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总额计算公式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计算公式?)

2023-11-23 09:42:47 59 0

利润总额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是一家公司在营业收入中扣除折扣、成本消耗及营业税后的剩余,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盈利,它与利润总额间的关系为: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净收益  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出售无形资产收益、债务重组利得、企业合并损益、盘盈利得、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补助、教育费附加返还款、罚款收入、捐赠利得等。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  投资净收益=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利润总额计算公式?]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所得税是根据净利润收的还是利润总额收的啊?

既不是利润总额,更不是净利润。 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所谓应纳税所得额,是指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即: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企业按照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计算的利润,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进行必要的调整后,才能作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

利润总额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是一家公司在营业收入中扣除折扣、成本消耗及营业税后的剩余,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盈利,它与利润总额间的关系为: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净收益  营业外收入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出售无形资产收益、债务重组利得、企业合并损益、盘盈利得、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补助、教育费附加返还款、罚款收入、捐赠利得等。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  投资净收益=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利润总额计算公式?]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利润过大就要多交企业所得税吗?如何计算具体差多少成本费用票?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取决于两个因素:应纳税所得额和税率。

1.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应纳税所得额可以直接计算,也可以通过会计利润调整。通常我们选择会计利润调整。

增加税收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会计利润本身很大,二是需要调整和增加的项目很大。

因为会计利润本身就很大,说明企业的业务做得很好,毛利润是可观的,成本控制是适当的,此时可能要缴纳更多的企业所得税,但不一定。

(1)要注意企业是否有减税。如果碰巧没有税收或免税项目,那么就有可能实行减税和减税。

(2)注意企业是否有增加或减少项目。例如,研发成本、残疾人就业等。

(3)要注意企业是否有可调整的项目。例如,税法规定了选择性政策,一次扣除不超过500万美元的设备和电器的折旧。

2.税率的确定:

所得税税率大致如下。

会计利润越大,应纳税所得额越高,企业能否享受优惠税率就越重要。

(1)企业无论属于特殊行业还是特殊地区,都可以享受较低的税率。例如,如果你在西部地区,你也是一个鼓励行业,或者如果你是广东省横琴的一个鼓励行业。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要注意严格要求。企业应当认清标准,不能照搬照搬。

(2)企业是否符合小规模微利企业的标准。利润虽高,但应纳税所得额可控制在300万元以下,税率已大幅下调。

因此,超额利润并不一定需要缴纳更多的所得税。

谢谢大家阅览,希望大家喜欢,欢迎一起讨论!

 评论

左刀三爷  **科员财经领域创作者05-1816:49

3赞

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叫应纳税所得额,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应纳税所得额为企业在每一个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计算的公式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

我们在会计上的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除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相关的计算公式为: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通常情况下,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基本上相等,如果你在会计核算上的利润总额比较大,那么需要缴纳的所得税也比较多。

但是由于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很多情况下企业企业并不是每年都有盈利的,有的时候是亏损好几年才有一次比较大的利润,这个时候就不一定要交纳企业所得税了,因为在企业所得税计算公式里面有一个以前年度的亏损可以进行弥补,有可能不需要交纳企业所得税。

假设某年某企业的利润为1000万,而且该企业多年来一直是每年都盈利的,那么这1000万就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在不考虑其他税收优惠的情况下,这1000万基本上就是年应纳税所得额,需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1000*25%=250万元

但是假设这个企业前5年都一直处于亏损,而且合计的亏损总额达到了1500万,那么在计算今年的企业所得税时,这1000万的利润应该先弥补以前年度的亏损,而且可以弥补5年,就是说他的应纳税所得额就不是1000万,而是=1000-1500=-500万。也就是说该企业今年的利润弥补完以前年度亏损之后,不仅没有余额,而且还是负数,那么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再交纳企业所得税,

会计利润与所得税费用调整过程,不会的就来学习吧~

前两次的文章写完了所得税费用底稿中的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的计算,没有看过的伙伴可以点击链接先学习下哦(《所得税上》、《所得税下》)。今天写一下所得税费用附注披露中的一张表“会计利润与所得税费用调整过程”,表格内容如下:

 这张表乍一看,哈?好像有点上头。是不是有点难啊,讲真,第一次做是的,但搞清楚原理,后面就手到擒来了。

这张表的原理是从利润表上的“利润总额”出发,通过一些“调节项目”,最终得到利润表上“所得税费用(当期+递延)”的过程。

 

调节项目主要有两种:

1、未包含在当期所得税费用或递延所得税费用,但包含在利润总额中的项目,即影响利润总额,但不影响所得税费用,比如超支的业务招待费、税收罚款滞纳金等;

2、未包含在利润总额但包含在当期所得税费用或递延所得税费用计算中的项目,即不影响利润总额,但影响所得税费用,比如子公司不同税率的影响、以前期间所得税的影响等。

反过来想,如果有一个事项既影响了利润总额,也影响了所得税费用,那肯定不在这个表的调整过程中,比如确认了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损失、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暂时性差异等。

举个例子:本期计提了100万的坏账准备,利润表中记在“信用减值损失”科目,因还未实际发生,税法不让现在扣,所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要纳税调增,假设税率为25%,则当期所得税费用应增加100*25%=25万,但现在多交了税以后可以少交税,在上次的文章中讲过这个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假设未来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抵扣,则确认一笔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100*25%=25万。最后,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25万+递延所得税费用(-25万)=0,一正一负,对所得税费用整体并无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调节项目是对影响所得税费用的金额进行调节,即每一项都需要乘以税率,而不是计算所得税的基数。

这个调整事项显然是不影响利润总额但影响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公式=子公司的应纳税所得额*(子公司税率-母公司税率),子公司税率高,需增加所得税费用,应填正数;子公司税率低,需要减少所得税费用,应填负数。

比如本年的利润总额为50万,无纳税调整事项,故本年的所得税费用应该为50*25%=12.5万,但因上年度汇算清缴的应交所得税比当初计算的应交所得税多了2万,需补提,因不属于前期会计差错,于是在本年又确认了2万的所得税费用,所以本年实际的所得税费用为14.5万。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上年度汇算清缴结果的差异,应结合重要性水平和差异原因来分析,如果确定是前期差错的,则应该进行追溯调整,通过年初未分配利润科目,而不是直接在本年度确认所得税费用。

本项是“-”填列,且填数时记得乘以该事项所在纳税主体的适用税率。

本项是“+”填列,且填数时记得乘以该事项所在纳税主体的适用税率。

举个例子1,某个公司2019亏损100万,但当时预计未来没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抵扣,所以当年没有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费用。到2020年公司情况突然好转,当年产生了200万的应纳税所得额,在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时先弥补了2019年的100万亏损,因而2020年的当期所得税费用减少,变为(200-100)*25%=25万,同时因亏损已弥补完,递延所得税费用为0,所得税费用合计为25+0=25万。

但用调整表上(即本文最开始的那张表,下同)的利润总额计算出来的所得税费用为200*25%=50万,差异原因就是2019年的100万亏损在当年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在2020年全部弥补后,没有可以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费用,导致所得税费用整体减少了25万。

从会计利润调整到所得税费用为:200*25%-25(减少的当期所得税费用)=25,调整后的结果和所得税费用一致。

举个例子2,某个公司2019亏损100万,但当时预计未来没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可以抵扣,所以当年没有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费用。到2020年公司情况突然好转,当年产生了50万的应纳税所得额,所以2020年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时应先弥补2019年的亏损,当期所得税费用为0;另因公司预计未来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来抵扣亏损,所以剩余的50万亏损可在2020年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12.5万,所得税费用合计为0-12.5=-12.5万。

但用调整表上的利润总额计算出来的所得税费用为50*25%=12.5万,差异原因就是2019年的100万亏损在当年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在2020年弥补了50万亏损之后,没有可以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费用,同时又确认了未弥补的那部分亏损的递延所得税费用12.5万,导致所得税费用整体减少了25万。

从会计利润调整到所得税费用为:50*25%-12.5(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12.5(递延所得税费用的影响)=-12.5,调整后的结果和所得税费用一致。

本项目应该用“+”填列,因为调整表中第2项计算所得税时已经把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亏损的影响考虑进来了,但实际上并未确认对应的所得税,所以应该用正数加回来。

沿用上面第7项的举例1,2019年的100万亏损当年没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且当期所得税费用也为0,故所得税费用合计为0。但用调整表上的利润总额乘以税率计算出来的所得税费用为-100*25%=-25万,差异原因就是没有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25万。

从会计利润调整到所得税费用为:-100*25%+25(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的影响)=0,调整后的结果和所得税费用一致。

第7项和第8项举的例子都是可抵扣亏损的,由于坏账准备、资产减值等形成的可抵扣暂时性的差异也是一样的原理,参考上面即可。

比如研发费用100万,另加计扣除75%,多扣除了75万,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为-75*25%=-18.75万,减少了所得税费用,但并没有影响到损益,所以表格中应该填-18.75万。

这一项调整的规律为: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的,按“-”号填列;导致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的,按“+”号填列。

1、调整表上的利润总额应等于审定后利润表上的数据;

2、调整表上的所得税费用金额应等于审定后利润表上的所得税费用,以及所得税费用附注中的合计金额,如下图:

 

好了,“会计利润与所得税费用调整过程”这张表如何填就分享完了,下周再见喽~

有想说的或者想看的,点这里留言哦~

货币资金底稿怎么做?这篇文章教会你

其他应收款底稿怎么做?四个程序搞定ta

新金融工具准则下,如何计提坏账准备?

其他应付款底稿怎么做?这里有答案哦~

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底稿思路看这里~

不知道该起啥标题,这篇是期间费用底稿思路

营业外收入底稿怎么做,看这里就知道了

这篇是营业外支出底稿审计思路

不会做固定资产底稿?那是你没学会这些---上篇

不会做固定资产底稿?那是你没学会这些---下篇

这篇是无形资产审计底稿思路

长期待摊费用审计底稿思路(思维导图版)

应付职工薪酬底稿怎么做?这里有答案——上篇

应付职工薪酬底稿怎么做?这里有答案——下篇

应交税费底稿怎么做?这里教会你~

应交税费底稿怎么做?这里教会你~~(续上篇)

应收票据审计底稿思路,不会的就快来学习吧~

这篇是应付票据审计底稿思路,一起来学习吧~

应付账款审计底稿怎么做,这里教会你~

预付账款审计底稿思路,不会的就快来学习吧~

所得税费用底稿计算思路,快来学习吧~

递延所得税费用计算思路,一起学习吧~

原创不易,觉得有用的话,关注、转发或在看是对注会喵最大的鼓励哦~

作者介绍:我是注会喵,一只没什么爱好但考了很多证,脑子里有点干货同时又很想分享的喵,如果你刚好对审计感兴趣,可以关注我哦,包你收获满满!

一只注会喵

审计扫盲干货,与你倾囊分享

汇算清缴怎么算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应纳税所得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1、先计算出全年的利润总额,这是会计口径上的利润。 2、然后再对需要做纳税调整的事项进行调整,比如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研发费用支出,公益性捐赠等等,计算这些费用是否超过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比例,如果超过了,就做纳税调增。如果没有超过,就可以全额扣除。

如何计算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

计算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的方法:1.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利润。2.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3.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4.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净利润。

应交所得税怎么算?

(2000-80)*25%=480万

营业利润、利润总额与净利润一次分清!

经常看到财经新闻解读某家公司的业绩,但你注意过到底说的是营业利润、利润总额还是净利润吗?这三者还是很容易混淆的,如果不懂得区分,简单粗暴的对比会出不少问题,今天就为大家清晰解读三者的关系,一看就能明白。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营业利润、利润总额与净利润在利润表的列报就是由上到下的关系,上面的一项加减一些项目就得到下面一项,具体分析请耐心往下看。

计算公式: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与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损失)±投资收益(损失)

营业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它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

计算公式: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其中,营业外收入(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或损失)。

利润总额是指税前利润,也就是企业在所得税前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总成果。

计算公式: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其中,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净利润是一个企业的最终经营成果,净利润多,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好;净利润少,企业的经营效益就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

最后是一个总结,喜欢的话就收藏吧!忘记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

注:综合收益总额=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的税后净额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整理)

再给大家看一下某上市公司2015年利润表的列示,大家可以对照上文琢磨一下

也许你还想看:

看完这篇你就会做商业BP了!

揭开关联方的神秘面纱!

又融了数亿美元I滴滴融资历程(完整版)

数据图解I新三板创新层(多图)

利刃!管理咨询分析工具(一)

利润表上的利润总额,所得税,以及净利润

利润总额是指税前利润,净利润是交税后的利润。所得税按利润总额的25%缴纳(享受特殊优惠政策的除外)因此:利润总额-(利润总额*25%)=净利润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