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瑞信基金赎回不了
工银瑞信基金这种理财型基金是周期赎回的,根据你买入的时间,缺唤只能持有7天,以7为周期的时候伏改凯才可以赎回。具体你可以让工银瑞信基金公司歼察帮你确定一下赎回时间。
001409基金是什么类型基金能详细说明资产配置
不明白啊==!
工银瑞信基金如何职乐目有造针伟赎回
你好,本宝宝来为你解答问题。工银瑞信基金赎回。是和你申购购的方式有关。比如,你是从工商银行的App。然后点击我的。然后,选择理财产品,最后选择基金。只要3个工作日以后,你购买的基金就可以回到银行卡当中。
工银瑞信的「悖论」
在2023年除夕前的4天,一只名叫「工银恒嘉一年持有混合」的基金完成了募集。管理的基金经理名叫林念,属于工银瑞信的「新生代」基金经理[1],这只基金已经是他为离任同事接手的第4只基金。
2022年4月,工银老将游凛峰退休,林念开始独立管理工银全球精选股票(QDII);8月,权益投资总监黄安乐离职,他接手工银主题策略;11月,擅长食品饮料和农林牧渔行业的基金经理王鹏离职,他接过工银丰盈回报。
而工银恒嘉一年持有,最初的基金经理是研究部投资总监、深耕金融地产的王君正。但还未到新基金募集期,王君正就匆匆挂印离去,最后在延迟募集后再次由林念担纲。
在2022年,工银瑞信多位权益基金经理离职,除上述人员外,还包括了袁芳、闫思倩、农冰立等人,都是较为成熟的基金经理。而在重新分配这些「老同事」留下的基金产品时,一些像林念这样的「新面孔」被委以重任。
如黄安乐的代表产品工银中小盘,在2020年神仙打架的市场下夺得了偏股混合基的亚军,是一只锐度非常高的基金,如今却由一位固收部「新生代」基金经理李昱接任,并独立管理。而接手工银瑞信原明星基金经理袁芳的代表基——工银文体产业的是修世宇,隶属于研究部,在接任前有近四年没有管理过公开产品。
除此以外,像杨鑫鑫、夏雨等「新生代」基金经理,也都各自接任了至少一只基金。
这样新旧交替的场景,令人想起2010年的工银瑞信。
2010年,随着公司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戴勇毅「奔私」,权益投资部总监杨建勋、副总监张翎、研究部总监詹粤萍、研究部副总监司晓晨相继离职[2]。这些投研上的中高层大多是工银瑞信创办之初,通过国际猎头公司从各大公募基金公司招募来的中流砥柱,而这支堪称豪华的工银老班底在2010年几乎离开了大半。
老员工纷纷出走后,走马上任的新任投资总监何江旭一人既管投资,又抓研究,大量招聘、提拔了一批投研人员。其中在何江旭时期做出了突出业绩的基金经理主要有四位:王君正和鄢耀、刘天任和王烁杰——王君正和鄢耀管理的工银金融地产在2014年夺下主动权益基金冠军;刘天任和王烁杰管理的工银信息产业也借创业板牛市之势,冲进偏股基业绩前五。
但就在工银瑞信的权益扬眉吐气之际,投资总监何江旭与权益投资部总监曹冠业因工作原因,在2014年相继离开了工银瑞信。之后,市场从5000点位掉头向下,工银金融地产与工银信息产业的净值都几近腰斩,曾经工银在TMT行业上的明星基金经理刘天任与王烁杰也在业绩不佳的背景中,于2017年共同抱憾离开。
此时,那些在工银下个时代百花齐放的基金经理们,如:赵蓓、杜洋、袁芳、闫思倩等,都才独立管理基金不久。距属于他们的舞台也还有几年之期,工银瑞信的权益再度进入沉寂阶段。
时至今日再回头望去,何江旭时期前的工银基金经理们已经只剩下王筱苓一人,何江旭时期的基金经理们也都出走大半,而在何江旭离开之后,走马上任的基金经理们如今又开始陆续离开。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基金经理,是公募行业周而复始的故事,它发生在工银瑞信的过去与现在,也发生在很多同业的身上。但也正是在工银瑞信的身上,展现出了他们的一种解法,以及解法背后的代价。
相比给明星基金经理造势,工银瑞信一直更喜欢强调自己是一家平台型基金公司。
如今,工银瑞信的投研团队人员总数已经超过180人,这样庞大的投研团队规模在业内屈指可数。为了让人数众多的投研人员分工协作,形成投研一体化,工银瑞信采取了一种类似于「井田制」的工作方式。
井田制出现于商朝,兴于西周,是古代社会较早出现的一种土地制度。在一块方形的土地上,以九宫格的方式划分出9块田地,中间为公田,四周为私田。领主治下的佃农除了要在各自一亩三分地的私田上耕作外,还需共同耕作公田。
在工银瑞信的投研治理结构中,私田就是消费、医*、能源设施、TMT、金融地产、上游、中游、宏观策略这八个行业研究小组各自管理的行业主题基金,而公田则是全市场选股的基金——当工银瑞信的一名基金经理的管理范围从行业主题基金跨越到全市场基金后,他可以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工银各个小组几乎覆盖全行业的研究成果。
杜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杜洋是一位既均衡分散,又会做行业轮动的基金经理。他将80%的投研精力投入在20%自己擅长的行业领域中,即自己从业至今覆盖的新能源、建材、电力设备等制造业,而剩下的如消费、医*等主流行业则依托于工银瑞信其他行业小组的研究能力。
这样的模式让工银瑞信的基金经理和基金产品都具有很强的行业属性特征。工银瑞信中曾经比较知名的基金经理,如袁芳、赵蓓、王君正等人都带有较强的行业标签,而其他工银瑞信的基金经理也大多是遵循行业研究员-行业基金经理-全市场基金经理这条路线逐步成长。
在基金产品上,工银瑞信超过一半的主动权益产品是行业主题基金。
而这才是工银瑞信在几轮牛市中都能有基金突出重围,在长期业绩中维持稳健水准的秘密武器。在牛市来临时,工银瑞信依靠几乎遍布全行业的,高锐度行业主题基金把握市场上的强Beta收益;在震荡市时,工银瑞信通过一众深度覆盖各个行业的研究员、基金经理,来抓住个股的Alpha。
在这样的模式下,基金公司对基金经理个人能力的诉求很大程度上被投研团队的能力覆盖,所以基金经理本身去兑现溢价的难度变得更高。毕竟对于一个平台来说,与其把「资本开支」投给永远存在变数的个人,不如将资源投入在继续扩充投研人员规模、提升公司投研团队的实力上,来得确定性更高。
对于明星基金经理与基金公司之间长久以来的冲突和问题,工银瑞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投资人来工银瑞信不必买明星基金经理,而是买我们整个公司的投研实力。
工银瑞信的历任副总经理基本都是工商银行背景出身,并且多数同时兼任工商银行其他子公司的董事或高管。某位副总经理卸任后,便会由另一位有相似背景的人员继任。其中仅有的三位工银瑞信基金经理——戴勇毅、杜海涛和江明波,都是从工银创立便在任的肱骨老臣。
而更上层的职位,则都是由原总行高管背景的人士接手,如2021年空降工银瑞信,接任总经理职位的高翀,此前便在工商银行任职。
反观工银的一些基金经理们,近两年的业绩同业内的一众副总们相比并不算差,并且在2021年一度拿下晨星评级中最多数量的五星评级主动权益基金,但如今最高的职位也仍停留在中层管理这一级。
除了工商银行对工银瑞信高层职位的把控外,工银瑞信本身的人事招聘和财务预算同样需要报送工商银行总部,这即使在银行系公募基金公司中,也是极少见的情况。出于要遵循整个工商银行体系内的薪酬架构,工银瑞信的薪资在业内也不具备很高的竞争力,股权激励更是难以实现。
晋升、薪酬、股权等等问题综合起来后,工银瑞信在留人上的「工具」变得少之又少。
这对于公司从上至下的人员来说都不算是一个好消息。毕竟很少有人在千军万马的高考中成为清北复交的骄子后,在一年、三年、五年等各个维度排名的挣扎突破后,依然愿意为了保住庞大机器螺丝钉的位置,而夜以继日的内卷。
2022年,原工银瑞信的新能源女将闫思倩转投鹏华,成为了鹏华权益三部总经理,不仅拥有组建自己团队的自由度,而且在title上几乎与鹏华老牌基金经理王宗合同级。要知道王宗合在鹏华工作了12年,不仅是副总经理,更是曾经鹏华力推的「国民基金经理」,鹏华匠心精选在发行时认购金额一度高达1300亿元。
而此前的闫思倩原本是卖方分析师,2015年加入工银瑞信,2017年成为基金经理,即便拥有「三年三倍」的业绩,在工银不仅没有职级上的跃升,其挂名的两只基金:工银生态环境从2017年她参与管理到其离职,都是与老将何肖颉共同管理。而工银新能源汽车则在2021年1月开始由她独立管理,此前都是与工银能源设施团队负责人杜洋一同管理的。
著名功夫大师杰克马曾说:“员工离职无非两点,要么钱给少了,要么心委屈了。”但这两点都是从公司内部角度出发,如果把视角放到整个行业上,那么外部环境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
工银瑞信最大的优势毫无疑问是背靠工行强大的渠道销售能力,毕竟「银行系」公募的资金募集能力曾经一度在业内能止小儿夜啼。
工银瑞信成立后,仅仅三年就一度冲进公募总规模榜前十。在当时,工银瑞信依靠短期货币基金冲规模、理财产品「扩委外」、下沉到各个分行支行的销售KPI死任务都是令各大基金公司「望尘莫及」的资源。
在那个买基金的主要场景还是在商业银行柜台的年代,这个强大销售能力是可以辐射到主动权益基金上的。
2015年,凭借王君正冠军基和大牛市的影响力下,王君正在那一年新发的基金募集超过百亿规模,而紧扣当时热点的工银互联网加基金在3天内募集了197亿元,突破了当时的主动基金发行规模纪录。工银瑞信的主动权益规模(股票基+混合基)也在年中时从曾经的中游奋起直追,进入前十,规模同比翻了6倍多。
然而,时光荏苒,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工银瑞信的旧日辉煌。
2020年又是一轮牛市,更是一轮属于权益基金的大年,也是工银瑞信在权益上百花齐放的一年。
在2020年八十多只翻倍基中,工银瑞信占据了十席,何肖颉、闫思倩、杜洋、王君正、单文等都是管理出业绩翻倍基金的选手,其中由黄安乐管理的工银中小盘更是当年的偏股基金亚军。即使看中长期业绩,工银瑞信也是2021年中在晨星评级中拿到主动权益五星基金评级最多的公募基金公司。这份成绩相比2014年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这一年工银瑞信的权益基金规模没有再重现如2015年那般远超同行的增长速率,反而被许多头部基金公司拉开了相当大的差距。
2021年底,天天基金的公募销售保有规模超越工商,排在了招商银行与蚂蚁基金之后。“宇宙行”终究在基金销售业务上被挤出了前三甲。但如果观察工商银行与东方财富(天天基金母公司)历年财报中基金销售额的变化,就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其实早在2019年,甚至在更早的2017年就有预兆了。
原先在基金销售额上,落后工商银行不止一个身位的东方财富在2017年至2019年却在稳步增涨,而这三年工商银行的基金销售额却是逐年下滑。之后天天基金的销售额顺势起飞,在2021年甩开工商银行三倍有余。
在更激烈的渠道竞争下,信息也变得更加透明。
一位工商银行的理财经理也向笔者吐露:“现在的客户都很有主见,而且去年工银主动权益产品的业绩不是很理想,如果再强推工银的基金的话怕是客户都要走光了。”
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个业绩变得更加易得、信息变得更加透明的资管时代,销售资源在基金净值面前终究是一个相对次要的问题。
只不过,在解决净值的问题上,每个基金公司都给出了各自略带差异化的路径,或是充分包容个性,或是致力于造就平台。而对于投研组织来说,任何一种路径都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它们各有利弊,各有所指。
正如一位资深从业者和笔者聊到这个问题时给出的回应那样:“没有所谓更优越的投研文化和管理方式,最终你只是在坚持你的方法,然后留下适合这个方法的人。”
在工银瑞信上发生的事情也是如此。尽管基金经理们来来去去,但走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的工银瑞信,整体规模位列所有基金公司中前十,权益投资也从曾经的大而不强,逐渐摸索出了自身的模式。
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也需要新的解决方法,但从工银瑞信成立之初,就决定了有些事,可以改变,有些事,没法改变。还有很多的事情,谁都无法阻止。
编辑:张婕妤
视觉设计:疏睿
制图:黄晓峰
责任编辑:张婕妤
今年8名基金经理离职!“银行系公募”工银瑞信也留不住行业顶流?
近日,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工银瑞信”)200亿顶流基金经理袁芳离任旗下管理所有产品。有业内人士表示,袁芳大概率是离开了工银瑞信。
今年来,工银瑞信有赵宪成、闫思倩、朱晨杰、游凛峰、黄安乐、王君正、王鹏等7名基金经理离任。基金经理接连出走为哪般?背靠工商银行(601398.SH),作为银行系公募老大的工银瑞信为何难留基金经理?
1
对于“工作调整”,市场有观点指出,工作调整有两种可能,一是转岗去管理专户产品;二是基金公司正在争取挽留基金经理。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其实今年以来在基金净值化以及资本市场普遍不景气之下,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经理的压力巨大,换人往往是基金公司维护投资者关系和市场形象的通常办法,而各种矛盾与压力交织之下另攀高枝也是一些优秀基金经理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变动都会以“工作调整”的名义进行。
来源:工银瑞信公告
袁芳离任后,原为两位基金经理共管的工银科技创新和工银高质量成长,分别继续由另一位基金经理胡志利、李昱管理。
另外三只产品工银圆丰三年混合、工银圆兴混合、工银文体产业股票则分别由基金经理杜洋、鄢耀、修世宇接管。
袁芳被市场认为是工银瑞信中生代基金经理中的顶流。曾在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股票交易员,2011年加入工银瑞信,2015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
袁芳管理的第一只产品是工银文体产业股票A,也是管理时间最长的一只,为6年又325天。袁芳管理期间,工银文体产业股票A年度涨幅均跑赢大盘。接手后第二年,该产品同类排名第3。在后续的几年中,除2021年业绩排名有所下滑外,业绩排名均位于行业前列。
来源:天天基金网
不过,近来工银文体产业股票A业绩并不如前,过去一年净值增长率为-17.84%。袁芳离任前最新一个季度报告显示,该产品2022年三季度末净值增长率-12.17%,亏损11.7亿元。同时,产品规模从2021年上半年末的178.55亿元降至三季度末的82.5亿元,缩水超一半。
业绩缩水与整个大环境不无关系。三季报表示,2022年初以来,在国内疫情反复、地产市场调整、海外通胀上行超预期、主要央行货币政策收紧、地缘冲突背景下,截至9月末A股主要市场指数普跌。
从整体来看,袁芳离任前,其所管基金规模仍超200亿元,在权益类基金经理中同样属于顶流的存在。
2
袁芳离任3个月前,基金经理王君正出走。
曾任泰达宏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的王君正,和袁芳同在2011年加入工银瑞信,2013年担任基金经理,投资年限超9年。王君正还担任过研究部金融地产研究组主管。
王君正管理的第一只产品工银金融地产混合A,也是管理年限最长的一只,为9年又16天,任职回报314.56%。也是这一只产品,在其管理的第二年拿下了2014年度同类产品的冠军。
从历年业绩来看,虽然有些年度业绩不佳或一般,整体情况还算不错,且均跑赢大盘。
来源:天天基金网
9月初时,王君正离任包括工银金融地产混合、工银精选金融地产混合两只产品的基金经理,彼时工银瑞信公告称,其离任系由公司安排。
9月23日,王君正离任工银丰盈回报灵活配置混合、工银美丽城镇股票、工银优质成长混合、工银精选平衡混合等四只基金产品,公告则称因个人原因辞职。
来源:工银瑞信公告
除游凛峰退休外,其他基金经理均因个人原因离职。
柏文喜表示,基金经理离任,或是对于工作环境和工作机制不够满意、不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一种选择。从公司层面来看,新聘基金经理或为维护投资者关系的一种选择。对于基金经理从银行系基金转出,柏文喜称,因失去了银行的信用背书与高净值客户资源,可能更多的就需要依靠业绩、以市场化能力去生存与发展了。
工银瑞信离任的基金经理中,不乏如像王君正、黄安乐(2010年加入,2011年担任基金经理)等在工银瑞信工作超10年的老将,也有稍晚些进入工银瑞信的新生代们。虽从业年限较短,也曾取得不错的业绩,比如闫思倩。
2015年,闫思倩进入工银瑞信,2年后担任基金经理,相继管理了工银生态环境股票A、工银新能源汽车混合A/C两只基金,任职期间分别取得了189.03%、306.25%/297.53%的回报。
来源:天天基金网
3
随着基金经理的出走,工银瑞信留任的基金经理情况如何呢?
有投资年限17.21年的“定海神针”杜海涛,管理了6只基金,目前还担任了投资总监兼固定收益部总监。
此外,和袁芳同为工银瑞信两大女将的赵蓓,6月13日结束产假后回归。
赵蓓2010年加入工银瑞信,2014年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同时担任研究部副总监、医疗保健研究团队负责人。2021年末时,赵蓓管理基金总规模为322.79亿元,当时市场称其与袁芳撑起工银瑞信的“半边天”。
截至2022年11月19日,赵蓓所管产品仅三个月来均实现了正向收益,同类排名均位于前列。
来源:天天基金网
后备军中,近一年来,工银瑞信新聘任基金经理9名。其中,投资年限最高的许心远等任职年限0.97年。在牛熊周期轮动下,小树需要经历市场的磨炼,方能不断成长,撑起一片天。
来源:Wind
为基金经理提供成长土壤的工银瑞信情况如何呢?
工银瑞信成立于2005年6月,由工商银行和瑞士信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股80%和20%。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工银瑞信规模8364.7亿元,150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0,在银行系基金中排名首位。
但拉长时间线来看,2019年末规模排名第5外,其他年度基本在10名徘徊,规模增长乏力。
来源:Wind
从产品结构来看,7只货币基金规模4124.1亿元,占整体规模近一半。而数量最多的混合型基金,74只产品规模却仅为805.82亿元。此外,股票型基金59只,规模830.9亿元;债券型基金60只,规模2550.39亿元。
来源:Wind
以货币型、债券型基金为主,权益类基金占比较少,是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共同特点。
此外,在经营管理理念和基金投资思维方面,银行系基金有其自己的特点。柏文喜表示,银行系基金的运营核心人员往往来自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往往也是银行思维,会比较保守和厌恶风险,更多倾向于投资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而股票型基金会相对少一些。
这或为一些权益类基金经理走出银行基金的原因之一。
此外,工银瑞信也需自身调整。柏文喜表示,基金经理出走确实是一件工银瑞信需要反思和改进的事情,无论从工作环境、工作机制,还是分配机制方面可能都需要加以完善与提升。
对于基金经理接连出走,你怎么看?你是否买过工银瑞信的基金?欢迎留言讨论。
版权声明:本文为独角金融原创作品,转载或引用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及作者!未经允许擅自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独角金融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工银瑞信基金女员工自杀身亡:我全力以赴,还是输给命运
本文综合来源于券商中国、苍都加满、上海金融报等
小编的话
年仅24岁、名校硕士毕业、就业于国内最赚钱的基金公司、抑郁、失联、然后自杀。。。11月22日,工银瑞信基金的一名90后女员工被证实身亡——她还未来得及绽放,便在风刀霜剑里早早凋亡。不同于互联网圈的“996”,金融圈不但有日常加班,更有重若千钧的业绩考量。如果说身体是投资最大的本钱,那么生命,则是穷尽一切都无法修复的回撤。
工银瑞信女员工自杀
11月22日晚间消息,此前被曝失联的工银瑞信基金公司女员工王某某被确认去世,年仅24岁。据媒体报道,这位不幸的女孩今年6月刚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生前在基金会计岗位工作。
据其家人介绍,王X敏今年24岁,从小成绩优异,以全市排名前几的高考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成绩优秀,本硕连读,6月从学校毕业后在北京的一家金融公司上班。
事发前,王X敏曾抱怨工作压力太大,状态不好,她对姐姐说:“最近工作经常出错,什么都做不好,对自己很失望。”王钰敏的姐姐就赶过去陪她。
而这一去,便不再归来。
工作压力成诱因?
这则悲伤的故事,引发无数人的感慨,其中便有与之共事的前同事:
言辞之间,除了对逝者的惋惜,亦有对工作压力的控诉。
结合岗位招聘信息,基金会计岗位要求包括“负责基金投资交易清算业务,及估值系统中各类投资组合现金头寸的账实一致性的核对,负责各类账户会计核算与估值,及日终对账业务,制作各类统计报表,按时、准确地完成产品信息披露,包括但不限于各类定期报告、监管报告等,完成与资产管理人、托管行和券商的费用结算,交易系统每日维护、场外交易指令及资金头寸的维护,基金有关会计资料的归档和保管等”。
从上述信息大致看出,基金会计是非常繁重的工作,而且此份工作的时间在基金公司内也比较特殊。
据媒体报道,王某某在工银瑞信基金公司的日常,是要在每天交易部门完成之后,也就是每天下午17点后,基金会计才开始正式工作,要负责每天的净值核算、申购、赎回、划款,第二天的头寸,加班到晚上10点是很正常的。
而“事件”发生后,王某某的姐姐告诉媒体,家属不会对公司追责,指出王某某生前一直很感谢公司的领导同事,她从未说过领导同事的任何坏话,尽管此前家属劝其休假,但她说不希望轻易休假,不愿留下一堆烂摊子给经常鼓励、帮助她的同事。
话说回来,工银瑞信基金公司是中国最赚钱的三大基金公司之一,其最大的收入来源当属巨额的管理费收入。根据券商中国的提供的资料显示,工银瑞信在去年实现净利润14.96亿元,排名同行业第2,仅次于天弘基金,其中归属管理费的收入就有26亿之多:
而行业兴盛的背后,则是一大批金融人的996乃至007。
“我在基金行业从业超过13年,坚守在投研第一线,很少有周末休息,陪家人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在机场吃快餐,而在飞机上看电影成了我唯一的娱乐。。。有媒体形容我是7×24×365。”——在谈及工作和生活娱乐时,前海开源的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如是说到。
实际上,金融业是个“加班多到正常”的行业。一般的证券分析行业人员,他们经常需要做路演,给客户做分析报告;投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投资类职位,需要经常出差,进行公司调研、财报分析;还有金融投资交易人员,由于全球金融市场交易时间不一,亚洲收市了,欧洲正在交易,美国市场又很快会开盘,交易员虽不敢说是24小时工作,但至少也是16-18个小时的连轴转。
有调查显示,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的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56小时,如果是特殊岗位或遇到重大项目,基本上是“5+2”、“白+黑”。
至于金融圈为何不流行“996”的说法,主要是金融从业者的自身定位较高,对加班的容忍更强——如果说码农对996是麻木,那么他们对007则是“理应如此”。
凋零的金融圈
财富难得,而代价更高——在所有的产品体系里,健康都是一道最难修复的回撤。
近年来,金融圈已经出现多起壮年逝去的案例:
2019年5月,蚂蚁金服总裁助理、原中金明星分析师毛军华因病在香港去世,终年41岁;
2018年11月,长信基金一位82年的地产研究员猝然去世。年仅37岁;同月,国内知名私募人士刘宏因罹患胆囊癌扩散,于2018年11月18日在上海离世;
2018年7月,招商证券研发中心研究总监杨晔近日突然因病去世,年仅48岁;
2018年5月14日晚,网信证券上海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陈锦旗加班期间猝然离世;同日,建设银行副行长杨文升因病逝世,享年52岁;
2018年4月5日,现年37岁的银华基金投资经理张林昌因病医治无效离世。
总的来看,金融业是一个高压力和高风险并存的行业。一方面,不少金融岗位的业绩与绩效直接挂钩,为了完成业绩必须‘随时都在奔跑’;另一方面,金融从业人员需要面对各种或明或暗的‘陷阱’,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困境甚至是危机。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讲,金融是一场长跑,需要长期的积累、投入和专注;相对的,金融业也更欢迎长跑冠军,而非加班文化下的短跑运动员。
金融如此,投资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在国泰君安交易软件的开放基金开户,工银瑞信的,能不能登陆工银瑞信的的网站查询呢,在哪获取用户名?
您好,您在国泰君安证券软件上购买的基金产品可通过国泰君安富易交易系统查询到。
工商银行工银瑞信基金有风险么?
有风险。工银瑞信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类型很多,产品线很全。工商银行只是作为工银瑞信基金公司的一个代销渠道而已。主要有几种类型基金,分别说明:
货币性基金,理财型基金可以说不会有风险
债券型基金有低风险
股票型基金是高风险
保本型基金在满足保本条件后是保本的
所以还是要看你选择哪一种基金类型了。工银瑞信基金怎么样?
工银瑞信基金是国内最有实力的基金公司之一
该基金公司成立于2005年6月,虽然成立的时间不是很早,但是工银瑞信基金成长的非常迅速,旗下很多优秀的基金产品,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工银瑞信基金
什么是工银瑞信添益快线?
一款货币基金,工银瑞信基金家挺火的一个产品,风险不高,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