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因明学
因明学佛教是一门独特的学术,它的哲学观是与一切世间哲学观不共的。一种哲学思想是所诠,而能诠则是语言思维方法。因明学是佛教用来诠解哲学思想的形式方法,故而它在佛教中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在藏传佛教中,因明学是义学一门重要科目和论辩方式。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的哲学、逻辑学也广泛地影响到中土的社会意识形态,大有西方中心论之趋势。人们笃信科学、逻辑,对东方传统文化讳莫如深,一些善意的东方文化同情者,常常暧昧地把东方文化比附西方文化,以求共鸣,从而确立东方文化之存在价值。我认为这是“跪着”造反。无庸讳言,我是一个东方文化主义者,我认为东方文化自有东方文化的价值,东方文化是无法用西方文化取代的。基于这种信念我来谈一谈对因明学的一点看法,以作“因明与内明”的导言。一、因明学不是逻辑学。因明学是佛学的论辩术,论辩就要论及论题的真实性及其原因,所以因明是关于理由的智慧学术。因明学是论辩术,所以它的主要方法就是立论、论证,它是内容求真之学。它与逻辑学不同,西方逻辑学中的亚氏逻辑是形式逻辑,它不干涉思想内容,是纯形式化的演绎,它是对论式形式结构和规则的研究。虽然两者都涉及思维语言的理则,但是两者学术的取向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明学涉及的内容近于西方哲学的辩证法(辩证法之古义就是论辩艺术)。二、因明学中有逻辑思想。所谓逻辑者,就是理性规则。一切以理调强扩美胶到早备我性为出发点的学问,都要合乎理性逻辑,因而可以说一切学问都是实用逻辑学、具体逻辑学。因明学是具体的论辩学问,所以它自然含有理性逻辑内容。但是,由于因明的根源在于内明,内明有超理性的体认观念,所以因明又不全是理性逻辑的实际运用。形式逻辑是形式、是抽象,它不涉及内容,一旦涉及内容,那么它就不是形式逻辑,而是具体的内容科学了。因明是内容的因明,它有逻辑思想,但这不意味着因明与形式逻辑有什么同一性,倘若言其同,那不过是逻辑学与因明学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都要恪守一定的法则而已。这如同语法一样,不同的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不同,但在语言思维上要遵守共同的语法规则。虽然都是一种语法规则,但不意味着是相同的学科。因明与形式逻辑亦然三、因明的主旨在求真。《因明正理门论》开宗即云“为欲简持能立能破义中真实,故造斯论”。形式逻辑只关心立破论式的规则通不通、合理不合理而已,它的论式与论旨是两回事,因此它不涉及论旨之真实。因明学是求证论旨真实为主旨的,至于论式之理则则是附带的。佛教认为名能诠义,佛法的真实之理是可以运用因明方法来显现。如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就是运用因明量式来论证唯识真理的,一部《成唯识论》的内容陈述结构就是因明量式结构。因明中的主旨是哲学观念,因而必有立场根据。而西方形式逻辑则无哲学观念,只是思维理性经验的抽象总结而已。内明在于证真,因明在于论真,一知一行本应合一。芝童小筑四、从正理到因明。现在一些治因明学的人,普遍认为佛教的因明学是从正理学发展而来的,这只说对了一半,并不完全正确。这就象佛学是从婆罗门教发展而来的一样,这是一场革命性超越。因明扬弃了正理学中的谬执,就如同佛教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神学观念一样,已成为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两者本质是截然不同的。倘若说有联系,那不过是文化相续相关之联系,而并非是内涵上有一致性。《因明大疏》云:“因明论者,源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又云“求因明者,为破邪论,安立正道”。这个论断是历史的实际情况,反映了因明的本质。其实佛立四谛,就是因明论式的宗因并举:苦者逼迫之果,一切皆苦,可为宗题,苦由集生,集为招集有漏业,有漏业故可为因。由果推因是因明的论式特质。其实正为佛说。这也正是安立正道,以破外邪之执也。玄奘大师从认识论出发,立唯识比量也是安立唯识正道。佛教的因明一直是为教义服务的,一但空洞地论究论式而不论论旨,那就成为世间之学术了,也就成为遍计所执性思维逻辑了,所谓因明也就不能成为正因之明处了五、因明方法的运用在历史上是有变化的。正理学在论式上是五支法,而陈那论师则用三支论法,后来的法称论师则用二支论法。因明论式有繁简精拙之别,无对错之分,只要论旨真实,能诠量式陈述全面就为能立。中观学反对正理学的哲学观念,因此中观学批判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当代佛学家印顺法师就是用中观辩证逻辑来否定因明正理的形式逻辑观念。不过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与形式逻辑思维观念不是一回事的,形式化的观念应批,而形式方式则应善巧应用。所以西藏的中观师就大讲因明学,因明学成了必修课。现在一般人区别不开方式与观念,往往把方式当成观念,这是大错特错。就语言的运用、逻辑的方式,佛学与世间学并无区别,只是在观念上完全相异。因明学是观念之真的论理,因此因明学不同于世间逻辑学的是观念。因明学运用的变化,是因文化变化而变化的,其求真之观念则无变化。如若变化,因明就不成为因明了。芝童小筑;六、历史演进是一个辩证法。因明蕴含在佛典中,陈那论师从佛典中总结出因明的论式结构,自觉地考察了能立的合理性,法称论师更又回归于佛学本有的认识论,但这已是自觉自明的认识理由学了。一般都认为法称完成了佛教因明学与认识论的结合,其实玄奘法师也是完成这个务的人,并且较之法称更有深度。真唯识量就是因明与认识论合一的典范,《成唯识论》就是佛教认识论的因明量式的最好运用。七、因明学不可以世俗化。现在治因明学的许多人热衷于符号化,他们认为,符号化的逻辑就是精确的。其实并非如此。精确之学莫过于数学,因而有数理逻辑出焉。然而数学毕竟是世间之学,是四句形式思维的产物,在佛学看来都是六识的遍计所执自性,是无明凡夫的执见之根。中道逻辑是无法抽象化符号化的。因明的论旨在于讲中道之真,在于破斥遍计所执自性,因明若世俗化,那么就无中道可证明了。世间逻辑是科学的工具,它解决的是感性殊相之问题,它无法论证大全之真。因明学的语言载体是曰常生活语言,因而在表意上往往更真切。符号语言不具体,离实际太远,所以不如曰常生活语言在表达上更容易。符号化是为满足抽象化思维的需要,其实精确性越高,普适性越不够,这往往是妄想分别心态的特质。所以因明无须符号化,因明不可以世俗化新白娘子传奇|新孽海花传奇|乱世不了情|笑看良缘|综合八、治因明者当以内明为根据。我认为无因明则内明不可立,无内明则因明不可成。内明是本体,因明是方法,无本体则方法无效,无方法则本体难知。因明唯一之旨在于求真,而这个真是一个证悟之真。虽然现量比量中包涵了世间凡夫之经验知识,但是因明学目的在于,由凡夫现比二量而悟入圣贤现比量上。在内明中,比量与现量是统一的,是二而一。而在因明中,比量与现量是差别的,是一而二。从中道辩证法的高度来看,统一现比二量,是认识论的最高课题。然而这一课题,本来已经解决了,在一切经中,一切命题都是现量之真,一切解释都是用比量来论证。量为知识,即已理性化了。无比量则无现量,无现量也无比量,分开二量是世间之知见,合明二量才契合中道之旨。因明宗题能立之根,在于真如实性上,也即是内明所证之实相也。
真实地证得的当下,你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法语
/
QuotationsfromMasterJinglian
上师法教无上微妙,虽只言片语,亦是解脱枢机。末法时代众生事多且繁。故录上师法宝之点滴,供养一切如母有情,祈愿诸君欣闻法语后拜读对应法宝,以期早日觉悟,更利他人。
净莲上师开示语录
不管你用多少的文字,或者是语言来形容你开悟的境界,我们知道那个都不是嘛。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你只要说得出来的都不是,为什么?因为它已经离开语言文字了嘛,离开我们的心缘相。心能够缘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你能够缘得到的那个全部是比量的境界,不是现量境;所以你可以用你的头脑讲出说“我是怎么样,我的开悟的境界是怎么样怎么样……”,描述了很多,然后又拿经论来印证说“哦,我就是这样、这样、这样”,你觉得呢?因为他就是没有离开语言相、那个文字相嘛,语言文字相没有离开,然后你心缘的全部是虚妄分别来的,虽然是经论的内容,但是你是用比量去理解而已,都没有真实地证得。
所以我们才会说:修行是一条回归自性的路,就是说希望大家赶快回到家。那我们就好像虽然真心本自具足;但是我们好像在外面流浪的那个儿子,那慈祥的母亲就说“哦,你快回来吧,快回来!”佛就好比慈祥的母亲:“儿啊,快回来、快回来”。所以我们就很努力,用尽各种的法门啦或者是觉得自己很精进啊,希望能够赶快回到自性的家,希望能够赶快开悟、明心见性,然后让真心能够显现。
可是,真正的开悟是什么?就是你说不出来了,因为那时候的感觉就是说:“诶,我本来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家啊!”那个就是当下的感觉,你是说不出来的,因为你已经在你的真心里面了。那个是没有办法引经据典,然后什么经怎么说、《圆觉经》怎么说、《维摩诘经》怎么说、哪个…《心经》怎么说、《金刚经》怎么说……,你都说不出来了。因为那只是希望我们、引导我们能够回归自性的方法或者是理论。除非你真的开悟,你才会觉得说“诶,我从来没离开过,我本来就在家啊!这很好笑啊,然后那边绕了一个大圈子,原来从来没有离开过。”就是这种感觉,你是说不出来的,因为真心离念嘛,离一切的妄想分别执著。你能够说出来的全部都是妄想啊,明白我的意思吗?非常非常重要。
因为太多的、太多的修行人觉得说,他背出来的很多的经典,然后觉得他的比量让他觉得说“诶,这些我都证到啦,我的想法就是经论上讲的这些啊。”结果真的是这些,就是耽误了嘛,不是开悟的“悟”,就是耽误的“误”。
所以这个非常非常重要,然后也再次的说明:一定不要把比量当作现量,或者是把…,用比量来试图理解佛经的意义。经论、一切的经论,看起来是语言文字,但是你不可以用你的比量去分别它的内容,那个跟研究学问没有差别。它所有描述出来的虽然是语言文字,但是呢他全部都用现量去证得的。
因为我们也讲过嘛:那个佛说一切法是从祂的自性里面流露的,自性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它是没有生灭的,所以祂流露出来的只是善巧方便,说明希望能够让我们想要回归自性,想要真心显现的这样的一个修行人有迹可循,至少有一个方法道路嘛;可是方法道路都是什么?手指指月亮,你不要看手指,看月亮,手指就比喻那些法门嘛,或者是你理解的那些经论的内容嘛,那个都是手指,不是月亮;我们是要看月亮啊——就是用这个来比喻。
除非你真实证得,然后真实地证得的当下,就是我们刚才讲的,你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因为才会说“不可说不可说”,他真的是说不出来了,因为已经离开一切的妄念了嘛,因为语言文字也是妄想嘛,有没有?对啊!都是意识心,尤其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说出来的、表达出来的。
可是又有人说:“哦,那你就是…,那我不用头脑去理解这些语言文字,我怎么修行啊?”也不是啊,不是这个意思,你理解之后,你要用你的什么?现量去证得。你读经的时候可以先借着那个语言文字,它等于就是一个好像船嘛,能够带你到彼岸的那个船嘛。那我们也知道上了岸,那个船要丢掉。所以它重点不在那个船,而是它可以引导你到彼岸、解脱开悟的彼岸。
所以,如果说我们比量,然后一直执著在经论的内容的话,我们是永远没办法证得现量、现量境。所以它是透过语言文字来说明那些现量境,看起来好像是比量的语言文字,但是他要证得的那个全部都是现量境。所以你用比量来修的话,你是没办法到达那个现量境。
所以这个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学佛修行很久了,他很会讲,讲的头头是道,什么空性啊什么,讲得天花乱坠,你要辩也辩不过他呀;可是他都是用比量来说、来表达他理解的那些经义,他全部都没有现量去证得,所以他是解悟而已,没有证悟。证悟都是现量境,它是没有办法说明,用语言文字来说你当下的那个证悟的状态,它其实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
摘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第S26讲
敬请拜读法宝·以免断章取义
推荐阅读:
→ 为什么精进力不够?
→ 放轻松,好好地学习,好好地修
→ 八正道可以净除所知障
电测岗位是做什么的?
电测岗位的职责:
1、负责公司内简易电测台的制作、调试;
2、负责公司线束产品电测程序的制作、更改;
3、组织相关部门对新购电测台的验收工作;
4、负责制定下属的培训计划,使其能满足岗位需求;协助完成对生产线电测台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
5、负责制定相关设备作业指导书及年度保养计划,并按照计划严格执行;
6、负责对公司电测台、影像仪、扫描枪的日常维护、维修;
7、负责对公司所属相关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巡查;
8、负责对电测所用到的关键部件的请购备库;
9、负责下属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每月对下属进行考评;
10、负责工作责任区6S工作,保持责任区整洁有序;
11、完成上级领导交付的其它临时性任务。
什么是现量、比量、证量、圣言量?
是认识判断事物的方法。现量,就是对眼前发生的事物的认识。比量,对不是眼前发生,通过已知条件得出的结果。如你在室内听到汽车声就知道汽车经过。圣言量,远的或是自己知识范围外的事物,我们要信圣贤的表述。比如现实中我们很多不懂的事就信科学家说的。历史上的事信司马迁等史家的。圣人不会说谎的,三界六道的事我们就信世尊的。证量,通过实践认识事物,比如科学家说水是H2o,我们相信科学家的说法。为了利用氢氧,我们把水电解,就产生了氢和氧。这叫证量。佛陀给我们讲了许多修持的方法和阶段性结果及最终结果,这些都是可以供我们实践修持的。修持的每个台阶都是一种证量。
证券知识请问股市中的总量和现量是什么意思?
股票中的总量和现量也叫做“总手”“现手”。总手 股市最小交易量是1手.为100股,对于一只股票最近的一笔成交量叫现手,从开盘到即时的成交量叫总手. 现手数是说明电脑刚刚自动成交的那次成交量的大小。现手累计数就是总手数, 即成交量。总手数与流通股数的比称为换手率, 它说明持股人中有多少股是当天买入的。换手率高,说明买卖该股的人多。现手超过50%,第二天会大跌。 现手 现手:当前某一股票的成交量。 股市最小交易量是1手.为100股,对于一只股票最近的一笔成交量叫现手,从开盘到即时的成交量叫总手.
如何看一个修行人的证量
要说证量,先要了解现量、比量和非量。因此证量,指的是在修行的过程中,实证了多少!没有实证,即使教理再通透无碍,都是纸上谈兵,这些人可以称之为佛学爱好者或佛学家,但是谈不上证量,和证量一点关系都没有!通俗一点说,量者,心量也。心者,即心即佛!何为证量?修行人常问:证量如何?即为从世俗凡夫到佛的修证过程中,你证到了哪一步。对于普通修行人或者初入修行的人来说,戒定慧,分拆开来,戒是加行和资粮,定是基石,慧是桥梁,解脱为到彼岸。因此从广义来说,每一步都是证量的一部分。虽然偶尔有些大根器因宿世资粮深厚,可以跨越戒定而直证,但是对不起,这种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禅宗六祖,不是你我这些后世读了几本佛经自以为欣然有得而自命的所谓大根器!至于济癫,那是彻证后示现凡夫相以度有情,不可混淆。对于稍微深入的修行人来说,那就是贪嗔痴慢疑去了多少,三法印、四圣谛、六波罗蜜这些都证了多少?或者再往浅里说,念住了吗,气住了吗,脉住了吗?证苦了吗?证无我了吗?五蕴证空了吗?这些为入门级的证量。南传而,证禅相了吗?十六观智前十二智证了多少?对于深入修行的人来说,八十一结使去了多少,也是证量的一个体现。比如阿罗汉而,余习都断了吗,证无漏了吗?到地菩萨而,妙有起用了吗?性相圆融了吗?四智证了几智?这些都是高阶证量了。神通算不算证量?从广义和积极意义来说,可以算是证量的一部分。有些人未证观智或观慧就出了神通,必定定力功夫非常了得,或者宿慧深厚,这种人只要遇到善巧的善知识加以悉心指导,后续的修证会有助益!当然,从绝对意义来说,非解脱智慧,都不算证量,包括戒与定(共法定),最多只能算是门外级的证量。在佛门而,神通只是修行的副产品,而不是修行的根本目的!
请问什么是佛法里的证量,我一直都不懂
(1)证量(又名现量,不含推比的直觉经验)。(2)比量(由推理而得的知识)。(3)圣言量(以圣者的教说为依据量知事物)。正理派在这三种量以外,又加比喻量。一般来讲,量都分为三种,现量、比量和至教量,现量(译轮纳籍中称证量)是帆州感觉器官感知某一具体对象而得的感性知识,是*部性的感性知识,如观察瓶时,眼“唯见一色,不证于瓶”(《佛性论·破执品》)。只看到瓶的色泽,而不能对瓶有个综合性的知识。比量是由推理而得的知识,以现量的知识为基础,推出新的认识,比如从现量中经证得有火必起烟,那么只要再见到烟必能推出有火的结论。至教量则是公理性的知识。译籍认为,三量之中,现量(证量)是主要的,“一切量中,证量最胜”。(《大乘唯识论》)又以证量进一步证明境空,因为证量所知,只是片面的知识,仅此不能判定对象是真实的存在,实际上证量所见,都是“幻事”。之所以证量最胜,因为“若尘实无如此证智.云何得起.所谓我证如此证智如梦中如梦时.离尘腊轿没见山树等色.无有外尘.证智亦如此”。
摄住意根是现量的连接,不是思维分别!【洪师随缘开示六百三十六】
全文共976字,阅读时间3分钟
摘要:
心要老实,老实才能够老老实实地只管念、不计较。那么就是说,你座下平时为人计较不计较,办事计较不计较,心量大不大,都会体现在这一念上面。
学人:好像心念耳闻我做的还不对。其实就念咒听咒,对吧?因为我看到老师很多非常实用的方法,那我有可能在座上会过分强调。你讲听咒,就是念咒听咒摄心,对吧?我有时候过分强调以后反而会受干扰。
老师:也会的,也会的!因为毕竟它只是一个操作要领,甚至你真正会的话,你这个要领是不存在的,本身它就消化掉了。
学人:现在不熟练。
老师:不熟练的时候,它会帮你,它会引导你,但一个就是知道做成的是什么样子,它目的是什么?抓这个点。第二个再知道辅助的一个动作要领是什么,但最后还是要为了什么?为了摄住意根,摄住意根之后,自然能念的心所念的咒会脱落的,是这样做。
学人:念的时候感觉就是……
老师:太执着了,太执着其实是散乱;太不用心了,其实是昏沉。
学人:有时候会一下子一个激灵,其实也没睡着,但是感觉就是这样的。
老师:会的,另外就是你在念的过程中,不要反复说这是对还是错了,这也是在分别。
学人:对对,你上次讲到的,就是说不要又弄一个标准,什么样是好,什么样不好,对吧?
老师:摄住意根它是现量的一个连接,它不是一个思维、一个念头的分别,分别是第六识的。
我们习惯用分别,意识形态它始终是个主角,实际上它是一个演员,背后的主使不是它,我始终把它作为主人公,以它为本位在思考观察。通过一定的修行,已经对它有一定的距离了,那还要通过修行的要诀来念咒、听咒、摄住咒,最后就摄住心。
念咒、听咒本身就摄住心,它本身就是个现量的。我们看到现量的,你当时分别现不现量,它又是比量的,就是差别在这个上面。
我念咒“嗡嘛呢呗咪吽”——这是现量的;我有没有念“嗡嘛呢呗咪吽,或者念得清不清楚”——这是比量的。心要老实,老实才能够老老实实地只管念、不计较。那么就是说,你座下平时为人计较不计较,办事计较不计较,心量大不大,都会体现在这一念上面。
音频标题:20180608 做作业(07)
录入:景 生 2019.02.11
校对:韦素陈 2019.03.03
审核:沈 洪
·经典回顾·
佛法正修行五大纲:发心、见、修、行、证【洪师随缘开示六百三十五】
全面认识人的身心灵【洪师随缘开示六百三十四】
如何提升学习的深度?【洪师随缘开示六百三十三】
关于识与智【洪师随缘开示六百三十二】
您好。何谓:现量、比量?
一、现量
1、现量,含义:现成,现在,显现真实。
2、关于现量,印度各哲学派别的说法很不相同。正理、胜论以及数论、弥曼差派将现量分为无分别的和有分别的两种。文法学派和耆那教不承认无分别现量,以为一切现量都是有分别的。佛教则认为具有概念思惟成分的有分别现量是似现量,只有不加入思惟活动、不能用语言表述出来的纯粹感觉,才是真现量。《因明入正理论》云(大正32 ·12b)︰‘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二、比量就是由推理而得的知识。但是佛教与正理派的逻辑家对比量的说法并不一致。
解释1、不持尺而大致比划度量(不用尺而用手、绳、棍等大概地量一量)
解释2、较量。
股票里的现量是什么意思?
股票中现量里的b代表买进,s代表卖出的意思.双方形成一个对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