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金服为什么还不上市?马云胃口到底有多大
搜一下:蚂蚁金服为什么还不上市?马云胃口到底有多大
蚂蚁金服来自上市为什么会被叫停?
马云事件,其实就是外滩峰会事件。2020年10月24日,马云当时受邀出席上海外滩金融峰会,并且发表“惊人”言论,引起很大的争议,随后阿里巴巴的市值暴跌。这段言论,让不少人都非常好奇与关注。在外滩峰会上,马云称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无疑,这样的言论是非常“出格”的,而且是错误的。马云虽然有智慧,但这次却说出了非常愚蠢的言论。还有,蚂蚁金服被叫停上市,其实也是自身有原因。有一些金融公司,却打着科技公司的名号开展业务,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其实就是在逃避监管,这是具有极大的风险隐患的。马云高杠杆循环放贷的计划受阻后就在外滩开炮,第一个选择找银行贷款,但银行要求抵押率,于是他批评银行都是当铺思想,信用评分我阿里大数据都做出来了。第二个选择资产证券化,在监管部门发现蚂蚁存在的风险后要求提高资本金,这是巴塞尔协议的内容,所以马云就嘲笑巴塞尔协议是老年人俱乐部,于是他被约谈了。
蚂蚁金服不能上市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是好事啊。蚂蚁金服用流量赚利差,出了问题马云个人只承担一千万的责任,而所有风险都是银行承担。 国家不可能坐等他空手套白狼还做得无限大。 监管是一定的。
蚂蚁暂缓上市,背后其实是资本贪婪本性下的博弈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蓝字关注我哦~
20年资深保险从业者
精通产品测评、擅长理赔纠错、
略懂核保一二、免费答疑解惑。
大洋彼岸,风谲云诡,美国大选,一波三折;
上海外滩,风云突变、蚂蚁集团,上市暂缓;
这两个事件,一直占据着这几天的新闻热搜,美国大选很快就会明朗,而“马已今服”更令我们吃瓜群众津津乐道。
从马云外滩讲话开始,蚂蚁集团上市的舆论风向标就陡然转向,直至被暂缓上市,这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众说纷纭的分析文章中,保哥看到了一篇深度分析文章,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的根源,特分享给大家。
先整理一下时间线:
10月21日,证监会同意蚂蚁集团IPO;
10月24日,上海第二届外滩金融峰会,马云“炮轰”金融监管:“不能用管理火车站的办法来管机场,不能用昨天的办法来管未来”。
10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蚂蚁集团IPO初步询价完成,最终蚂蚁A股发行价确定为每股68.8元。同时,H股发行价同日公布,为每股80港元,刨除汇率影响后,每股约68.85元,与A股发行价基本持平。总市值达到2.1万亿元,成为全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上市。
11月2日,证监会官网发布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同日,银保监会、央行发布《 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根据文件内容,蚂蚁金服的部分核心业务,不符合监管要求。
11月3日晚,上交所发布公告暂缓蚂蚁集团的上市,随后,蚂蚁集团也发布了暂缓H股上市的公告。
——正文:
蚂蚁的问题其实是监管尺度的问题。
(上海外滩第二届金融峰会讲话)大概率马云事先知道了新的小贷监管意见的出台,然后表达了不满。觉得对于蚂蚁需要更好的监管,而不是传统监管的逻辑。
这个我们先不说对错,观点往往是取决于立场的,立场不同的人,你是无法讲道理的,成年人的世界里只有利益,没有是非的,所以,我们没必要讨论观点,但是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事情,事情是可以被分析明白的,看明白事情之后,我们各自的人就会有各自的观点,最傻逼的人其实是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着急下定论,那就没意义了。
这个事情的核心其实是新的小贷监管意见的出台,之前我也莫名其妙,为什么马云会在这么公开的场合喷监管,感觉有些无厘头啊,昨天半夜出了监管意见征求稿,才知道大概怎么回事。
理论上,监管出台意见的时候,基本上都会征求系统内一些单位的意见,一般来说,这个征求意见可能很早就发给相关单位了。作为中国最大的小贷公司,监管自然是要征求蚂蚁意见的。
我们国家,你再怎们喷监管,其实监管总体来说,还是相对很宽容的,尽量的考虑创新了。其实大家从结果论去想想,支付宝的出台,发展壮大,其实就是监管一路呵护过来的,如果不是监管相对容忍,早在十几年前就被干掉了。
这次小贷的监管意见最大的杀伤力其实是所谓的联合放贷,自由资金不得少于30%。
大概什麽意思呢?
就是过去蚂蚁操作业务的逻辑就是:我跟金融结构联合发放贷款,我给金融机构导入客户,我提供征信,技术服务等等,然后金融机构放款,因为基本上的工作,从获得客户,审核客户,到具体确定额度,蚂蚁都给操作了,银行就做一件事情,就是直接放贷款就行了。
虽然很多银行都号称自己有自己的审核系统,但是其实都是遮羞布,大部分的事情其实都已经被蚂蚁做了,银行就给钱就行了。因为大部分的工作都蚂蚁做了,关键是客户是蚂蚁金服给的,这种情况下我很早前说过,拉皮条的人最后赚的大概率都比提供服务的人赚的钱多,很多行业都是这样的。
黄色产业里提供服务的女孩子,最后可能都还不如拉皮条的人赚的多,提供服务是可替代的,但是拉皮条的能力往往是不可替代的,很多行业都是如此。
只有产能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提供服务方才有价值,而显然金融业里,最没用价值的就是钱,很多银行的存款都压根放不出去,因为客户质量实在太差,有钱也出不去的情况下,谁能让他们把钱放出去,谁就是大爷。
最后的结果就是蚂蚁给银行提供的客户放款,客户以前支付的利息大概是18%左右,后来新的监管意见下来,降低到了14%以内,但是这个收益里,银行大概也就是3-4%,剩余的钱基本上都是蚂蚁赚走了。
问题的核心还不在这里,在于蚂蚁赚的基本上是服务费,什么是服务费就是我不承担风险。最后如果出事了以后,都是银行承担风险,蚂蚁只是提供服务不承担任何风险。这种情况下对银行是非常不利的,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当然这个是现实商业选择,谁让你银行的钱给不出去,活该你去做这种不赚钱的事情。
对于具体微观的主题而言,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商业选择,你是没办法指责说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但是具体到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个就未必正确了,银行的钱背后是广大储户的利益,如果银行最后赚了小钱,亏了大钱,影响的最终是存款民众的利益,就是每个吃瓜群众的钱。
如果因为蚂蚁金服的技术服务出了问题,最后钱都没了,这个时候,不知道吃瓜群众会怎么想?如果你们都说,存款没了,你们也认了,那我觉得支持蚂蚁,不要监管或者少监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大多数人不是这麽想的。就是你管是不能管的,但是出事情了以后,你还是要对我负责的。这个就是比较扯淡了,你不让我管,还要我对你负责,这个没道理啊。
监管其实是很难的,我以前说过,监管的逻辑有点像扁鹊的大哥,就是那个传说中的神医,他的牛逼是治未病,就是最好的神医是确保不发生病,而不是生病以后治好病,但是问题的逻辑在于不发生病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自己身体好,自己运气好,自己牛逼,并不会认爲是医生牛逼,所以那个传说中的神医从来就没有被人知道过。
监管就是这个角色,出了问题就是监管傻逼,但是不出问题,却没有人会说监管牛逼的。这个就是天生出力不讨好的行业地位。看上去权力很大,实际都是背锅侠,挨骂用的角色。
蚂蚁还操作了大量的ABS。
联合放贷是跟银行一起发放贷款,ABS就是蚂蚁自己先用小贷公司放款,然后放了以后,再打包成ABS,到二级市场卖出去。谁去买呢?大量的基金公司,金融机构,还有一些投资人。
ABS的逻辑也是一样的,就是蚂蚁不兜底,最多给点兜底的资金,大概也就是3%。就是说,3%的风险,我赔,超出这个金额我就不管了。
从蚂蚁的逻辑角度考虑问题的话,其实3%都多了,这个金额可能都是博弈出来的,做一万亿就需要三百亿的资金,这个也是钱啊,但是ABS卖的—点钱都不出,市场可能接受度不高,所以象征性出点。
不管怎么说,你用3%的钱,就能撬动那么多资金,算下来利润是非常可观的了。这个就是暴利业务的核心,所有的金融本质都是加杠杆,蚂蚁也不例外。
而加杠杆就意味着有人要给你钱,而有人给你钱就意味着,一旦出问题就要有人买单,蚂蚁不买单的话,那么买单的人是谁呢?大家自己想。所以蚂蚁做的规模越大,一旦出现风险,那么买单的人就越多。
所以唯一的希望就是祈祷不要有风险,这个问题谁能保证呢。其实世界上谁都保证不了,金融的问题最大的变量就是未来,过去没有风险并不意味着未来没有风险。
金融风险如同地震,他平时都是蓄积能量,等待某天爆发,然后一天爆发就把过去所有赚的钱都吐回去,那时候谁都来不及,蚂蚁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把自己的风险给屏蔽了,隔离了,他无所谓,但是大家买单的时候就到了,这个时候不知道大家会如何想。
现在监管的意思是:蚂蚁你的出资太少了,要提高到30%,就是放一万亿的贷款,你至少要有三千亿自有贷款规模,小贷的杠杆大概是五倍,那么就是需要六百亿的注册资本。我大概估算的,因为没去翻具体的文件规定的数字,反正核心就是提升自有资金出资比例,这样出了风险至少蚂蚁也有很大的风险,总会让他更谨慎一些,金融机构的损失也会降低。
这个要求对蚂蚁其实是挺大的杀伤力的,老马喷巴塞尔协议的核心也是这个,巴塞尔协议就有核心资本的要求。他的潜台词可能是蚂蚁不需要,巴塞尔落伍了。一旦提高到30%,那其实蚂蚁的暴利基本上就消失了,面临的问题就是资金使用效率大幅度降低。
而且你放款越大,你的资本要求就越高,利润永远被锁定了,赚更多的钱就需要更多在注册资本,那么资本利润率就永远不会变了,赚钱效应大打折扣,原先认为可以无限赚钱的商业模式就很难持续了。这个就是所有问题的核心了。
舆论其实都是用来谈判用的,互联网公司天然带有舆论倒逼监管的先例在,这个过去玩的很溜,但是我个人感觉未来会很难用这种方式对话。经历过过去几年的动荡,金融风险的防控会是重中之重,大概率是不会有任何妥协的。哪怕概率很低,但是底线思维可能会是未来工作的基本思维,什么事情尽量想到最坏的结果去,总不会错。
<<<<<<<
如需以下服务,可以联系我
产品分析|方案定制|帮助核保|指导理赔
蚂蚁金服为什么在美国上市而不在国内?来自
主要有以下原因:1、务在中国,管理层在中国,但是资金来源与注册点都是境外。中国目前禁止外资控制信息企业,外资风投一般都会拒绝被投资企业在国内上市(事实上,被外资实际控制的互联网企业不可能在国内上市,可变实体在中国证监会看来是非法的)。2、从监管的角度看,中国对于上市企业的要求比较高,要求企业连续盈利。企业结构不会那么复杂。阿里巴巴的控股结构牵扯很多子公司,相互控股。3、从企业注册的角度,中国目前是工商登记,而美国是商事登记,后者对于企业本身的要求很低。在上市环节,国内审批时间非常长。而2009年纽交所向纳斯达克看齐之后,上市要求比国内低得多。作为全球最激进的交易所,纳斯达克甚至允许双重股权(阿里巴巴没有在香港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港交所坚持同股同权)阿里巴巴管理层股份不是很多,但是表决权却比一般股东还要大。主要是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VIE结构,所谓VIE,是指通过一系列合同,将一个公司的经济效益传递给第三方。日本软银集团和美国雅虎公司正是通过这种结构持有阿里巴巴实行有效的“多数所有权”)。蚂蚁金服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信用体系和金融服务平台,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公司旗下产品包括支付宝、网商银行和蚂蚁金融云等。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蚂蚁金服
IPO后,阿里巴巴合伙人再聚首,为何不谈蚂蚁金服上市?
蚂蚁金服(全称: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成立于2014年10月16日,蚂蚁金服旗下拥有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及网商银行等品牌。是由马云等当初强行从阿里巴巴拆分的,为此还支付了软银等大股东很多利息!
之所以蚂蚁金服要拆分就是为了上市,那为什么现在不上市呢?
上市有两个原因:1.圈钱;2.借用资本力量扩大市场。
但是蚂蚁金服作为一家金融企业,上市必须慎重。所以目前之所以没上市原因如下:
1.马云野心很大,蚂蚁金服很多布局尚未完成,估值不够大,马云需要时间来完成国内外蚂蚁金服的布局,看看阿里巴巴就知道了,不上则已一上市惊人;
2.蚂蚁金服暂时并不缺钱,背靠阿里巴巴这个金主并不需要牺牲长远利益去圈短期那点钱;
3.蚂蚁金服作为一家庞大的金融机构,上市必然受到国家政府的监管,严密审核特别是最近支付宝被约谈,并且根据马云多次谈话蚂蚁金服一定在国内上市,这也应该是出于安全考虑!
蚂蚁集团2023年上市准确日期?
没有准确日期,国家是不会同意蚂蚁金服在美国上市的,因为,蚂蚁金服掌握了中国六亿以上人口的大数据,怕被泄露给美国资本家,影响到中国金融的安全。
为什么马云比刘强东出名?
我觉得有三点一、马云名字很好记,比较简单。二、马云长得让人过目难忘,比较有特点三、淘宝比京东更受年轻人欢迎,也就是说喜欢淘宝的人可能更喜欢上在网上活动,而现在的传播的主要渠道是媒体所以马云更出名至于什么资产啊参加的活动啊,都是其次吧。
整理卢麒元先生的观点关于滴滴上市的问题、蚂蚁为何暂缓上市等等
关于卢麒元,网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说,他是爱国者,希望建设更为公平正义的社会,有人说,他是披着左派皮的右派,在搞资产阶级改良……
总之是左右都不得好,不过一个国家的问题,不能是一个人的理论就能解决了,一个人的观点,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是他对于当前发生的一些问题,确实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我看了一周他的视频,也整理了一些自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供大家讨论。
PS:因为他的一些观点,墙内是看不到的,我整理的内容有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出去看完整版。
关于滴滴上市,然后股价大跌,又退市的事情,表层来看,就是数据安全问题,把国内的道路交通数据给了美国人,所以这才能实现滴滴的火箭过审,对于滴滴的批判,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块。
由于数据安全问题,所以遭到了监管审查,前段时间也是给了结果,对滴滴处以巨额罚款。
但是在卢麒元看来,滴滴上市是一次伟大的“背书”,对于滴滴的处罚,也绝不仅限于数据安全问题。
在进入21世纪以后,资本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之前是土地、后来是厂房设备、现在是data,也就是数据。
滴滴只是一个案例,可以看到,我国数字(data)巨头,基本都选择了美国上市,不管是阿里、百度、美团,我国的优质数字资产,都给了美国人了,这才是最让人觉得恐惧的问题。
美元想要全球化,其实光在美国国内实现消费流通,是不行的,而是要靠外国资产,在全球范围内购买优质资产,形成闭环,才能证明美元的价值和购买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数字巨头们,“功不可没”!所以才说,滴滴赴美上市,是为美元信用的一次“伟大背书”。
天天喊着美元霸权,而帮助美元实现霸权的,恰恰是我们自己,这才是最大的讽刺。
顺便说一句,因为港币跟美元挂钩,去香港上市,其实也是美元的延伸而已。
至于说为啥都要争先恐后赴美上市,是为了实现“人民币资产美元化”,全国的10多万的高净值人群,他想走呀,那之前都是香港的表行,买了表,然后去退,退的钱就存入了汇丰银行的户头,现在香港因为疫情的原因,去不了了,国内大力打击比特币等虚拟货币,那富人们想出去,就是通过美国上市,在美国股市里面洗一遍,就可以了,所以如果要猜测,背后达成了什么交易,可能也是美国乐于中国富豪们把大量的钱输送过去吧,才开了绿灯,当然这只是猜测而已。
所以滴滴的“罪”,数据安全是表象,让美元廉价购买中国优质数字资产,给中国高净值人群搭建海外通道,这可能才是真正的“罪”。
关于蚂蚁金服暂缓上市,当时众说纷纭,第一种说法是,因为马爸爸在会议上说了不该说的话,就是“当铺思维”的那个问题。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不妥,因为上位者,心眼没那么小,你骂我几句,又不损我钱财,又不要我命,你想怎么说怎么说,如果说是因为马爸爸批评了几句,上面生气了,所以不让蚂蚁金服上市了,那我们这种自媒体,天天写人家企业负面,人家企业是不是不活了?
不过马爸爸批评的有道理,这也是现实,人家就算大大方方地承认了,该赚钱赚钱,老百姓也改变不了什么。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风险太大,蚂蚁金服用几百亿撬动了几万亿杠杆,万一上市了,野心膨胀,出问题了,会导致金融系统的连锁反应。
这里我还是要拿银行说事,2021商业银行坏账报告:1.7万亿不良,工农中建四大行金额居首;而2020年,38家商业银行累计创造1.7万亿的净利润,恰好与这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余额相等。
这还是表内的,银行表外烂账不知道有多少,还不是兜底了。
卢麒元给出的观点,我认为非常的新颖,暂缓蚂蚁金服上市,原因是“数字税”,数字税一般指数字服务税,“数字服务税”是欧洲联盟对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征税规则。
之所以征收这个税,是因为刚刚也说了,现在资本的载体是data,而data来源于全体国民,那你利用全体国民数据盈利,就要收你的税,然后通过再分配,把这部分的钱用于社会公共福利开支等等。
那现在蚂蚁金服没有交数字税,对于数据确权这块也没有进行,然后你拿着全体国民的数据,暴富了,还要上市,再割一波韭菜,非常不妥;另外就是,如果让你上市,是不是变相承认了,这些数据是属于你蚂蚁金服的“私产”呢?
在这些问题没有明确之前,蚂蚁金服确实不能上市。
在卢麒元看来,这个问题,首先是税收来源需要改善,不应是90%找劳动者征税,税收主体来源应该是资本利得,说白了,富人征少了,劳动者征多了,拉开了差距。
另外就是,列宁通过设立“国家资本主义”,确实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最快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向工业化转型,但是在“国家资本主义”之后,周期律就是要产生“官僚资本主义”(这里为了避嫌,请大家自行在资本前面加上垄断2个字)。
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是苏联官僚主义快速发展到鼎盛时期,造就了真正意义上的“特权阶层”。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大家看看现在的情况,为啥2012到2018年要大力反腐倡廉,就是要把官僚的手打回去,以防止官僚对于国家主权的僭越。
这个事情比较典型的就是深房理的事情,多少人利用土地这一波涨价
吃得满嘴油,你要不是这个阶层里面的,你一口都吃不到。
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觉得负重前行,那是有人骑在你身上岁月静好,谁骑在你身上呢?伟人曾经希望通过WG,打破周期律,抑制官僚权力过大,但是扩大化了、走偏了、失败了。
卢麒元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直接税,通过征收直接税,财产公开,把这些人按在地上剥一层皮,但是这种方法,也遭到了质疑,首先是收入分为白色、灰色、黑色,白色黑色好说,支持白色,严厉打击黑色,但是灰色怎么办?不能说收了税,某些官僚的灰色收入就合法化了,比如说现在红极一时的周劼事件,那他家那么多套房,可能都是灰色来的,那是不是收个直接税,就能承认周家的收入合法了呢?也不妥。
还有就是确权的问题,灰色的太模糊了,怎么确定哪些是灰色,哪些是白色呢,交织在一起,很难区分,所以直接税是一刀切,快刀斩乱麻,反正你交税了以后,之前的就算了,之后的再说,但是这也要配合上如何限制官僚资本主义(垄断),限制官僚利用土地等要素获取超额利润,不然直接税也是可以转嫁的嘛,或者不交的嘛,那不然为啥富人都要做慈善,做信托,真慈善么?慈善基金不交税嘛。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部分的卢麒元的观点,当然还有什么是横切什么是纵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出去看看,或者跟我讨论。
关注更多精彩
蚂蚁金服为什么不上市?
目前条件不成熟没有上市。
根据2011年支付宝股权协议,支付宝公司必须给阿里巴巴集团支付税前利润的49.9%知识产权费、技术专利费。蚂蚁金服分拆独立以后,蚂蚁金服必须支付37.5%的税前利润给到阿里巴巴集团。除此之外,蚂蚁金服必须拿出“微贷”业务日军贷款规模的2.5%年费,如果蚂蚁金服上市,阿里巴巴集团将一次性获得蚂蚁金服37.5%市值的先进补偿或保持继续享有蚂蚁税前利润37.5%,并且阿里巴巴集团有权在蚂蚁金服上市以后收购蚂蚁金服33%的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