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最近暴跌原因还会涨起来吗(徐寒飞:下半年,市场可能会很折腾,但政策应该很平稳​)

2023-11-30 10:19:25 59 0

徐寒飞:下半年,市场可能会很折腾,但政策应该很平稳​

本文作者路琰、高姝睿,文中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7月后,各项经济指标的数据依次出炉,随着6.3%的GDP增速“一锤定音”,2019年上半年的总体总经济形势已经呈现在公众眼前。

本月早些时候,本文作者路琰对话了兴业固收首席分析师徐寒飞,他对下半年经济增长情况的评价是“名义变量推动下的表面暂时性好转”。他认为,在长周期中出现半年到一年的企稳回升是一种“既反常又正常”的现象:

经济的长期走势如同台阶,在缓慢下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段时间的企稳,使市场产生触底反弹的预期,但随后经济仍将恢复到下行区间。此为这种企稳的反常之处。

而我们同时又认为这一现象是正常的——它往往每隔3年左右便会出现一次,每次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

据此,徐寒飞的判断是,目前经济还未到反弹的时候,进一步地,在“稳”字当头的政策基调下,无论是货币还是财政政策,进一步动作的空间都已经不大。

如何从有限的政策信号中找到最有帮助的信息?下半年市场可能存在哪些黑天鹅事件?

01

从“松”到“稳”是关键转变

路琰:您如何理解央行对于货币政策“没有放松,也谈不上收紧”的表态?

徐寒飞:我对货币政策总体的看法,就是不能不信央行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不能全信央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当然,我是站在债券市场的角度来看的,因为债市不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那么关注货币政策,政策对债市的影响有时是间接的,你不能说把握住了货币政策就能把握住债市的方向。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与债市的关系是一种不太稳定的状态。

首先要看货币政策是如何操作的,一般来讲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价格,我们称作利率,另一个是数量。价格可能有很多种,比如利率市场化之前的基准利率、现在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以及各种“粉”的利率。数量方面最主要的工具是准备金,当然还包括正、逆回购和公开市场操作净额。

价和量一般来讲是配合在一起的。“价格”更多地起到信号的作用,可能包含了一些政策意图,比如利率水平上调或下调;而“量”是真正往市场注入流动性或者回收流动性的工具,它对市场的影响可能更直接一点。也就是说,大家有了现在这样的感知是因为借不到钱了,而不是因为钱贵了,钱贵了只是借不到钱的一个结果而已。

我们在关注货币政策时,往往关注的是量。但央行在量的信息披露上不总是那么及时,它跟市场每天的价格变化相比还是有一点滞后的。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会从一些价格的信号,或者量的微妙变化,以及央行在会议上的措辞去推测货币政策的状态以及走向。

从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例会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去年的货币政策总基调是松,今年是稳。这就意味着不会再松了。我认为货币政策基调的变化是造成4月份债券市场出现一波比较明显的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市场事后才会看到,央行的操作似乎是为了追求平衡,并不是为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

所以我们在观察货币政策的时候,既要看当前的操作,也要读前瞻性的指引,也就是对预期的管理。两者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对整个债市的影响。

路琰:应该如何理解央行对准备金的结构性调整?

徐寒飞: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从总量型转向结构型,这本身就是在降低整个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过去是每一家机构都可以享受放水,那么现在可能只是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机构,这本身就反映了货币政策力度已经发生变化,更何况结构性政策还很难评估会造成多大的总量变化。

我们关注货币政策,实际上是想知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央行自己也说到了,今年跟去年的目的有一点区别,去年是“稳增长”,今年又重新强调了“防风险”,两者在口径上是有区别的,所以货币政策操作也会有变化。稳增长的话,就需要把信用货币宽起来;防风险的话,货币政策至少要比去年紧一点。这是我们在解读货币政策时需要理解的。

但是我要强调一点,我所说的这些观察和推测都是从央行本身出发的。要注意的是,央行未必是对的,它对经济、物价、流动性甚至于风险的观察和预测都未必是对的,否则政策不会出现大幅变化,一定是始终微调。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假设我们站在央行的视角上推测了货币政策方向,也未必是未来真实的货币政策方向,因为央行也有很多东西是看不清楚的。

02

政策变动空间可能已经不大

路琰: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央行的日常判断?

徐寒飞:很简单,一个是实体经济层面,比如增长、通胀和就业;一个是金融层面,比如汇率、金融风险和资本市场。至于以哪个为主,可能还取决于当时总的政策导向是什么。也就是说,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可能只是政府一揽子政策中的一个,并不是独立于政府政策之外的,所以它可能会配合其他政策,比如产业政策、房地产政策、财政政策等,不能说央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通胀,或者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汇率,或者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金融稳定。它的目标为什么会变?就是因为有其它央行所决定不了的目标在变。

路琰:您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是否会出现比较大的调整?

徐寒飞:当前货币政策的矛盾在于,一旦出现比较大的调整,很可能会影响到资本市场,比如债市或者股市暴跌了,很多人就会说这是央行货币政策变化导致的,尽管实际上可能是没关系的。

目前股债都在一个很微妙的情况下,趋势不很强,而且市场风险偏好可能出现一些拐点,所以央行还会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所谓稳定,指的是不会释放出太强烈的紧缩信号,也不会释放宽松的信号。也就是说,今年市场可能会很折腾,但是政策应该会很平稳。

路琰:财政政策呢?

徐寒飞:目前来看,财政政策的空间不是特别大。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债务上,其隐性和显性债务加在一起的量级已经很大,所以未来财政政策的重点可能还是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而既然在化解隐形债务,就不太可能再放松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

在这个基础上,财政再进行扩张的力度是很有限的,还是只能采取结构性政策。与此同时还要减税,如果赤字还不能扩大,那么此时只能缩小支出。特别是我们注意到,棚户区改造等政策也都在大幅收窄,因此政策空间相比过去几年应该是边际缩减的。

03

经济周期回落尚未结束

路琰:您认为当前利率处在什么水平?

徐寒飞:从过去15年的长周期来看,我们现在处于中间水平,但这个中间水平其实是假定经济增长中枢是不变的,但实际上,过去十年的经济增长中枢和再之前十年相比已经下移了。所以如果说现在的利率水平回到了过去15年的中枢,就意味着按现在的经济增长中枢来看,它实际上是偏高了。

所以利率水平可能还有继续往下走的动能。局部来讲,利率也可能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出现反弹,因为无论是利率还是债券的价格,包括资产价格,都不完全取决于宏观基本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认为下半年整体的利率水平不大可能比上半年高,按季度或半年的周期去度量,今年利率走势可能是前高后低或两边高中间低。

路琰:下半年我国通胀情况可能是怎样的?

徐寒飞:我国通胀受到两个比较大的变量影响,一个是外部商品的价格,因为很多工业原材料是海外进口的,比如油价,它可能受到供给冲击、地缘政治变化、境外流动性以及美元汇率的影响;另一个就是内部食品的价格。

中国的食品价格里面波动最大的就是猪肉价格。我曾经做过食品价格跟踪,食品价格波动大概占CPI的30%左右,而猪肉价格的波动最高可能占到食品价格的30%,也就是占整个CPI的10%左右,因此对物价的影响也会比较大。

从一季度的情况来看,上述两方面因素对通胀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油价在持续涨,猪肉价格也在持续涨。但商品价格的上涨除了供给以外还有需求的原因,而我们也看到恰恰是在一季度,名义需求正在改善。比如金融变量反弹,股市上涨,房价也在好转,所以在需求小幅改善的情况下,如果供给出现收紧,价格就比较容易涨上去。

但如果需求开始出现走弱,这时对物价形势又将是另外一种判断。我初步的判断是,一季度名义需求这么强的状况持续性不是特别高。3月份4月份社融总量的剧烈反弹可能不会持续太久。

原因有很多:第一,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出现变化,政策层也担心继续宽信用是否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第二,4月份利率水平已经出现反弹,说明杠杆加大了,引起资金成本上升,而资金成本上升跟广义信用扩张这两个东西本身是矛盾的,当资金成本上升的时候,没有人会加杠杆。所以说已经出现了政策以及市场的变化,来证明一季度的广义信用扩张可能不会持续,也就是说,需求进一步改善的可能性在下降。

一般来说,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是领先和滞后的,比如一季度正好是需求比较强的时候,却没有猪肉卖,这个时候猪价涨得比较快;等到到下半年生猪出栏,猪肉供给上升的时候,又没需求了,这时候价格就跌得比较快。所以我们现在看到通胀的预期比较强,但当名义需求回落时,可能突然间就从一种比较强的通胀预期切换到通缩的预期,这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很多次。

路琰:您认为经济整体的改善在下半年会持续吗?

徐寒飞:实际上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已经出现一些经济见底企稳的迹象,但在长周期的经济回落过程中,出现半年或者一年的反弹也是很正常的。从2012年开始我们的经济增速就持续回落,去产能太久了之后出现复苏也很正常,毕竟机器设备更新换代的过程中需求还在。再加上我们释放了很多流动性,这也会带来名义需求。

所以我认为,经济的这种企稳是我们在下台阶的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不会持续特别长的时间。我印象中这种情况出现过几次,比如说2013年,2016-17年,然后是今年,每隔2-3年或3-4年会出现一次小的企稳,但持续时间不会很长。每一次当大家看到经济数据出现企稳回升时,都会说经济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周期,最后又都失望了,我觉得这次也不会例外。

从数据上看,仅仅持续了一个季度之后,利率水平就出现了这么明显的反弹,那么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的这轮反弹持续时间可能只有半年左右,未来从环比指标来看,二季度或三季度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和预期不一样的东西。现在大家可能被资本市场的预期所左右了,觉得股票涨了,房价反弹了,手里的钱多了,认为经济可能会好转。但这可能是名义变量推动下的表面暂时性好转。

当然,经济增速继续跌下去的可能性也不会特别大,因为现在已经在6%附近,接近于中国长期潜在经济增速水平。我想说的就是,对经济的反弹力度和持续时间不要抱太高的期望。

路琰:二季度经济数据可能是怎样的?

徐寒飞:同比有可能是继续改善的,但环比未必会很好看。另外最近几年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名义变量,比如说信贷或社融的增速会领先,它先反弹后实际变量才会反弹。如果二季度我们看到名义变量先下滑的话,那么实际变量下行可能会滞后。

04

留意三只“黑天鹅”

路琰:下半年可能存在哪些黑天鹅事件?

徐寒飞:每一段时间都可能会有超预期的事件出现,当大家比较依赖于某一个变量,而这个变量突然出现了和预期相反的变化,这就是黑天鹅了。

比如,大家预期美联储不会加息了,甚至还有降息的可能,那万一美联储重新加息,这就是一个黑天鹅事件。因为现在美国的经济数据和股市都不错,加息是有可能的,因为他本来就在加息轨道上,只不过去年年底股市暴跌了一下,然后加息就暂停了。美联储到现在既没有说要降息,也没有说不加息,只是说暂停,这是一个我觉得需要当心的黑天鹅。

如果美联储加息,中国的货币政策又该怎么办?如果真的出现新一轮加息,美元会走强,人民币又会走弱了。实际上,中美货币政策之间有几种关系:一种叫硬挂钩,你加我就加;一种叫软挂钩,你加一次我分两次加;一种叫脱钩,你加你的,我反正是不加了,这三种情况在过去都出现过。

目前来看,是否跟随美联储加息取决于我国的状态。如果经济还不错,股市又涨回去了,我们可能也会跟着加息缓解一下汇率的压力;如果经济数据回落,股市又重新调整,那么我们不跟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个黑天鹅事件,就是国内会不会有拉动内需的新改革。比如我们今年看到的户籍制度,包括之前生育政策的改革,这些改革是不是会刺激内需?今年会不会在某个时刻推出这种政策?

也就是说,所谓黑天鹅事件,除了金融风险以外,大部分是来自于政策的变化,无非就是外部的政策和内部的政策。内部政策方面,我之前提到,财政、货币、产业政策都不会有太大的边际变化,反而有一些我们没想到的制度性的改革可能会出台。

第三个是关于房地产调控。所有人都认为房地产政策不会再放松了,“房住不炒”基本上已经深入人心了。但现在有些地方政府悄悄把政策放松了,那么中央政策层面上未来是否也有可能出现一些变化?这也很难判断。

05

下半年债市供给会收缩

路琰:我们现在处在什么样的拐点?

徐寒飞:从一季度来看,除了我们很难觉察的货币政策的微妙变化以外,还有一个使得债券市场转跌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风险偏好的上升。从4月底开始,股市出现了涨不动的迹象,一方面原因是经济基本面的数据出现了边际下降,另一方面就是风险偏好又下降了。

股票价格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个是经济增长,就是所谓的分子部分;第二和第三个就是基准利率和风险溢价,也就是分母部分。那么当基准利率上行,增长也出现问题时,投资者可能就会发现支持股市的好像只能靠勇气了,这时一部分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当越多的投资者风险偏好都下降,股市就跌下来了。最近一段时间正在上演这样的过程,本来这一波上涨也没有特别强的经济基本面支撑。

我曾经说过,股票市场上涨的关键因素是我们释放广义信用的力度比较大,可能超过了实体经济所需要的资金量或者信用量,所以当货币政策一收,数据一变弱,海外再出一点风吹草动,很容易就造成风险偏好再次下降。这时大家回过头来看,好像债券的风险比较低,于是债券又成为了一种避险的工具。这种情况在2015年出现过,当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其实是在调整的,因为当时股市很好,后来股市大幅下跌,债市就从熊转牛了,从2015年下半年一直涨到2016年10月份。

现在这一波股市上涨幅度没有2015年那么大,所以即使跌了,对债券市场的正面影响可能也没过去那么强。

路琰:下半年债市有哪些利好因素?是否有利空的可能?

徐寒飞:上半年导致债牛的原因除了基本面、政策、投资需求的因素以外,还有供给的因素。发债时投资者手里没钱,利率水平就会比较高;如果投资者正好钱很多,债券又发得很少,利率水平就会比较低,所以供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利率水平。

下半年似乎没有太多的利空因素,因为利空因素都已经在上半年出现了。比如物价的上行、经济的企稳、社融的放量、美元的走软,包括贸易环境的预期好转,这些因素都出现过。那么只要有一个利空因素开始反向变化,它就构成了利多因素。所以下半年利多因素要多一些,而且因为今年债市供给比去年提前了,下半年供给可能会更少。今年债券的发行量在一、二季度比较多,而过去是二、三季度比较多。

路琰:从供给侧看,地方债的逐渐落地放量可能对债市有什么影响?

徐寒飞:上半年地方债任务还比较重,因为4月份发行量比较少,可能5月份6月份还会加速发行,到三季度,地方债的发行量会相比上半年有大幅的减少。所以目前来看,供给的冲击可能在未来2到3个月之内就会出现,以地方债为主。

金融债等其他债券是比较有弹性的,它的发行可能会根据利率的走势做一些调整,如果利率不下来,发行量可能就不会增加,会对供给方面的压力起到缓解作用。

06

债牛会持续一段时间

路琰:参考历史情况,您觉得现在债市处在哪一个周期当中?为什么?

徐寒飞:中国债券市场的历史太短了,我们所能取得的数据也就是从2002年开始,利率周期其实没有几轮,在统计学上可能没什么意义。但我们可以找一些技术上的相关性,或从逻辑上去推演它,共同去把利率位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给描述出来。

过去十年几轮比较大的利率周期是:2005-2007上升,2008-2009下降,2011-2013上升,2014-2016下降,然后2017上升,2018-2019下降。

我们用什么来描述周期?第一是持续时间,也就是一轮利率上行、下行的时间持续多久;第二是幅度,比如利率上升多少,下降多少。从时间来看,2013年以前,利率的下行的时间基本上都是一年左右。为什么有人讲债牛不会超过一年?因为过去就是这样,一年之后债券马上就从牛市转成熊市,至少是震荡市。但从2014年开始到2016年,债券牛市超过了两年,在2017年熊了一年后,2018年牛市又回来了。从2018年开始的这波牛市,我的判断是有可能超过一年。

那么为什么2013年之后利率的周期会延长呢?我们仔细看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从2012年开始进入L型寻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收益率反弹的力度是比较弱的,因为需求一直在下行,经济增速一直在下行,这时名义回报率是不太可能持续往上的。

因此,我们在判断利率周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跟当前的经济状况相匹配。所以历史数据有时候可能不太准确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状态和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不一样的。

我的猜想是现在可能还在延续利率下行的周期,直到中国经济真正找到它的底部,并企稳出现新周期,这时下行的周期可能才算结束。我们现在还在调整和寻底的过程中。

路琰:过去一个月债市的起伏比较明显,未来一段时间里会持续处在这样的状态中吗?

徐寒飞:市场的波动实际上反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好像看多也不是,看空也不是,对经济增长是否好转有疑虑;微观、宏观数据打架,企业认为根本就没好,宏观数据却认为看起来好转了;有人认为广义信用的扩张不会持续,不会再出现现在这么高速的反弹,但也有人说可以持续。目前缺乏一些新的信号告诉大家,有新的趋势出现了。

现在已经有信号,但还不能确定,需要等待更多的信号作为佐证。核心问题是5月份、6月份的经济和金融变量会不会出现变化,另外,股市的调整是否会引起预期的变化,从而带动市场实际行为的变化。比如股市上涨时大家觉得很多投资都可以做了,但下跌后又好像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路琰:如何理解股债“跷跷板”的现象?

徐寒飞:股债“跷跷板”背后反映的是机构资产配置的行为,是配低风险资产多一点,还是配高风险资产多一点,取决于机构对风险的看法,以及对整个经济增长包括通胀的看法。

当市场的资金量一定时,你买了债就不能买股,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引起“跷跷板”效应;当突然间有新的资金进来,股债可能就会同时涨,这些钱走的时候可能就会同时跌。所以股债“跷跷板”一方面反映了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反映了总量的变化。

之前这波债券收益率的上行,有一部分原因是风险偏好改善或者说股票市场上涨所带来的。那么当股票下跌的时候,这波钱肯定会回到债券市场。所以最近一段时间“跷跷板”的现象可能会比较明显,一方面是因为风险偏好重新下降导致股票跌、债券涨,另一方面也因为债券可以被作为一种低风险资产来对冲高风险。此外,外部资金的流进流出也可能对这两类资产造成影响。其实和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债券收益率水平是最高的。

07

震荡中把握机会很困难

路琰:未来债券市场有什么样的机会?

徐寒飞:去年的牛市行情是比较强的,收益率跌幅超过100点,今年如果说再出现一波很大的牛市,大家可能会觉得接受不了,因为这样很容易把利率水平打得过低。经过2016、17年,包括今年4月的市场大幅震荡后,债券投资者比较理性,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强烈看多,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里获利了结,或者缩短久期,采取一些防守性的策略。

我在年初时就总结过,今年债券市场的走势会像一匹马一样上下折腾,跌很多或者涨很多都不太可能,但是波段会比较大。比如说金融债,从今年最低位到最高位可能超过40个点。从债券投资的角度来讲,这个幅度是很大的,只要能抓住30个点的波段就已经很好了,这对今年的交易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正因为走势不停地震荡,想把握住也是比较困难的,整个市场利空和利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力量比较均衡,这个时候市场受短期的影响比较大。

总体来看,我认为今年全年利率还是呈现出斜率比较小的下行态势,下行幅度在20-30点。去年斜率是比较大的,从年初到年末下降100个点。

路琰:国外环境的变化会给债市带来什么影响?

徐寒飞:中国在02年加入WTO之后,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拉动了国内投资,包括制造业等很多产业,还有经济增长都受到外需的很大影响。十年之后,我们发现外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更多体现在结构上,在总量上的贡献就不大了,无论是进出口对经济的拉动,还是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贡献都明显减小,外部的影响现在更多体现在预期层面、流动性层面上,实际上对宏观数据的影响并不大。当然,它可能带来资本的流入、资金的流出,可能通过金融市场再作用到实体经济,但目前来看更多的还是金融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举个例子,中国的利率水平在2017年是反弹的,可同年美国利率是下行的;到了2018年我们利率下行的时候,美国利率又反弹了;2019年,我们利率上升,美国利率又下降。也就是说,我们实体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体量已经足够大,以至于可以走出一些独立的行情。所以我认为外部货币政策对国内的影响会比过去弱一些。

路琰:像债券通这样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政策会带来直接的影响吗?

徐寒飞:是有利好的。对于全球型金融机构来讲,他管理着几万亿美金的规模,而中国的资产占比是比较低的,跟中国经济的体量不相匹配。但最近几年中国资产价格走势表现出和海外价格走势弱相关的情况,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增加中国资产的比重来降低整个资产组合的风险。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情况也是这样,从资金流入量以及海外机构在国内开设分支的速度来看,外资对中国资产的配置都是在增加的。所以看起来好像是有一些因素把中国和其他国家割裂开,但实际上中国是在加速地融入全球,过去可能是经济层面的,现在是金融层面的。

当然,反过来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地关注海外市场变化,因为我们也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这对中国金融从业人员来说可能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就是我们的重要性提高了,外资机构也需要听我们的观点;坏事就是我们受到外部的因素影响可能会更多,比如说海外突发事件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程度可能比过去更大。

全文完。

感谢阅读,感谢点“在看”

黄金还会涨吗

有可能上去,但不如2020年。1.不可能说2021年的金价肯定不涨。毕竟,市场瞬息万变,黄金一直是一种有价值的投资。在这个市场上,很难做出最后的决定。2.整体来看,金价最大的发展还是慢慢趋于稳定。不过黄金还是有上涨的趋势,并不是完全处于低谷。有可能先抑后扬,尤其是在未知的新经济政策等因素刺激下。3.总的来说,投资黄金是一个长期的项目,需要大家保持稳定的心态,时刻关注大环境的走势。如果你因为一时的上涨而买入,因为一时的下跌而害怕卖出,那就很容易成为接盘者。扩展信息:一、2021年黄金走势最新分析与预测趋于稳定。1.新年伊始,金价一直处于下跌趋势。其实这是可以预见的发展。毕竟经过去年的暴涨,上涨乏力,受疫情影响的经济也在慢慢好转。黄金的发展并不出人意料。2.没错。今年我们大概推测黄金会慢慢回归一个稳定的价格发展。相对于其他投资项目,黄金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去年大规模上涨的最大原因是疫情爆发。3.今年世界各国面对疫情都有更成熟的控制体系,对经济的影响会小很多。不过也不是没有变数,比如美国**的经济政策,可能会对金价产生影响。2.2021年后黄金是涨还是跌?“大涨的可能性比较大。”1.目前来看,黄金暴跌的可能性确实不大。首先,影响金价的两大因素已经基本稳定。美国的大选已经注定要结束,新冠肺炎的疫苗也已经研制成功,这意味着所有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都已经得到控制。2.所以,按照目前的情况分析,金价似乎不会继续下跌,而是因为多元经济,而且美国的国情也不是太稳定。下一轮财政刺激法案的颁布是大概率事件,将对黄金提供一定支撑。三。2021年黄金会跌吗?“可能性比较小”1.黄金跌不跌,主要看实际收益率,也就是债券收益率减去通货膨胀率。但因为抑制了近期债券收益率的上涨,美元走强,对黄金形成了一定的压力,所以会下跌。2.但目前黄金正处于关键时期。如果黄金不能在1680美元支撑黄金,价格会大幅下跌。目前最低价格还没有接近这个点。

债券涨跌是什么原因?

1. 债券涨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2. 债券价格的涨跌主要受到市场利率、债券信用评级、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债券的价格通常会上涨,因为债券的固定利率相对更有吸引力。而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的价格通常会下跌,因为债券的固定利率相对较低。债券的信用评级也会对其价格产生影响,信用评级较高的债券价格通常较高。此外,经济环境的好坏以及市场对债券的需求也会对债券价格产生影响。3. 债券涨跌的原因还可以延伸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市场情绪的波动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等因素。例如,当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时,市场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涨;而当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时,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跌。此外,市场情绪的波动也会导致投资者对债券的需求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债券价格的涨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会对债券市场产生影响,例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债券的需求增加,从而推高债券价格。

深度复盘2020年的债券市场

文/沧海一土狗

ps:7000+字

引子

2020年的债券市场跌宕起伏,很多投资者的感受是:2020年债市是一个大熊市,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以十年国开债的估值为刻度,2019年12月31日十年国开债的估值为3.5767%,2020年12月31日的估值为3.5338%,总体下行了4.3bp。

之所以投资者的感受糟糕,是因为振幅极其巨大,收益率的最低点在2.7882%,最高点在3.7751%,4月底至11月中旬10年国开债的收益率上行了大概98.69bp,单纯看这一段,当得起大熊市的称呼。

为了避免一些模糊想法的误导,我认为有必要仔细拆分2020年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厘清背后真实的因果关系,清除那些似是而非的想法,譬如,疫情把2020年的gdp砸了个大窟窿,长端收益率应该向下。

我会逐月拆分,并且也会穿插一些当时的主流预期,所以,文章的篇幅会比较长,请读者保持一定的耐心,放心,我也不会写成平淡的流水账。下面让我们开始:

平淡的春节前行情和疫情突至

在疫情发生前,债券市场交易的重点是三块:

1、跨春节的资金情况;

2、四季度gdp数据;

3、美伊冲突带来的小幅riskoff;

资金方面,央行交出了一份符合市场预期的答卷:一、降准0.5%,投放8000亿;二、MLF投放300亿;三、连续投放14天OMO,提供跨春节资金。

经济数据方面,四季度gdp小幅不及预期,市场稍微反映了一下;加上地缘政治带来的小幅riskoff,收益率小幅度下行。

债券收益率的变动基本上符合市场的预期。再后来,疫情出现端倪,但市场对此定价并不充分。

1月20日,钟南山宣布人传人,市场开始大幅度地riskoff,对疫情定价。之后的几天,市场还在按照“疫情会很快过去”的基调来交易,直到1月23日“武汉封城”,市场再无侥幸心理,收益率再次大幅下行,十年国开债的估值达到了3.4127%。

之后就是漫长的春节假期,疫情深度发酵。无论是监管,还是投资者都想清楚了假期后该怎么做了。

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央行投放1.2万亿的OMO并降息10bp,十年国开债收益率一把调整到3.2264%。

之后,整个债市都沉浸在一种牛市的氛围当中,市场的普遍预期是央行会不断地降准降息。整个市场都被这种预期锚定,这也为后来所形成的巨大预期差埋下了伏笔。

2月11日,政府顶着巨大的压力宣布了复工,紧接着央行回笼了2800亿的OMO,债券市场有点懵,当天收益率上行了4bp。

市场开始出现了分歧:一些人盯着GDP的绝对水平交易,认为利率水平和GDP水平相关,全年GDP很差利率水平不应该太高,我们姑且称他们为水平派,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我们应该看拐点,政府宣布复工,最差的情况过去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波行情差不多了,我们称他们为拐点派。

现实并没有给这两派人分出胜负的机会,2月20日之后,海外疫情开始发酵,疫情扩散至全球,2月23日,意大利确诊人数破百,欧洲疫情严峻,全球市场都在riskoff——2月28日,全球股市大跌。

扣掉一月的上半月,国内的债券市场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国内疫情,另一个是国外疫情。这两个因素是先后出现的,一开始大家都没能预料到海外疫情会蔓延那么快,后果那么严重。

全球政府救市的3月

3月份,海外疫情成为市场的主要矛盾,为了应对疫情,美联储在3月4日宣布降息50bp,这在国内市场形成了降准降息预期(如下图1标注)——投资者希望央行紧跟美联储。

3月6日,意大利确诊人数接近4000,美国突破200,海外疫情全面爆发。

这导致了全球市场进一步riskoff。3月9日,原油价格暴跌26%+,直接打翻了市场的风险偏好。当日,十年国开债收益率大幅下行11bp,彼时的市场有一种世界末日的既视感。

但是,国内疫情控制得很不错,第二天市场开始交易“全面复工”传言,收益率又大幅上行8bp。

幸运地是,紧接着国常会释放了全面降准的预期,于是,债券收益率又重新下来了。之后,就是短暂的美元荒,推动收益率小幅上行。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和多国央行建立互换解决了美元荒的问题,收益率再度转为下行。

之后债券市场就变成了一个巴望着央妈给甜枣的孩子,始终有十分强烈的宽松预期。央妈也兑现了一些预期:

3月30日,央行7天OMO降息20bp,十年国开收益率也顺利突破了3.0%的关口,来到了2.985%。

3月31日,国常会又提了一次降准,市场收益率继续向下,来到了2.9475%。降准降息预期再次飙升(如上图2所示,这次降准4月3日兑现)。

事后来看,疫情仍然是债券市场的主要矛盾,只不过国内疫情和国外疫情的影响开始分化,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开始抑制收益率下行,国外疫情尚未得到控制,仍然在推动收益率下行。

更加让人混淆的地方在于,国外央行大放水,我们央行也跟了,只不过力度没有2月份那次大:降了两次准,降了一次息。

利率拐点显现的4月

市场带着还有一次降准的美好预期进入了4月份,但是,兜头碰上了政府宽信用的举措——放宽信用债发行限制,收益率小幅上行。

4月7日,债券市场迎来了最后一口奶——央行宣布降低超额准备金利率。收益率再次大幅度下行,4月8日收益率下到了2.835%,这个位置已经很接近这一波疫情行情的最低点了。

之后就是公布经济数据,首先是社融数据超预期,然后是进出口数据超预期。这几个交易日收益率小幅度上行。

在这个节点,债券市场迎来了一波大讨论:大部分人认为进出口数据好主要是因为出口了大量的医疗器械物资,并不改变大局;小部分人开始交易一个新逻辑:国内疫情控制好但国外控制差,国外生产大量转国内,他们认为这个逻辑的影响会很大。虽然大家有一些分歧,但是不改大局派占了上风的格局,收益率只上了一点点。

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出口成了2020年经济基本面方面最大的预期差。

果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事后来看,在四月底债券市场遭遇了四重拐点:

1、疫情防控的拐点;

2、经济拐点;

3、海外风险偏好的拐点;

4、政策拐点——再无新的宽松政策出台;

ps:5月7日的《趋势与拐点:债券定价机制的反思》一文反思了水平论和拐点论的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市场最关心的问题不是绝对水平而是趋势和拐点。

5月12日的《资产价格,看绝对水准还是变化趋势?》一文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拓展。

资金利率拐点显现的5月份

五一假期之后,债市遭遇的第一颗雷是进出口数据继续超预期。

这一次市场上的不改大局派有所减少,生产转移派显著增加。于是,十年国开债的收益率显著上行,上行6bp至2.945%。尽管如此,关于出口的影响大小,市场分歧依然很大。

之后就是社融数据同比继续大增,超过预期,收益率又上行了一波,升至3.02%,回到了3%以上。

此后市场又经历了两波风险偏好的扰动,先是炒作海外疫苗-riskon,之后是两会报告更改对HK和统一的表述-riskoff。这些因素仅仅制造波动,并不改变市场的中枢。

事实上,整个5月份还有一股更加持续的力量,那就是资金利率的抬升。在5月底央行重启OMO之前,资金利率经历了一波持续的上行,

在这个阶段,市场最大的预期差就是,投资者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认知上去思考央行应该做什么,他们基本的论调就是——疫情还没结束,资金利率怎么就上去了?然而,央行面临诸多相互冲突的目标,它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去平衡这些目标——经济、金融风险、通胀和内外平衡。

市场总是一厢情愿,认为央行就应该把就业和经济增长放在首位。

所以,在这个阶段,债券市场对于央行的收紧一直不适应,一些投资者一直寄希望于经济不行倒逼央行重新宽松。

ps:关于央行所面临的货币工具约束问题,5月20日的《浅谈货币政策的约束》一文有讨论;关于央行平衡相互冲突目标的问题,12月5日的《理解当下,展望未来——兼论什么是正常化的货币政策》一文有讨论。

定调金融防风险的6月份

5月底易纲行长提精准宽信用,债券收益率迎来了一波上行,6月宽信用措施落地,收益率继续上行。

在整个六月份,资金利率继续上行,一年国股存单的利率上行至2.4%附近。

月初的时候,监管开始指导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6月12日,北京银保监局下发《关于结构性存款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对辖内银行着重进行提示,要求严控结构性存款总量及增速。

一开始市场对监管的这个操作关注程度不够,甚至还有些争论:一拨人认为该操作挤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利空债市;另一拨人则认为该操作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短期利空债市,长期利多债市。

事后来看,成本论太想当然了,但谁都没想到这个因素影响了债市半年,构成了后期债券收益率快速上行的关键因素。

起初,关于央行是否应该收紧银行间资金,还有所争议,直到6月18日的陆家嘴论坛盖棺定论:把握保增长和防风险的有效平衡,提高金融监管与金融机构治理机制的有效性。

总之,6月份政策基调彻底转向——从保增长切换至保增长和防风险有效平衡。

ps:6月5日的《债市巨震——央行的资金空转治理》讨论了市场杠杆太高以及央行的治理;6月9日的《宽信用对债市的影响——兼论压降结构性存款》讨论了压降结构性存款对债市的影响;6月22日的《债市政策逻辑的转向》梳理了上半年债市政策逻辑的变化。

股市大涨的7月份

6月下旬,资金成本趋于平稳,甚至月底有降息的传言。债券投资者们开始认为央行放过大家了,资金利率的爬升到此为止。

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股票市场大涨,一开始还有人争辩道——股市涨和债市的关系不大,但客户用实际行动教育了大家。客户们为了跑步进股市,大量赎回债基和货币基金,于是,债券收益率全面上行。

一年国股存单的利率再次大幅上行,从2.4%爬升到了2.8%;十年国开债的利率也爬升到了3.52%一线。这个水平已经接近年初的利率水平了。

这一次客户们用真金白银教育投资者——投资经理怎么想很重要,但客户怎么想更重要。

幸运地是,7月中旬,股市开始调整,之后摊余成本法基金重出江湖,加上中美小幅度摩擦带来了一小波riskoff,十年国开收益率最低又回到了3.32%。

在这波riskoff带来的收益率下行里,GDP水平论死灰复燃,他们继续鼓吹2020年的GDP水平一定是不如2019年的,所以,2020年的收益率中枢比2019年低10-20bp十分合理。

然而,没过几天市场又出现了利空因素:

1、股市反弹了;

2、财政部加快地方债发行节奏;

3、PMI数据超预期;

7月底,十年国开债的收益率迅速回到了3.48%附近。

经历这一波过山车的行情之后,GDP水平论的声音微弱了很多。

若干年后等到大家忘记被GDP水平论坑惨的经历,这个论调会重出江湖。这不由让我想起那句名言,

表面上来看7月份收益率的上行主要是因为股市大涨,但中旬的risk-off剔除了这一因素——投资经理们在短期是错的(股市大涨不会严重冲击债市),但中长期是对的。事后来看,推动收益率上行的真实因素是:

1、经济持续复苏;

2、结构性存款压降推动存单利率上行;

3、利率债供给增加;

债券供给和存单提价支配的8月

8月份推动债券收益率上行的因素变成了明牌:1、国债发行量;2、存单利率。

从8月5日的1320亿国债利率发飞开始,市场前所未有地关注两件事情:1、当期国债发行结果;2、下周国债发行量。

国债一级发行利率高,二级收益率上行;下周国债发行量增加,二级收益率上行。

8月下旬,国债发行和存单利率上行同时发力,把十年国开收益率推高至3.62%。

经历这波收益率的上行,一年国股存单的利率终于越过了一年MLF利率的2.95%。

这时候,市场的预期是:一年国股存单的利率已经回到了2019年底的水平,央行应该不会继续收紧利率了。

事后来看,这里有个巨大的预期差,央行无意继续提高资金利率,但是,出于金融防风险的目的,监管一直在压降结构性存款,客观上增加了一年存单的发行需求。但是,那时候,市场对结构性存款压降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ps:8月24日的《如何解读目前的货币政策?》一文正式提出央行的影子中介目标利率的概念,并用一年国股存单的利率代理这个变量,来分析央行的货币政策。

债券供给和存单提价继续支配的9月

9月份,国债发行和存单利率提价继续支配债市。中间夹杂了了PMI小幅不及预期6000亿MLF投放和股市大跌等扰动,但总体上不改大局。

9月份一年国股存单的利率终于攀升到3.0%以上,市场也终于开始重视结构性存款压降和存单到期等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市场也没有极其强悍的预测能力,并早早地算计好了一切,它只是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根据新的变量调整自身。

供给衰减和存单继续提价的10月

假期期间,海外市场大幅risk-on,美债收益率大幅上行。假期一结束,债券收益率大幅上行,加之社融数据继续超预期,十年国开债最高攀升到3.775%。

这时候空头情绪到了顶点。之后,峰回路转,出现了一连串的利好:

1、三季度经济数据小幅不及预期;

2、国债招标缩量;

3、传言降准和监管指导存单发行价;

4、美国大选前避险情绪升温;

于是,月底十年国开收益率又回落到了3.65%上下,但是,在这个阶段一年国股存单利率继续上行,

临近月底,一年国股存单利率上行到了3.2%的水平,比一年MLF的2.95%高了25bp。让市场有一种央行要加息的错觉,不少人给出的解释是央行为了预防明年的通胀提前提高资金利率。

事后来看,这些人之所以提出这么荒谬的解释有两个原因:1、不清楚央行预防式加息是一件多冒险的事情;2、低估了金融防风险的权重,低估了压降结构性存款的影响。

根据8月24日的《如何解读目前的货币政策?》一文所提出的框架,我认为3%附近的一年国股存单利率反映了一个正常化的货币政策所对应的影子货币中介目标水平,再结合债券供需、基金年底博弈和经济基本面状况,我在11月1日写了《未来两个月债券市场的机会》一文。

事后来看,这篇文章说对了存单利率下行和年底博弈,但是,漏算了永煤事件和冬季疫情,也不知道年底债券发行会有那么多变数。

内外冲击扰动的11月

紧接着10月底的利好,资本市场迎来了美国大选,开始的时候TRUMP领先,市场继续走riskoff的逻辑,十年国开收益率一度下行至3.625%。

但是,随着邮寄选票开票增多,拜登反超且获胜概率加大,收益率开始反转。之后就是一系列的利空:

1、央行偏鹰的吹风会;

2、海外疫苗带来riskon;

3、社融同比继续向上;

4、永煤事件发酵;

十年国开收益率迅速上行到了3.715%。

刚开始的时候,市场对永煤事件定价并不充分,但是,随着触发交叉违约条款的deadline越来越近,客户又开始用脚投票,市场开始反应利空,存单和债券利率一起上行。

在市场恐慌的巅峰,十年国开债收益率摸到了3.775%。

幸运地是,金稳会表态了,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永煤造成的影响开始逐渐消退。

在这个阶段,一年国股存单的利率继续上行,永煤事件的爆发把它推向了高峰,最高到了3.36%。这时,央行预防式加息的呼声也达到了最高峰。

ps:11月19日的《事件冲击or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紧?》分析了这一轮存单利率上行的实质,并驳斥了预防式加息的说法。

但是,随着央行在11月30日令人意外的2000亿MLF操作,一切喧嚣戛然而止。事后来看,这波操作打出了存单利率的拐点。

ps:12月15日的《9500亿MLF的意义》的一文系统的分析了为什么MLF的意义如此重大以及央行新的货币政策工具。

冬季疫情助攻的12月

在11月底央行意外投放MLF之后,央行后续又做了OMO净投放和MLF投放,资金利率继续大幅下行。

截止12月31日,一年国股存单的利率下行至2.90%,低于一年MLF利率5bp,短端债券收益率也跟着大幅下行,收益率曲线迅速陡峭化,并且,银行间杠杆余额快速上升。

2020年的跨年,资金十分宽松。这给市场造成了一个错觉——春节之前资金面无虞,也为另一个预期差埋下了伏笔。

但是,长端收益率却没有跟随短端收益率快速下行,原因就在于安徽财政厅的红头文件,市场杯弓蛇影,又开始担心债券供给问题。

直到12月21日,海外新冠病毒毒株变异,长端收益率才开始下行,再之后就是国内冬季疫情加剧,长端收益率进一步下行。

12月31日,十年国开债收益率下行至3.53%附近,全年终。

结束语

2020年我们犯了很多错误,市场又通过纠正这些错误教会了我们很多,总结下来,有以下经验教训:

1、资产价格是看绝对水平还是趋势和拐点?趋势和拐点;

2、风险偏好会长时间影响市场吗?不会;

3、投资经理的意见重要还是客户的意见重要?短时间来看是客户;

3、金融防风险会持续影响债市吗?会;

4、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负债规模扰动哪个更重要?负债规模扰动;

5、信用风险事件会长期影响利率中枢吗?不会;

6、央行会预防性加息吗?不会;

7、央行会始终偏向经济增长这一个目标吗?不会,他们甚至想摆脱这个目标,只有市场希望央行始终关心经济增长;

8、央行说的话要不要信?太细的东西可以不信,但大方向方面,央行说的话一定要信,否则,就是一路被埋;

9、债券供给重要不重要?十分重要,但是,在财政赤字出来的时候,市场根本估算不清楚这些供给的实际影响;

10、市场的预测能力强不强?并不强,至少没有央行强,市场都是打哪儿指哪儿式的滞后反应,但央行有很强的目的性;

11、央行能否精准操作一年期利率?不能,因为它的目标太多了,往往会因为其他原因造成超调,事后再补救,一年存单利率去年就没怎么踏实过。(近两天,资金利率很紧张,为什么呢?因为存单利率向下超调了,央行得抽空把它捞回来,把银行间回购余额打下去,这个过程还得靠超调)

最后,我想再当一遍复读机: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

为什么会感觉到新呢?要么是因为事情发生的时候没想清楚因果,要么是因为单纯的忘记了,前者往往占大多数。

ps:数据来自wind,图片来自网络

End

沧海一土狗的知识星球

本号唯一的知识星球号

进行每天市场点评和热点事件点评

分享每一篇文章背后的想法和思路

发表一些最新想法的小短文

解答读者提问,欢迎参与讨论

债券暴雷几率

纯债券基金暴雷的几率大不大?这种基金一般不会的,除非它拿的债券都暴雷了,这个几率很小的Q3:如何避免买到“踩雷”的债券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净值暴跌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持有股票较多的二级债基在股市在遭遇调整的时候,二是债券基金踩雷了。一、最近就有几只债基大跌...这几只债基暴跌了今天,中融融丰纯债A跌18.67%,华商稳固添利跌8.75%,华商信用增强跌6.21%,华商收益增强跌4%+。要知道前一交易日,这些基金也大跌来着...这样的跌幅连股票型基金都不太敢想,但情况确实就发生在债券型基金上了。原因很简单,这几只债券都踩雷了。最近几个交易日,债券14富贵鸟在二级市场跌了87%...而,15HX债于3月1日在二级市场跌了差不多35%...中融融丰纯债A踩雷的是14富贵鸟,华商双债丰利A等基金踩雷的应该是HX债,其他几只华商暴跌的债券可能也是踩了HX旗下债券的雷。其中,中融融丰纯债A持有的14富贵鸟债占基金净值比为47.2%。这个雷踩的有点大,所幸中融融丰的规模只有0.29亿,投资者相对较少。但,感觉这只基金里清盘不远了。二、债基是如何估值的?这里说一下,很多债券型基金在对债券估值时是采用第三方机构的估值(例如中债估值)来计算净值的。当二级市场价格跌了,只要第三方估值机构对债基没有进行调整,净值也不会下降。由于二级市场的反应速度要高于估值机构的反应,情绪也更激烈所有,导致基金净值的反应是延后的。其实这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一两个交易日的“逃命机会”,关键看投资者有没有把握住了...三、从踩雷债基中我们能学到什么?未来债券基金踩雷可能是一个普遍事件,这种背景下,投资者如何正确地投资债基呢?笔者有几个观点供参考:1、如果投资者遇到踩雷事件,第一时间看一下自己持有的债基的是否可能持有相关债券。如果有,要逃,不要想着套利什么的。2、投资者尽量选择规模大一些的债券型基金,体量大的债券型基金买的债券会比较多,这样也会避免持有过多单一债券...3、买债基也要分散投资,分几只债基买。尽量不要买同一家公司债券基金,因为同一家基金公司的债基很大概率上会买相同或相似的债券。4、尽量避开“有踩雷历史的”基金公司的债基,曾经踩过雷可能在很大程度说这家基金公司的风控是有一定的问题的。其他我也没想到什么投资能避免“踩雷”债基的思路了。Q4:债市大跌的原因债券型基金业绩告负主要受困于“踩雷”债券主体信用违约等,频繁发生的信用违约事件曾让一些基金公司苦不堪言。但今年以来,信用债市场风险未大规模聚集爆发,各国**正在积极释放流动性。数据显示,4月29日至5月12日,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从2.48%上涨至2.67%,短短7个交易日上涨近20个BP,一时间让人不得不感慨,债券市场是否会从牛市急转成熊市。扩展资料由于债券型基金并非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负收益属于正常现象,债券型基金所投债券标的除了每天应有的利息价格外,还包含了债券净价,该价格类似于二级市场的股价,每天会出现波动,而影响净价的因素众多,比如市场利率、发债主体的信用风险、市场供求关系等。而一旦净价跌幅超过每日利息价格,那么债券当天的全价就会出现负数。判断债市是否牛熊转换,依然要着眼于基本面与政策面,历史经验也表明债市的拐点一般与货币政策的拐点接近。债市调整有基本面因素的支持,毕竟经济已经过了最低迷的阶段,而货币政策也度过了最宽松(宽松频率最高)的阶段。Q5:近期债券为什么会出现大规模下跌?因为近期监管出现严格要求,所以是正常下跌的现象!你看着就知道了!Q6:债券基金惨跌的原因是什么基金收益波动是正常现象,债券基金相对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而言波动较小,风险较低,但并不意味着买债券基金就稳赚不赔。历史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证券市场存在一个跷跷板效应,即股市呈现上涨趋势时,债市往往表现疲弱;反之亦然。近半年A股走势喜人,上证已录得逾25%涨幅,深证更是涨了近40%,诱人的收益率使得资金流入股市而流出债市,从而引发债券价格下跌,体现到债券基金上就是亏损。债券基金只是以债券为投资标的的基金种类。正如绝大多数人炒股是为了获取低买高卖的价差收益而非股息红利一样,债券基金的收益多来源于债券价格的变动,只是这个变动比股票价格变动要小得多,因而比较稳定,但不意味着能够保本。如果要最大程度地确保稳定收益,建议购买货币市场基金、国债或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Q7:2020年债券下跌还要持续多久首先还是把目光放长远去做长线投资比较好。

债市大跌意味着什么?

债券大跌意味着此时债券的收益率下降,市场利率走高,主要原因为:一般债券的票面利率是固定的,当市场利率走高时,持有人所获得的配息并不会变多,此时由于市场利率上涨,原本的债券因为配息相对较少,因此变得不是那么有吸引力,价格就会下降。

债券收益率下降为什么价格会张

债券利率把未来现金流用到期收益率贴现,收益率低,整个市场利率水平下降,市场投资收益率就下降,相对来说,债券就更有吸引力,市场对债券需求就会增加,即买入成本增加了,所以价格就上涨了。  债券利率又称债息率,债券利率分为票面利率,市场利率和实际利率三种,通常年利率用百分数表示。其形式有单利、复利及贴现方式等多种。票面利率是债券利息与债券票面价值的比率,公式为利息/票面价值。市场利率是债券利息与债券市场价值的比率,公式为利息/市场价。  .

债券市场为什么会暴跌呢?

我们总结了以下原因:第一:11月1日至11月16日10年期国债利率已累计上行19BP至2.83%,此次债市大跌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面略紧(存单提价、资金利率持续上行);第二:防疫政策优化、地产兆瞎政策加码。市场本就不多的资金因为政策的变化出现投向变化预期,市场开始担心地产复苏可能会颤猜旅进一步压缩市场的存量资金,在增量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存量资金的“搬家”极易形成此消彼长的跷跷板效应,地产和股市的资金多了,债券的资金自然会被压缩。第三:债市大幅下跌,引发负债端机构赎回,11月15日基金在二级市场上净卖出债券978亿元、创2020年5月以来新高。而随着亏损效应的影响下,理财产品客户端的赎回需茄凳求在不断扩大,造成债券供需关系的进一步失衡,加速了债券的下跌。

最近,债券基金为什么出现了暴跌?

债券基金因其波动小,年化4%左右,收益尚可,一直是投资者稳健投资的一个重要选择。

然后从11月初开始,债券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尤其是昨天和今天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暴跌”。拿“博时富瑞纯债债券C”这只基金举例:10月14日下跌0.3%。16日下跌0.19%,半个月时间的下跌超过了0.7%,基本上把过去一季度的收益跌没了。

大家慌了!

其实,不仅债券基金出现了亏损,就连底层资产为债券的银行理财这次也难以幸免于难,也出现了较大波动。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接下来应该怎么办?今天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

首先,为什么会暴跌?

首先直接给出最重要的结论:市场利率上涨,债券价格下跌。市场利率下跌,债券价格上涨。不懂是吧,别着急,慢慢给大家解释。

先搞明白,什么是市场利率?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资金的价格,说的再直白一点,现在市场上有“一堆钱",如果想用这笔钱需要支付多少的利息,这就是资金的价格,这就是市场利率。

最近债券跌了,按照上面逻辑,那就是市场利率涨了,为什么最近市场利率涨了,也就是说为什么市场上的钱贵了?

西方经济学里面告诉我们:价格是有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涨了,要不说明对钱的需要多了,要不就是钱的供给少了,或者两两者是同时的,需求多了,供给少了。

就像冬天来了,大家想吃白菜炖粉条了(需求增加了),但是因为一场大雪,白菜运不过来了(供给出现了问题),你说白菜是涨价还是降价?

最近社会层面对资金需求突然增加了,因为两件大事。

首先,11月11日政府发布了优化防控的二十条措施,防疫政策放松有利于经济恢复,经济恢复最需要什么?钱!所以需求增加了。

同样是11月1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出台十六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房地产如果稳定下来,开放商建房需要钱吧,购房者买房需要钱吧,整个社会层面对资金需求再一次增加。

解释完了需求,我们再看供给。

央行及金融机构如果水龙头拧的紧,市场资金供给就少;反之,则供给增加。实际上过去几年我们水龙头一直”不紧“,市场上供给充足。但是从今年9月份开始央行已经连续三个月缩量续作MLF了,变相从市场抽走了部分流动性,水龙头突然紧了一下子,资金的供给就少了。

总结一下,因为房地产与防疫释放出的利好政策,导致资金需求增加;又因为央行近三个月收紧流动性,资金供给减少,最终导致钱贵了(最近货币基金收益提高了),市场利率就上升了,比如10年期国债收益率。

利率上涨问题解决了,我们再解释为什么市场利率上涨,债券价格就下跌。

很好理解,你手里有一张100元的债券,票面利率是5%,市场利率是4%,这个时候大伙都愿意买你手里的债券,因为买你的可以多赚1%,但是突然市场利率涨到了6%,大家肯定去买6%的了。

这个时候你怎么办?票面利率不能改,固定的5%,这个时候你想了一个办法:我这个票大家不用按票面价值100元买了,98就可以。大家一算,98元买,到期还是拿100元(票面价值不变),另加5%票息,至少7%了,比6%划算。

所以市场利率的上涨,逼着你把债券价格降下来了,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债券价格暴跌核心原因。

也可以这样理解,市场上就两个商品,一个是市场利率,一个是债券。突然市场利率提高了,成了香饽饽了,债券吸引力反而下降了,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就像买菜一个道理。

再从头捋一遍:因为最近房地产政策利好和防疫政策放松,经济有恢复苗头,对资金需要增加,加上央行近三个月收缩了流动性,减少了资金供给,所以导致资金价格,也就是市场利率上涨,市场利率上涨,逼着债券价格就下跌了。

明白了吗?上面内容很罗嗦,但是适合小白搞明白怎么回事。

接下来第二个问题,债券基金还会跌吗?

首先声明,我接下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短期不宜太乐观,长期不易太悲观。

短期来看,债市走牛的两大逻辑(地产衰退与疫情)的确从政策层面发生了改变,一味唱多显然不够理性了。

但是从长期来看,资金利率中枢定价本质是宏观基本面,央行的货币政策问题。理性的分析,虽然我们出台了各种利好政策,但是距离经济真正的复苏还有一段时间,接下来央行的货币政策还是以宽松为主,资金的供给相对充足。需求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短期难以改观,企业和居民预期偏弱局面未发生根本变化。

供给与需求决定了市场利率很难单边往上走,债券价格也不会一路下跌。债券的长期方向依然是看多的,核心逻辑没有变,债券基金依然是大家未来资产配置重要的一环,但客观的讲操作难度也加大了。

具体操作方面:可以选择躺平, 把周期拉长,很快会回归理性,最终给予你相对理想的回报;如果仓位过重,可以减仓,配置一部分权益类基金,股债跷跷板效应现在特别明显,西方不亮东方亮,现在行情不用过于担心”股债双杀“。这次的突发意外而被逼的换仓操作,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惊喜。

最后给大家宽宽心,如果你买了债券基金亏了0.5%,不用太沮丧。首先,损失较小,相比于股票动辄20%调整,这简直就是毛毛雨了,也算是通过这次小亏,上了一节投资者教育课程了。另外这次不是人祸,不是某个基金,某个产品不行,而是天灾,而是由整个宏观经济层面引发的。

无论是买的债券基金,还是银行理财,还是券商资管计划,这次无一幸免。

沉住气,跑偏了的东西一定会回到属于它的位置上的。

以上内容,系个人整理,仅供参考。

医药板块未来投资机会分析

基金分红怎么回事?

2022年,纯债基金突然火了!

净值型理财来自最近暴跌原因

十个炒股九个亏的原因本文着重分析了十个炒股九个亏的原因,从炒股者的心理状态、资金管理、技术分析、市场行情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了炒股者应该具备的经验和技能,并给出了如何避免炒股亏损的建议。1.炒股者的心理状态2.资金管理3.技术分析4.市场行情炒股有风险,炒股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技术,正确的资金管理和技术分析,才能在市场粗闹行情变化时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最终避免十个炒股九个亏的尴尬境地。十个炒股九个亏的原因炒股市场每天都在变化,资本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投资者在炒股时难以把握未来的投资方向。很多投资者在炒股时,最终都会亏损,那么十个炒股九个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一、炒股者的心理状态炒股者的心理状态是影响投资成败的重要因。投资者的心理状态不能太过激动,也不能过于悲观,要懂得把握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市场的震荡所惊吓,要有耐心,不要被一时的获利所诱惑,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不要被一时的投机心理所支配。二、资金管理资金管理是投资者投资成败的关键。投资者在投资前,要根据自身的资金情况,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不能因为一时的获利而放松资金管理,也不能因斗凳茄为一时的亏损而放弃资金管理。三、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是投资者投资成败的基础。投资者在投资前,要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结合市场行情,运用技术分析的方法,分析股票的价格走势,从而判断股票的买卖时机,以及投资的风险。四、市场行情市场行情是投资者投资成败的重要因。投资者要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以避免投资风险,并及时发现市场机会。炒股有风险,炒股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技术,正确的资金管理和技术分析,才能在市场行情变化时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最终避免十个炒股九个亏的尴尬境地。支付宝借呗,借了按时还了,影响银行信誉么?使用支付宝借呗按时还款,不会影响个人在银行的信誉。只要没有逾期、违约,就没有信用污点,但是财务能力可以通过征信报告反映出来。即是客户有短暂逾期,记录不会直接报送央行征信中心,但要及时还清。征信接入以后,这部爱分客户的借款、还款行为和在别的银行的记录一样,全部都会体现在征信报告中。银行是否愿意借给其钱、能借多少、利率优惠多少,不仅与个人征信报告上是否有逾期有关,而且与空察职业、收入、公积金缴付比例以及固定资产、消费水平、负债规模等多种因挂钩,大多数银行信用贷会被记录到个人征信报告中,体现为个人负债情况,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后期申请房贷产生影响。扩展资料个人信用与财务能力并非直接相关,财务能力也不是只根据借呗的使用情况进行判断。判断财务能力的指标不同,会有不同的结论,但这不影响正常使用借呗的用户。支付宝借呗接入央行征信后,其借贷总额、违约记录等都能查询,因此会增加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也是好事,能合理地确定个人信贷额度,避免过度借贷,对规范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是有好的。面对借呗使用和银行贷款的问题,申请房贷之前,需要把逾期贷款都还清,并提交凭证。不只是逾期款项,所有的贷款都要结清。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花呗接入央行征信透支“买买买”或影响贷款买房?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