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BMI在22-25全因死亡率最低,我们一直供奉的18.5的体重标准,是标准体重,还是标准骗局?
点击上方 蓝字关注我
起因是我在小象组看到了一个东亚女性BMI在22.6到27.5这个范围内全因死亡率最低的帖子,号召大家要保持体重不要轻意减肥。
我看到之后就想说弄一个和这个BMI值对应的身高体重表,想让大家对自己的健康体重有一个具象的参考。
等我吭呲吭呲弄完了数据,我又想到了另一件事,有个姐妹在我微博留言说要减肥,有其他姐妹就劝她不要减,她就说自己BMI值偏高还是需要减肥,这让我有点疑问。
我就去查了我国BMI的标准体重,标准体重在18.5—23.9kg/m²这个范围,24—27.9kg/m²为超重,大于28kg/m²为肥胖,小于18.5kg/m²为偏瘦。
以我的170身高计算的话,标准体重应该在53.4kg到69.0kg之间,也就是107斤到138斤之间。我之前胖过也瘦过,最瘦到100斤左右,最胖到150多斤,所以107到138斤这样的标准体重范围我正好都经历过。
对我来说,107斤对于170的身高已经很瘦了,即使107-115这个体重也是偏瘦,都是要见骨头的程度。而在BMI的标准里,低于18.5才算是很瘦,这让我觉得很不对劲。高的标准我不确定,但是这个低的标准也太低了。
可能有人会说标准值又有什么关系,反正范围这么大,都包含就好了。
可我想的是很多女生减肥真的会只盯那个数字,她们是会真的往很瘦那个标准上走的,而BMI无疑给她们提供了一个“科学”依据,这才是我担心的。
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的前因,本文会一直围绕着我对国内BMI标准体重的疑问展开,主要想探究的是18.5-23.9kg/m²这个标准体重到底标不标准,如果不标准,那么怎么样的体重范围才更健康?
本文偏长,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我也在不断的产生疑问,旧的疑问解决了新的疑问又产生了,大家会看到我的思考过程。
一开始我觉得体重这个问题挺无聊的,不过在不断的破和立中问题就变得有趣起来了,希望你们也能在其中感受到我发现的乐趣。
01为什么欧洲人的标准体重比中国的要高
我想说既然国内是这个标准,那么国外是不是不一样呢,确实不一样,欧洲的标准体重范围在20-25之间。
按照我的身高来算的话就是115.6斤到144.5斤这个范围,这个体重是不是就合理多了。我内心已经在咆哮了,国外势力就是想要我们中国身娇体弱(突然的民族主义抬头)!!!!!!!
当时我就想好了标题“国内BMI标准体重的偏低,竟然是境外SL的阴谋”准备搞个大新闻(抠鼻)。当然在搞大新闻之前,我也得先表面搜索一下为什么欧洲人的BMI标准值要比国内的高。
我也搜到了原因,主要是在相同体重下,亚洲人的体脂比欧洲人高,具体到数字的话:一个100 斤的中国人平均要比 100 斤的美国人多出 3 至 5 斤的肥肉。
同时亚洲人的身体脂肪更容易囤积在腹部和腰部,而白人的身体脂肪更容易囤积在臀部和腿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苹果型身材和梨型身材。
即便是身体脂肪也有好坏之分。有研究表明,相同体重下,在臀部周围和大腿囤积脂肪的人更能降低其发生心脏病、糖尿病和中风的风险,这主要跟新陈代谢水平有关系,体重正常但腿上脂肪少的人,新陈代谢水平更差。
相比臀部和腿部的“好脂肪”,腹部的脂肪就没这么友好了。根据统计,亚洲人群中腹型肥胖较多,这一肥胖类型与各种代谢紊乱现象的发生有着重要关系,因此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比其他类型的肥胖都要大。
所以亚洲胖子的死亡风险,与美国人在BMI+5 之后的死亡风险持平。更形象的例子是:一个身高 1.70 米的亚洲胖子,肥胖对 TA 造成的死亡风险,大约等于比 TA 重 30 斤的美国胖子。
通过以上,我大概了解了为什么中国BMI的标准值高的部分比欧洲的低,肥胖标准比欧洲的低,可是这个依然无法解释国内BMI的标准值低的部分。
因为18.5的标准根本不到肥胖的程度,既然不到肥胖的话,那么对生命安全也产生不了任何威胁。
所以国内的BMI标准值为什么这么低,我依然没找到原因。
02为什么国内在同样身高年龄的情况下女性的标准体重比男性的要轻很多?
这个角度想不通,我就换个角度继续想。接着我有了第二个疑问,为什么国内在同样身高年龄的情况下女性的标准体重比男性的要轻很多呢,在我看来,这不就是给男性比女性壮形成体型差找科学依据么。
同样身高下,为什么女性的标准体重要低这么多,这也是我不能忍的。
按照惯例,我又去搜了相关解释,大概是因为男性的骨密度比女性高(有论文支持),体脂肪比女性低(和人种原因有类似的部分,同样体重下女性体脂比男性高)。
根据以上,我又有两个疑问,我可以理解在相同身高下男性的标重比女性高,但是要高10斤,高这么多的依据是什么。
另一个就是女性的标准体重依然太低了,以27岁172身高来算,女性BMI是20.28,而男性的BMI是21.97,总感觉标准体重的偏瘦值都是给女性准备的。
03到底谁出错了?
看了这么多材料,我有种明显的感觉,那就是脂肪对女性是洪水猛兽,女性不能胖。
可是这依然不能解释标准体重中18.5kg/m²标准的合理性,同时帖子上的研究结果明明在说BMI在22.6到27.5的全因死亡率最低。
先给大家来解释一下全因死亡率,全因死亡率,是指“所有死因的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原因导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其公式为:全因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K=100% )全因死亡率是用来衡量某时期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
而BMI在24-27.9这个范围在我国就已经是超重了,所以这个研究结果是在说偏重人群全因死亡率最低。这和刚才脂肪是洪水猛兽的结论很不一样,两者是冲突的。
同时如果能证明BMI在22.6到27.5的全因死亡率最低,也就能从反面证明了18.5kg/m²作为标准体重的不合理性。
所以到底是谁出错了,是BMI的标准值,还是研究结果出错了?
我想了想,细细琢磨这两句话,发现了一个bug。
BMI标准里的超重,只能说明血糖血脂有可能会高,那也有可能不高。而血糖血脂高的最严重后果比如心脑血管的问题也是死亡相关的高风险疾病。
可是人死亡的原因,肯定不仅有高血糖高血脂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肯定还有其他原因,我能立刻想到的就是各种恶性肿瘤和意外。
这两项一联合,我得到了一个简单的推论,BMI超重虽然有可能会患上高血糖高血脂相关的各种疾病,但是在应对其他的死亡风险时,生存概率依然比标准体重高。
我可真是个天才啊(此处应该有掌声和鲜花)!
04超重体重虽然有可能会患上高血糖高血脂等相关疾病,但是在应对其他的死亡风险时,生存概率比标准体重高
可是以上只是一个粗略的推论,要证明这个,我们首先要确定两件事情,一个是我国女性的死亡原因,看看高血糖高血脂引发相关疾病的死亡率在什么样的位置,二个是看有没有其他关于BMI和全因死亡率的论文,是否依旧能支撑BMI全因死亡率最低这个结论。
接着我查到了《柳叶刀》上这篇名为《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一个系统分析》的研究,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及评价研究所(IHME)合作完成,是一项关于中国人口健康的全面研究报告。
我们来看看2017年中国人的十大死因:
我们粗略来看一下前三位的死因以及病因。
第一位:中风又名脑卒中,是颅内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进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包括脑出血、脑梗死等。而导致中风的原因,基本和生活习惯有关,高血压、吸烟、饮酒、高钠摄入这些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第二位:缺血性心脏病
第三位:慢性阻塞性肺病
根据以上,我们可以知道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脂高血糖相关,但不是最致命因素。中风是高血压,和高钠饮食、吸烟主相关,缺血性心脏病主要和烟酒家族史相关,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吸烟主相关。
还有一个,拉上第四位的肺癌,在这前四位死因中,男性的死亡率都比女性高。
以上是《柳叶刀》总结的,死亡风险因素里面,排在第一位的是膳食风险因素,主要是高钠饮食,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第二第三风险因素为高血压和烟草。
高血糖和肥胖虽然也在前几项,但是相比之前的高钠饮食、高血压和烟草,比例已经低了60%-70%。
所以即使是超重,即使有了高血糖高血脂,但是相比于前三位的风险因素,那也只是有死亡风险,但整体可控。
我们继续下一个,看有没有其他的关于BMI和全因死亡率的研究,同样地,我也找到了一个《柳叶刀》的研究,是2016年8月发的一篇Meta分析,纳入四大洲32个国家的239个前瞻性研究,探讨BMI与全死因死亡的关系。
此研究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他们设立了几项排除标准:
①BMI小于15kg/m²和大于60kg/m²的
②小于20岁和大于90岁的
③吸烟
④有慢性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疾病等)
⑤随访时间少于5年
最终纳入了189个,包括3951455例研究对象,根据BMI的数值共分为9组。以下是研究结果:
除了图片上的结论,我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一点,18.5-20kg/m²国内这一标准体重组的死亡风险比25-27.5kg/m²超重组高。
还有15-18.5kg/m²低体重组的死亡风险比30-35肥胖组还要高,具体到数字的话,以我170身高来计算,低体重值我们取个18,我BMI18是104斤,在很多人心中也不算很瘦的数字了。
肥胖值,我们选个最大的35,我BMI35是202斤,也就是说当我202斤的时候,在概率学上死亡风险也比104斤的时候低,这就又恐怖又形象了吧。
《柳叶刀》也给出了分析结果,BMI为22.0~25kg/m²这一范围的人全因病死亡率最低,BMI低于这一范围和处于超重范围者全因死亡率显著增加,而随着肥胖程度增加,死亡风险逐渐增大。
而相比于国内的18.5-23.9kg/m²这一标准体重范围,这一范围则显得超重了,所以这个标准体重到底标准在哪里呢?
最重要的是为这个标准所害的都是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她们承受了这个“科学依据”,好多姑娘们天天为体重而焦虑。
至于男人,我倒是真的没看过几个男人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在18.5这个标准值上,整天想着我应该怎么样才能更瘦的。
05一个结论
还记得我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么,18.5-23.9kg/m²这个标准体重到底标不标准,如果不标准,那么怎么样的体重范围才更健康?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回答第一个问题了,18.5-23.9kg/m²这个标准体重并不标准,主要表现在18.5-20kg/m²这个范围内的体重太低了,抵抗死亡风险差。
那么怎么样的体重范围才更健康?
是不是就直接把22.0~25kg/m²这个标准直接拿来用呢?我觉得这也不合适,死亡风险低也不代表生存质量高,我不死也不代表我希望天天吃药打针吧,所以我们还得筛一下高血糖高血脂或者糖尿病这个数值。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把18.5-20kg/m²这个低分值给去掉了,现在就要看看25kg/m²这个高数值是否合适。
我还是找到了《柳叶刀》的一份研究,这么说我这篇文引用的研究结果都被《柳叶刀》包圆了。
这,也不是我想的,我也搜了国内的一些论文,想说国内的研究可能更有本土性,更有说服力,可是是他们的论文太迷信18.5-23.9这个标准体重太迷信权威了,所以他们的分组都和标准差不多,研究结果对我来说没什么价值。
以上的研究提到23.8这个数字,我们就取个整数24,再加上之前《柳叶刀》的结论22.0~25kg/m²这一范围的全因病死亡率最低,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BMI22-24kg/m²是比较健康的体重范围,因为她既能对抗死亡风险又能对抗高血糖高血脂等带来的代谢紊乱。
06一些吐槽
再来些吐槽,太多人相信BMI这个标准了。我因为写这篇文搜了不少材料,不少文章前脚跟你说BMI超过20比较长寿,下一句又开始为18.5-23.9这个标准找补,说这个标准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我们不能丢balabala,看的我直翻白眼。
其中我还搜到了一篇论文,浙大2015年的,同样研究的也是亚洲地区人群BMI和全因死亡率的关系,他们把这些数据根据BMI分成了四个组:BMI<18.5kg/m²(偏低组);18.5—22.9kg/m²(标准体重组);23—29.9kg/m²(超重组),BMI>30kg/m²(肥胖组)。
这以上到底是什么神仙分组?
他们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就出现了问题hhhhhhhh,还记得前面《柳叶刀》是怎么分组的么,也不用记那个了。我们回忆一下,全因死亡率最低的BMI值是什么范围来着,是22-25kg/m²。
把他们的标准体重组和超重组进行对比,明显超重组更接近22-25kg/m²这个范围,所以排除其他干扰的因素下,这个研究结论肯定是超重组的全因死亡率最低。
结果也确实如此,他们最后的研究结论为:BMI<18.5kg/m²、23—29.9kg/m²(超重组)、BMI>30kg/m²三组合并RR分别为1.39(95%CI:1.31~1.47)、0.88(95%CI:0.85~0.92)、1.14(95%CI:1.05~1.23)。
他们的研究结果又一次证明了BMI标准体重确实不标准,哈哈哈哈哈哈哈。
07一些不专业的健康建议
最后来一些不专业的健康建议吧,不能枉费我这几天查那么多资料。
1.个人认为当我们体重维持在22-24kg/m²最健康,有兴趣或者想偷懒的姐妹可以在后台输入【bmi】,会得到一张健康体重表。
另外梨型身材的姐妹可以在这个范围适量再加点,苹果型姐妹就需要悠着点了,需要注意腹部肥胖这个问题。
2.不吸烟的姐妹一定要远离二手烟,上面研究结果已经证明了二手烟和前几项死因的相关度,所以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工作场合,应当尽量远离这种糟糕的环境。
我也很讨厌公共场合抽烟的人,但是想想他们为郭嘉贡献了最高的税收,又积极抽烟减少自己的寿命少拿养老金,看着这种菩萨,我内心的咒骂都变得轻声了。
3.有健身习惯的姐妹可以多适当练练腿,对健康有好处。我看到一篇论文说,绝经后女性的下半身脂肪会往上半身跑,会引起代谢紊乱,所以维持腿粗真的很重要,上了年纪之后就不是你想粗就能粗的了。
4.少吃盐。虽然男性中风比例比女性高,但是单看我国的女性中风率也很高,2016年的数据为女性终身中风的概率为36.7%,所以一定要控制高钠食物的摄入和血压。
5.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体检,特别是有家族病史的姐妹。
最后的最后祝大家健康,以及永远充满着怀疑之心。
关注我,
收获更多自由和力量,
还可以关注我的微博和豆瓣
性别文化/心理学/女性赋权
什么是BMI?BMI是什么意思?
总有一天,我会丢下我所有的疲倦和理想,带着我的相机和电脑,远离繁华,走向空旷。
患者,男,66岁。BMI24kg/m2,高血压病史15年,冠心病史3年,目前规来自律服用阿司匹林、贝那普利、氨氯地平、...
B解析:心力衰竭发生和发展的主要机制是心肌重构,心肌重构的驱动力来自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细胞因子,尤其是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因此抑制RAAS、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可抑制心肌纤维化和心肌重构。美托洛尔是β受体阻断剂,是可以抑制心肌重构的(B对)。呋塞米是高效利尿剂,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利尿剂是心力衰竭治疗中改善症状的基石,是心力衰竭治疗中唯—能够控制体液潴留的*物,但不能作为单一治疗,不能抑制心肌重构(D错)。氨氯地平为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阿托伐他汀为调血脂的*物,单硝酸异山梨酯NO的供体*物,均没有抑制心肌重构的功能(ACE错)。
我国bmi标准?
BMI通常建议在18.5-24kg/m²之间是正常范围,如果BMI低于18.5kg/m²,通常考虑体质偏瘦,如果超过24kg/m²但是低于28kg/m²,考虑存在超重的情况,如果超过28kg/m²,则是考虑为肥胖。对于BMI首先要知道计算方式,才知道正常范围怎么算出来,BMI叫做体质指数,可以根据体重以kg为单位除以身高的平方,身高是以m为单位,所以BMI单位是kg/m²。
通过体质指数可以对患者超重或肥胖做出判断,但是体重指数超出正常范围,也并不代表患者一定是肥胖。如健美以及长期从事运动的人员,肌肉含量比较高,肌肉含量大脂肪含量不高的时候,体重也是增加。这种体重增加会带来人群出现体重指数超过正常范围,但是这时体重指数虽然高,但并不是真正的肥胖,因为这些患者体内脂肪细胞的数量以及脂肪细胞当中所含的脂质含量降低,所以对于体重指数要正确的对待,既要参考正常范围,但是对特殊人群也要结合其他的指标来共同判断,如体脂率的计算等。
患者,男,66岁。BMI24kg/m2,高进吗强血压病史15年,冠心病史3年,目前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贝那普利、氨氯地平、...
A解析:硝酸酯类*物进入机体部分经肝脏代谢后,在血管平滑肌内经谷胱甘肽转移酶催化释放一氧化氮(NO),NO与疏基相互作用生成亚硝基硫醇,使cGMA生成增多,cGMA可激活cGMA依赖性蛋白激酶,它使钙离子从细胞释放而松弛平滑肌,与贝那普利、阿托伐他汀等在*效上是不存在相互作用的,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直立性低血压,与其他血管扩张*或降压*联合应用,可使直立性降压作用增强(A错,为本题正确答案)。硝酸甘油口服后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灭活失效,生物利用低(B对)。硝酸甘油片已经过期、单次剂量不足、次数不足、保存不当等都会对疗效产生影响,不能发挥疗效(CDE对)。
什么是体质指数?
BMI指数(身体质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Mass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主要用于统计用途,当我们需要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重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BMI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 满意请采纳谢谢
bmi评分标准?
BMI即为身体质量指数,一般正常值在20至25之间,而该指数的作用则主要为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同时也可作为评估健康程度的指标之一。
一般BMI指数低于20则为过瘦,超过25为超重,30以上则属肥胖。
而具体的计算公式为BMI=体重÷身高²,其中体重单位为千克,身高单位为米。
若个人BMI指数已超出正常值,则有可能存在体脂率超标情况
bmi评分标准是什么?
BMI又称为身体质量指数,它是用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到的数字。
成年人BMI的正常值在18.5-23.9之间,如果BMI低于18.5,考虑体重过轻,BMI达到24-27是体重过重,BMI在28-32之间属于肥胖。如果BMI超过32,就是非常肥胖的情况。BMI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指标,但是要注意,BMI通常只适用于成年人,不适用于未满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另外,运动员或者怀孕、哺乳期女性,以及长期卧床、身体虚弱的老年人,都不适合用BMI进行评判。
13调损父脸斗案预氢卷虽革岁女生bmi正常承受多少nm?
13周岁的女孩子标准身高平均值是156.3cm,标准体重平均值是44.79kg。如果孩子身高低于145cm,也就是低于标准身高平均值的2个标准差为矮小,高于标准身高平均值的2个标准差,达到167.6cm为高大;体重低于平均值2个标准差是33.09kg,高于平均值2个标准差是63.45kg。如果孩子的身高在正常范围,只是体重有变化,那么孩子是营养方面出现问题,可以用体块指数表示孩子的营养状况,一般13周岁的女孩子体块指数也就是BMI应该在18.1-18.7;小于15为消瘦,大于25为肥胖。
关注这4个指标,抓住宝宝长高的黄金期~
我经常遇到很多爸妈来问:「我家宝宝这个月都没怎么长,是不是营养跟不上发育不太好呀?」这些爸妈,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总是从「身高」这一个维度来判断宝宝发育得好不好。
想让宝宝长高,关注身高当然没错,但是这些爸妈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所以,要判断宝宝的生长发育水平,还需要结合个体特点,连续记录身高体重等指标,最好还能画出生长曲线,关注宝宝的生长趋势,而不是某一天、或者某一次的身高和体重。
而且,记录生长曲线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宝宝的生长偏离,尽早进行干预,确保宝宝生长发育处在正常范围。
这节课我就来详细讲讲在宝宝长高过程中,家长需要重点关注的4个指标。
一、身高:每个月测量一次,和同年龄性别的宝宝比较
第一个关键指标肯定是身高。
但是身高这个数值,可不是一个数字这么简单,背后蕴含的信息可能比你预想得多。
我的建议是,宝宝应该从小就开始定期测量身高,比如每个月测量一次,量完之后,可以和同年龄、同性别的宝宝比较,看身高处于什么位置。
最常用的是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制作的0~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百分位数值表,见下方文字稿。
男孩看蓝色的表,女孩看粉色的表。
你可以先从第一列找出自家宝宝对应的年龄段,再找到自家宝宝的身高,看对应的百分位数值(分别有3、10、25、50、75、90、97),判断宝宝身高发育处于哪个水平。
如果宝宝身高低于第三百分位以下(即3rd这一-列),就该考虑宝宝是矮小症;如果身高低于第十百分位(即10th这一列),应尽快带宝宝到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及时查找病因,及时干预。
举个例子,1岁的女孩子身高是75cm,对照表格,是位于第50百分位,也就是说,如果100个1岁的女孩子按照身高来排队的话,孩子排在第50名,属于中等水平。
如果1岁女孩身高低于70cm,对照表格,小于第3百分位,那就是异常范围,属于矮小,必须到医院就诊,查找矮小的原因,明确诊断并尽快治疗。
二、生长速度:定期多次测量,宝宝比同龄人长得快还是慢
第二个关键指标是生长速度,身高的生长速度就是在某一段时间内宝宝身高长了多少。
量一次身高,并且和同龄孩子比较,可以看得出宝宝在所有孩子群体里的发育水平。但是单次身高的数值,不能描述总的生长趋势。
举个例子,宝宝去年3月的时候身高比平均水平高,但是因为各种原因长得比同龄孩子慢,那可能用不了几个月,宝宝就会从高于平均,变成低于平均了。
所以比单次身高测量数值更重要的是定期多次测量,比如一个月测量一次,看长高的速度。
这里我有一组数据供你参考:足月儿出生时平均身长是50cm,第一年婴儿身长增长约25cm,1~2岁身长增长约10cm,2~3岁身高增长8cm,3~4岁身高增长7cm。4岁到青春期前,每年增长大概5~6cm。
我要特别提醒你的是,2岁之前的宝宝,生长的速度是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的。因为6个月之前的生长,主要是宫内生长的延续,而6个月之后,遗传因素才
逐渐发挥作用。这时候宝宝的身高不一定会沿着6个月之内的模式生长,而是会有所增长或降低,这是正常的现象。
而过了2岁,一直到9岁左右的时候,宝宝的生长会沿着相同的轨道向前发展,生长速度也相对稳定,这时的身高曲线可用于预测成年身高。
三、生长发育曲线:对预测宝宝未来身高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三个需要关注的指标是生长发育曲线图。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了解宝宝生长的速度快慢,这是一个更好用的工具。
相信很多家长都给宝宝绘制了生长曲线,你可以在宝宝的保健手册上绘制,也可以用专门的App来绘制。
这个图的横坐标是宝宝的年龄,纵坐标是身高体重等指标数值,把每次测量的身高体重对应的坐标点连在一起,就是生长曲线。
目前广泛使用的是WHO生长曲线图,已经被130多个国家采用,具体见下图:
比如,宝宝的身高生长曲线一直沿着第50百分位线前进,在最近1年逐渐下降,降到了第15百分位线,说明身高增长明显放缓,需要及时查找原因。
但如果宝宝的身高生长曲线一直在第15百分位左右前进,尽管没有达到平均水平,但生长趋势良好,沿着自己的生长轨迹向前发展,就是正常的。
如果单从一次测量结果来看,两个宝宝都在第15百分位上,看起来没有差别,但从生长曲线看,第一个生长曲线下降,是异常的,而第二个的生长趋势良好,是正常的。所以生长曲线意义更大,希望每个家长都学会绘制宝宝的生长曲线,学会如何看生长曲线,而不必纠结单次测量结果的高低。
利用生长曲线可以预测宝宝成年后的身高,但需要在2岁之后进行,沿着当前的生长曲线,外推至18岁时对应的点,就是预测的成年身高。对于生长迟缓或者生长加速的儿童,采用骨骼年龄而不是实际年龄来预测成年身高会更准确。
另外通过父母身高也可以估算宝宝的成年身高。对于女孩,成年预测身高是用父母身高之和减去13,再除以2;对于男孩,父母身高之和加上13,再除以2,最后的身高区间都是预测值加减8.5cm.记不住没关系,公式我已经放在音频下方的文字稿中,下拉就可以查看。
女孩:(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12土8.5男孩:(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12土8.5
从公式可以看出,这个区间比较大,越接近中间的数值达到的可能性越大,越接近两端的数值达到的可能性越小。
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迫不及待地想预测宝宝的身高了,需要提醒的是,身高预测值存在很大差异,仅供参考。
如果想更准确地预测身高需要结合骨龄来做,到医院拍摄骨龄片,然后由专业的医生通过电脑软件来预测。这个我们在后边会详细介绍。
四、体质指数(BMI):体重别长太快,对长高也有帮助
第四个需要关注的指标是体质指数(BMI)。
从宝宝2岁开始,除了测量和记录身高体重,还推荐你记录宝宝的BMI。BMI是体重的千克数除以身高的平方而得到的数值,是诊断肥胖的最佳标准。
从BMI生长曲线上来看,BMI小于15百分位数,说明儿童有营养不良的风险,BMI在85~95百分位数之间提示儿童超重,超过95百分位数提示肥胖。
从小控制体重快速增长,预防肥胖,不仅可以预防成年期肥胖和肥胖相关性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对于身高的发育也具有重要意义。肥胖的孩子往往骨龄提前,影响最终身高。
以上就是在宝宝长高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希望你可以定期测量宝宝的身高体重等指标,画生长曲线,监测生长速度,及时发现生长的偏离并及时到医院查找原因,尽早干预。抓住长高黄金期,在两个身高突增期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助力,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
小结
1.宝宝从小应该定期测量身高,和同年龄同性别的宝宝比较,看身高处于什么位置。
2.对于个体来讲,单次的身高测量不能描述总的生长趋势,需要定期多次测量,关注宝宝的生长速度。
3.制作生长曲线有助于及时发现宝宝的生长偏离,尽早进行干预,确保宝宝生长发育处在正常范围。
4.2岁以上宝宝需要测定BMI值,从小控制体重的增长,对身高发育也有重要意义。
往期推荐
一文说清人与益生菌的关系|建议收藏
一文读懂肠道神经系统|建议收藏
影响因素‖父母都不高,孩子一定矮吗?
常见答疑---孕期主食该如何选?食用量怎么把控?今天一次说清楚
DHA&钙的常见问题答疑~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