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以前被哪个国家统治过?
以前属于印度的一部分本来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是一个国家的,英国在撤离印度时耍了花招,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又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这就造成了现在巴基斯坦东西分立,印度和巴基斯坦矛盾不断的原因.
为什么印度改名巴基斯坦?
印度并没有改名为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两个独立的国家,分别在1947年印度分治时期形成。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而巴基斯坦则是为了给穆斯林提供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成立的。尽管两国在历史上存在紧张关系和领土争议,但它们仍然是独立的主权国家,拥有各自的政府和国际地位。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来是一个国家吗?
印度和巴基斯坦以前属于一个国家。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伊朗等国,都属于莫卧儿帝国,大莫卧儿是莫卧儿帝国,而不列颠就是英国人,在那个时代,全世界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当然,也少不了法国、葡萄牙等列强势力。二战伊始,英国自顾不暇之下,对英属印度领土的控制力逐渐减弱,再加上穆斯林、锡克教徒、印度教徒之间始终充斥着完全不可调和的冲突,最终造成印巴分治。
从印度分裂出去的巴基斯坦,存在种姓制度吗?
说起巴基斯坦相信很多朋友应该都不会陌生,毕竟它不仅是我们的邻国更是和中国关系最好的国家,没有之一。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巴基斯坦是二战结束后从印度分裂出来的国家,虽然已经独立建国,但和印度依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为啥印巴一直起冲突的重要原因。大家都知道印度是全世界最神奇的国家,全世界都在尊崇“人人平等”,印度受“种姓制度”毒害至今,虽说早在几十年之前印度政府就赢提出废除种姓制度,但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废除了吗?并没有,在大多数印度人心里种姓制度依旧存在!因此很多人心里都有一个这样的疑问,那就是既然印度存在种姓制度,那从印度分裂出来的巴基斯坦是不是也有种姓制度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月月查阅了很多资料,可以肯定的是虽然巴基斯坦是从印度分裂出来的,但巴基斯坦真的不存在种姓制度!大家可能不知道印巴两国分裂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印度独有的“印度教”,很多印度人都是不愿受种姓制度限制才选择成为巴基斯坦公民。因此无论是印度法律还是在印度的普通民众身上都感受不到种姓制度!
资料显示巴基斯坦和大多数国家一样都存在宗教信仰,巴基斯坦人信仰的是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在巴加斯坦人心里地位是相当高的,也是巴基斯坦的国教,大多数巴加斯坦人都信奉此教。不仅如此,巴基斯坦和中国一样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各个民族都相处的十分融洽,并没有发生过什么矛盾,在巴基斯坦也是如此。巴基斯人的各个民众之前相处的也很好,这也真不愧是中国的好兄弟了,只有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国家可以稳定发展!
大家都知道虽然印度虽然已经步入现代化,但还是有阶级之分的!说白了印度真正的掌权者是印度的那些高种姓的“富人”,穷人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甚至低种姓的见到高种姓的还要让路。但是在巴基斯坦却不是这样,巴基斯坦奉行的政策一直都是人人平等,再加上巴基斯坦和印度相比无论军事还是经济都差了不止一点半点,国家大多都是穷人,穷人自然懂得穷人有多苦,自然不会再去欺负穷人了。因此巴基斯坦人虽穷但大多数人生活的还是相当快乐,满足的!
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不符合情理的,如果印度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废除种姓制度,印度政府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实施起来真的太难了。几千年的种姓制度在印度早已根深蒂固,别说印度高种姓的富人了,就连印度的低种姓的穷人也不同意,因此印度想要改变现在的局面,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啊!你觉得印度有可能成功废除种姓制度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可以一起互动哦!
印度与巴基斯坦原来是一个国家吗
是的,原来都叫印度,后分裂为印度和东西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就叫孟加拉国,东巴基斯坦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怎么分手的
2017年8月14日和15日,分别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独立70年的日子。1947年,英国在统治了印度大约两百年后在民族独立的世界趋势下做出了撤离印度的决定。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也独立于印度。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
七十年前,当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国旗分别升起的时候,它们的边界还在划定之中,在原本完整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还在迷茫究竟要选择留下还是离开,很多人都没有想到这个改变是那么沉痛和彻底。
印度是英国殖民统治的资源和权力的来源。在将近200年的统治中英国管辖着印度的大约3亿5千至8千万人口。二战使得英国几乎在财政上破产,在远东的殖民地民族独立的反抗愈演愈烈。战后,英国决定撤离印度。只在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的前几个月,1946年的印度还是完整和相对平静的。印度教、穆斯林和锡克教还相对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在不少村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或者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生活在一起。在当时的印度有约2亿5千万印度教徒,他们占了绝大多数,还有9千2百万穆斯林主要集中在印度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另外还有6百万锡克教徒主要生活在旁遮普地区。旁遮普是当时印度最富有和最多元的地区。拉合尔(Lahore)是旁遮普的首府,是一个非常国际化和多元包容的城市。
(图片来自网络)
在决定印度该如何从英国独立的决策中,由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Nehru)和甘地(MohandasKaramchandGandhi)领导的国大d主张建立一个包含所有宗教和群体的统一民主印度。很多穆斯林很担心自己将处于一个由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国家中。甚至在拉合尔,这个包容和开放的城市里,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间本就存在的古老偏见被加深了。比如,穆斯林不允许进入印度教家庭的厨房;任何穆斯林烹饪的食物都不允许进入印度家庭;印度教徒不允许穆斯林同他们饮用同一个水管里的水;穆斯林无法得到更好的教育也就无法得到更好的工作。类似的生活细节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制造了裂痕。穆斯林担心自己生活在一个由印度教占多数的国家中会处于低等的地位,因此他们更倾向于跟印度教徒分开。穆斯林d派的领导人穆罕默德·阿里·真纳(MuhammadAliJinnah)主张将印度分为两个,一个是由印度教和锡克教组成的印度,一个是穆斯林占多数的巴基斯坦。尼赫鲁既主张一个统一的印度,又主张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1946年讨论印度独立的会议上,尼赫鲁没有对真纳的自治建议做出妥协。真纳随即采取了很直接的行动,这个行动演变成了惨烈的加尔各答大屠杀。
(加尔各答历史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1946年的加尔各答是一个穆斯林占多数的城市。成千上万的穆斯林聚集在街头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此次集会演变成了一个复仇屠杀。群情激昂的集会者在一些暴力匪徒的煽动下屠杀平民。街上的群众被杀死,暴徒又去冲撞各家紧锁的房门并呼喊着:“我们不能容忍任何一个印度教徒”。这次袭击引起了印度教徒的仇恨,一轮屠杀穆斯林的进攻随后上演。在仅仅三天的混乱大屠杀中有大约5千人失去了生命。整个过程中英国当局没有派出军队进行地方治安,结果就是任何人可以杀戮任何人。加尔各答大屠杀让英国对和平离开印度彻底失望了。这一事件也让成立一个独立和统一印度的梦想化为灰烬。大屠杀之后,恐惧和仇恨迅速在全印度蔓延。在比哈尔省(Bihar)印度教徒袭击和屠杀穆斯林。在孟加拉省(Bengal)穆斯林袭击和屠杀印度教徒。
此时的甘地希望自己能够抓住最后的希望以消除社群之间的暴力和仇恨。他徒步走到各个乡村,试图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间隙弥合。他分别在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家中留宿。但是他的行动没有获得期望的效果。在他初期的几次演讲中并没有太多穆斯林愿意参加。有些穆斯林认为甘地是印度教优越性的象征。最终甘地也没能赢得穆斯林的心。有些人评价甘地为一个理想主义者。
1947年2月,英国发表了声明将在1948年6月撤离印度。但是此时还没有关于要如何交接印度的任何决议。英国指派了新的印度总督蒙巴顿将军(LordMountbattenofBurma)。他的任务就是要完成一个最终的协议并使英国撤出印度。他的印度助理描述他为一个很有计划并严格执行的人。他采用了非正式会晤的方式讨论议题。此后,尼赫鲁和蒙巴顿成为了终生的好友,但是蒙巴顿跟真纳的交流失败了。蒙巴顿评价真纳为冷若冰霜。
(尼赫鲁、真纳、甘地。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密集的谈判一轮接着一轮,印巴分治的紧张和分歧也从高层传递到了底层民众中。旁遮普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旁遮普地区在当时是最富有的省,印度教、穆斯林和锡克教都生活在那里并且都认为自己应该继续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于锡克教徒来说,很难想象他们可能会在一个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生存,因为历史上锡克教和穆斯林是敌人。在很多村庄里,社区的和谐逐渐被撕裂。基层的政治家们渲染事态的严重性,期望获得自己族群的支持。为了赢得支持,他们就宣讲说自己的宗教和社群将会受到威胁以激发人们对于其他宗教和社群的仇恨。在拉合尔,这样的紧张尤为升级。在过去,社群之间的不信任是隐性的,现在仇恨和不信任凸显出来。
旁遮普的很多锡克教徒曾供职于英国的军队,所以他们还有武器在身。为了保护各自的村庄,锡克教群体做了防备。看到锡克教武装起来,穆斯林群体决定举行一次反对游行。锡克教群体的数量少于穆斯林,他们很担心锡克妇女被抢走、被强奸、被迫皈依穆斯林。BBC的纪录片中一位锡克教讲述人(他当时十五六岁)说出了一个悲惨的情节:村里所有的妇女都集中躲在一个地下室,年纪在10到40岁之间。第一个被叫到的女孩是村长的女儿,讲述人的姐姐,当时十八九岁。村长挥刀砍下了她的头。就这样妇女们被一个一个叫出去斩首。这样的事情发生在1947年3月。
上层的政治决策最终做出: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印度和穆斯林占多数的巴基斯坦。但是,旁遮普和孟加拉两个省将被从中间分成两部分。英国政府随后又宣布撤离印度的日子改为了1947年8月15日,也就是在决议做出的三个月之后。而彼时彼刻,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划分还没有做。西里尔·拉德克利夫(CyrilRadcliffe)被指派去完成印巴分界的划定。他于1947年7月8日到达印度。他考虑了社群、宗教、铁路、河流、水渠等等因素,但是时间紧迫,他没有机会到冲突发生的现场去看一看。他自己深深的知道,这个任务无论如何做都将避免不了冲突和灾难。蒙巴顿将军在得到了边界划定的结果后没有立即发布,直到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都宣布独立之后。独立日人们大肆庆祝的时候,印巴的边界其实还没有被公布。印度的其他地区,在英国统治时期属于王公贵族统治的地区全部归于印度,不允许王公贵族进行自治。
在拉合尔,人们不清楚究竟这座城市将归属于那个国家。普通群众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加升级。人们开始屠杀邻居中不属于自己宗教和社群的人,为了争取自己的多数人地位。随着日子临近,8月15这个日期本身就是造成灾难的紧张因素。拉合尔的印度教徒开始悄悄离开,他们几乎什么也不带走,假装他们从未离开,同时也保留着微小的希望,或许有一天还可以回来。8月15日到来了,在各自的独立庆祝之后,蒙巴顿宣布拉合尔属于巴基斯坦。
(反应锡克教统治拉合尔时期的彩图。图片来自网络)
大量的难民徒步从边界的一头移动到另一头。从1947年8月到9月就有大约上百万人迁徙。整个过程缺乏官方的规划和保护。难民几乎不带什么东西,随身的行李在迁徙的过程中也被逐渐扔掉了,之后年幼的孩子也被遗弃在路边。BBC纪录片中的一个负责保护难民迁徙的士兵回忆说在路边有很多哭泣的年幼的孩子,看着成千上万的人经过。疾病、饥饿、干渴伴随着迁徙的人们。运输难民的火车(其实是缺少火车头,用牛来拉着的火车)常常遭到袭击。纪录片中一位负责难民善后工作的英国雇员讲到:一列遭到袭击的火车上满是尸体,妇女被强奸再屠杀,身体被割开,一位女性的头部被砍开,她的脑子可以被看见,她当时还活着,没有急救条件,没有任何人能救她。另一位讲述者说在一个穆斯林女子学校里,学生们被有组织的强奸并杀害。讲述者视图在这些暴徒脸上找到一点点内疚的表情,却什么也没有找到。当时负责难民工作的部队是很少的,一方面是英国撤走了军队,另一方面是因为印度的士兵们也都记挂着自己家乡的情况,愿意回去自己家乡看一看。随后的一些月,有大约1500万难民迁徙。其中有至少1百万死去。上万座难民营滞留在了“错误”的一边。
(迁徙中的难民。他们的身后是数千万的难民。图片来自网络)
除了西北部旁遮普地区,东北的孟加拉地区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历史学家的关注。大约三分之二的孟加拉省被分割给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之间相隔大约两千公里(东巴基斯坦后来独立出来变成了孟加拉国)。印巴分治在西部地区最突出的就是流血冲突和边界战争;印巴分治对东部地区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大量和持久的难民迁徙。从1947年至1967年,至少有6百万难民从东孟加拉(巴基斯坦一边)迁徙到了西孟加拉(印度一边)。大量难民流出和涌入需要住所、食物、工作、安全。以加尔各答为例。加尔各答位于印度的西孟加拉省。加尔各答作为英国殖民时期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曾经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从东部孟加拉涌入的难民散布在城市里任何可能生存下去的地方。有条件的难民会选择到亲戚家借宿和安顿。大量无处可去的难民就留宿在加尔各答街头。在城市中心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和食物,难民更喜欢留在城市里。尼赫鲁政府曾经做出过清理难民到加尔各答郊外安顿的政策,但是效果甚微,原因是难民根本无法在郊外生存下去。没有土地或者被分到质量很差的土地,没有适当的市场可供交换,没有工作可以做,难民最终还是陆续回到了城市中心。在对难民的分析中,也有历史学家(JoyaChatterji)探讨究竟这些难民是印巴分治中被动的牺牲者还是他们中也有一些是主动更换居住地(“whethertherefugeeswere,asfrequentlyassumed,passivevictimsofpoliticaleventsoverwhichtheyhadnocontrolor,infact,activeagentsintheirownrehabilitation.”)。分治彻底改变了孟加拉地区(因西孟加拉省和孟加拉)。
(图片来自网络)
人类学家和小说家AmitavGhosh在小说《TheShadowLines》中描述了东部地区分治的情景。主人公的祖母在达卡长大(达卡所在的孟加拉被分给了东巴基斯坦,现在是孟加拉国的首都),在加尔各答生活(加尔各答位于印度的西孟加拉省)。她一直认为孟加拉是一个孟加拉,她不认为任何力量可以将自己的童年记忆和自己现实的处境割裂,她强烈地认为自己还可以自由的在精神上和物理上游走于两边。当她在分治前夕回到达卡见过亲人,暴乱即将到来,他们一行人匆匆跳上车子逃离,最终还是遭受了袭击,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祖母回去加尔各答后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她将自己从孟加拉的记忆中抽离出来,带着愤恨说“他们和我们是不一样的了”。心理上的分裂和仇恨就此产生。这个情节很好的说明了印巴分治对人们心理产生的影响。它不仅仅是土地、资源的分裂,更是在人的心里划上了深深的伤口、难以愈合。
预告:南亚胡同将在后面两期对印巴分治做历史和文化进行分析,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BBCDocumentary,TheDayIndiaBurned:Partition.
JoyaChatterji,2007,TheSpoilsofPartition:BengalandIndia,1947–1967,UniversityofCambridge.
AmitavGhosh,TheShadowLines.
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历史是什么?
巴基斯坦与印度原来是一家人,印度原来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国。
1857年莫卧儿帝国(包括今印度和巴基斯坦)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6月英国颁布了《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4日宣布独立,成为巴基斯坦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为英联邦成员国,1971年东部地区脱离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 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也是一个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南濒***海,东接印度,东北邻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北与阿富汗交界,西邻伊朗。海岸线长980公里。南部属热带气候,其余属亚热带气候。首都伊斯兰堡,前首都卡拉奇是最大城市。
巴基斯坦属于印度半岛吗
印度半岛2974万平方公里,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有两条主要河流印度河和恒河印度半岛又称德干半岛。东临孟加拉湾,西频***海,南抵科摩林角,北部无明确界线,大体指阿拉瓦利山脉和焦达讷格布尔高原一线以南,略呈三角形。印度半岛以德干高原为主体,广义的印度半岛还把印度河—恒河平原包括在内。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世界第二大半岛。以德干高原为主体,故又名德干半岛。较大河流有讷尔默达河、戈达瓦里河等。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每年10月至翌年2月为凉季,平均气温10℃以上;3~6月为热季,高原中部可达35℃左右,7~9月为雨季。年平均降水800毫米。广义的印度半岛还把印度河—恒河平原包括在内。印度半岛南北长3119公里(伸入印度洋部分约长1600公里),东西宽2977公里,海岸线长6083公里,面积有297.47万平方公里气候一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宗教印度半岛上最大的国家印度是世界卜四大文明占国之,印度教和佛教的民源地,狮子、老虎是国兽,象、牛、猴是圣兽。泰姬陵被称为伊期兰教的明珠。印度半岛的自然条件良好,耕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0%以上,是最大的天然资源。大部分地区的居民可以吃到一年两熟的粮食,东部沿海三角洲地区可以达到一年三熟。现代化工业国家所需要的原料与矿藏资源在半岛上也丰富地蕴藏着。其中煤的蕴藏量是世界第八位,铁的蕴含量居世界第四位,制造各类电器用品所需的云母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植物资源的丰富更不用说,这里拥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高山植物约有3万多个品种。森林的覆盖率更是可观,7400万公顷的森林面积占全国领土总面积的22%。在全世界人都担心绿色越来越少的今天,印度人却可以短时间地放宽心。最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半岛素有“动物王国”之称。这里的动物数量大,分布广,品种多,有7万多种。狮子和老虎是印度的国兽,古时候,它们是权和威武的象征,一些帝王就以狮、虎命名。象、牛、猴是印度的圣兽,受到人们的崇敬。在印度,母牛是最神圣的动物,绝对不允许杀食。神猴哈奴曼则是智慧的象征。大象虽然笨重,但印度人却把它视为可爱的动物,古时候,大象还是一个兵种,称为“象兵”参与作战呢!此外,蛇也是印度人崇拜的动物之一,许多艺人专门以要蛇卖艺为生。孔雀是印度的国鸟,受到人们的保护,严禁捕杀,也许是因为著名的孔雀王朝之故吧。之所以成为动物的王国,得力于印度**为保护动物资源而采取的诸多措施。这些措施已经颇见成效,濒于灭绝的老虎数量从
发源于中国,流经来自巴基斯坦,最终注入印度洋的大河是()
A印度河发源于中国,流经巴基斯坦,注入***海,该河流是巴基斯坦的灌溉性河流,恒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不流经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的宿命:印度的猎物还是克星?
巴基斯坦被印度当成眼中钉、肉中刺、心中结、命中克星与口中猎物。
印度对巴基斯坦,不仅欲图之,还欲除之。印度不论出什么样的战略手段,最终目的都是冲巴基斯坦而去。
巴基斯坦面对咄咄逼人的印度,只有挺起胸膛,迎难而上。好在背后有中国坚定的支持与美国断断续续的援助。
南亚大陆上的古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印度又以古印度文明的继承者自居。
迄今为止的考证显示,古印度文明最早发源于印度河流域,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个大城市(公元前2000年前后)为代表。
这两个象征古印度文明的遗址都在印度河中游的五河平原上,如今都在巴基斯坦境内。
换句话说南亚大陆的文明源头在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现在信奉伊斯兰教,尊奉伊斯兰文明。这让印度很不爽。
也就是说印度对巴基斯坦的纠结,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分析印巴关系有一定难度,很考验历史功底与思维高度。
从中亚而来的雅利安人沿阿富汗方向翻越兴都库什山脉,抵达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古印度文明、构建了以印度教和种姓制度为代表的新秩序。
雅利安人原本是世界三大古老的游牧民族(另外两个在东亚和中东)之一,活跃于中亚大草原。大约在中国的夏商时代,雅利安人南下,灭了四大古文明中(除华夏文明)的三个(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顺手征服了伊朗高原,堪称古文明粉碎机。因为他们的强悍,甚至得到数千年之后希特勒与纳粹d的膜拜。
随后雅利安人一路向东征服恒河流域。他们如今依然是南亚的上等人,处于金字塔顶层。大家现在看到的宝莱坞金发碧眼的明星都是雅利安人,印度大部分白色议员都是雅利安人。
印度人依然尊奉雅利安人创建的历史文化,但这种文化是从巴基斯坦方向传到印度,而巴基斯坦已经改信穆斯林。这是印度的另一段纠结。
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为何纠结如此之深?
答案在于,搬不走、避不开的地缘宿命。
打开地图不难发现,南亚大陆地缘得天独厚。
背靠青藏高原,面朝印度洋,右为伊朗高原,左为中南半岛,地缘极好;
印度河与恒河贯穿其间,物产极为丰富。南亚大陆面积比东亚小得多,但人口和东亚大致相当。
本质上来说,印度河是一条国际河流,从中国(在中国境内叫狮泉河)流入印度,再从印度流入巴基斯坦,滋润印度河平原(绝大部分在巴基斯坦境内)之后流入阿拉伯海。
印度河把巴基斯坦和印度牢牢捆绑在一起,串联起两国的宿命。
从印度角度看,印度河是南亚文明的发源地,是印度历史文化的源头,如今却落到不信奉印度教的巴基斯坦手中。所以在“印度梦”里,不仅要拿回克什米尔,还要拿回五河平原。
但从巴基斯坦的角度看,完全是另外一个画面:南亚文明从巴基斯坦传向印度,印度不知感恩还胡搅蛮缠,欺人太甚。
两国认知为何差距这么大?
答案是需要换一个角度看。
南亚大陆的历史是一部入侵者历史。
雅利安人就是打压南亚大陆的第一批入侵者。随后波斯人、马其顿人、塞人、大月氏、突厥、阿拉伯人、伽色尼人,阿富汗人、帖木儿蒙古人等等,轮番入侵南亚大陆。同时这些入侵者也带来了各自的文明在南亚传播。
所有这些入侵者(除英国殖民者从海上到达南亚)都是翻越兴都库什山脉,从克什米尔地区进入南亚大陆的印度河平原,再进入恒河平原。
简而言之,不论本土文明还是入侵者带来的文明,都是从巴基斯坦传向印度。
但是这种模式在阿拉伯人入侵之后,出现一个巨大的问题。我把它叫做文明大峡谷。下面这段可能有些烧脑,不感兴趣可以略过。
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
印度:卧榻之侧岂容……
巴基斯坦:闭嘴!我的卧榻之侧怎么总能听见你的呼噜声?!
话说当年雅利安人征服了很多地方,在南亚创建印度教,在中东创建拜火教。
印度教一直延续至今,拜火教早已烟消云散。
关键原因就在于,印度教征服了南亚,而拜火教没能征服中东。
中东生活的闪米特游牧民族(主要是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和雅利安人一样善于创建宗教。犹太人创建的犹太教、基督教丝毫不逊色雅利安人创建的宗教。
阿拉伯人创建的伊斯兰教,更是战斗力超强,横扫中东(同化了拜火教),并且向非洲、欧洲、中亚、南亚辐射。
向东的一支,从伊朗高原进入印度河流域,给南亚送去伊斯兰文明。
几百年之后(中间经历了好几拨侵略者),伊斯兰化的蒙古人在南亚大陆上建立了莫卧儿(“蒙古”的音译)王朝,可以看做是帖木儿蒙古帝国的“续集”。
莫卧儿王朝从1526年开始至1858年,统治南亚的时间长达三百多年;帝国精英信仰伊斯兰教,大部分民众仍然信仰印度教。它只是伊斯兰文明与印度文明的交汇点。
也就是说莫卧儿王朝没能让伊斯兰文明征服南亚大陆。伊斯兰文明只在西部的印度河流域和东北部的恒河流域落地生根,其他地方依然是印度教势力。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对峙,造成南亚大陆上的文明大峡谷。
如此便造成这样一种局面——
站在巴基斯坦角度,印度人顽固不化,没有接受伟大的伊斯兰文明。
站在印度角度,巴基斯坦被伊斯兰文明征服、背叛了印度文明传统。
英国殖民者到南亚大陆之后,刻意制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冲突;离开南亚大陆之后,又刻意埋下诸多“政治地雷”。
所以如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矛盾,从几千年之前一直延续到现在,复杂程度一点不亚于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巴尔干半岛”。
所有这些复杂的往事都演变成如今的生死博弈。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博弈无处不在,最直接、最现实、最尖锐的部分就是争夺印度河之水。
印度河平原是巴基斯坦人口聚集地,承载着巴基斯坦99%的产粮区。
毫不夸张地说,印度河就是巴基斯坦的命门所在,但印度却在上游!印度河干流和五条重要支流(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拉维河、萨特莱杰河和比亚斯河,那一带又被称为“五河平原”,古印度文明发源地)都是从印度流往巴基斯坦。
从1947年“印巴分治”起,两国就开始争夺印度河的控制权。
上游的印度可以随时斩断印度河干流与重要支流水源,让巴基斯坦陷入绝境。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战争,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水源之战。
在世界各国的斡旋下,印巴两国于1960年签订《印度河用水条约》:
西三河(印度河干流、杰赫勒姆河、杰纳布河)之水归巴基斯坦使用;
东三河(拉维河、萨特莱杰河、比亚斯河)之水归印度使用。
但是这个条约远没解决问题。因为巴基斯坦的西三河占印度河水资源的80%,印度的东三河仅占20%。
如果是不发达时代,水多水少也没什么。但随着工业发展与农业技术的提升,各国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家看看各自城市周围的河流,尤其是平原上的城市,是不是越流水越少?
更要命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是大沙漠。
印度西北部用水只能靠印度河20%的份额。
巴基斯坦用水也只能依靠印度河80%的份额。
双方越发展,对印度河水资源的争夺越激烈,战争也越残酷。
于是印巴双方对印度河上游克什米尔的争夺也更为激烈。
现在网络上有声音说,更上游的中国可以控制印度河水源、威胁印度、支援巴铁,其实这有认知误区,从中国境内狮泉河(印度河干流上游)流出的水量占印度河干流的比例并不多,起不到决定性作用。话说回来,即便能控制印度河水流量,中国也不会那么操作,因为那意味着战争。中国需要的是和平。
所以一定要认清现实:印度现在南亚搞事,对中国看似叫嚷得很响亮;但主要目标还是针对巴基斯坦,确切说是针对克什米尔。
写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印度调兵遣将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克什米尔)”
如果印度通过出其不意的战争拿下克什米尔,下一步就会居高临下抢夺五河平原,让巴基斯坦彻底沦为猎物。因为——
拿下克什米尔,相当于彻底锁死巴基斯坦水资源,解决印度西北供水问题。
拿下五河平原,印度河文明(南亚文明的起源)就到了印度手中,印度的历史文化传承也就理顺了。
同时从战略态势上阻断巴基斯坦和中国的连线,把“中巴经济走廊”拦腰截断。
——印度崛起的外部羁绊全部解除!
反过来,如果巴基斯坦拿下克什米尔,就能彻底掌控印度河,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整个印度西北部就成了犄角旮旯。印度外部条件恶化,崛起更难。
巴基斯坦就会成为印度命里注定的克星。
从大国博弈的角度看,中国在南亚的战略,除了遏制印度对中国领土的野心,也应该帮助巴基斯坦守住克什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