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通当日买入股票约84500港币,来自股票下跌1%,怎么当日显示亏损4700港币
周线上看,如果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没有什么重大消息面变化,本周大盘将收小线体,周五有较大概率会继续向下调整,最终收成阴线。但考虑到做空动能的不足,下周大盘在回踩完成后就有望重新展开多头行情。从板块上看,金融指数再创新高,由此可以看出大势当前基本稳定,暂时不会有剧烈波动或见顶。从热点上看,环保工程,软件服务,电力设备,新能源继续大热,特别是核电和风电涨幅最大。另
港元保卫战是怎么回事?
从4月12日起,香港金管*购入了超过300亿港元以维护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不跌破联系汇率制度规定的7.85弱方保证,截止4月18日,香港金管*已累计购入337亿港币来捍卫汇率稳定。连续的出手买入预示着港元保卫战已悄然打响。
首先来一波科普,什么是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金管*首要货币政策目标,它规定货币的任何变动都必须与外汇储备保持一致。说白了,就是要求美元和港元一同升值或一同贬值,两种货币的汇率保持稳定,使美元兑换港币的汇率维持在7.75-7.85之间。而香港金管*此番出手就是因为防止它跌破7.85的范围红线。
其次,再看一下为什么要维护联系汇率制度呢?联系汇率制度的优势在于:
1、减少汇率浮动。联系汇率可以使得汇率浮动的不确定性减少,降低它的负面影响。
2、计算简易。
3、避免浮动汇率制下的投机活动。
最后,来分析一下Libor和H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息(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就是Libor,香港银行同业拆息(Hong Kong Interbank Offered Rate)就是Hibor。首先解释一下同业拆息,我国银行分两类,一是央行这样的中央银行,一是中国银行这样的商业银行。按照央行的规定,商业银行在放贷时需要在央行预留足额的存款准备金,如果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准备金不足,就需要在市场上寻找其他商业银行借钱存放在央行,借钱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这个行为就是同行拆息。
今年以来1个月期Hibor下跌了50个bp至0.68%,而1个月期Libor上涨15个bp至1.71%。由于Libor和Hibor之间息差的存在,越来越多的投机者开始“做空”港元,买入美元。而香港金管*出手干预,购入港元,,就是减少部分港元的流动性,减轻港元贬值带来的负面影响。
港股大跌意味着什么?
因为港股外资参与度高,所以对国内外的**经济比较敏感,大跌通常意味着可能有突发性利空。
港资余额越来越少意味着什么?
港资余额越来越少说明市场内的港资资金总量越来越少,香港的资金不断从市场流出。意味着香港的境外资金不看好大陆的股市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大陆的股市没有投资机会,也意味着人民币正在贬值,美元在升值。
近期的港资余额减少主要原因是美元加息导致的美元升值和人民币贬值,所以香港的资金大量从内地股市流出,流到美国和其他地区,这个是周期性的现象。
为什么港币那么贬值啊!
贬值主因在于美国和香港市场利差的扩大!从历史数据来看,港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与美、港之间的利差高度相关。从利率平价的角度来讲,由于资本在香港可以自由流动,当美元利率相比港币利率走高时,套利资金可以借入港币兑换成美元获得更高收益,港币贬值压力增大;当美元利率相比港币利率走低时,套利资金可以借入美元而兑换成港币,港币可能会升值。年初以来,1个月期限的libor美元利率和hibor港币利率之间的差距从不足10bp,不断扩大至当前的接近80bp,是港币对美元贬值的主要原因。
香港股市成交低迷原因?
香港股市成交低迷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全球经济不稳定: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战、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影响了投资者对香港股市的信心,导致成交量下降。2. 港美利率差缩小:港美息差是吸引国际投资者流入香港股市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美联储加息,港美利率差缩小,投资者对香港股市的吸引力相应减弱。3. 内地资本外流限制:中国政府加强对资本外流的控制,限制了内地资金进入香港股市,这导致了香港股市的流动性下降。4. 经济结构调整:香港经济正面临结构调整的挑战,传统的产业如金融和地产市场增长乏力,未能为股市提供足够的动力。5. 社会政治局势:香港近年来面临社会政治问题的不断升级,社会不稳定因素对股市的影响不可忽视,投资者对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香港股市成交低迷,对投资者信心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显略三什结说直说人民币升值,可为何除了美元与港币外,人民币兑来自其他币种均在下跌
2005年央行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简称“汇改”,把原来人民币汇率单一跟美元挂钩变成后来的跟一揽子货币挂钩,但是其中还是以美元为主。我们现在说的人民币升值其实主要是相对美元升值,相对欧元等币种,人民币实际上还是贬值的。我觉得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美国,主要是美元贬值太快了。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美国赤字严重,维持其经济增长的资金不够,必须向其他国家借钱。于是,美国推行美元贬值的政策,通过贬值来加强出口。美元相对欧元贬值速度比人民币更加快,所以才造成目前的情况。
在香港的外汇交易中港币直接换成日元合算还是港币先换成美元再换成日元合算
先换港币再换美元合算。银行外汇专家说了,外币结汇先兑换美元不一定总是合算的,这是偶然的并不是必然的,"美元对欧元汇率这两天持续下跌,等于100欧元可以兑换更多的美元,而人民币对美元,以及人民币对欧元的波动不大,所以会出现上述评测结果。"想要省钱,去银行兑换之前可以在家里先算一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银行只有主流货币才能与美元直接兑换,包括英镑、欧元、日元、港币、加元、澳元以及瑞士法郎共七种,大家旅游用得比较多的泰铢、菲律宾比索、新西兰元等就只能直接兑换成人民币了。
港币是什么时候开始降值低过人民币的?
港币一直也没有人民币刚吧
香港衰落只是刚刚开始:而港币告别历史舞台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声明
为普及知识与洞见,本号会甄选好文发布,并注明作者或出处、协助扩大作者或出处的知名度。版权属作者所有。若实在未能找到、或尽力后仍找错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有疑问请留言,我们会尽快处理。谢谢!@房地内参是开放式追求先进的平台,欢迎您来稿!
来源: 意见领袖 作者:钟伟
导语:香港金融阻击战的原因,在于港府外汇储备和土地基金面临耗尽之虞,香港汇市、股市岌岌可危,同时恐慌情绪也导致了楼市的抛售。
香港最终走到了以金融和地产为主的发展模式,并逐渐停止创新和进化。
在我看来,好消息是,港府应该能应对得过来;坏消息是,令人担心的不是1998年那样严重的跌打损伤,而是香港经济面临长期难愈的内伤。
一
回顾一下1998年,当时亚洲有较多外汇储备的泰国首先倒下,导致东亚危机。随后,对冲基金对香港动手。当下流行的说法是这样的:第一,在准备期,对冲基金持续不断用美元买入港币,使得港币面临升值压力;同时对冲基金持续买入恒生指数成分股,使香港股市温和上升。这个阶段为囤货备攻。
第二,在实施期,对冲基金在恒生股指期货开空仓,同时持续抛售港币,迫使金管局应对贬值压力而不得不提升短期利率;对冲基金同时也大手抛售恒生指数成分股,叠加短期利率飙升的效应,导致港股大跌。
第三,在收获期,对冲基金其实在汇市交易是亏损的,在股票现券交易上也是亏损的,但这些亏损可由股指期货的盈利全部弥补。最终对冲基金实现盈利。以索罗斯为首的对冲基金进行这种宏观对冲策略时,捕捉的是联系汇率制和短期利率之间的跷跷板效应,以及当时恒生指数构成简单容易操纵的缺陷。索罗斯曾将香港货币机制的缺陷称为他的提款机。
香港金融阻击战的原因,在于港府外汇储备和土地基金面临耗尽之虞,香港汇市、股市岌岌可危,同时恐慌情绪也导致了楼市的抛售。时任总理朱镕基表态,中央政府会支持香港政府。港府采取了坚决行动,直接猎杀对冲基金。其操作策略和对冲基金完全相反。这是一场资金和意志的较量。
不足两周,对冲基金全面溃败,港府迅速反守为攻,在现券市场不断对敲成分股以推高恒生指数,在期货市场不断增持多头合约。最终对冲基金没有敢放手大赌,认赔平仓出局。此后,港府因阻击战购入成份股而形成了盈富基金,数年后还向内地推销过以该基金的模式,解决中国内地的国有股减持问题。
对于东亚危机,克林顿事后形容为东亚增长之路上的小小颠簸。也许可以这么说,香港金融阻击战发生在1998年,与香港回归的关系不显著,只是泰国、韩国等分别倒下的时点,恰好和香港回归有所重叠。香港经济在阻击战之后的逐渐复元也显示,索罗斯等的阻击对香港经济而言,是急性跌打损伤,没有造成持续内伤。
二
当下,有人说,香港资产价格剧烈动荡,似乎是在重演1998年的状况。我倾向于不同意这种看法。第一,去年以来港股下跌,主因在于全球股市下挫。根源在于全球量宽之后的庞大资产泡沫。以美股为例,在2015年9月开启下跌大幕之前,美股较次贷危机时的最低点持续上升了逾250%,全面超越了次贷危机前的水平。美联储加息带来的美元政策拐点,给包括港股在内的全球股市带来持续压力。和美日等股市的调整相比,港股并无特异之处。
第二,港币汇率一度承受巨大压力,包括6个月及以上外汇期货价一度跌出港府联系汇率制下限,显示了香港当时在经受资本外流。从港币短期利率看,从港府所拥有的外汇储备看,港府有较为充裕的能力维持港币稳定。
第三,香港楼市的下跌并非源于当下,在过去两年左右,市场已形成下跌预期。总体看,香港楼市也并非近期急跌,而是处于断续下跌,且仍将继续下跌。因此,我们没有看到类似1998年金融阻击战那样大规模的血雨腥风,香港当下资产价格的颓势和全球相称,并伴有香港未来困局的特色。反过来说,当下香港汇市、股市、楼市遭遇的困境,和1998年时相比,只是小瘀青类皮肉伤而已,这当然值得警惕,但更令人担忧的还是香港经济的内伤。
三
如果香港社会面临解构之中的重构,那么,香港经济的困境很可能十分长久,这可以粗略地从五个角度来观察。
第一,四小龙奇迹不再。香港不会例外。撇除内地因素,香港作为四小龙之一,缔造繁荣的机遇,在于开放外向增长的华盛顿共识和全球化时代。随着东亚模式的淡出和全球化的倒退,四小龙都在发展模式上陷入挑战。台湾下坠得最早,并且当下也看不出有什么起色,香港和韩国也境况不佳,只有新加坡在苦撑。
我之所以赘述这些,是想说明民主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但不是万能神药,中国台湾30年的民主历程也是台湾经济不断无感的过程,民主可能也不是给香港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繁荣的药方本身。从理论和实践看,民主和经济增长之间似乎没有特别清晰的关系。
第二,香港权贵经济终结。就香港产业结构的变迁看,最终走到了以金融和地产为主的程度,并逐渐停止创新和进化。香港很多商业模式有其了不起的市场远见一面,也有官商勾结的一面。就个人财富和个人奋斗的历程而言,香港显赫的商人群体无可指摘,但强势的权贵,可能也严重扼杀了香港经济的活力,并将其推向“金融+地产”的畸形之路。
第三,严重的贫富分化,带来了庞大的底层民众以及生存和发展困窘的年轻族群。
第四,玩内地人那一套,还是西方人那一套?香港的好处在于它是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同时又是和内地交往的窗口。香港以前的繁荣,部分是因为内地经济发展,官员和企业家愿意谦虚地按西方人那一套,来和外国人、外资企业打交道。香港既维护也向内地输出了这一套规则,这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深圳和珠三角。这也是香港曾经日渐汇聚全球跨国公司总部的动力源泉。但是,现在中国内地的影响力上升,香港如何选择?
第五,如果香港有自身的内伤,那么,内地的支持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阻挡香港的滑落?以楼市为例,是托举香港楼市,还是推动港府提供更多的廉租房?以汇市为例,盯英镑后盯美元的联系汇率制,本身就可能是多余的,也就是说,问题的根源在于港币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必要,要么美元化,要么人民币化。从香港广义货币的外汇占比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香港人习惯了港币和外汇各存一半,港币升值还是贬值对香港家庭金融资产的影响不大。
以股市为例,内地A股和香港股市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融合迹象,从2015年初至今,A股的溢价率不断上升,并非始于近日。我倾向于认为,由于香港未来社会经济重构的周期漫长。AH溢价率上升更可能促使港A股私有化之后回归A股,而不是由港股通推动内地资金巨额流出。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转型的痛苦,中国政府甚至对内地实体经济、股市楼市都不愿采取大规模刺激措施,更何况香港汇市、楼市和股市?
综合看来,香港并不惧怕1998年那样的跌打损伤,当下香港资产价格和楼市的动荡,大部分是全球协振。考虑到未来香港经济转型的漫漫长路,香港资产价格的下跌,可能只是刚刚开始。而港币告别历史舞台,也可能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