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证券报是指?哪里可以看到四大证券报的家某电子版?
四大证券报的官网以及电子版阅读网址如下(四大报均支持电子版订阅): 1.www.cs.com.cn中国证券报 电子版阅读【免费】epaper.cs.com.cn/dnis 《中国证券报》是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全国性证券专业日报,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报纸、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保险信息报纸、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信托公司信息报纸。 2.www.cnstock.com上海证券报 电子版阅读【收费】paper.cnstock.com/html/2015-09/08/node_3.htm 《上海证券报》1991年由上海交易所创办,新华通讯社主管,是新中国第一张以提供权威证券专业资讯为主的全国性财经类日报,是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和中国银监会指定的相关行业信息披露媒体。目前每天常规的出版数为对开20版,最高发行量达80万份。 3.www.stcn.com证券时报 电子版阅读【免费】epaper.stcn.com/paper/zqsb/html/epaper/index/index.htm 《证券时报》是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全国性财经证券类日报,是中国证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中国保监会指定披露保险信息、中国银监会指定披露信托公司信息的报刊。创立于1993年,以报道证券市场为主,兼顾经济金融信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4.www.ccstock.cn证券日报 电子版阅读【免费】zqrb.ccstock.cn/html/2015-09/08/node_2.htm 《证券日报》是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证券专业报纸。中国证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报纸、中国保监会指定披露保险信息报纸、中国银监会指定披露信托信息报纸、四大产权交易所指定产权信息披露报纸。
舆情日报丨保险资管舆情2023年6月26日
资管监管动态
李云泽会见淡马锡董事长林文兴
来源:金融时报
摘要: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d委书记、局长李云泽会见淡马锡董事长林文兴一行。双方就近期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和监管改革进展、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外资扩大在华投资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保险资管行业动态
4月份保险资管产品登记规模为466.36亿元
来源:金融时报
摘要:记者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了解到,4月份,协会共登记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保险私募基金30只,同比减少26.83%,登记规模466.36亿元,同比减少52.08%。其中,债权投资计划29只,规模406.36亿元,数量、规模同比分别减少21.62%、40.69%;股权投资计划1只,规模60.00亿元,数量同比持平、规模同比增长100.00%;保险私募基金本月未有登记,去年同期登记3只,规模258.06亿元。
前4月保险资管三类产品登记规模达2018.22亿元
来源:经济参考网
摘要:记者日前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获悉,今年前4月协会共登记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保险私募基金规模达2018.2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和规模均减少。具体来看,2023年1月至4月,协会共登记三类产品138只,同比减少9.80%,登记规模2018.22亿元,同比减少33.77%。截至2023年4月底,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共登记3020只,登记规模6.54万亿元;其中债权投资计划2829只,规模5.53万亿元;股权投资计划114只,规模4586.53亿元;保险私募基金77只,规模5516.58亿元。
保险资管债权投资计划风险管理探究
摘要:对于债权投资计划而言,其保险资金运用的核心功能并没有变化,仍然是在保证保险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主动提升收益并积极服务于实体经济。一般保险机构完整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需要整个公司从经办人、到法务高度统一,做到内部紧密配合,还要结合外部专业力量,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投资过程中的风险点进行全方位的识别、评估与应对处置,控制法律风险。
企业文化案例丨携手葛洲坝股份铸“大国重器”
摘要:2022年12月,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国寿投资公司成功协调系统内资金及第三方资金出资约40亿元认购中信信托·稳健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优质央企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资金支持。该项目的落地体现了国寿投资公司以实际行动服务能源革命和低碳转型战略,助力中央重要企业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人寿贯彻落实d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险资加大权益投资既有空间也有必要
来源:证券日报网
摘要:政策利率接连调降后,保险业利率风险再次受到市场关注。业内以为,具备权益市场长期投资能力的险资机构,有必要加大权益资产投资力度,提升长期投资收益率。首先,加大优质权益资产能提升险资收益率弹性。其次,适当加大权益投资有助于化解“资产荒”。再者,权益资产长期收益表现与寿险业长久期的负债成本相匹配。目前,险企投资权益资产的最高比例可达45%,但不少险企的配置占比远低于监管上限。“降息”后,险资机构加大权益投资,既有空间也有必要。
发债成本下降,上半年险资“补血”超800亿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摘要:三月之后,险企的“补血”动作开始接二连三。6月25日,太平财险增资10亿元获批。事实上,光是近6天,国家金融监管局网站上就一连发布三则险企增资获批的公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5日,今年上半年险企通过增资、发债等方式已“补血”达806.09亿元,这一数字已超过去年全年的540.47亿元。而在“补血”方式上,和2022年增资额大幅高于发债额的状况不同,今年上半年的“补血”额近八成出自发债。
持续“补血”进行时!险企密集增资发债
来源:中国钢材网
摘要:6月21日,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变更注册资本的公告,泰康养老注册资本由50亿元变更为60亿元。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还有包括君龙人寿、国宝人寿、华贵保险等在内的多家险企密集增资。此外,也有多家公司通过发行资本补充债的方式补充资本。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密集进行资本补充,或与偿二代二期规则落地对险企偿付能力造成的压力有关,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下滑,有资本补充的需求。
养老行业动态
银行的个人养老金大战,熄火了?
摘要:距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已有半年,围绕账户展开的争夺战从前期的白热化逐步走向理性。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力图在展业的纠偏与反思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在多名银行业人士看来,开户竞争不再如前期那般激烈,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大家愈发意识到,开户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实际缴存和购买产品,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难以迈出实质性一步。在部分行业人士看来,要想推动个人养老金工作提质增效,有赖多方加强沟通与协同。
资管行业动态
存款降息潮下的“镜像”储户银行双“彷徨”资产配置格局生变
来源:上海证券报
摘要:在当前的存款“降息潮”中,不少储户和银行陷入彷徨。一边是储户纷纷寻求资金增值的最优解:有人“跋山涉水”跨城存款,有人取出存款投向理财市场;另一边是银行面临揽储业务需求和降成本“两难”,想方设法留住客户。多位银行业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银行要向有更高附加值的财富管理等方向转型,更好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共同促进财富保值和增值。
券商积极配置公募REITs机构投资者有待进一步丰富
来源:证券日报
摘要:公募REITs一直以来备受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在目前已获批的28只公募REITs中,无论是首发和扩募,券商均积极参与了认购行动。不容忽视的是,近期公募REITs市场表现波动较大,今年以来,已上市的27只公募REITs产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机构认为,导致REITs市场深幅调整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参与REITs的机构投资者尚不丰富;二是宏观经济对不动产和基础设施的影响相对后周期;三是渐进发展中的REITs市场,作为大类资产而言,流动性偏低,市值规模偏小。
券商资管业务加速发展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成为共识
来源:证券日报
摘要: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券商私募资管产品存量规模为5.93万亿元,环比增长1.24%,较3月末增加了723.74亿元。其中,集合资管计划规模为2.85万亿元,环比增长2.29%;单一资管计划规模为3.08万亿元,环比增长0.27%。“大资管”时代,券商资管业务正步入改革转型、提质增效、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底线思维、夯实合规风控、加大资金投入正逐步成为行业共识。
基金业绩“中考”临近“含AI量”成决胜关键
来源:证券时报
摘要: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1日,万余只公募基金产品中,高达7183只取得正收益,占比近三分之二,其中收益率超过20%的基金产品有302只,收益率超过50%的基金产品仅有37只。临近6月底,基金业绩波动加大。今年上半年,游戏传媒、AI相关概念股异军突起,一度有5只相关主题基金收益率翻倍,随着近期游戏传媒、AI概念股自高位回落,翻倍基金数量也仅剩1只。
“马太效应”加剧基金代销行业洗牌节奏加快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摘要:近期,吉林证监局官网公告显示,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向证监会提交了注销公募基金销售业务许可证的申请,证监会决定注销其公募基金销售资格。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相关政策的持续落地,基金代销行业洗牌节奏逐步加快。整体来看,代销行业正在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过渡。
市场持续调整,6月新基发行份额同比“腰斩”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摘要:随着市场的持续调整,基金发行6月以来虽有不少产品“吸金”明显,但遇冷状态并未完全扭转,股债市场“跷跷板”效应也越发凸显。Choice数据显示,截至6月25日,公募基金6月发行份额虽然环比有所增加,但较去年同期大幅“腰斩”。数据显示,目前有66只基金产品正在发行,还有26只基金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陆续发行。业内人士受访表示,近期出现越来越多的底部迹象,市场已处于相对低位,但中长期还是偏震荡的格局。
发起式基金业绩不俗中小基金公司“以小博大”
来源:中国证券报
摘要:记者发现,在发起式基金推出十余年以来,中小基金公司成为这一“便利武器”的重要获益者。发起式基金成为它们在行业中求生乃至求胜的“火种”。而在结构性行情中,主题型、行业型的发起式基金更是成为中小基金公司逆风翻盘的机会所在:业绩突出的主题型、行业型发起式基金上演“以小博大”的戏码。
加紧建仓积极调仓基金布局下半年
来源:上海证券报
摘要:面对持续震荡的市场,多只成立不久的新基金悄悄捡拾筹码,快速建仓,基金净值已出现较大变化。与此同时,多只老基金积极调仓换股。2023年下半场即将开启,近日多位明星基金经理发布了下半年投资策略。从整体来看,基金经理相对较为乐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成为重点关注方向。
债市小牛市格局能否延续?大型公募把脉下半年投资机会
来源:上海证券报
摘要:债市处于宽货币、宽信用的衔接阶段。作为稳增长政策信号,“降息”落地,或将开启新一轮政策脉冲。后续,债券市场的交易逻辑将回到博弈层面。下半年,经济动能仍待观察,或同时演绎货币宽松逻辑、债券市场维持震荡态势,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预计持续小幅波动。下半年债券市场仍有不错的投资机会,但需注意阶段性稳增长的波动风险,以及资金在不同资产间切换带来的流动性冲击。
首批公募REITs上市两周年启示录:寻找价值锚点引入长钱活水
来源:中国证券报
摘要: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6月21日,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上市已整整两年。近期,公募REITs二级市场价格持续波动,引发投资者广泛关注,也让行业进一步反思:只有丰富投资者结构,不断引入“长钱活水”,同时REITs管理人做好信息披露,让投资者找到资产价值的“锚”,才能助力REITs市场健康发展。
百亿级私募旗下产品严重分化谁来为业绩一致性负责?
来源:上海证券报
摘要: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林园投资旗下一私募基金累计净值跌至0.502元。不过,同期林园投资旗下部分产品却实现了正收益。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家私募机构旗下同策略产品业绩分化的情况在私募行业屡见不鲜。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私募旗下产品众多,由于成立时间、合同约定等方面的差异,业绩一致性相对较差。管理人应让产品历史业绩更具参考性,从而引导投资人买入与其风险收益偏好相匹配的产品。
超额收益新“蓝海”私募量化转战中小盘策略
来源:中国证券报
摘要:近年来,随着量化产品的规模快速攀升,传统的中证500指数、中证1000指数等策略的拥挤度越来越高,整体超额收益呈递减趋势。在此背景下,波动大、不拥挤,“略显冷清”的中小盘股受到私募量化机构的广泛关注,凭借超额收益表现,量化小市值策略逐步受到青睐。业内人士表示,目前部分大机构的研究难以覆盖到中小盘股,拥挤度相对较低,量化小市值策略更容易创造出超额收益。
2023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金牛奖评选启动
来源:中国证券报
摘要:“金牛奖”是中国证券报倾力打造的品牌,已覆盖证券公司、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海外基金、股权投资、保险投资、上市公司等领域,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具公信力的权威奖项之一。6月26日,由中国证券报主办的“2023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金牛奖”评选启动,相关机构即日起可进行报名。报名注册、数据补充和核实的截止时间为7月17日24时。
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债市步入量质并重新阶段
来源:中国证券报
摘要:证监会日前发布《关于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注册制下提高中介机构债券业务执业质量的指导意见》,加快完善公司(企业)债券制度规则体系,持续推进审核注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强化债券全链条监管和风险防范。专家认为,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将更好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财产品“踩刹车”?债市不具备大跌的基础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摘要:根据Choice数据,6月15日-6月25日,单位净值下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已披露净值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占比为8.7%。6月5日-6月15日,单位净值下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在已披露净值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占比0.5%。近期随着央行超预期降息、市场对国常会部署一揽子经济“稳增长”政策等预期升温,引发部分投资者对市场利率调整可能触发理财赎回压力的担忧。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降息落地后,债市确有回调趋势,但综合来看,债市目前不具备再次大跌的基础。
5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54561.6亿元
来源:金融时报
摘要:人民银行6月25日发布的5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显示,5月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54561.6亿元。其中,国债发行7352.8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7553.5亿元,金融债券发行9844.5亿元,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7962.7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253.0亿元,同业存单发行21207.9亿元。
优服务强监管债市将迎“量质齐升”新阶段
来源:证券日报
摘要:继2020年3月份实施注册制后,公司债(企业债)注册制改革迎进一步深化,市场将迎“量质齐升”新阶段。6月2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注册制下提高中介机构债券业务执业质量的指导意见》。专家表示,两份指导意见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债券市场改革,规范中介机构债券业务,加强对债券市场各参与主体的监管,保护投资者权益等方面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信用风险定价再成焦点可转债退市将正式上演
来源:上海证券报
摘要:进入6月,尽管可转债市场交易又渐趋活跃,信用风险仍然是影响可转债市场的重要因素。不过,市场对于信用风险的关注焦点有所变化——从此前的业绩等因素转移至交易所问询函和债券评级调降,即信用风险定价再成市场的关注点。随着最新的退市整理期和退市可转债相关制度出炉,可转债正式“退市”也近在眼前。
公司债、企业债业务评价工作启动债市统一监管稳步推进
来源:上海证券报
摘要:《关于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及《关于注册制下提高中介机构债券业务执业质量的指导意见》于近日发布,标志着债券注册制全面落地,债市统一监管更进一步。记者从监管部门获悉,公司债、企业债业务评价工作已作好了安排,正在推进当中。下一步,中国证监会将进一步完善债券注册制全流程基础制度安排,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
其 他
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召开金融系统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来源:金融时报
摘要:近日,中国人民银行d委书记郭树清主持召开金融系统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交流金融系统审计整改有关工作。会议一致认为,金融系统各单位要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精神、推进金融系统审计整改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全面落实d中央关于审计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扎实有效的审计整改成果推动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
前5月多地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开源节流应对收支紧平衡
来源:上海证券报
摘要:地方近日陆续披露今年前5个月财政收支情况。记者梳理发现,北京、云南、甘肃等地财政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同时,民生等刚性支出依然保持较快增长。收支紧平衡态势下,地方正通过盘活资产资源、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等方式开源节流,促进财政收入总量快速增长和质量稳步提升。
5月份中国外汇市场总计成交21.58万亿元人民币
来源:金融时报
摘要: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5月,中国外汇市场总计成交21.5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银行对客户市场成交3.27万亿元人民币,银行间市场成交18.31万亿元人民币;即期市场累计成交8.91万亿元人民币,衍生品市场累计成交12.66万亿元人民币。2023年1至5月,中国外汇市场累计成交101.87万亿元人民币。
人民币逼近7.2会走向何方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摘要:6月21日上午,离岸人民币对美元跌破7.2关口,这也是自去年11月以来的首次。截至北京时间6月25日收盘,美元/人民币报7.1799,美元/离岸人民币报7.2156,美元指数报102.512。有观点认为,央票的发行将吸收离岸人民币的流动性,起到支撑汇率的作用,强调了人民币汇率的预期管理和底线思维的重要性。不过,更多观点认为,这更在于维持央票发行的持续性。相较于去年,今年人民币的走势更多是市场驱动,央行并无明显的干预迹象。
新屋开工创逾30年最大增幅,楼市好转或助美国避免经济衰退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摘要:近期,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美国5月新屋开工创逾30年来最大增幅,具体而言,美国5月新屋开工年化总数为163.1万户,4月为134万户,29.1万户的增幅为1990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经济分析机构——卡森集团全球宏观策略师瓦尔盖斯表示,近期房地产市场的强劲表明美国经济可能已经避免了衰退。在最新一份报告中,他强调了强劲的新屋开工数据是一件大事,因为“历史上房屋开工数据的疲软预示着经济衰退”。
美股迎三月以来最大周跌幅牛市调整还是又转熊了?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摘要:美国股市在连续数周大涨之后,上周迎来了今年3月以来最疲软的一周。道琼斯指数周跌1.67%,纳斯达克指数周跌1.44%,标普500指数周跌1.39%。随着美国三大股指震荡走低,避险情绪令资金再次涌向美元和长期美债避险。对于刚刚走出熊市泥潭的市场而言,调整是否意味着银行业危机以来的上攻行情结束,美联储接下来加息的时机及对经济的影响或成为关键因素。
多国央行“鹰声”缭绕专家预计下半年我国货币政策仍注重逆周期调节
来源:证券日报
摘要:当地时间6月21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就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出席国会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听证会。鲍威尔表示,当前通胀仍高企,距离通胀率回落到2%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时间,多国央行“鹰声”缭绕。相较于美联储等货币政策的“大收大放”,我国货币政策继续坚持“以我为主”。展望下半年,专家预计,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继续强调精准有力,充分释放出加强逆周期调节、前瞻性指引和预期管理以全力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信号。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以下称“协会”)成立于2014年9月,是经国务院同意,民政部批准,中国银保监会直接领导,保险资产管理行业自愿结成,专门履行保险资产管理自律职能的全国性金融自律组织。目前,协会会员涵盖中国金融市场所有细分领域。
协会秉承“竭诚服务监管、贴身服务会员”宗旨,发挥市场主体和监管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面向参与保险资产管理业务的各类机构,实施行业自律,促进合规经营,规范市场秩序;提供行业服务,研究行业问题,深化交流合作;制定行业标准,健全行业规范,提升行业服务水平;推动业务创新,加强教育培训,提升行业竞争力;强化沟通协调,营造良好环境,维护行业合法权益,推动保险资产管理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协会立足于市场需要和行业发展,履行自律、服务、创新、维权四大职能,依托市场平台、凝聚行业力量、整合行业资源、形成行业合力,以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和科技化的金融自律组织为目标,致力于成为提升行业能力、引导行业创新、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大证券报哪个最有含金量?
中国证券报含金量最高。分别指的就是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这些都是具有很大价值的,包括了一些经济金融正确方面的一些主要内容。
我想研究股市三大证券报哪份最好对研究来说
一是,尽量不要买高市盈率的股票。二是,尽量买市盈率和市净率相对较低而成长性又好的公司的股票。三是,只买熟悉的行业,并且,在过去业绩持续较快增长的公司的股票。四是,优先选择买管理层非常优秀,值得信赖的公司的股票。五是,优先选择买产品现在和将来都会被大众喜爱的公司的股票。如果说,你买入能够满足上面的条件的股票,长期持有的话,一定会取得丰厚的回报。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股票官方媒体都有哪些?
股票的官媒有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
中国证券报:1992年新华通讯社出版的报刊,是全国性证券专业日报,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报纸、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会指定披露保险信息报纸。
上海证券报:1991年新华通讯社出版的报刊,是新中国第一张以提供权威证券专业资讯为主的全国性财经类日报,是中国证监会、中国银保监会指定的相关行业信息披露媒体。
证券时报:创立于1993年,是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全国性财经证券类日报,是中国证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中国银保监会指定披露保险信息的报刊。
证券日报: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证券专业报纸。中国证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报纸
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和证券日报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个比较好?
四大“证券报”虽然同属官方财经媒体,但是,其侧重还是有所不同。相对来说,《证券日报》比较乐观,副总编董晓鹏乃A股市场坚定的“多头”人物。
《中国证券报》是全国性证券专业日报,统领所有证券类媒体,其权威性毋容置疑;旗下还有《中证网》,网友可以前往阅读。
《上海证券报》是1991年新华通讯社出版的报刊,是新中国第一张以提供权威证券专业资讯为主的全国性财经类日报。虽然其财经信息包含深圳市场的诸多信息,但是偏向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信息;旗下有《中国证券网》,读者容易搞混错认为是《中证网》。
《证券时报》是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全国性财经证券类日报;记得网站是《全景网》,刚才百度了一下,似乎现在没有什么关系了。《证券时报》的信息主要是深圳市场的财经新闻,其中,中小板、创业板的消息较多。
上述四大“证券报”均为官方财经媒体,其中,《证券日报》是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证券专业报纸。权威性均低于前三家证券报刊,有点《环球时报》的韵味。
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顺祝周末快乐!
目前比较热门的财经股票类的报纸有哪些?
金融时报、人民日报、商界……
三大证券报是哪几家
我国证券之类的报刊较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权威的《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它们堪称我国三大证券报!
财经股市消息类的报纸哪个较权威
证券时报
股票行业比较权威的报纸有哪些?
权威的专业股票报纸就是证监会指定的权威发布信息的报纸,目前只有三家,即: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