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对A股有何影响?
本次会议上宣布“加息25个基点”(注:一个基点/BP就是0.01%)这个事情几乎已经成为了明牌。但在俄乌地缘争端的影响下,除了加息决议之外,市场还密切关注本次会议可能透露出的其他信号,比如说后续加息的速度和幅度。
无论细节如何,本次会议之后,意味着美联储将正式退出疫情后开启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步入新一轮加息周期。全球其他主要央行可能也会跟随美联储的步伐。
话说回来,近段时间一有市场动荡,就有观点表示部分原因是“市场在担忧美联储加息预期”。
美联储加息到底是什么意思?为啥能有那么大的“威力”,让市场整天“担忧”?会对A股带来哪些影响?
美联储加息是什么意思?
美联储就是美国的“央行”,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加息就是说,每个国家的央行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基准利率,加息就是上调这个基准利率。这一基准利率是商业银行找央行借贷的成本,各商业银行有权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调整存贷款利率。
美联储加息的核心诉求在于控制通胀。
因为近期公布的美国通胀数据已经刷新了40年来最高纪录。早在去年12月的议息会议中,美联储就已经放弃了对于“通胀走高是暂时性因素所致”的判断。
叠加俄乌冲突发酵,油价大幅上涨导致食品和房租成本上涨,天然气价格也在飙升,严重影响了“物价稳定”。
为什么加息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呢?我们从原理上来简单地分析一下。
通货膨胀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市场上流通的钱太多了,货币的供给大于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钱不值钱,从而使得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
一旦加息,虽然不能直接减少货币的供给,但由于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提高,会使得市场上流通的钱变少。
其一,银行存款利率增加,人们进行储蓄的意愿便会增强,就相当于把老百姓的钱存到了央行手里,同时,房贷和消费贷的利息也变高了,这会使得个人推迟买房或消费,转为储蓄。
其二,对企业而言,贷款利率提高意味着更高的融资成本,投资的净收益就会下降,从而促使企业减少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的投资,市场上的钱进一步减少。
此外,通货膨胀还有一个成因是整个社会的需求过度,但是供给却不足,最终导致商品价格上涨。美国本轮的通胀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利率提升引发的消费和投资的减少,也有助于降低整个社会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使总供给和总需求趋于平衡,有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
除了加息,“缩表”也是一种对策。所谓缩表就是指央行减少资产负债表规模。具体而言,就是指美联储卖出持有的国债、MBS等资产,从市场收回美元,通过减少市场货币流通数量,来调整经济的冷热。
美联储加息周期历史回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美联储历史上的加息周期,如下图所示↓↓↓
历史比较久远的先不讨论了,我们来看看21世纪以来这三轮加息周期的情况。
①1999年6月-2000年5月:持续11个月,加息6次,加息幅度175BP,基准利率从4.75%上调至6.5%,目的是抑制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互联网泡沫”。
②2004年6月-2006年6月:持续24个月,加息17次,加息幅度425BP,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目的是抑制“楼市泡沫”。
③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持续36个月,加息9次,加息幅度225BP,基准利率从0.25%上调至2.5%,加息的原因是金融危机大放水之后的货币政策正常化。
那么在美联储加息期间,全球市场的表现如何呢?
对于权益资产来说,美债收益率作为全球风险资产定价的锚,抬升拔高了全球无风险收益率水平,的确会使得权益市场在估值方面承受一定的压力。
长江证券整理了近三轮加息周期前后全球主要股指的涨跌幅变化后发现,总体的规律是:
(1)在实际加息之前,全球主要股指表现各不相同,加息预期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2)实际加息一个月内,对于大多数国家股票市场都会形成明显冲击;
(3)在整个加息周期内,全球主要指数上涨概率较高,99年、04年、15年这三轮涨幅的平均值分别为14.77%、42.84%、16.98%,由此可见加息并不会改变资产长期向上的趋势。
美联储加息如何影响A股?
从目前来看,A股市场对于美联储加息的担忧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加息后美债收益率上升,美元走强,人民币贬值,引发外资出逃;
二是加息导致美股或其他海外市场动荡,外资风险偏好下降,冲击A股。
具体影响有多大?海通证券针对这两个逻辑链条用历史数据进行了回测:①用14年底陆股通开通以来北上资金的五日平滑数据来代表A股外资的流入流出情况;②用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的变化来代表人民币升值/贬值;③用VIX指数(恐慌指数)来代表外资的风险偏好。
计算得出了各类因素导致北上资金流出的概率:
由上图可知,人民币汇率与陆股通存在着较弱的负相关性(-0.24)。从概率上看,即便人民币贬值,北上资金也在接近40%的情况下是净流入的。
代表美联储加息预期的两年期美债收益率对北上资金的综合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相关系数平均值0。从概率上看,美债收益率上升引发北上资金流入的可能性甚至超过了50%。
而短期影响A股外资动向最大的变量其实是VIX(恐慌指数)。也就是说,如果外资大幅净流出,可能性最大的原因是风险偏好下降引发的情绪冲击。
既然是情绪冲击,那就是不可能是长时间的,风险偏好是有底的,触底就该回升了。
举个通俗的例子,就好像同一个鬼故事听了无数遍也没法再吓唬人了。
而且从中长期来看,外资流入A股仍是长期趋势。
首先,中美实际利差仍处于高位。所谓利差就是两国之间无风险投资回报率的差异,我国国债利率减去美债利率的差越大,资金留在A股的意愿就越强。
虽然说从去年1月底以来,两者之间的名义利差就开始下行,但是美债利率上升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受美国严重的通货膨胀推动,如果剔除掉通胀的因素,就会发现截止2月底,中美实际利差为2.67%,处于2003年以来91.6%的分位数水平。即使后续美联储加息带动美债利率上行,但由于中国通胀压力远小于美国,中美实际利差可能会继续维持高位,这是未来外资有望持续流入A股的重要支撑。
其次,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并不大。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两股力量的博弈。一方面,目前我国处于外需强劲、内需疲软的环境当中,对外出口仍然维持强劲,这一背景下人民币外汇需求强势。另一方面,加息确实会使得美国资产的吸引力上升,使得资金回流美国。目前而言,前者的力量是占优的,从历史经验来看,全球出口额与大宗商品价格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的情况下,出口名义增速在价格支撑下仍将保持韧性,进而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支撑。
复盘美联储加息周期中的市场表现,首次加息的确会对股市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影响会逐步消散,主要在于不同国家所处的不同经济周期,以及宏观政策的后续应对。
可能上一轮加息进程中A股经历了熊市使得大家心有余悸,但我们以18年为例,当时的宏观环境是我们国内经济下行,经历了去杠杆,还受到了贸易战的外部负面影响,这才是市场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核心是内因,并不在于美联储是否加息。
上文已经说过,美联储加息对A股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外资流出,但一个重要的论据就是,在2018年我们面临内外双重压力之下,A股持续下滑之际,北向资金除了由于情绪冲击在开始几天净流出,在整个周期仍然选择逆势增配A股。
综合评估,我们认为美联储加息预期对于A股的影响是可控的,更多的是短期心理冲击。国内稳增长态度坚决,宏观政策回旋余地充足,能够坚持“以我为主”,国内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低位,人民币汇率在金融开放和出口强势的支撑下维持强势,无需过于忧虑。
如何看待当前的市场环境?
虽然从短期来看,俄乌战争后美国通胀的风险比经济放缓更迫在眉睫,超预期的加息力度仍会对全球市场形成短期压制。
但近期市场的表现显然已经反应出了极度悲观的情绪,甚至一度出现了无视利好的现象,已经是把恐慌宣泄到极致了,等到负面消息真正落地的时候,反而可能会带来利空出尽的效果。
国盛证券认为,今年中美两国宏观政策或将分化,呈现出“内松外紧”的局面。
美联储紧缩对A股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短期的情绪传导。即在未来加息或缩表前的预期混乱阶段,美债大幅上涨有可能会通过短期的情绪传染“错杀”A股成长股的估值,但随着加息、缩表政策走势逐步明朗,其对A股的中期影响有限。而且历史经验表明,“内松”相对于“外紧”更具有对A股的定价权,也就是说,更利于A股走出独立行情。
从市场风格的角度来看,在类似的历史阶段,消费与金融的胜率较高,而成长、周期板块则相对较弱,但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下跌特征。绩优股和低市净率股能够获得超额收益;而盈利预期较差的微利股和高市盈率板块则小幅受挫。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社会服务和交通运输行业的胜率较高,社会服务、银行、医药生物、交通运输等行业涨幅相对占优。(来源:国盛证券)
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年初至今A股市场持续调整,到目前为止,主要市场指数已距离2021年高点的回撤20%-30%,沪深300和创业板指的估值回归至近十年35%分位附近,各行业板块估值也较大幅度回落。随着政策清晰,本轮调整的政策底初步确立,流动性风险已显著缓解,刚性止损的量能出清,悲观预期链条也得以打破。
站在目前位置,短期交易性因素影响下或有回踩,但一年期及以上资金布局性价比已高。除了美联储加息之外,重点关注以下两个因素:一是国内政策,明确稳增长为首要目标。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一季度可能仍将继续惯性下滑;但与此同时,近期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政策与“双碳”政策均已释放出不同程度的维稳信号,经济有望在一季度见底之后逐步修复。二是俄乌地缘政治风险,市场反应开始钝化。俄乌冲突在历经几周时间,经过多轮谈判,双方或已接近就签署相关协议达成妥协,但制裁仍持续升级,如果冲突控制不扩大,即使短期有争端,但对资本市场影响将有限。还是那句话,市场波动大,市场风险偏好的修复也非一蹴而就,预计A股短期内仍将以“反复磨底”为主,无论是轻易割肉还是重仓抄底可能都不是特别明智,不妨静观其变、“以守待攻”。
不过整体来看,目前A股风险偏好水平已经收缩至2011年相近区间,甚至比2016年熔断的时候和2018年熊市的时候更低。
市场在情绪冰点之后,可能演绎“双降预期”叠加“俄乌缓和预期”,形成围绕一季报预期和稳增长发力方向的一波三折式超跌反弹,新能源车、半导体、光伏、有色金属、医药等方向值得关注。
今天先说到这,祝大家投资理财顺利~
风险提示:本资料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以上内容不构成个股推荐。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市场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央行卫婷加息对汇率有什么影响?
加息会对汇率产生一定压力,会导致热钱的大量涌入,推高人民币汇率。
美元加息意味什么
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新兴市场主要面对的是资本外流风险。国际投资者对于新兴市场的信心较为脆弱,在美国经济出现复苏后,对新兴市场的资产兴趣开始减弱。尤其在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下,国际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开始增加,资本撤出新兴市场,转而投向美国市场。逻辑:美国加息→世界储备货币收缩→资本迅速回流以美国为中心的发达国家→外围新兴市场资本外逃→新兴市场货币贬值、资产价格下跌→危机显现。
人民币加息是不是也说明人民币升值呢?
这个问题本来想深入谈的。一写就要写个把小时。我尽量简单回答吧。基本上美圆贬值不贬值是跟人民币没有关系的。世界上所有国家货币都与美元挂钩,美元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储备货币,也是唯一的风向标、参照物。其作用等于力学里面“牛顿”(不是人名)的作用一样,作为计价单位。比如你一拳打过去,等于多少牛顿的力。因此。美元作为唯一的计价单位,它是所有商品价值量化的一个标准。美圆是绝对国际储备,对世界货品拥有定价权,诸如石油、国际资产、黄金都是以美圆标价的。拥有了世界的定价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美圆标价的商品都可以算是美国的资产(包括未开采的石油、黄金等)。缺少了美圆计价单位,所有商品都无从量化其价值。美圆有个叫美圆指数的指标。这个美圆指数是与世界各国货币兑换的一个比率(没有包括人民币)。应该说80%是与欧元,人民币的浮动对他没有影响。是人民币盯紧美圆相对固定汇率。从汇率角度,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对美圆没有一点影响。不能说人民币升值,美圆贬值。只能说,美圆贬值,人民币有可能升值。再谈人民币加息的影响。人民币还不是一个国际流通的货币,加息所造成的后果只能影响到国内的经济或间接对周边与人民币有直接交割的国家(例如俄罗斯)有点影响。主要是国内,央行加息目的是回收市场流动性,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预期,这样就会间接造**民币预期升值,因为市场流动的钱少了。人民币相对值钱了。这样就会导致国际热钱流入,造成市场上大量外汇比如美圆进来。换**民币,等人民币升值了再卖出。这就是人民币预期升值的效应,相对而言,美圆就会贬值,但这种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不想讲的太多了。希望给点分。
银行加息人保松样始马民币升值通货膨胀汇率相互间有些什么关系?
本人也只是一知半解,只能简单的说说;加息一定会使人民币升值,因为目前中国的状况是高通货膨胀期,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就会采取加息手段来进行调控,使百姓的钱往银行流动,这样会使人民币的汇率上升,但是汇率上升了会导致外汇进入来热钱,也会使中国的货币变得泡沫,因此国家在加息上会考虑多种因素,才能平衡.
人民币加息意味着什么
人民币加息意味着:1.会让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但有利于进口;2.投资者储蓄的意愿增强;3.股市和债券市场会出现价格下跌,不利其发展。一般来说,是三种原因促使央行加息:第一种是经济过热;第二是资产泡沫;第三是通货膨胀。其中通货膨胀是比较常见的。人民币加息意味着什么资金总是往收益高安全性好的方向流动的,银行一加息,很多保守的资金就会流向银行。因为银行利息高了,又相对安全,所以原本流向股市的就流向银行,从而导致股市的下跌。加息会造成资金的流动变得更为紧缩,企业进行运营的成本增加,对于股市来说也是一个利空的消息。央行加息利空股市,已经形成了市场共识,只要市场条件一触发,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卖盘,进而导致股市快速下跌。
美联储加息对人民币汇率有什么影响草控攻该满林而菜氢
展开全部会是肯定会有的,不过有专家研究判断过,美联储加息对人民币虽然是构成了挑战,但是加息的预期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其实已经体现了,所以,当美联储第一次加息时,人民币汇率不会明显波动。
用人话解释美联储加息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美联储宣布
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
(0.5%上调至0.75%)
这一调不要紧,身边的“金融精英们”一宿没睡
纷纷在社交媒体直播此事
不过对于我等吃瓜群众来说
美联储加息?什么意思?
与我们有关系吗?
所以今天的话题就是
#美联储加息的那些事儿#
◁美联储加息是什么意思?▷
美联储加息的意思很简单
是指美国的“央行”要提高利息
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对央行的借贷
将会提高成本
而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为了让美国人“少花钱”
把更多的钱存在银行里面
从而控制美元的流动
举个栗子来说就是
▼
一个美国人想要贷款买一辆车
却不得不因为贷款利率太高而放弃
另一个美国人想去存钱
却发现银行的利息涨了很多
因此把更多的钱存入了银行
这样一来,市面上流通的美元变少
美元也就顺理成章地升值了
◁美联储加息对我们的影响▷
美联储加息的事情是弄明白了
可这与我等吃瓜群众有什么关系呢?
1-人民币贬值
由于美联储加息导致的美元升值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将会下降
也就是本币汇率下降
导致人民币贬值
进出口、物价、股市等都会受到影响
2-资本外流
当美元升值以后
手中握有大量资金的人们
将会选择去美国投资
而国内股市、基金等市场
也可能因为资金的撤出而导致下跌
3-楼市、股市等市场出现波动
因为美元加息所带来的一连串后果
在中国楼市盘踞的大量资金
会选择退出楼市,投资美国市场
这样一来楼市的资金链可能发生断裂
导致部分中小型房企直接倒闭
同理,对于股市等其他市场
也可能因为资金的撤出而出现波动
◁那我们该怎么办?▷
前面说了那么多可能引发的后果
难道我们的经济真的要经历风雨了吗?
不不不!以上的情况仅仅是可能
因为机智的中国人早就想好了对策
早在今年8月份
咱们的央妈就已经决定完善人民币中间价报价
目的就是为了给美联储加息的后果作为缓冲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
中国的外汇储备相当充足
任美国随意折腾
咱们完全有能力应对
-接下来说正事-
美联储加息后
人民币虽说不会有太大波动
但也会有适度贬值
此时的我们应该如何投资
才能让手中的资金保值升值呢?
当然是投资爱钱进啦
今天投资还会有惊喜哦
别再犹豫啦
投资还有惊喜拿
↓↓↓
加息个屁
1月以来央妈先后上调MLF、逆回购和SLF利率,被解读为进入加息周期。
实际上加息难于上青天,温柔的金融市场内“加息”,恰恰是不想加息。因为债务、企业成本和投资回报率不支持。
然而在通胀和人民币汇率压力下,越不加息,市场越觉得头上悬着一把加息的剑。
央妈的爱,爱得辛苦爱得累。
1、金融圈内“加息”是警告:别炒钱
MLF、SLF也好,逆回购也好,终归是央妈在给市场注水。这几个工具上调利率简化一下理解:央行给金融机构的钱贵了点,传导到金融机构之间借钱也贵了点。
也就是金融机构对央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端加息,但是对实体端和存款端不加息。
央妈的意思:妈是爱你的,但钱别拿去乱炒。要支持实体经济,至于怎么支持实体经济,妈也不知道,反正你姥姥要求的。
中国经济给央妈的担子太重了。其实命门都在于现行的金融系统只能识别政府资产(国企、基建)、土地资产(房地产)和资本信用(上市公司),已经失去了对实体经济的信用和风险识别能力。
没有办法把资金有效投放到市场并祈祷提升配置和效率的功能。
越加杠杆,越泡沫化。
2、上一轮加息,只有不到一年
上一轮加息始于2010年10月,终于2011年7月。全程不足一年。
上上轮加息始于2004年10月,终于2007年12月。加息周期三年多。
这一轮“加息周期”,基本上是意淫出来的。因为2010年10月时M2余额只有70万亿,2016年末已经达到155万亿。
以2010年的经济形势和债务,加息才只延续不到一年,而且以温州为源头,爆出一轮不小的债务危机。
现在,不会再轻易动用加息这个工具了。
3、加息的紧箍咒:巨额债务、企业成本
按央行口径,中国经济内债已经244万亿(不含外债),按朱云来的说法至少300万亿。
贷款大跃进的后果就是巨债压顶。加息,债怎么办?
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说:企业负债过百万亿,按4%的利息算,一年利息至少4万亿,相当于2015年全年GDP增量。
“三去一降一补”是中央大政。其中的一降(降低企业成本),最终被描绘成“七降”,包括制度成本、税费、财务、电力、物流等等……
然而,制度成本、税费、流通成本,在通胀之下是很难降的。这些年对企业增加最大的成本在土地和人工,也是不大可能降的。
真正易操作、能掌控的,也就是降息了。货币主义,成了路径依赖。一再搁置了结构性、行政性问题。
在巨额债务和企业被成本压得嗷嗷叫的形势下,加息就是个屁,只能放放风,几乎不可能落地。
4、“伪加息”,未必比真加息温柔
现在这种温柔的“伪加息”,是央妈为了既不增加实体负担,又给金融市场敲边鼓。
充分体现了“妈是为你好”的良苦用心。告诉金融市场,钱放出那么多,别乱炒,干正事。今年打妖精、搞治理、防风险,别整幺蛾子。告诉实体企业:好好干,妈不加息。
对今天的中国经济,走钢丝式的调控,越来越走入悖论。央妈明明不想加息,想体现温柔一面,市场却撅好了屁股做挨板子的准备。
央妈一厢情愿的温柔,市场未必温柔以对。
5、降息的紧箍咒:通胀和汇率
资本外流,央妈头上一把悬剑
在过去两年全市场尤其是楼市暴力加杠杆之后,转向的苗头只要一露,就让杠杆资金肝儿颤。何况有股市暴力去杠杆的前车之鉴。
在央妈这边,一旦通过“伪加息”引导预期,这个引导还不敢放松,因为央妈面临两个棘手难题:通胀和汇率。
物价一直在坚挺,房价暴涨之后会传导,大宗商品的输入性通胀随时可能爆发,通胀的火一点就着,想再宽松也难。
何况,人民币汇率好不容易稳住,要想堵住资金外流,除了管制,还需要实实在在的利息撑住。只要资金外流压力在,也封死了利率下行的空间。
局面就尴尬了:央妈想温柔,但是通胀和汇率逼着她引导加息预期不能停。
越是温柔和拖延,加息的靴子越是悬着,市场越不放心。投资扩张的意愿持续压抑,最后会形成自动紧缩货币的效应。
央妈的爱~爱到尽头,覆水难收,爱悠悠恨悠悠!
--------------------------------------------------
回复“入社”,可加入【悦涛公社】
获取更多新经济观察及投资参考
--------------------------------------------------
瞎聊些经济的事儿
央行加息是什么意思?
央行加息指的是央行提高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或贷款、存款基准利率,以提高整个市场的借贷成本,从而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等问题。
此举会使银行资金成本增加,从而降低银行的贷款额度和供应量,也会使得市场资金流出加速,对股市和楼市等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央行加息是在通货膨胀严重,经济过热等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紧缩货币政策手段,旨在实现调控经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