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映科技还有机会吗(股票000536华映科技明天的走势如何?还会下跌吗)

2023-11-17 09:31:58 59 0

股票000536华映科技明天的走势如何?还会下跌吗

反抽

惨!!!华映停产后 连垃圾桶也封了华映停产影响明年第2季手机面板价有机会回升

真的只有惨字可以形容了!华映自上周宣布将声请重整后,旗下2个工厂无预警停产,现在连工厂签约的清洁公司,都担心华映付不出钱来,从上周五开始就停止服务,没有派清洁人员来打扫,为避免环境脏乱,华映员工只能自救,自己解决自己的环境问题,封了部分垃圾桶,减少垃圾产出。

 

 

员工今天更加码爆料,公司的经理阶级以下的员工都要轮班扫厕所,但经理阶级以上的高层长官却仍享有专车司机接送服务,认为公司高层只顾自身权益,却罔顾员工权益,让人相当不满。

不过据华映内部透露,现在华映员工人心惶惶,公司高层保密到家,就自己员工都搞不清楚状况,也没有标准的配套措施来回应供应商与客户,员工之间已经有很多抱怨的声浪,非常埋怨高层的作法。

内部员工表示,上层无法安抚人心之外,并未在第一时间说清楚,让群情更加愤怒。

对此,华映仅低调表示,全公司只有总经理林蔚山有司机,所有副总级都有配车但没有司机。

华映上周五被供应商爆出,因为停止供应生产用气体,致华映产线停工后,外包清洁公司也已停止服务,导致公司内部垃圾溢出无人管。

华映安全卫生处主管在17日晚间表示,上星期五下班前承包商临时通知不进场,先前报导中垃圾桶是上星期六、日于L2栋餐厅产生,17日上午已完成清洁。华映表示,在安全卫生处协助指挥下,同仁们都自动自发整理环境,也自律减少厨余、垃圾产生,并没有在脏乱的环境中工作。过渡时期大家都很努力。

来源:苹果日报 联合新闻

华映科技000536怎样?

股市有很多不确定性,我觉的长线投资比较好,换手率什么的,都是不靠谱的

华映资本季薇:我们眼中未来的五大机会

国内领先的创业投资机构,关注数字娱乐、消费升级、企业服务和科技等领域,全力以赴寻找其中优秀的创业者。

创客猫注:本文来源于华映资本x36氪未来大会上,华映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季薇回顾了机构十年来的成长经历,将“十年热爱,穿越火线”作为关键词,分享了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华映资本团队的定力、边界与自由。

来源:华映资本(ID:MeridianCapital)

过去10年,是中国创新创业最蓬勃炙热的十年。在这样的大周期内,华映资本共投资了超过160家企业,覆盖文化娱乐、消费升级、数据应用、金融科技四大领域。

季薇回顾了坚持的支点,华映做对和确定的事情。首先是抓住时机和破*点,切入行业高速成长期;其次,明确预测和预案之间的关系,打有准备的仗,冒担得起的险;第三,坚持价值投资;第四,确定边界、保持定力,即明确核心能力圈,在边界内专注投资。

看完趋势,“更要埋头看看我们所在的行业到底有哪些变量,哪些机会值得把握”。季薇分享了华映资本重点关注的几大行业机会:

1、消费多元化趋势:重视增量人群(Z世代、银发人群、下沉人群),精耕存量人群。

2、流量平台趋势:用户注意力争夺日趋激烈,平台成为流量高地,SuperPlatform成为诞生独角兽企业的新土壤。

3、内容和交易链接加强趋势:内容电商化、电商内容化,数据引导全平台运营。

4、国货崛起趋势:品类红利和流量红利的双轮驱动带来了国货的崛起。

5、紧密追踪ToB大市场机会:

1)技术驱动:围绕数据基础技术和物联网布*;

2)产业升级:围绕大消费企业服务和IT升级布*。

“世事纷杂,化繁就简,专注前行”,季薇总结,华映投资布*将始终围绕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两大方向。其中:消费互联网的底层逻辑,是紧密跟踪人群、深度服务人群;产业互联网的底层逻辑,是关注技术的升级和迭代以及技术的产业应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现新的机会。

以下为演讲实录(全文有删改):

今年是华映资本的第十年,在座的有一些新朋友,但是更多是华映资本的老朋友,大家都给到我们很大的信任、关心和支持,我想代表华映的小伙伴,对各位表示衷心感谢。

这十年太快了,尤其从事一项你喜欢的工作时,更是如此。

十年热爱

穿越火线的跋涉

这里讲的“穿越火线”,不是水深火热。我们非常荣幸地经历了中国创新创业最热的十年,这个“火线”,代表中国创新创业蓬勃希望的景象。虽然目前我们可能正经历十年来最大的一次周期,不确定性依然是主题,我给大家看一些数字,不作任何结论:

宏观环境下,创投领域和创业领域的投募双降,马太效应特别明显。同时,一二级市场倒挂现象普遍,2018年至今,中国有46家新经济公司在美股或港股上市,40家股价下跌,占比达87%。股价上涨的只有6家,我们投资的微盟情况稍好,在这两年上市公司里股价涨幅占第一位,上涨50%。的确,新经济公司整体股价不够理想,好在科创板依然是一个振奋的消息。

越是不确定性大的时候,越是要去做增加确定性的事情。我们也在回顾、反思和复盘,过去十年哪些事情做对了。因此接下来,先找找我们坚持的支点。

三大关键词

我们的支点与坚持

时机VS方向

投资都要讲方向,但是说实在的,方向很少有人看错,反而切入所看方向的时机是更重要的。我们希望从快速成长期切入行业,获取更大回报。作为文娱领域最早布*投资的机构之一,华映主要经历了几大阶段:

1、最早PC互联网时代,专注影视、游戏、出版发行;

2、2010年以后,移动互联网的来临,多内容形态,泛娱乐的兴起;

3、2014年以后,随着4G的推进,移动支付和直播开始兴起,整个文娱领域十分繁荣;

4、当前,短视频兴起,内容和消费高度融合,已是文娱投资和竞争的下半场。

华映资本在2014—2016年投资了大量内容形态的公司,但在这两年,对消费和技术关注更多。这是在与时俱进,抓住必然的趋势。数据上也支持这一点,2016年是文娱领域投资的高峰期,接下来几年,文化媒体领域的增速跟GDP基本持平。

这是正常的行业发展周期。当前的文娱领域投资,你需要思考如何应对监管,如何与对手去合作和竞争,还需要想如何跟其他的商业模式结合,更多地了解零售、消费、科技,这都对投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预测VS预案

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收益,收益都要冒一定的风险。投资本身就是要做收益上行空间大、下行风险有限的事情。就像有一句话说:投资永远是在恐惧和贪婪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点。

华映小伙伴应该感受特别深的的一点是:每周开会讲到一个项目,我们总是反复问:这个项目我们能跟他有什么互动?假设他出现问题,我们能够帮助到他什么?预测和预案永远是必要的。

有限游戏VS无限游戏

最近我看到一本书,叫《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有些游戏设立了开始和结束,目的是要赢,它是零和的,你胜我输,反过来也是如此。还有一种是让游戏永远延续下去,只有玩家,没有特定赢家。窄义上大家玩的就是边界,我想了想,这个概念也特别适合映射到与被投企业的关系上去:

虽然退出确实是投资的终点,但是我们无论从心态还是做法来说,都一定要以无限游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为企业产生价值、陪跑赋能、基业长青。我们要感谢创业者,让我们享受了企业成长当中的红利。这才是投资机构应有的气量和初心。

再比如华映和上海报业集团合作孵化的唔哩。即便资源齐聚也未必一帆风顺,在做年轻人内容时,唔哩遇到了很多问题。我们帮助它去转型,目前唔哩已经成为了国内领先的年轻人资讯平台,从媒体平台中聚合版权内容,然后基于大数据做标签化,对下游内容进行分发,同时建立广告分发平台。内容和广告双输出,对于整个行业来讲也是在提升效率。

还有一个是边界的问题,即能力圈。即便世界无穷大,但是我们所知道的和擅长的,可能也就是那么一小块。在你喜欢、熟悉和看好的领域专注,反而可以更好地做好一件事。

锚定未来

我们眼中的五大机会

相比宏观,观察行业到底有哪些变量,我们到底抓住了多少机会,这才是核心问题的所在。

我们投资的出发点始终是人群和科技。不管投资内容,还是布*移动互联网入口,包括现在的流量变现,「内容+」方向围绕的都是对人群的深入研究,这是我们的擅长之处。

ToB领域往往依赖于对信息技术的判断,我们的合伙人和投资团队让我们对技术领域投资有了更多的信心,有机会去享受流量产业升级的红利,也保持对科技及其应用发展的敏锐。能力圈没有达到的时候,我们做一件事会非常谨慎。

消费多元化趋势:重视增量人群,精耕存量人群

在存量人群上,我们深耕主流消费人群,针对垂直场景提供深度服务,关注垂直品类的新消费品牌、生活方式,包括健身、旅游、租赁、二手交易、教育、亲子等。

在增量人群上,移动端的“两端人群”(Z世代和银发族)成增长重点,中国的消费已经进入多元化的状态,其中我们重点关注:

1、Z世代:重点关注新人群在内容、潮流文化和国货新兴品牌的引领,和垂直的兴趣社交品牌;

2、银发人群:重点关注旅游出行服务、娱乐、养生、科普类内容/服务平台和社交类电商平台;

3、下沉人群:重点关注社交电商、渠道品牌、十元店和知识付费。

流量平台趋势:SuperPlatform成为流量高地

近几年围绕SuperPlatform诞生的独角兽越来越多,微盟就是其中一个缩影,未来还会有更多。因为现在对从对用户人数的争夺进化到对时长的争夺,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时长逐年上升。

从内容形态来说,短视频一骑绝尘,挤压了综合资讯和即时通讯的占比。巨头APP占据用户的主要使用时长,其中腾讯、头条、阿里、百度、新浪等巨头占比最多,他们围绕生态,提供从内容到流量变现的闭环服务。同时,我们也看到属于服务垂直人群的独立品牌的机会,例如虎扑男性人群。

内容和交易链接加强趋势:内容电商化、电商内容化

华映一直讲内容和交易结合趋势的加强,当前内容平台和电商平台的界限日益模糊:

1、内容平台电商化:去年抖音电商GMV约600亿;去年快手GMV近400亿,今年保守估计千亿级别;

2、电商平台内容化:淘宝直播去年带货达千亿,同比增速接近400%;电商平台日益游戏化,拼多多探索首页游戏玩法;

内容和交易的链接变得更强更短,随着人货逻辑改变、品牌兴起、媒体和平台进化,文娱和消费领域正在发生巨变。内容和交易融合带来了以下新机会:

1、内容机会:面向新人群的内容和社区、更具互动性的内容、内容和技术的结合;

2、平台机会:垂直领域的平台、直播/短视频/小程序电商、私域流量;

3、服务机会:供应链、MCN/代运营、数据应用;

4、品牌机会:新流量驱动下新的垂类机会、渠道品牌、个性化/定制品牌。

国货崛起趋势:品类红利+流量红利的双轮驱动

讲了平台讲讲品牌,我们见证了国货的兴起,有赖于品类红利和流量红利的双轮驱动,而且缺一不可。

1、流量红利:从最早的商场门店,包括综合电商、淘宝、京东,到产生了良品铺子、三只松鼠这样的品牌,再到现在更广泛的内容社区、社交电商、短视频直播电商,都是千亿的流量红利在释放。

2、品类红利:过去三四十年中国供应链的完善,人才的成熟,以及新兴人群的需求开始释放,使得新品类和新品牌崛起,消费者对国货品牌接受度提高,同时追求个性化。

ToB大市场机会:技术驱动,产业升级

技术升级是华映的重要关注点,我们主要基于技术驱动和产业升级两大重点进行布*:

1、技术驱动:围绕数据基础技术和物联网布*。信息技术革命还处于“少年期”,数据的存储,传输、计算和安全等方面大量技术变革正在发生;5G相对4G、3G不仅仅是传输技术的简单升级,还会为未来社会的商业形态和物联网带来深刻变革。

2、产业升级:围绕大消费企业服务和IT升级布*。信息技术和云计算的普及、商业规则的完善、人员成本攀升等因素,逐步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企业非核心业务更倾向对外合作,ToB类企业服务市场机会越来越大。

能力圈内

如何稳扎稳打?

在不确定下最应该做的事情非常简单:打磨好自己的能力圈,埋头深耕行业。在最后,我想讲讲华映的管理。

华映资本从四五年前开始,坚定不移地走机构化道路,整体框架都是基于大中台体系的支撑,前端去打造垂直投资的尖兵连。我们叫“一带一路”,也就是每位高管带一个人、研究一个方向,心无旁鹜地做好自己垂直细分领域的研究工作。同时大中台体系提升内部效益、数据中枢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完成对被投企业的职能帮助,起到了中枢大脑的作用。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最宝贵的就是人。特别感谢华映在坐的每一位,以及曾经与我们一起并肩战斗的小伙伴,是你们定义了华映,也让我们能够一直坚定走下去,一起遇见下一个十年。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创客猫

创业现场第一媒体

直播/报道/合作

000536还能拿吗

这只股票短期值得操作,还可以继续拿住!

购买000536华映科技的股票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是属于什么版的股

你开深圳市场的交易帐户就可以买卖华映科技这只股票了,该股在深市主板上市。

华映科技接了华为多少订单?

目前,华映科技与华为合作的具体订单数量并未公开。但是,据公开的信息,华映科技与华为已经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华映科技一直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与华为合作也是为了共同推进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华映资本王维玮:消费市场依然存在多元机会,如何在“效率”问题中寻找生机?

过去三年,消费行业经历了一波大起大伏,创业投资进入到了低谷期。

走到今天,很多投资人谈消费“色变”,他们见证了过往三年消费行业的跌宕起伏,对未来似乎也不抱大的期望。

 

但在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王维玮看来,对于新消费品牌来说,过去三年依然是最好的机会。甚至严格来说,一直以来,新消费品牌都存在着非常多元的机会。

华映资本管理合伙人王维玮

当然,在其中需要深入识别和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路径,并通过与科技结合、提升组织能力,打造出更高效率和壁垒。

 

在最近举办的“2023华映资本年度大会”上,王维玮系统分享了如何在市场“效率”问题中如何寻找生机,以及新消费公司接下来的资本化路径。对于持续在行业探索的品牌来说,相信都会有不一样的价值和启发。

 

以下是王维玮的演讲内容,经浪潮新消费编辑:

分享 |王维玮

消费行业明显是今年的非共识,我今天主要想和大家聊一聊真实的消费行业,破除误解、寻求真相。

过去三年消费行业起伏很大,但我认为那依然是消费创业和消费投资最好的机会。这里面主要有三点:

首先,大公司给机会;其次,新渠道和平台给了新公司机会;第三,消费者也给了大家很多机会。

 

举个瑞幸的例子,我个人认为瑞幸是过去三年里真正从小品牌成长起来做得最成功的一家公司,它正是抓住了大公司、平台和消费者给的机会。

 

1、如何识别和理解三类行业机会?

 

首先,大公司给机会实际上是市场给机会。

在很多行业中小公司没什么机会,比如互联网行业,一旦大公司发现小的创业公司有一些创新的点,他们就会涉足该领域,将小公司“杀掉”。

 

但在消费行业中,即使有很多大公司,但仍然有创业机会。比如星巴克是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企业,但瑞幸杀出来了;

 

再比如维怡、北冰洋、大窑这类地域型饮料,维怡原来主要做成都、重庆的火锅渠道,北冰洋是做北京的餐饮渠道,大窑是东北公司,一年营收二三十亿,只供应烧烤渠道。

 

大家在这些细分渠道中互不干涉,都可以做到很大,且盈利状况也很好。

 

再以紫燕百味鸡为例,现在它开了三千多家店,规模很大,但行业里还有一家阿满百香鸡,是绝味和阿满集团孵化的一家公司,现在开了三百多家店,几乎所有店都开在紫燕旁边,产品也卖得差不多,客单价便宜两块钱。

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到,消费行业是一直有机会的,因为线下消费场景的链路效率很低。

 

我们家楼下有很多便利店,大家可能觉得在上海全家是最好的便利店品牌,但我家楼下开了一家好德,离得更近,我就再也没去过全家。

 

线下消费最大的问题是没法比价,因为比价成本很高,线上互联网之所以效率高,是因为消费者买一件东西,可以马上看到淘宝和抖音不同平台上的价格,可以比价、看评论。

 

但线下消费,尤其是食品消费,决策受场景、便捷度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一般不会跑到更远的地方比价,所以效率比较低。

 

瑞幸和星巴克的区别在于:星巴克是第三空间,满足了你一种需求,但瑞幸切了一个差异化的价格带,满足消费者不一样的细分需求,所以也跑了出来。

消费市场尤其是线下没有完美的效率,很多投资人讲线上是先快后慢,线下是先慢后快,因为线下的效率很低,每个地方的消费场景彼此隔绝的,所以给小公司带来很多机会。

第二是平台的机会。

 

过去三年抖音、视频号起来了,平台需要流量,所以要有内容亮点。对于平台来说卖家比买家重要,有了足够的卖家,买家自然会来。

 

那平台怎么吸引卖家?首先要树立榜样,让卖家在平台能赚到钱,所以平台一开始会扶持一些大品牌,然后给到品牌各种各样的方法论,教它运营,从而吸引卖家源源不断地入场。

 

但其实平台并不希望某个品牌做得特别大,因为一旦一个品牌在平台上做得特别大,会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用户会被吸引到品牌私域里去,平台赚不到钱;第二个问题是用户会直接在平台搜索品牌名,这样平台就赚不到广告的钱。

 

所以平台希望的是切断品牌成长的路径,让很多小而美的公司进来。

 

比如消费者在天猫买完东西再回去,天猫很少会直接为其推荐店铺,而是推荐曾经买过的类似的东西,最近这种推荐更甚,我发现我在搜索某个天猫旗舰店时,平台会为我推荐其他类似的店铺,很明显它不希望我一直只关注这个店铺。

 

最近这种推荐更甚,我发现我在搜索某个天猫旗舰店时,平台会为我推荐其他类似的店铺,很明显它不希望我一直只关注这个店铺。

 

虽然平台看上去很霸道,跟着平台似乎很难做大,但对于小公司来说同样有机会。

 

第三是消费者给的机会。

 

消费者需求多样且多变,所以消费者给的机会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是通过产品的全品类覆盖,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比如农夫山泉,它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需求推出普通的水、矿泉水、泡茶的水、小孩喝的水等等。

 

另一方面是搭建一个封闭的渠道体系,让消费者没有其他选择。

 

比如东方树叶,我们去年和渠道聊下来,发现增长最快的一个品类是无糖茶。

 

我对这个产品卖得这么好感到特别诧异,后来跑了很多便利店和商超,才发现之所以卖得好,是因为消费者没有其他选择。

 

虽然我们感觉中国的物资供应链极为丰富,但到了一个封闭的渠道体系中,消费者的选择其实是很少的。

 

当然今年有很多人开始抄袭东方树叶的产品,所以在中国,所有的壁垒也都是暂时的。

 

再比如这两年特别火的椰子水,椰子水火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阳康”后大家需要补充电解质,而椰子水就是天然的电解质水。

 

现在市场上有VITAcoco、菲诺等老牌椰子水,VITAcoco是一家美国上市公司,菲诺以前做厚椰乳很火,后来做了椰子水,也有可可满分、椰子知道这样的新品牌,这些品牌的产品我都喝过,平心而论产品喝起来都是差不多的。

但当消费者要喝一个产品的时候,因为所有产品都没形成心智,基本上在渠道里面看到了什么他就会买什么,这就是为什么消费者对于不同渠道中的同质产品有一定的包容性。

 

不只是椰子水,在矿泉水品类中,哪怕是农夫山泉已经足够占领了消费者心智,但是如果放在消费者面前的是雀巢不是农夫山泉,他也会果断选择雀巢。

 

凡是能让消费者达到目的的快消品,很多时候产品区别是很小的,但由于中国渠道非常分散,所以包容性是很大的,新品牌就有了很多机会。

 

2、新品牌抓住市场机会的几条路径

 

说完新消费品牌存在的机会,我再来讲讲如何抓住机会。我这几年观察到一些能够沉淀下来形成壁垒的新消费公司一般遵循以下路径:

 

首先,找到细分的差异化需求然后满足它。

 

比如不同的价格带在短期内成就了不同的咖啡品牌,28元、15元、9元等等,但当瑞幸也开始做9.9元的咖啡,对于主打极致低价的咖啡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因为这种靠解决细分痛点所建立的壁垒大多都是暂时的。

 

其次,所有新品牌公司都有短板,你要在找到机会并形成一定壁垒的同时,迅速补齐所有的短板,供应链欠缺补供应链,渠道有短板补渠道。

 

最后,一切准备就绪,公司就要开始做多品类扩张。比如我们投了一家做螺蛳粉的公司,叫“微念”,它下面有两个品牌,一个叫“李子柒”,一个叫“臭宝”。

 

它最早是一家MCN公司,后来开始做产品,现在在柳州有三个工厂,在保证产能的同时,也在做研发,去上游剥断一些核心的供应链原料。

 

再比如卫仕,最早做宠物保健营养品,后来开始做主粮,他们开了4个研究院做宠物细胞的研究。

 

还有小红岛,它实际上是一家会员折扣店,但他们在上游做了很多自有渠道的产品,独一无二。

这些公司都是通过满足消费者的某个需求,建立“专属”壁垒之后再慢慢扩张。

下面我想聊的一下新消费公司的资本化和上不上市的问题。

从去年Q4到现在新上市消费公司还是有很多种类的,比如A股有做蹦床、饲料、家居、麦芽的,港股有娱乐、美容服务的。

A股上市有一些不确定性,所以很多公司选择去港股,但港股有估值低、没有流动性的问题。

 

总结来看,体量越大的公司,A股与港股的差距越小,所以公司要体量大一些在港股才有流通性。港股会给更好的公司更高的市值和流通性。这说明了什么?消费公司在二级市场上市时,对于港股来说最终就是回归业务。

 

目前我看到的结论是,平均下来港股的估值和流动性是低于A股的。而港股企业也可以发挥自驱力使自己的流动性变高:第一,要做到有增长;第二,要成为一家有名的公司。

 

但是我还是要对创始人们说一句话,创业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100家公司之中能做出来的可能只有少数几家,能上市的更少,为什么要看平均值?

 

最后讲讲我们在做的事,华映资本在科技领域布*了七年,没有太大变化,消费对于华映来说也是长线投入。

 

我们在消费领域一直有基本盘和根据地,第一个是食品饮料/餐饮,第二个是鞋服品牌,接下来我们也会进入零售渠道的投资。

 

从去年开始,我们也开始关注这两个大行业的上游,比如食品加工、鞋服的生产工艺等等,再往上就是原料和广义的农业(包括狭义农业、渔业、畜牧业等),以及鞋服的上游材料。

 

我们做投资注重“壁垒”和“效率”,创业公司只要能提高效率、建立壁垒,华映都会看。

 

消费是一个非常分散的行业,很多公司都有机会,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通过与科技结合、提高组织能力,最终实现效率和壁垒。

 

我两三年前提出2019-2023年要抓住资本化红利,现在来看红利已经差不多了,消费行业小公司一直有机会,大公司单靠内生增长的效率和速度可能还不如并购。

 

我从去年开始关注较多细分市场的整合并购机会,而这在未来3-5年内可能会成为常态,华映会在牌桌上与大家一起做这个事情。

【推荐阅读】

华映科技2023年订单充足吗?

根据目前的数据和市场趋势,华映科技2023年订单充足。该公司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稳定的增长,并与多家大型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华映科技在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和5G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因此,可以预见华映科技在2023年将继续保持订单充足的状态,并有望实现更多的业务增长。

华映科技定增情况怎么?华映科技定增情况怎么?

华映科技目标价31.5元,可以买入。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