的北美,这种用电方案已经逐渐成熟,可以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用电方案,如同订套餐一样选择用电。

二、智能设备,实现物联网

一幅全景式的智能电网家庭用户示意图:

举个例子,用户通过查询高能耗电器的实时使用数据,便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家中的哪些电器存在浪费。譬如电视开着却没有看,家里没人却开着空调等等现象就可以避免。

从电厂到用户的智能电网全景图展示。

三、测量升级,大数据时代

上文里提到的老式机械电表,既不精确也容易被盗电。在智能电网时代,它们不仅仅将被数字化电表所取代,而且采集的时间间隔将大幅缩小。譬如目前常见的智能电表可能要15分钟才采集一次数据,而理想状态下的智能电网,采集数据的间隔可能短至1秒钟,甚至更短。

同样的,在输电网,采集各种开关信号量、遥测信息(电压、电流、相位、相角、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乃至变压器油温等等),也将做到实时更新,刷新的速率也将达到至少每秒一次。这样精确的数据量,将大大提高电网的可靠性,也可以有效进行故障预判和快速调整。

电力系统的各种响应时间一览:

而如此一来,所形成数据量也将是极为可观的,是实实在在的洋量“大数据”。比如智能电表的采集量从15分钟缩短到1秒,1万台智能电表采集的用电信息的数据就会从32.61GB提高到114.6TB。而这数据量对于一个大国高度发达的智能电网来说,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所以现在国内现在新兴的电网海量实时数据系统,其核心数据库大都采用了Hadoop的HDFS系统,通过使用分布式数据存储和MapReduce运算模型,来实时存储如此巨大的数据。这和淘宝网的数据库是相似的。

忘了补充一点,除了Hadoop的No-SQL数据库,普通的关系数据库也是必不可少的,起到辅助作用。

北京的电网数据分布系统(*部)。

四、自我预测、自我修复、自我调节

大数据当然自有它的好处。通过大数据平台搭配云计算技术,技术人员可实时观察到全网范围内的电能流动状态、电能负载热区、设备故障高发区和客户集中区等数据,实现更加智能化的电网。具体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包括以下这些:(这一块和用户基本没什么关联,是针对电力系统人员的,如果没有兴趣可以跳过)

1.电网数据可视化

在智能电网中,通过分析包括调度、输配电、发电和用户信息等大数据(这些数据大都是实时并且高度信息化集成的),通过软件实现实时可视化运算分析,可以全面完整地展示电网运行状态中每一个细节,为管理层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和依据。

2.电网负载趋势预测

不仅如此,通过大数据分析电网负载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展示全网实时负载状态,可以预测电网负载变化趋势。并通过综合性的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率,降低电能损耗,使得电网运行更加经济和高效。

3.设备故障趋势预测

通过大数据分析电网中故障设备的故障类型、历史状态和运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预测电网故障发生的规律,评估电网运行风险,可以实现实时预警,让技术人员提前做好设备维护和检查工作。

4.电网实现自我修复

在智能电网中,将电网中的故障设备,以最快的速度从电网系统中隔离出来,并且在几乎自动化的状态下(很少或不用人为干预)实现系统自我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从而做到几乎不中断对用户的供电服务。我们可以类比一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这和智能电网的自我修复很类似。结合上两条的预测,电网系统可以进行持续自我预测,当发现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故障时,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或纠正。

5.二次设备独立通信

在现有的电网系统中,二次设备的通信往往要通过总线和专用通信设备来实现。这种设备用内部的话说叫做”总控单元“(国外一般称为RTU)。而在智能电网中,监控、保护等二次设备都将配有自适应和自我交互信息的模块,能够自适应地相互通信。这种的灵活性和自适应能力,将极大地提高可靠性,就好比让设备实现”自治“。如此一来,即使部分系统出现了故障,其他设备仍然能够稳定工作。

五、新能源无缝接入,即插即用

我们传统的发电一般都是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现在核电也在逐步发展中。而光伏发电、风电、地热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过去都很难和传统电网相连接。而智能电网将改变这一现状。

智能电网会简化新能源发电入电网的过程,通过改进的互联标准将使各种各样的发电和储能系统容易接入。做到“无缝接入、即插即用”。从小到大各种不同容量的发电和储能设备,在所有的电压等级上都可以实现互联(包括光伏发电、风电、电池系统、即插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等)。未来,用户甚至可以安装自己的发电设备,实现自产自销。

位于广西的超大规模光伏发电系统:

位于甘肃的风能及光伏发电系统:

位于青岛的风力发电机组:

在2015电力行业信息化技术创新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薛禹胜院士指出:

随着太阳能、风能等再生电力资源越来越多地被应用,电网必须考虑如何确保太阳能、风能这类“间断性能源”安全进入电网。薛禹胜说,眼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比例只有7%—10%,未来大规模接入会有很多问题产生,这需要大幅度提高信息化水平,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智能化分析。

六、储能技术、电动汽车

在过去,电能的生产是一次性的,生产出来就必须立刻用掉,很难实现大容量储存。而智能电网中的储能技术将是重头戏。无论是集中式的大容量的储能电站,还是分布式的小容量的储能电站,甚至小到电动汽车电池的储能作用,乃至太阳能路灯的储能电池等等。都是智能电网中的各种储能形式。而这其中,电动汽车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距离最近也最容易实现,可以由此预见,电动汽车的发展将是不可阻挡的。

而储能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储能(譬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譬如各类蓄电池、可再生燃料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和电气储能(譬如超导电磁储能等)。在储能技术发展上,德国发展得非常快,他们的储能电池研发是世界领先的。

位于山东枣庄的光伏发电和储能电池系统:

未来,用户都将拥有自己的发电和储能设施,在自给自足的同时,还可能倒送给电网以实现相互调剂。譬如,在我家的用电低谷时,电网供应的能量用不完,就可以先储存起来,以备自己或邻居在用电高峰时进行支援,而当我家用电出现高峰,用上自己储存的电能都供应不足时,通过邻居储存的电能,就可以立即补足我的用电需求。

在2013第三届北京国际储能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透露:目前储能技术已是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接入、分布式电源、微型电网、电动汽车等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技术,是新能源领域投资的热点。

国家电网公司的风能发电充电站(中石油中石化未来最可怕的对手):

七、防御恐怖袭击

在当前世界反恐的大环境下,智能电网作为一个国家的命脉产业,提升自我防御能力当然是不可或缺的。这就要求电网安全性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准。

当出现恐怖袭击后,运用上面第四点所提到的自我修复的解决方案,使得被攻击的位置可以实现快速恢复。不仅如此,从智能电网的设计和运行的环节,都将加入反恐考量,尽可能阻止攻击,最大限度地降低破坏造成的损失。

智能电网的安全策略将包含威慑、预防、检测、反应等等,以尽量减少和减轻恐怖袭击对电网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物理攻击还是网络攻击,都是需要的防御的。智能电网的内部通信系统,将实现和外网完全隔离,独立运行,每个节点都实现自主化,目前国内的话,主要搞这个的是华为和中兴。

广告赞助

推荐阅读: 

免费发放900G电力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单片机等资料合集!

IGBT技术发展(中科院微电子所-刘新宇)

GaN功率电子行业发展动态-刘扬

碳化硅电力电子器件在航空中的应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秦海鸿)

各位看官,如果您感觉此文还不错,请在下面的拇指处记住点赞并留言,感谢支持!您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电网也能智能化?那什么叫智能电网呢?

电网智能化:就是以信息革命的造法性标准和技术手段大规模推动工业革命的最重要资产——电网体系的革新和升级,建立消费者和电网管理者之间的互动。智能电网:以物理电网为基础(中国的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