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直下原因是什么
股票下跌只是经济危机的表象和一个方面。深层次是经济出了问题。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经济繁荣。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最久的世界经济大危机。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4倍。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
1929经济危机为什么股票大跌
这个问题太大了,是个系统的问题,推荐你看看一书,你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其原因应包括: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到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和萧条。盲目扩大的生产同容量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狂跌开始,很快波及全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于是1929年~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1929~1933年集中爆发在美国和欧洲的“大萧条”的确灾难深重.“大萧条”是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一个特定的称呼。即商品实际价格下跌、购买力减弱,供给大于需求,失业增加,库存扩大,生产萎缩,公众恐慌,以及商业活动的普遍低迷,那样一种持续时间长、萎缩幅度更大、地理波及面更广、出现频率更高的经济状况。
1929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及根本原因(小标题列出来简单点儿的)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具体原因:1·市场的虚假繁荣2·股票,贷款等投机活动加剧繁荣假象3·资本家寻求利益的驱动直接原因(导火线):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就这些,自己还可以多加自己的想法
MorganStanley为什么叫大摩?有没有小摩?来自
本人认为,上面的回答不正确。是这样的,在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之前,美国的银行是可以混业经营的,所以很多的美国大银行,比如摩根银行,都是全能型银行,也就是既经营商业银行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信用业务,同时也经营资本市场的股票上市,股票经纪等投资银行业务。由于当时的美国没有任何的资本市场监管机构,于是很多大银行把储户们的存款投资到了股市之中,牟取暴利。在大崩盘爆发之后,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要求银行业分业经营,也就是现在我国国内很多银行目前所遵守的模式。于是,摩根银行决定回归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道路,于是关闭了其投资银行相关的业务部门。改名为J.P.Morgan,但是摩根银行的一部分高层和资深的资本市场专家离开了摩根银行,组成了现在大名鼎鼎的MorganStanley(摩根士丹利,有的翻译成摩根斯坦利),是一个集IPO,M&A,投资咨询,PE等多项业务的投资银行,专门集中于跟资本市场有关的投融资业务。现在已发展为与高盛并驾齐驱的国际性投资银行。后来大通曼哈顿银行(ChaseManhatton)由于业务策略失误以及资金流及企业发展的一系列内部问题,被J.P.Morgan银行控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随着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格*的变化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需要,很多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又开始出现了混业经营的趋势,在成熟的监管模式下,再次混业经营不但能够降低成本,更能提高企业业绩,同时也符合当今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竞争理念。因此,目前很多的老牌商业银行如J.P.Morgan也开始发展自己的投资银行业务。大摩是专指MorganStanley,是香港人最早对它的称呼,并不是摩根大通。
《资来自本的秘密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经济周期的规律》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资本的秘密》(西奥多•E•伯顿)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K2kkY3eGEMM0S9blJzkBpg密码:cepg书名:资本的秘密作者:西奥多•E•伯顿译者:李薇邓达山豆瓣评分:5.5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页数:261内容简介:谁也逃不掉的金融危机?谁也绕不开的经济周期?不断释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中,不断洗牌的星斗棋盘中谁能得以在危机中幸免?谁能得以逃脱萧条的宿命?在历史中寻找规律,在规律中寻找出路!2008年,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发轫于美国,继而肆虐全球。世界财经媒体纷纷将之与1929年的美国股市“大崩盘”和经济“大萧条”相对比。经济周期作为反应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扩张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现象,它有着繁荣、衰退的阶段,也有着萧条、复苏的阶段。经典畅销书《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的经济周期》曾在西方经管类图书中经久不衰,一版再版,主旨就在于阐释清楚经济周期背后“不断重现的干扰因素”。在本书中,西奥多•E•伯顿试图说明关于恐慌、危机和萧条等诸多经济现象的正确认识,并探讨了大萧条是否是经济发展中过渡时期不可避免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所谓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本书不失为金融危机时期为个人充电的财金好书!作者简介:西奥多•E•伯顿(TheodoreE.Burton):美国历史上声名最为显赫的政治家之一,共和d人,出生于俄亥俄州阿什塔比拉市。曾在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任职长达41年,先后服务于内河航道委员会(InlandWaterwaysCommission)、全国水路委员会(NationalWaterwaysCommission)和国家金融委员会(NationalMonetaryCommission)。1929年10月28日,伯顿死于参议员的任上。10月29日,美国市场上的所有股票成了烫手山芋,猛烈的抛单席卷而来,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使得这一天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即是永被载入史册的“黑色星期二”,它开启了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金融危机,致使美国乃至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为什么1938年美国失业率会上升,生产会下降?
美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期是南北战争结束之后迅速发展的美国经济奠定了现代美国工业的基础。1880年代,美国超越英国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20年代的美国经济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原因: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一战后,美国从战前欠外债30亿美元到战后外国欠美国130亿美元,并掌握世界黄金储备的40%,华尔街已成为继伦敦之后的另一个世界金融中心。2、美国**对经济活动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国内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合理化运动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技术革新和机器设备更新刺激生产发展;由于很早确立了专利保护制度,美国的发明和创造空前活跃,与此同时,诸如泰勒制和福特生产线等“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发展迅速。此外,分期付款的销售模式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萧条期是发生在1929年10月的华尔街大崩盘,或许是金融世界遭受过的最大灾难。大危机期间美国股市暴跌,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银行倒闭,生产持续下降。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木材竞争的缘故[来源请求];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洲,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整整十年期间美国失业率超过20%的高档。
1929经济大萧条导火索?
1929年10月29日,人群聚集在纽约华尔街,当天的股市暴跌,股市急跌的情况持续了一个月。
1929年秋,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美国的大萧条耗尽了美国原本可用于欧洲投资的资本(参见上一段),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而且萧条的强烈程度和延续时间的长久都是空前的。
1929年,美国经济日趋繁荣。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IPI)在1921年时平均仅为67,但到1929年6月时迅速上升到126。,美国经历了所谓“咆哮的二十年代”,汽车、电影、无线电收音机,以及日用化学工业全面勃发,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浪潮,不断提高的生产力,民众旺盛的消费需求与消费欲望,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 但工人的工资仍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低下,出现生产过剩。同时大量资金涌入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狂涨,资本家兴风作浪,利用普通群众的梦想,鼓吹群众买股致富。经济学家欧文·
费雪甚至立下名言,宣称“股价已经立足于像永恒的高地上”。美国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于1929年9月向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
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他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盖上述说明
股市崩盘的崩盘来自案例
纽1929大崩盘一个小时内,11个投机者自杀身亡。1929年10月差颂掘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给人们烫上了关于股市崩盘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换手的股票达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梦破灭。但回头来看时,灾难的发生甚至是毫无征兆的。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交易量非常大。突然,股价开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疯狂,人们竞相抛盘。到了11:30,股市已经完全听凭盲目无情的恐慌摆布,狂跌不止。自杀风从那时起开始蔓延,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随后的一段日子,纽证券交易所樱虚迎来了自成立112年来最为艰难的一个时期,大崩盘发生,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超过以往经历的任何一次。而那些活着的投机者,接下来的日子也是生不如死,小弗雷德·施维德在《客户的游艇在哪里》讲述的1929年股市崩盘前后的一个故事,成为那一时期投机者的经典写照。一个投资者在1929年初的财产有750万美元,最初他还保持着理智,用其中的150万购买了自由国债,然后把它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并且告诉她,那将是他们以后所需的一切花销,如果万一有一天他再向她要回这些债券,一定不可以给他,因为那时候他已经丧失理智了。而在1929年底,那一天就来了。他就向妻子开口了,说需要追加保证金来保护他投到股市上的另外600万美元。他妻子刚开始拒绝了,但最终还是被他说服了。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他们以倾家荡产而告终。实际上,这种遭遇不仅仅降临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资者身上,即使是一些睿智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逃脱噩运。20世纪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此次危机中几近破产。像其他人一样,凯恩斯也没有预料到1929年大崩盘,而且还低估了这次危机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凯恩斯积累的财富在1929年崩盘时受到重创,几乎变得两手空空。后来凭借着敏锐的判断力,到1936年的时候,他靠投资股市把财富又增长到了50万英镑以上(相当于4500万美金)。但是在1938年的熊市中,他的资金又缩水了62%。一直到他1946年去世,1929年的崩盘都是他心理上抹不掉的阴影。尽管股市暴跌最初影响到的只是富人,但这些人是一个至关重虚核要的群体,其成员掌握着大部分消费收入,构成了最大部分的个人储蓄和投资来源。因此,股市崩盘导致美国经济失去了由证券投资盈利形成的对支出的支撑。股市崩盘以后,控股公司体系和投资信托的崩溃,大幅削弱了借贷能力和为投资筹措资金的意愿,这迅速转化为订单的减少和失业的增加。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的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1.9跌到28,20种铁路的股票平均价格则从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受股市影响,金融动荡也因泡沫的破灭而出现。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恐慌。尽管在泡沫崩溃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损失的人有限,但银行无法避免大量坏账的出现,而银行系统的问题对所有人造成间接冲击。大崩盘之后,随即发生了大萧条。大萧条以不同以往的严重程度持续了10个年头。从1929年9月繁荣的顶峰到1932年夏天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到1933年底,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还达不到1929年的1/3。实际产量直到1937年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接着又迅速滑坡。直到1941年,以美元计算的产值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业人数少于800万。1933年,大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失业。更严重的是,股市崩盘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1987:大恐慌再临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段美国股民的黑色记忆,这一天美国股市又一次大崩盘。股市开盘,久违了半个世纪的恐怖重现。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这意味着持股者手中的股票一天之内即贬值了二成多,总计有5000亿美元消遁于无形,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的财产瞬间蒸发了。随即,恐慌波及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10月19日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987年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纪录。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与此相呼应,东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的股市也纷纷下跌。于是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下泻。据统计,在从10月19日到26日8天内,因股市狂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及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美林证券公司的经济学家瓦赫特尔因此将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称之为“失控的大屠杀”。1987年10月股市暴跌,首先影响到的还是那些富人。之前在9月15日《福布斯》杂志上公布的美国400名最富的人中,就有38人的名字从榜上抹去了。10月19日当天,当时的世界头号首富萨姆·沃尔顿就损失了21亿美元,丢掉了首富的位置。更悲惨的是那些将自己一生积蓄投入股市的普通民众,他们本来期望借着股市的牛气,赚一些养老的钱,结果一天功夫一生的积蓄便在跌落的股价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股市的震荡刚刚有所缓解,社会经济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动之中。银行破产、工厂关闭、企业大量裁员,1929年发生的悲剧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运的是,当时美国经济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股市崩盘并没有导致整体的经济危机。但股灾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仍然巨大,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一段长时间的停滞。日本股市梦魇在1987年10月17日美国“黑色星期一”过后,率先恢复的是日本股市,并且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升。此后,日本股市一直呈上升态势,但另外一个噩梦般的恐慌却在酝酿之中。1989年12月,东京交易所最后一次开市的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这也是投资者们最后一次赚取暴利的机会。进入90年,股市价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股市泡沫的破灭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证券业空前萧条。1991年股市大幅下跌以来的两年中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主要靠赚取交易手续费生存的200多家证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经营赤字越来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达400亿日元以上。对外资本交易方面,由于对外证券交易额减少,出现长期资本收支盈余,日本戏剧性地变为了资本输入大国。另一方面由于股市疯狂上涨,吸引企业都转向直接融资,银行被迫以风险大的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要融资对象,从而间接地导致了银行业的危机。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立即呈现设备投资停滞、企业库存增加、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影响所至,连房地产也未能幸免。日本房地产价格在1990年达到了耸人听闻的高位,当时日本皇宫地块的价格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所有房地产价格的总和。泡沫破灭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刚刚开始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当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激发人们借贷投机的欲望,日本银行当初急切地给房地产商放贷终于酿下了苦果。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发了通缩,使得日本经济经历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萧条。日本经历了长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弹之后,日本股市离它的历史最高点还有70%之遥。中国式股灾目光放回国内。虽然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股市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依然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股灾。一次发生在1996年。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给股市定性:“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涨势终于被遏止。上证指数开盘就到达跌停位置,除个别小盘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体持仓股民三天前的纸上富贵全部蒸发。另一次发生在2001年。当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与国外股灾相比,中国股灾的发生原因不尽相同,但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势大大脱离经济的基本面,因此注定难以持续,一有风吹草动,便全线溃败,而股市中人则投机心态过盛,或风雨将至仍勉力为之,或追涨卖跌全凭感觉,终不免悲惨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