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币值钱吗1988年1000(【讲好侨故事喜迎二十大】戴宗汉:秘鲁功臣白云之光)

2023-11-28 09:47:11 59 0

【讲好侨故事喜迎二十大】戴宗汉:秘鲁功臣白云之光

戴宗汉先生(1902-1989)是广州市白云区一位德高望重的旅秘乡贤。旅居秘鲁70多年,他用勤劳与智慧为该国农业建立了不朽功勋,用仁爱与善行为侨居国和家乡公益事业播撒希望种子。学校、医院、村道、祠堂……是他滔滔大爱的见证,他也因此被授予秘鲁“农业功臣勋章”、“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他是秘鲁功臣、侨界楷模,又是家乡白云区的无上光荣。

秘鲁农业功臣戴宗汉先生

不屈少年,立志图强

戴宗汉在禺北高增村(今属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中出生、长大。清澈见底、水草丰美的流溪河从村中蜿蜒而过。这里本是一个耕种的好地方,由于河道浅窄、水利失修,经常旱涝失收。1915年的乙卯大水就让两岸村民饱洪涝之苦。

家里兄弟姐妹多,耕地又少,在他的印象里,父母不管多勤劳,一年到头还是难以吃上一顿饱饭,平常多以蕃薯、芋头充饥。善良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妹妹相继在贫病交加中离世,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为减轻家里压力,他6岁开始跟随父兄、继母一起养蚕、喂猪、放牛、种田。到了10岁,才开始读书,只读两年又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忙。

苦难没有让戴宗汉屈服,手脚麻利的他早早就成为一把农业好手,并养成勤俭朴素、坚韧进取的个性,立志要创一番事业,帮家里摆脱困境。但是,有限的“一亩三分田”及护法运动失败后的社会动荡,又让他难有用武之地。

1918年,一位回乡老华侨曹泉关于国外的见闻,让迷惘的戴宗汉看到了希望。父亲虽然万分不舍,但是看到日渐长大的儿子,还是咬咬牙给他买了一张前往秘鲁的船票。一张旧毛毯、一个旧衣箱成了戴宗汉出国时最值钱的行当。

到了秘鲁后,他发现当地远比家乡落后。面对落差,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从底层做起。头两份工作是杂货铺杂工、菜园帮工,挑水、煮饭、喂牲畜、收菜、送菜、卖菜、采购等,样样都要做。劳累没有磨掉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更加坚强,并以较快的速度熟悉当地社会环境,并从中学到一些营生技能。

有了经验和积蓄后,他决定到一个埠仔创业,一边经营肉店生意一边学习当地语言。由于诚信经营,货真价实,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他又接连开了自己熟悉的菜店、杂货铺,之前熬过的苦成了他扩大生意的最大本钱。1926年至1942年,戴宗汉继续厚积薄发、稳步发展,为日后的发展积累更多的资源。

 不忘初心,建功农业

20世纪40年代初,刚步入不惑之年的戴宗汉,想有一番更大的作为,尤其是在农业方面。他是一位农民之子,从苦难中走来,对农业和土地总有一种割舍不了的情怀。当看到秘鲁粮食紧缺却又有大片农田丢荒时,深感可惜。凭着多年的耕种经验,他多番考察秘鲁北部沿海地区后发现,只要改进灌溉方式、耕作技术,一定会大有作为。于是,他决定进军农业,并把想法告诉了同村好兄弟戴贺廷,邀请他一起建功农业。

从1942年起,戴宗汉、戴贺廷在秘鲁北部的百加米玉、古担步、南巴益忌等地先后建起1000多公顷的农场。经反复试验,戴宗汉觉得“平面弯形引水法”比较适合当地,于是大力推广,并因地制宜加以改良。该方法在农田高处蓄水,用水时,水沿着合理规划的引水渠,实现自流灌溉,有效地缓解了当地农业长期缺水的问题。1963年,两人又积极响应秘鲁政府的号召,参与林区农田开发,把大片荒漠改造成良田。

1968年11月,秘鲁农业部长代表议会和总统向戴宗汉先生颁发“农业功臣勋章”

在不断扩大农场规模的同时,戴宗汉还大胆革新技术,积极推动当地农业革命。培育良种、改良秧田,推广疏播育秧法,推行农业机械化耕作,缩短水稻种植周期,提高粮食产量,把秘鲁北部沿海地区发展成全国第一个大米产区。此外,戴宗汉还根据稻谷的增产,在当地建起第一个现代化大米加工厂、第一个现代化粮仓,以及一个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养猪中心。在长期的合作中,他与戴贺廷兄弟同心、优势互补,有效整合种、养资源,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两人先后在秘鲁建起3个农场、4个大米加工厂、2个养猪场(年存栏量近万头),成为秘鲁农业界的翘楚。

在经营好农场的同时,两人还把先进的耕作技术、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免费传授给当地农民,带动他们增产增收,帮助更多人吃上廉价米饭和肉菜,使该国由粮食进口国一度变为有余粮出口的国家。

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推广,在秘鲁首都利马所开的Chifa中餐馆越来越多,曾被当地人视为“人间珍馐”的炒饭其价格越来越亲民,成为当地人“下馆子”必点的一道美食。每当品尝着美味的炒饭时,他们总会想起、感恩这位来自中国的秘鲁“水稻之父”戴宗汉。

由于对秘鲁农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68年11月8日,秘鲁农业部长代表该国议会和总统,把一枚“农业功臣勋章”颁给戴宗汉。当金光闪闪的勋章挂在戴宗汉胸前时,全场的目光都望向他,并报以最热烈的掌声。这是秘鲁政府和人民对他的最高褒奖,也是对华侨华人100多年来为当地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充分肯定。

赤子侨心,家国情深

戴宗汉离开家乡到国外打拼数十载,始终心恋祖国、不忘家乡,总是自豪地称“我是中国人”,其言行和习惯尽显中国范、赤子心。

在秘鲁的家里,戴宗汉喜欢穿简便的粗布衣和布鞋,坚持与家人讲家乡话,所用家具和陈设,多是从祖国带回来的国货。他给三个孙儿分别取名“粤南”“祖华”“信文”,用意深刻,意为不忘家乡、热爱祖国、信守中华文化。他的孙儿戴熯基从小在家乡接受中式教育,当家族事业在秘鲁风生水起、正是用人之际,戴宗汉的儿子戴锡坤曾希望戴熯基等亲人早些到秘鲁帮忙并继续学业。戴宗汉坚持要求孙辈在祖国完成中华文化教育再出国深造。戴宗汉认为,孙辈只有在国内读完高中,有了传统文化基础,这样出国接受西式教育才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戴熯基遵从爷爷的意愿,在广州培英中学读完高中才出国继续深造。

每隔一段时间,戴宗汉总会带孙儿回国探望家乡亲人,引导他们学习方块字,从小接触、了解祖国传统文化。他说:“做一个中国人要有起码的爱国心,不但老一辈华侨要爱国,而且要教育在侨居国出生的子子孙孙都要爱国,世世代代都爱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通过增资华侨创办的电台和期刊《东方之音》,大力宣传、介绍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家乡复办侨刊,他慷慨资助并发来贺信说:“《穗郊侨讯》的出版,可以使海外侨胞知道国内各种情况,特别是国内正在进行的四个现代化建设。这一工作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国外侨胞。希望大家齐心合力,一心一意将这一工作做好,使之广大侨胞真真正正了解今日之中国。”

1982年,得知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将在秘鲁举行,小组赛中国队的比赛场地就设在戴宗汉戴贺廷农业基地所在的城市志记拉玉市。戴宗汉吩咐同在广州的女儿戴碧媛火速赶回秘鲁做好相关接待。他叮嘱女儿向中国驻秘大使馆要来菜单,吩咐儿子戴锡坤、孙子戴熯基每天陪同厨师到市场和海边选购新鲜的肉菜和优质的大米,由大使馆厨师烹制美味饭菜助中国女排姑娘补充体能,为祖国争光。小组赛期间,中国队的多次午餐接待就设在农业基地的大米加工厂内。

戴宗汉还要求家族成员协同通惠总局组织阵容强大的“啦啦队”,到现场为中国队加油鼓劲。戴宗汉在广州,则通过电视一场不落地收看比赛。当看到中国女排力战群雄、最终捧起冠军奖杯时,他直夸中国女排“顶呱呱!”,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事后,中国女排教练袁伟民满怀感激地说:“女排夺得世界冠军,是和华侨的支持、鼓励分不开的。”

戴宗汉是一位足球迷,他十分期望中国足球能够早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他生前有一个愿望,想在家乡学校建一个标准的足球场,为祖国足球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两年后,他曾经大力捐助的广州市第73中学,终于建起一个标准足球场,了却他这桩心愿。

戴宗汉关心家乡体育事业,多次带领侨胞和亲人回乡观看龙舟竞渡。1986年五月初七,广州“太阳岛”杯龙舟赛在人和流溪河高增段举办,来自郊区的20条龙舟汇集在太阳岛河面上展开激烈角逐。他组织、会同200多名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到现场呐喊助威。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省长梁灵光,广东省原省长刘田夫,广东省、广州市的其他领导,港澳知名人士马万祺伉俪,应邀出席活动。

戴宗汉是一位深受侨胞爱戴的侨领,他旅居秘鲁70多年,深知侨胞之不易。当他力有所逮时,一直心系侨社。秘鲁中华通惠总局成立于1886年,是秘鲁境内历史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华侨华人社团组织。总局大楼于1938年开始谋划第二次重建,经全侨代表大会通过,成立重建筹备委员会。戴宗汉作为15名筹备委员之一,率先垂范,慷慨捐资50万元秘币支持通惠总局重建,还广泛发动侨胞积极参与。1959年10月,气势不凡的总局大楼重建落成,秘鲁时任总统巴拉那博士应邀出席总局大楼重建落成剪彩仪式,并肯定总局的贡献。

每逢国庆节、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戴宗汉总是出谋划策,积极操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加深大家对中华文化和祖籍国的认同感、归属感。他多次团结侨团成员积极参与祖国建设。对于无依无靠、想回国叶落归根的老华侨,他总是及时伸出热情之手。

晚年,有感于侨胞在秘鲁发展受限,他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奔走于秘鲁政界、侨社,经多方周旋,最终促成中秘的顺利建交。

在戴宗汉的言传身教下,其家族成员戴碧媛、周锐波、戴锡坤、戴熯基等曾任或正在担任侨团要职,发扬其优良传统,为侨团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戴熯基说,他很赞成爷爷戴宗汉在通惠总局成立100周年贺词“不存私见,万事可成”所倡导的理念。这是爷爷做人做事的一贯原则,也是他对后来者的一种期盼。从志记拉玉到利马,戴熯基服务侨社已有10多个年头,一直受爷爷“不存私见”理念的影响,一心一意做好服务侨社工作。

1987年,秘鲁侨领戴宗汉先生、戴贺廷先生捐建的广州市第73中学汉廷楼落成剪彩

上善若水,侨界楷模

戴宗汉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后,没有把自己辛苦积赚下来的家财用于个人或家庭挥霍,而是积极回报家乡和当地社会,成为侨界争相学习的榜样。

漂泊异乡数十载,他一直没有忘记家乡,每隔一年他就会携老偕幼回广州小住一段时间,与父老乡亲叙旧,积极参与家乡建设。

1960年,在家乡最困难最缺粮的时候,他慷慨捐助一批化肥,支持家乡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

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提倡科技兴国,鼓励各地大办教育、为国育才。禺北地区的鸦湖、蚌湖、龙归三个侨乡先后筹办起现代化的华侨中学。戴宗汉得知家乡同文片区还没像样的中学、只有一个设在“北帝庙”内简陋的初中班后感慨地说,科技发达必重才,兴邦强国必重教,家乡哪能没有正规中学。于是他和戴贺廷捐资20万元人民币,在高增村前的“黄泥渴”山岗兴建同文中学(广州市第73中学前身)。1964年,该校投入使用,解决了当地华侨子女和农民子弟的入学问题。戴宗汉、戴贺廷对学校领导说:“国无教不立,民无智则愚。愚昧无知建设不了‘四化’的,我们在海外几十年,到过不少国家,深感文化科学对强国富民的重大作用。”他俩鼓励学校领导努力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后来,戴宗汉和戴贺廷又捐助75万人民币支持该学校的扩建和高增小学、人和小学教学楼的建设。

为感谢两位乡贤对家乡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教育部门将广州市第73中学曾命名为“汉廷中学”,高增小学、人和小学的教学大楼分别命名为“宗汉楼”“贺廷楼”。

改革开放后,戴宗汉响应家乡号召,率先投资创办高增制革厂,解决了部分侨乡居民的就业问题,还在当地掀起一股海外侨胞及归侨侨眷、侨属投资办厂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潮。

1981年,回乡观看龙舟竞渡的戴宗汉,看到高增村街道高低不平、宽窄不一,沟渠余泥、污水充积,村前十多口鱼塘失修已久,塘基坍塌,下大雨时,塘水、河水顶托,村道受浸,村民出入十分不便。他和戴贺廷决定捐资100万港元铺村道、修水渠、砌塘基。经过半年多的施工,五千米环乡水泥路终于建成通车。10多口鱼塘也砌上了坚固的石基,水渠畅然一新,村里环境卫生大为改善,高增村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卫生村”。

人和镇是白云区重点侨乡,人口众多,当地的医疗条件曾经十分落后,全镇只有一所卫生院,20世纪60年代,戴宗汉和戴贺廷曾捐助25万元支持该卫生院的建设,但由于条件所限,远远无法满足当地民众的就医需求。20世纪80年代初,戴宗汉提议在家乡兴建一座现代化的人和华侨医院。他的提议得到家乡各级政府的重视,并出资30万元支持建设、还成立筹建指挥部。戴宗汉先后捐资270万港元支持该医院建设,他的家人也纷纷捐款。在戴宗汉的积极带动下,戴贺廷、李日松、李鹤龄等一大批旅秘侨胞积极响应,筹款100多万港元。旅居港澳及海外的其他地区的乡亲也倾力相助。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一座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设备先进、科室齐全的现代化医院在人和镇拔地而起,大大缓解了当地民众看病难的问题。

戴宗汉先生的长子戴锡坤先生(右三)回人和华侨医院参观

人和华侨医院为戴宗汉先生塑像举行揭幕仪式

除了慷慨捐助家乡公益事业,戴宗汉对暨南大学的发展也倾注了大量心血。1980年,复办后的暨南大学经费困难,急需配置的教学设备无法按时到位,戴宗汉得知后,急学校之所急,与戴贺廷一起先后捐助港币105万元、美元8万元、人民币10万元。1987年,戴宗汉个人又向该校医学院附属医院捐赠电子显微镜等先进医疗设备。为表彰他的贡献,暨南大学聘请他为校董,并把该校附属医院的一幢大楼命名为“宗汉楼”。

此外,戴宗汉还向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市少年宫、东山区华侨之家捐赠款物50万港元。

鉴于他对广州市经济社会所做的贡献,1988年,他与戴贺廷等知名人士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这是白云区最早的一批广州市荣誉市民。

在秘鲁,戴宗汉是一位国家级功臣,也是当地百姓眼里一位乐于助人的长者。在秘鲁取得成功后,他除了建样板田欢迎各地农民前来参观、取经,还利用节假日走访农户,慰问、资助病困农民,悉心指导小耕农耕作,甚至贷款给他们购买种子、化肥。他明知有些借款收不回来,还是照借不误。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他借贷给小耕农而收不回来的款项超过1000万元秘币。有人说他“笨蛋”,明知吃亏,仍然坚持这样干。原来,他有一个愿望,就是带动更多当地人来种水稻,吃上廉价米饭,端好自己的饭碗。自从在秘鲁进军农业以来,他这个愿望在一步步地变为现实。

秘鲁是戴宗汉实现梦想的地方,他成功后,不忘回报当地社会。他除了用技术和经验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还用爱心帮助更多的人。1970年,秘鲁华拉斯发生大地震,除了捐款100多万元秘币,已近古稀之年的他还亲自押送大货车运载大米、食糖前往灾区救济灾民。为解决当地青年的教育问题,他捐资300余万秘鲁币建起一间中学;为解决当地医疗器械紧缺、研究经费紧张的问题,他向利马医院捐赠了一台先进的X光设备,向当地防癌机构每月定期资助1万元的经费。当地的收容院也经常收到他的大笔捐款。由于品德高尚、为人慷慨,他在秘鲁人民的心中,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极高的声誉。

秘鲁著名侨领何莲香女士曾在媒体上说:“凡是要搞什么地方性建设,赈济筹款,兴办教育,创办医疗所,修建水利公路等恵及工农群众公益之事。如缺戴宗汉先生的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和鼓舞,确实令人有难于办好之感。”

1989年6月27日,著名侨领戴宗汉因病于暨南大学华侨医院去世,国务院侨办、全国侨联、外交部领事司,以及广东省、广州市和白云区等有关单位为他送来花圈或出席追悼会,共同追忆他勤奋拼搏、家国情深、行善为乐的一生。

回顾戴宗汉的一生,他对自己和家人很“吝啬”,对公益事业却很慷慨。他勤俭朴素,拥有百万家财后,依然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回广州还经常挤公交车。他经常教育子孙不能贪图享乐,否则会毁掉一切。从他的身上,我们学到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传统美德。这是他成功的砝码,也我们侨界永远学习的榜样。

来源:【穗郊侨讯】2022年第三期

 文|图|林 海 (部分照片由戴熯基先生提供)   

白云侨联·侨味白云

欢迎观看“侨味白云”视频号

白云侨联

我们侨心相联

我们努力奋斗

只为遇见更美好的你我

欢迎投稿:gzbyql@163.com

mil intis是哪国钱币?

mil intis是秘鲁的币种。

MIL INTIS,是秘鲁货币字母。

秘鲁币是南美洲秘鲁共和国的法定货币。秘鲁币在中国境内不属于流通货币,银行也不予兑换。秘鲁的货币原为索尔(Sol),但1985年又发行新币印蒂,秘鲁**1986年1月10日第24064号法令宣布,从1986年1月1日起使用新货币印蒂,1印蒂等于1000索尔。

1988年的面值1000的秘鲁币能兑钱吗,多少钱?

南美多数国家在总统换届时,即行作废原有货币。本人1995年至1999年在秘鲁工作生活了4年,当时,最大面值货币是200元。当时1988年的货币已经不流通了。另外,秘鲁货币单位是索尔,与人民币不能通换。如果是现行货币,1美元兑换3索尔。

198来自8年的秘鲁币面值10000

那是80年代就作废的!千万不要换.很多骗子都是靠秘鲁币骗钱的!

1988年的一张面值一千的港币,但是又像是秘鲁币,可是他有香港渣打银行和港币的字样。请问这是什么情况?

香港的一千元,这么多年N多个版本,但始终都是金黄色的。你手上的那张是否这样的颜色?秘鲁币?你确定?你最好拍张照片发上来,这样一看就知道了。

秘鲁币1000兑换人民币多少?

1、秘鲁币一千兑换人民币是约1757.6元。

2、根据最新的人民币汇率,1秘鲁索尔等于约1.7576元人民币。所以秘鲁币一千兑换人民币的数量=1000秘鲁索尔×1.7576元/秘鲁索尔=1757.6人民币。

3、秘鲁索尔是南美洲秘鲁共和国的法定货币,秘鲁币在中国境内不属于流通货币,银行也不予兑换。

我有2张秘鲁币引缩者欢原有核要造转,28DEJU来自NIODE1988,1000面值的请问是印蒂还是索尔啊?值钱吗?

那肯定是印蒂:这是秘鲁上世纪80年代发行的1000印蒂(INTIS),是已经停止流通的旧币。上世纪80年代秘鲁通货膨胀,印蒂变得一文不值。秘鲁现在使用的货币是新索尔(SOLES),1新索尔=100万印蒂。许多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作废的纸钞骗人。秘鲁货币与人民币无直接兑换率,所以秘鲁货币——新索尔是不可兑换人民币的,更不用说是已经作废了的秘鲁印蒂了。旧版秘鲁1000印蒂在纸币收藏市场上值7块钱左右。

1000面值的是什么?

MIL INTIS(1000印蒂)-也就是面值1000印蒂的秘鲁币

MIL相当于英文的thousand(数字1000),即面值1000印蒂的秘鲁币。

是秘鲁(一个国家)的秘鲁币,Inti(印蒂)是秘鲁的货币单位:)~~

“秘鲁币”很廉价,比日元都差远了。秘鲁币虽然面值很大,但实际价值却非常低,一张10万元的秘鲁币,实际价值不过相当于人民币3厘。500元的面额甚至根本比不上造币纸张的价格,没什么用,只能当作纪念/收藏了。

请问有哪位高人知道1988年发行的面值为1000的秘鲁纸币现在价值几何?谢谢!

大概是一元吧

我有2张秘鲁币,28DEJUNIODE1988,1000面值的请问是印蒂还是索尔啊?值钱吗?

那肯定是印蒂:这是秘鲁上世纪80年代发行的1000印蒂(INTIS),是已经停止流通的旧币。上世纪80年代秘鲁通货膨胀,印蒂变得一文不值。秘鲁现在使用的货币是新索尔(SOLES),1新索尔=100万印蒂。许多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作废的纸钞骗人。秘鲁货币与人民币无直接兑换率,所以秘鲁货币——新索尔是不可兑换人民币的,更不用说是已经作废了的秘鲁印蒂了。旧版秘鲁1000印蒂在纸币收藏市场上值7块钱左右。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
请文明发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