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为什么今年这么便宜
总体看来,今夏不热,市场需求没往年大,所以只能低价求销量,不然厂家库存积压更惨
容声为什么被科龙收购后又别海信收购
与其说是海信收购了科龙,不如说是青岛市国资委收购了顺德市的明星企业。该人士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顾雏军被拘后,关于他打算“丢车保帅
海信集团和科龙公司什么关系?
海信应该是06年左右在科龙公司面临经营崩溃的情况下控股了该公司,现在内部基本由海信公司人员在管理,另外科龙公司地址在广东省佛山市
海信科龙:这个家电企业表面风光背后却有重大隐患?
今天三大指数延续昨日跌势,盘中一度跳水,但在两点后集体快速放量拉升,最终上证指数微跌0.29%,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翻红,而昨日上证50跌幅较大达1.19%。涨幅居前的板块是芯片,集成电路等等,涨幅达5.63%,跌停股7家,非一字涨停股在尾盘由7家急剧上涨到21家,上涨个股家数达2495。整体来看,这好像是一场有“预谋”的战役,有最后的探底的意味,牛哥在11月30日就曾预测过上证指数有可能在3235-3285之间得到比较有力的支撑,今天的行情似乎也验证了这个推测,但是是否是一个新的起点就得继续观察了。牛哥今天讲的家电企业是海信科龙(000921),之前牛哥对这个票印象还可以,但是今天仔细看看,还是有不少问题,下面就进行分析一下。
海信科龙,前身是顺德珠江冰箱厂,1992年股改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98年在A股上市,后大股东经历了三次更改,最终有海信空调接受,并于2007年更名为海信科龙,也就是现在的海信科龙,并且把海信空调的大部分业务收购装到上市公司,至此,海信科龙主营业务为冰箱,空调,洗衣机以及其他少量白色家电业务,与经营电视机同属海信集团旗下的两大家电企业。
海信科龙发展史
公司经营发展一直都不太顺利。其实从上面海信科龙发展史可以看到,海信科龙竟然在2002年至2006年间更换了三次大股东,说明了这个公司可能存在重大的隐患,大股东才会频换更好。果然,牛哥发现,其实海信科龙从上市到2005年间,有多次重大亏损,其中最大的一次是2005年,亏损37亿以上;而股价也是从上市的20多元一直下跌到2006年时最低的1.79元,自从海信空调入驻后把空调资产装到海信科龙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海信科龙才得以重生。现在的海信科龙可以说是借着海信集团(海信空调母公司)的光环来经营发展,但是近年来无论是海信电器还是还是海信科龙经营都有点停滞不前。比如说做电视机的海信电器,净利润从2011年以来就几乎没有增长过,而海信科龙从2011年净利润增速也是飘忽不定,6年间共出现过3次负增速。而最新2017年三季度净利润17.3亿元,但是扣非只有9亿,导致净利润增速达100%,PE降低到9倍,但是非经常损益这么多原因竟是变卖旗下物业,原因说是增加公司现金流。如果不算物业收入,实际PE为20倍,增速为13%。试问一个营业收入达两百多亿的家电公司需要变卖资产来维持现金流动性,它的经营状况并没有想象那么好。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它的半年报上,说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涨价等原因,公司的毛利进一步压缩,比去年降低4%,但其他大品牌都用提价来对冲成本上升,这也说明其实科龙一直以来都没有打造好自己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定位。所以总的来看,海信科龙一直以来的发展并没有像其他家电白马股那样顺利,而是经常跌跌撞撞,成长缓慢。
海信科龙历年净利润
海信科龙2011年以来净利润增速
综上,海信科龙作为一个与海尔,格力同期的“80”后,早期进入资本市场,但是发展一直都不太顺利,其兄弟海信电器更是止步不前,说明大股东海信集团并没有好好的经营这两家公司,而近期的海信集团与夏普的官司更把自己陷入一个泥潭,所以并不看好海信系的发展。
容声被海信收购了吗如何选购冰箱来自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冰箱在大多数的家庭当中成为普遍的存在,而市面上的冰箱品牌有很多,例如:海尔、容声、海信等等,那么容声被海信收购了吗?如何选购碧升冰箱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容声被海信收购了吗1、容声被海信收购了吗?在2005年的时候,容声被海信收购了,海信和容声已经成为一家了,就是现在的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该集团的空调产品使用的商标都是“科龙”商标,而冰箱产品使用的商标都是“容声”商标。2、容声冰箱成为了海信科龙旗下品牌,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我们国内最大的白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总部位于中国广东顺德,主要生产的产品具体包括:冰箱、空调、冷柜和洗衣机等。3、目前,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三大品牌是海信、科龙、容声,这三个品牌从技术研发、工艺质量、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一起共享资源,整体布*,各有侧重,协同运作,均衡发展,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产品风格和优势,并且培养出各自鲜明的品牌个性,从而全面的满足不同国度和地域、不同特征和偏好的客户的需求。二、如何选购冰箱1、冰箱规格的大小选购冰箱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冰箱的规格,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购买。冰箱的规格并不是越大就越好的,买小了不够用,买大了太浪费。假如家庭成员的数量是四人左右的话,那么应该选择150-200升左右规格的冰箱。假如家庭成员的数量超过五人的话,那么应该选择容量在300升左右的冰箱。2、冷冻能力选购冰箱的时候,应该注重冰箱的冷冻能力,假如冰箱的冷冻能力不佳的话,那么就会导致食物发生变质。不过在考虑冷冻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咨询清楚冰箱的能耗问题,假如耗能重的话,那么耗电量就大,那么需要支付的电费就变多了。3、风冷与水冷(1)选购冰箱的时候,应该注重冰箱的风冷与水冷的区别,业主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适合的冰箱。风冷冰箱的冷冻室可以让食物保鲜、冷冻均匀,不易结霜。一般都可以比较好地维持冰箱内部的温度,但是时间久了的话,就会风干食物。(2)水冷冰箱是靠空气对流释放冷气,所以制冷效果很不错,不过容易导致冰箱内结霜,使食物粘连,所以很悔羡老难清理,不过食物的保鲜效果会比风冷冰箱的效果派销好很多。冰箱不仅可以为果蔬、饭菜起到保鲜作用,还可以为业主提供喜爱的冷饮。以上就是关于容声被海信收购了吗和如何选购冰箱的详细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选购到合适的冰箱。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不是和青岛海信是一个公司?
海信是个集团公司,总部在青岛。青岛海信是总称不是一个公司,光在青岛就好几家公司,在一起办公。海信科龙是十年前海信收购了科龙,成为海信集团下属子公司。和海信空调,海信电视,海信冰箱,海信洗衣机等等子公司并驾齐驱,是同级平行关系。我说的够明白了吗?
岁月不语,自有答案!周厚健卸任海信,接任者林澜能给海信带来什么
2022年,65岁的周厚健迎来了他作为本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最后一年。在今年两会上,周厚健代表与去年一样,没有上交提案。
本来低调的周董更加低调,这也许是暗示了,周厚健曾亲自表示的,自己不会超过65岁退休的“承诺”依然有效,且日益临近。
而刚刚过去的2021年,海信完成混改,从国资控股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曾一度引发外界产生周厚健会晚几年退休的猜测。毕竟,家电领域里,67岁的董明珠依然在任,青岛“双子星”另一位大佬张瑞敏从海尔正式退休的年龄为72岁。
3月12日下午,在海信工作40年,执掌帅印30年后,周厚健与接任者林澜先是举行了“印信”交接仪式,然后在公司月度经营会召开前正式宣布退休。
尘埃落定。
无论对内对外,很少见到周厚健的个人宣传。周厚健几年前曾公开表示,他不是海信的灵魂人物,离开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不过,在海信内部,没人敢忽视周董的权威。周厚健的坚持、理念,已经注入到一代代海信人的意识形态里。
海信官方评价周厚健:他是公司“实际创始人”,是“长期主义者”,“海信文化奠基者”,也是“既得利益牺牲者”。
在周厚健时代,海信从一个地方小企业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2021年,海信集团销售收入为1755亿元,其中海外收入占比达41.3%。
利润方面,海外市场贡献更大。腾讯曾表示,“半条命是合作伙伴给的”。对海信而言,没有海外市场,或者海外阵地的萎缩,在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那或许是致命的。
从这一点看,林澜接任,或许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林澜,出生于1958年,早年毕业于美国田纳西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06年加入海信,是海信国际化战略的积极践行者和坚定执行者,也是海信海外开拓布局成绩卓著的功臣。
海信官方表示,本次交棒董事长职务,周厚健有两点考虑:一是海信正在快速成长为“世界级企业”,需要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带头人,二是根据管理的持续改进原则,海信到了需要变换一种管理方式的时候。
周厚健:从“技术立企”到“永续经营”
1982年,刚刚从山东大学电子系毕业的周厚健便进入青岛电视机厂工作,由此开启了在海信长达40年的职业生涯。
1992年,周厚健正式升任厂长,成为引领海信前行的掌舵人。在他的带领下,海信从一家地方电视机厂,成长为千亿级跨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
海信官方表示,执掌海信30年,周厚健为海信家底攒下了“五件宝”:
第一,作为实际创始人,创立了海信集团,把一家地方小厂变成全球最大的家电企业之一,集团即将跨入世界500强。
第二,作为技术偏执狂,为海信奠定了工程师基因,让创新与研发成为海信的澎湃血脉。
第三,作为长期主义者,勇于颠覆传统产业,为海信留下了超前的产业布局;今天,海信已经成为中国家电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代表。
第四,作为海信文化奠基者,为海信留下了诚实正直的企业文化以及风清气正的组织氛围。这是周厚健留给企业的最大精神财富。
第五,作为既得利益的勇于牺牲者,带头放弃可以终身持有的股份,为海信创造了“人在股在、人退股退”的股权激励机制,让企业发展获得长久不竭的内生驱动力。
一生一企,从员工到董事长,周厚健是海信的长期主义者,也将海信变成了长期主义者。
1992年,周厚健在那个“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社会背景下,他带领海信逆风而行,设立了技术和人才特区,建立海信新的研发人员工资体系,走上“技术立企”之路。
从“技术立企”出发,曾经的家电品牌海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业务涵盖多媒体、家电、智能信息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以彩电为核心的B2C产业,海信始终处在全球行业前列;智慧交通、精准医疗和光模块等新动能B2B产业新动能强劲。如今,海信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家电公司”向“高科技公司”的华丽转身。
有了立身之本,更要坚守初心,秉持审慎经营的原则,实现企业的百年长青。
2019年,海信成立50周年庆典晚会上,周厚健讲道:“在中国,百年企业屈指可数。纵观全球,我们却看到,日本百年企业超过3万5千家,千年企业有7家,我们熟知的花王、TOTO等,直到今天依然充满活力;我们看到,德国处处是百年老店和数以千计的‘隐形冠军’。“
这些百年企业,用专注和永不盲从应对外界的变化。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是看似没有日行千里的扩张、但始终积累着世代相传的后劲。这也是周厚健对海信的要求和期盼。
要长期、持续把海信经营下去。这看似是最低的要求,其实也是最高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周厚健不仅仅是“技术狂”,也是一位大胆的改革派。在他掌舵的30年间,海信不断冲破体制机制的束缚,不断释放出更强的企业活力。
1992年,刚刚升任厂长的周厚健便为了降成本、裁冗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994年,在质疑和反对声中,周厚健将企业品牌由“青岛”改为“海信”,青岛电视机厂也因此被海信集团取代,由此真正拉开了海信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厂,向市场经济时代的现代企业转变的序幕。
此后,周厚健相继在子公司层面大胆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起了有社会法人投资的体制或建立股份公司,对员工实施股权激励,提高了经营效率。就在2020年,海信进一步深化所有制改革,推进了集团层面混改,进一步释放了企业活力。
林澜:机械博士,国际市场营销鬼才
林澜是海信收购科龙的意外收获。或许,也是最大收获。
这位顾雏军的同学,拿下了美国知名大学机械专业博士学位后,从科龙到海信,一直主抓国际营销工作。
在国际营销领域,林澜是一个鬼才。
2003年,林澜主抓的科龙空调外销翻番增长。科龙的国际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7.5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8.4亿元,2004年更进一步增长到32.9亿元。科龙成为伊莱克斯、GE、惠而浦、美泰克等全球四大白电公司的OEM供应商。
《海信史》中提到,“直到顾雏军被抓,科龙面临倒闭,林澜仍然靠着几个海外大客户维持公司运转。”
也许正是这种职业精神,让林澜成为科龙高管中极少数被海信继续任用的人之一。2006年底,海信完成对科龙的收购之后,周厚健就将此前任职科龙副总裁的林澜纳入麾下,任海信集团副总裁,并将国际营销的担子交给了他。
也正是在2006年,周厚健正式提出“海信未来发展,大头在海外”的国际化战略,并正式成立国际营销公司。
科龙的海外市场一直做得很好,而海信之所以发起对科龙的并购,目的之一便是为海信国际化铺路。如果说周厚健是为海信国际化谋划蓝图和做战略决策的人,那林澜就是冲锋一线的实施者。
从各个国家市场渠道的建立,到海外研发体系的搭建,再到近年来对东芝电视、gorenje等海外企业的跨国并购,都是由林澜一手推动完成的。他将过去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上的很多“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比如,海信之所以能在自主品牌出海,这条被认为最难走的国际化道路上快速突围,源于林澜的“B品牌”战略——暂时放弃对头部品牌的直接竞争,先从“高质中价,优质服务”的定位做起。到今天,海信自主品牌已经在欧美高端市场获得越来多认可,并成功将万元以上的激光电视产品卖到了美国。
再比如,林澜负责搭建了海信智能电视的海外内容平台,让海信成为首个搭建全球一体化运营平台的中国电视品牌,海信智能电视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林澜,就没有今天全球布局的海信。就连周厚健都曾评价说:“海信真正的国际化,是林总带着走出来的。”
在国际化上持续加码无疑将是海信未来最重要的发力方向。2021年10月,海信就曾在媒体开放日上公开表示,预计海外收入最快在3年时间内超过国内。而在2021年底召开的海信国际化战略专题会上,B2B产业出海被确定为海信未来国际化的重点突破领域。相信林澜的接棒,将给海信国际化增添极大助力。
帅印更替,海信往何处去?
早在2015年,周厚健就透露接班人选择标准:
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逻辑能力、凝聚力和专业能力,专业可以弱一些,前三项不能弱。
周厚健认为,一个没有学习能力的人在当今时代很难获得知识上的支持。管理能力方面,海信更强调管理是一个民主决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拍板,而是要能吸取大多数人的意见,能够与更多的人合作。凝聚力则更多表现为亲和力,没有亲和力的人,是无法带领团队成员实现目标的。
林澜几乎完全契合这一标准。
林澜曾接任帅印后,海信国际化视野将更加开阔,国际化道路大概率将加速。
这一加速一方面体现在市场的开拓上,另一方面会加大并购的力度。
林澜曾表示,“走出去”是企业的“饭”,同样也是企业的“命”,“饭”是当前的生活质量如何,“命”是长期来看是否会生存下去。
对海信和林澜来说,“走出去”是一个长期行为,在海外不断生根、生长、壮大。要按照长远思路制定走出去战略,从代工到自主品牌最终到高效满足海外需求的最高层次。
目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不断交织,地缘政治此起彼伏,度过蜜月期的中美关系曲折反复,海外竞争同样开始变得复杂等都是摆在林澜面前的难题。
海信2021年顺利完成混改,得到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海信的产业倍增规划。
按照海信此前规划划定,到2025年,将实现全球收入突破3000亿元,在青岛地区与产业生态共同创造3600亿元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海信集团抛出了建设“一基地两中心”的计划。
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强业绩,做大产业,回报当地和社会,是海信的近期目标和承诺。
此外,海信旗下拥有2家A股上市公司,截至目前,市值合计只有260亿,只有美的的十五分之一,海尔旗下一家上市公司海尔智家的十分之一,或许也是周董的遗憾之一。
林澜作为一名南方成长的企业家,对资本市场或许更为重视和理解,在旗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更好的回报投资者方面,林澜或许有着自己的答案。
咏梅访谈丨海信董事长贾少谦:海纳百川信者无疆
编者荐语:
贾少谦认为:文化有东西,地域有南北,但全世界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样的,只要相信“商业向善”,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好的产品贡献给全世界。未来,海信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突破,以新的状态,与时代同行,共创美好未来。
国务院国资委主管,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办刊宗旨为“弘扬企业家精神,传播管理智慧”。本着“共创、共生、共赢”的原则,杂志社将整合各界资源,打造创业、经营管理智慧交流与综合服务平台。
《企业家》杂志
弘扬企业家精神 传播管理智慧
管理:各司其职 协同并进
文化:理解包容 刚柔并济
文化融合是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如果过分看重并购过程中的资本、财务、市场项目控制等指标,而忽略双方员工是否能够认同并购后形成的企业新的文化,将影响并购成败。忽略文化因素的并购,会产生两个方面的不利影响:一是关键人才的流失。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挽留被并购公司的员工,有47%的高层管理人员会在并购的第一年辞职,在三年内会有72%选择离开;对于新并购的公司来说,核心员工的离开无疑将带来巨大损失。二是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的困难。在内部管理方面,不同的价值观、目标和行为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多,增加组织协调的难度;在外部经营上,文化冲突的存在,使并购企业不能以积极高效的组织形象参与市场竞争,从而降低了企业经营效率。所以,收购前一定要慎重考虑相关多元化、产业协同性的问题;收购后,一定要注入好的管理理念,特别是对影响效率、长期能力、当期和长期结合的要素进行系统性梳理,然后有效推动,这样才会助推被收购公司走向成功。
创新:技术立企智能升级
海信通过以屏为圆心进行升级、转型,在整体运营模式结合产品结构各方面都会进行调整,通过产业高端或者高端产业去升级产品、降低能耗;通过转型拓展新领域,比如医疗、商用显示、光通信电子产业等。海信坚持“技术立企”,提升在中国市场和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海信一直保持着稳定、健康和正向的企业风气;保持勤勉、努力的工作作风;坚持把控“还贷后现金流”控制风险;坚持全球化道路。还有很多未开拓的市场、未开发的技术方案和产品应用,要继续拓宽、做深。
责任:零碳制造持续发展
目前,海信初步形成了一套覆盖能源利用、研发设计、供应链、制造、销售与售后、回收与综合利用等全流程的绿色低碳生产体系。对于海信而言,以绿色环保的方式,生产出更加绿色环保的高质量家电产品,服务并提升消费者的环保生活品质,是海信始终不变的追求。
变革:眼睛向外刀尖向内
管理变革不是颠覆所有,而是首先要找到不变的事物,把变和不变有效结合。管理变革需要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个文化生态。海信是一家企业,更是海信人的一份事业。
展望:向往美好信者无疆
采访手记——访海信董事长贾少谦
海信集团是中国家电业中唯一一家世界杯官方赞助商
END
科龙电器被海信收购了吗?
科龙电器是被海信收购了。
2006年,海信购并广东科龙电器,家电产业板块得以加强。海信科龙在顺德、青岛两地设立了研发中心,并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各地设立了科研机构。
科龙总部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1984公司大楼年始生产冰箱,是中国最早生产冰箱的企业之一,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制冷家电企业集团之一,在国内冰箱及空调市场均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冰箱市场的占有率连续十年全国第一。
科龙电器被海信收购了吗?
是的,科龙电器已被海信收购。因为在2015年6月,海信集团以90.4亿元人民币收购科龙电器93.4%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这一消息也得到了相关证券交易所的公告和确认。此外,海信也表示会进一步加强对科龙电器的管理和业务拓展,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因此,可以肯定地回答科龙电器已被海信收购。科龙电器是一家电器制造商,成立于1984年,主要生产和销售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而收购科龙电器也是海信扩大自身品牌影响和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